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Man from the Earth 地球来客:从小成本电影看人类的智慧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313 有一些电影,通篇只有少数场景,甚至只有一个机位,道具简陋,成本低廉。这样的电影有很多,不分好坏吧,就有《电话亭》,比如《梦想照进现实》,比如《Paranormal activity》。这样的电影,可以搬到话剧舞台上,从静止中发掘动态,情节的张力完全靠剧本和台词表现。 今天这部一共花了不到一万美元,却足以给我超过《变形金刚》震撼的电影,叫Man from the Earth。 本片是科幻小说家Jerome Bixby(1923~1998)的最后一部作品。之前我不认识这个作家,然而看完之后我对他充满了尊敬。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对人类的终极思考,确实只有洞悉世事的老年人才能写得如此深刻。“地球的客人”,这个名字本身就令人奇怪。我们知道“火星来客”,或者“天外来客”,而当一个地球人成为“地球的客人”时,他对时间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类自身的就成为崭新的题材。 电影巧妙地设计围炉夜话的形式,参与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恰好对主人公提出不同方面的质疑和问题。这些学科也是人类对自身研究最核心的学科。五分钟之内,作者抛出的命题就让人欲罢不能——这个命题我从来没有想过,机器人、未来、时间隧道看多了,从未想过如此简单的命题,但一旦获知,又觉得极有新意。围绕这个命题,科学家们展开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辩论,但并不局限于这个命题本身,而是从这个命题出发的,对人类终极存在的思索。 在90分钟的电影里,一直是科学家的谈话,房子里,房子外,来来回回都是美国西部荒凉寒冷的山谷。然而就是这些谈话让剧情高潮迭起,观众欲罢不能,我不得不为作者高超的构思和故事驾驭能力感到吃惊。这的确是jerome集一身之力,临走前对这个世界抛出的最后问题,代表了科幻界的最高水平。唯一让我失望的是基督的桥段,西方人还是脱离不了宗教的桎梏,一写实就显得有些无趣。 片子的成功90%应该归于剧本,然而演员的发挥也抓人心魄。男主眼中深沉而睿智的目光,爱慕他的女教师最后在院子中的犹豫和释放,老年女科学家信仰被打破和重拾的过程,都是靠身体几乎静止不动的演员的面部和眼神表现出来,颇为难得。 真奇怪这部07年的电影为什么知名度这么小,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大家都应该去看一看,看完就能知道,2亿元和2万元在表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上并无不同。那些叫嚣“给我2亿美元我也能拍阿凡达的”中国导演,应该先给他2万美元看看他能否拍出《地球来客》。不是在这种小成本电影中,单凭一个故事的架构和控制,就能区分出《地球来客》和《梦想照进现实》之间的差别,有如云泥。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2 Comments

纽约,巴黎和北京(2)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42 干脆把四年前的《巴黎,我爱你》也看完了,原来这个都市文艺系列的第一部是根据巴黎的分区来拍的,16个导演,每个导演一个区,真真活色生香。不过巴黎的各区之间差别太大,我们北京除了几个老城区之外就没那么有性格,当然还是朝阳的姑娘海淀的汉(这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纽约是目前离我最近的城市却没去过,巴黎第二远,只待过短短几天,一个人在各区乱跑,当时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如海明威说的,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去一次巴黎。那个美国游客的“巴黎爱上了我”的故事,也正是如我一般的心境。北京是待了多年的地方,却离我最远,只能在想象中重拾记忆。 前两天写了北京,我爱你的六个故事,本来是乱涂乱画,豆瓣和博客的回复鼓励却不少,大部分说不够温馨。于是我决心把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写完,并试试看把这些遗珠串成完整的项链。   7. 阿军是转业兵,开得一手好车。退役之后他不想回家乡,于是到顺峰做了一名代客泊车的服务员。每天他从地下室步行去上班,请他泊车的大部分是开着自动挡的贵妇,他穿着大一号的酒店制服,没有一个人正眼看他,全都是哼一声,一串钥匙丢在他手里,有时还掉在地上他要去拣。一天,北京沙尘暴,天都是黄的。来了一批客人,其中有个姑娘开着Smart,请他泊车。姑娘穿着美丽却不奢侈,带着口罩。很有礼貌,钥匙交给他也是轻轻放手里。阿军很诧异,抬头看姑娘。泊车时另外一家酒店跟他抢共用车位,阿军拿出当年军车漂移的本事,一个漂亮的180°掉头刷一声停进车位。客人都看呆了。姑娘冲他一笑,说,“你有QQ号么?”阿军听不清。姑娘摘下口罩,冲他大喊:“你有QQ号吗!”   8. 夏夏是天上人间的小姐,来北京两年了。这个名字当然不是她本名。她有一个小本,记着客人的名字和电话。一天出台,把客人带到东四环的酒店。客人喝多了,俩人因为嫖资起了争夺。夏夏狂怒中随手抄起花瓶,把客人砸昏了过去,头破血流。夏夏清醒过来,不敢去碰他,生怕他死了。夏夏指甲涂满虹蔻丹的手拿出小本,发着抖给本子上比较相熟的客人打电话。凌晨五点,没有一个电话是通的,不是关机就是空号,或者不在服务区。夏夏愣愣地走出酒店,天亮了,映着街上上班行人的自行车和羽绒服。夏夏看着北京初升的太阳。   9. 叶子刚从外地来北京上大学,夏天的傍晚去五道口逛逛。她把自行车停在雕光门口,上了二楼。雕光人满为患,服务员问她能不能和别人合用一张四人桌。桌上是个亚洲男生,尝试跟她沟通却发现男生不会说中文。叶子的英文是中国人典型的哑巴英文,只好拿起雕光的留言本,边比划边写。原来英语也不是男生的母语,他应该是中亚人,在北语念语言。两人结结巴巴地交流,昏暗的台灯映出他们的笑容。他们并肩走出雕光。   10. 刘大妈从外地来看儿子儿媳,他们住在天通苑。白天儿子儿媳都上班,刘大妈倍感寂寞,只能去家乐福买菜打发时间。一天家乐福打出“排骨特价一块一斤每人限买一斤”的招牌,队排了好几里地。她排着队和身边的一位胡大爷聊了起来,发现他也是从外地来看女儿的。他们发现彼此竟住在一个小区。他们聊得很高兴,相约第二天一起早起打太极,参加小区的合唱活动。刘大妈最近高兴了起来,脸上寂寞的神情也没有了。过了一段时间,胡大爷一天碰见刘大妈,说家乡拆迁,得回去处理事情了。刘大妈怅然若失。   11. 小虎是密云农民,近年来度假的人增多,他家也开了个农家乐卖虹鳟鱼。竞争激烈,一个周末客人们逐渐到来,他和邻家的小张为争客人吵得不可开交。不知怎么的把客人惹着了,客人大骂现在的农民没素质。小虎和小张立刻结成联盟,把客人骂了个没头没脑。客人们丢下一句国骂开车走了。小虎和小张相视一笑,说:“哥们儿,晚上喝酒去?”   12. 冬日。天安门的傍晚,长安街玉兰灯亮了起来,寒风瑟瑟。一对外地三线城市打扮的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场闲逛。女的絮絮叨叨跟儿子说,你看北京多好啊,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留在这里啊。广场另一角,一对外地打工青年正准备去北京站坐火车回家乡。男的恨恨地说,北京什么玩意儿啊,再也不回来了,就在家乡种几亩果园,有吃有穿,比北京好多了。女青年欲言又止,帮他整理衣领。   这一幕被一个手持DV的中年妇女录了下来。 中年妇女开车路过灯火初上的天上人间、长城饭店和Rolling Stone。 中年妇女停车,看见五号线天通苑北站里,人潮汹涌的人群往外挤。 中年妇女跟小雨说,戏看得怎么样啊,怎么没跟叶子一起去。叶子是中年妇女的外甥女,来看姑姑。 中年妇女回家听老公在饭桌上说,今天单位同事去密云,结果跟农家乐吵一大架。 中年妇女给宝马男打电话,说白律师啊,我家二大爷在南锣鼓巷的房子要拆迁,你看看怎么要补偿合算一些。 中年妇女去798上班的路上,蹲在地上翻看沈非的画。 中年妇女单位的路由器坏了,小刚来修。 中年妇女在798的一个艺术中心,与自己的老板一起看剪好的DV片段。12段故事,12段北京。   温馨吧温馨吧温馨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6 Comments

从纽约,我爱你到北京,我爱你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39 刚看了纽约,我爱你,十几个导演拍的温情小故事的串联,做成纽约这个世界之都的文艺汇演。黑人白人华人,老年人青年人小孩子,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都在纽约这个微妙的空间中。不同的导演风格差异很大,表现出来的纽约意象也各不相同,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书法或者作文大赛,虽然良莠不齐,端地是一盘好菜。   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总是让人有讲不完的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也不一样。中国类似的城市也有很多,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拉萨,杭州,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性格。我想起第一次来北京的那个秋天,第一次意识到古都的秋比南方的秋更早更凉,想起第一次走在先农坛的废墟上,想起那个园子里的莺莺燕燕。每个北京人和对北京有感情的人都可以写一篇北京,我爱你,比如下面我随手涂抹的小故事:     1. 小甲是个专门以骗人为生的外地人。他总是在北航北语一带的人行道上跪坐在地上,用粉笔在自己面前写上编好的悲惨事迹,比如来北京考试没有钱,父母遇车祸无钱治疗,需要车票回家等等。他的收益很低,没有什么人相信他。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路过,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掏出来给他坐车回家。他回到自己的租住屋里,为今天的好运气欣喜不已。第二天他又跪在那里,正好看见小姑娘的母亲拖着她边走边训斥她偷了父母的钱。小姑娘一扭头正好看见小甲,小甲低下了自己的眼睛。 2.王大爷的唯一爱好就是在南锣鼓巷自家院子的门口听戏喝茶。偶尔路过的小文艺青年会端着相机拍他,他觉得很扰民。他的儿子失踪了,有一个弱智的孙子。有一天他发现自家的院子门口用石灰涂上了“拆”的字样,他很愤怒,去街道居委会和其他的老头老太太们联合起来反对。居委会的头儿告诉了他们每平米的补偿金额高达数万元。王大爷很高兴,他觉得孙子终于有着落了。 3. 小刚是北京的“蚁族”,与七八个人一起租住在方庄的一套三室一厅里。他的房间是个6平米的储藏间,没有窗户。每次打电话回东北老家,他都告诉父母自己混得很好,已经买了房子。有一天,他母亲来北京看他。他到了公司,向自己最要好的同事开口,说借房子住几天。同事很爽快地把钥匙给了他。小刚到西站接站,接到公司电话说他被裁员了。他看着手上的钥匙,母亲走出了车站,高兴地向他挥手。 4. 沈非是个画家,住在798。在798租金还很便宜的时候,他有个不错的空间,吃住工作都在里面,他最大的得意是曾经向美国客人卖出了自己的一幅画,卖了500美金。他有一个女朋友,是个民办学校的学生,学橱窗设计。后来798租金涨了,他没有办法再租下去,就到了草场地,后来又到了北皋。他的画还是卖不出去。女朋友跟他分手了,嫁了一个外地修车的。他又回到798,在陶瓷三街的路口甩卖他的画。 5. 乔琪是个女白领,每天开着马3从望京到金宝街上班。这一天外国元首来访,长安街戒严,东二环特别堵,103.9怎么安慰也没有用。她着急地按喇叭,结果被后面一车追尾了。宝马车车主下车,风度翩翩,和颜悦色,乔琪的心情也好了起来。俩人决定私了,交换了电话号码和保险公司,并约定了一顿晚餐。车流畅通了,宝马男很有风度地让乔琪先走。宝马男回到车里,拿出手机,拨了个号码。“老婆,我不回来吃晚饭了。” 6. 小雨到人艺看《茶馆》,票卖光了,但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人艺门口等黄牛。一个老头掏出一张票,问有没有人要。小雨冲上去,说我要。老头审视地看了看她,以原价卖给了她。小雨很高兴,进场之后,发现座位就在老头旁边。他们攀谈了起来,老头说,这张票是给过去的一个同事买的,可是他生病来不了了。小雨看着老头,觉得他很眼熟。戏落幕,小雨发现老头的脸上挂着泪痕。第二天,报纸上登出了《茶馆》老版演员xxx去世的消息,以及这位演员和昨晚那个老头年轻时候的剧照。 剩下的请大家自行发挥想象……不知道《北京,我爱你》什么时候能拍出来。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3 Comments

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仙境: 古典穿越脑补大法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16 人类自古就有穿越的理想。从《格列佛游记》,《爱丽丝漫游仙境》,《oz国历险记》和Betty同学说的《鲁滨逊漂流记》就可以看出,这两年的网络小说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但是古典式穿越大法比现代网穿小说还是显得朴素很多,瞧人家爱丽丝费尽心机地掉到兔子洞里去,变大变小还要喝药水,哪里有现在流行的“电光一闪穿越鸟”来得简单粗暴。 蒂姆波顿的童话还是一如既往的哥特,不过当年路易斯卡罗的童话本身也充满恐怖色彩,至少我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没觉得特别欢乐——这本来就是全年龄的童话,成年人看见政治,儿童看见异想,少年人看见爱情。所以Tim还是挺适合拍这部电影的,起码Johnny Depp在里面终于回归到久违的充满文艺青年感的帅哥形象,而和女主角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也使我充分想到满世界文青之间的小情小爱。 相比Johnny Depp,Anne Hathaway扮演的White queen就更像多愁善感的大龄文艺剩女,举手投足简直让我想起《潜伏》里的晚秋。Red Queen就杀伐决断得多,虽然是个大反角,但起码活得直接死得痛快。但故事的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Tim享受过程,在这一点上,3D对于这部电影的贡献远远多于了导演本身。我还是后悔没有看3D版本,被Avatar惯坏的我们估计让让整个电影工业都回不去了。 说到底,Alice的故事到底是Dream还是穿越?在影片中,Alive喋喋不休地表达这个惊险的故事只是一个梦的愿望,她希望这个故事在她梦醒之后就可以结束;而Johny Depp扮演的裁缝却多愁善感地告诉我们这不是梦境,而是内心的感受,由想象而引发的真实世界。看到这里,我不禁失笑,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脑补大法吗?Tim想把美丽的童话带到现实的观众中,可是我们这些丧失想象力的成年人只能对Alice的六个想象付之苦笑。我们已经回不去童话的年代了…… 本片对原著改编甚多,比如加上屠龙情节,及Alice年龄的改变,我觉得是因为原著其实并没有情节可言。100多年前的朴素穿越和脑补也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刁钻的口味,哥特童话王也无力回天啊。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3 Comments

2010奥斯卡:政治的胜利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89 那些觉得商业片里没有好影片的评委们,他们一定会后悔。奥斯卡不颁给Avatar是奥斯卡的悲哀,而不是Avatar的悲哀。 卡梅隆的想象力与才华远远高于同时代之上,他才是真正献身电影事业的人。他的锐气即使放在商业片中也光芒四射。Avatar的出现,不需标榜所谓人性和内涵就能造出“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迷梦,人心不需要政治正确,只需要看到童年的幻想变成活生生的画面。 那些靠政治扬名的电影只是过眼云烟,那些“人心”是人的真正内心而非提炼出来的口号。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Hurt Locker,但Avatar必将会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0 Comments

《艋舺》: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72 我们这边有个百年老剧,天天播天天放,一堆年轻人爱恨情仇孩子家务什么的苦苦挣扎,名字叫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我说,这不就是米国版《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吗? 钮承泽的新片《艋舺》乘《海角七号》之台湾怀旧风,讲述了几个少年无处安放的青春的故事。青春片年年都有,青春加黑帮也不是第一部(想想《古惑仔》),可能是早就过了打架的年纪,我对电影的情节并不太感冒,也觉得它并非大气之作,电影最后的说教更让我想起港片为进大陆特意拍的那些结局。但浓浓的宝岛风情加上八十年代的怀旧就让人耳目一新了。随身听,pp机,清纯的妓女,寻根与弑父情结……我最喜欢里面Geta大仔最后的那场打戏,传说中当年用木屐夹住武士刀的神气还历历在目,那么干净利落的动作当我想起《杀破狼》里面吴京和甄子丹的决斗,也让观众回想起电影最初那几场青年人的打打杀杀是多么幼稚,而不是导演没拍好。 其实我最想说说这片子里的年轻演员。除了凤小岳那个要啥没啥的ABC之外,其他演员还都给我挺出彩的感觉。这更证明了一部电影靠的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可以生生让青春偶像变身与角色融合,比如当年的《云水谣》,陈坤和李冰冰那时候也就是俩明星,硬是被尹力教得一场场戏火花四射。阮经天一个我不齿的偶像剧出身,那个PPS上天天放的xx化妆品广告看得我那么想吐,在这部电影里居然表现不俗,以后还是好好演电影放弃偶像剧吧。所以香港电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导演的问题……那么多成龙刘德华迄今还在荧幕上晃来晃去挑战观众胃口,大部分原因是导演没有教导新人的能力吧。看看台湾,与他们同时代的演员现在都演爷爷辈人物了,刘德华还在电影里装十八呢。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4 Comments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抢钱也可以

在下大雨的元宵节晚上去看情人节该看的电影,我们还真是有够奇怪。不知道是不是每年好莱坞都要出这种应景的抢钱之作,整部电影就像一个英文版的《全城热恋》,情人节版的《东成西就》,或者搞笑版的《非诚勿扰》。 众多明星在里面如打酱油一般地穿墙而过,网状叙事结构注定了里面的人物错综复杂而情节支离破碎,只有大团圆结局始终不变。最萌的是哪一对?我喜欢在柜台上亲嘴的俩小baby,和在露天电影院里起舞的老爷爷老奶奶。老爷爷原谅老奶奶的那段台词甚是入耳,而后面的大荧幕上放着她年轻时的容颜已忽忽不在,沧海桑田耳。最后那个Gay出场的时候影院内女性观众也是一片尖叫,看,两个帅哥的爱情多么美好,何况我们有一个那么温柔、多金、负责任的小攻呢。 除此之外剧情真的乏善可陈,情人们手牵着手去消遣两个小时固然可以,想看看明星打酱油的也值得一看,但想把它当成爱情圣经的同学们就不要去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3 Comments

Shutter Island 《禁闭岛》:花非花,雾非雾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59 一部极具幽灵气质的小说!攫人心魄,挑战想象极限。结局在以为不会再被震撼的时候突如其来,却又出人意外的美丽。——《亚特兰大宪法报》 情节转折曲径通幽,故事铺陈悬念迭起,阅读魅力难以抗拒。——《纽约时报》 有如踏入一场疯狂、诡异、悲伤的梦魇……——《华盛顿邮报》 斯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美联社 这部电影2月19日在美首映,马丁·思科西塞和迪卡普里奥联手的号召力果然大,影院里坐的人颇为不少。因为不能剧透,所以只能用上面媒体的评价来表达这部电影的主流观感,如果在中国上映,还是颇为值得一看。 1.这部电影是恐怖电影吗? 《禁闭岛》既不走血腥脑浆的恐怖路线,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惊悚电影,然而全剧所在的环境和愈来愈险的故事情节却着实让人透不过气。这部电影是部典型的“密室”型电影,一开头就用阴郁的天气、狂怒的海上暴雨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封闭灰暗的孤岛上,直到全剧终再也没有一个镜头离开过岛。幽闭的环境给人带来绝望和恐惧,而主人公的行为带出一步一步的线索更让人浑身发冷。 迪卡普里奥近年来放着好好的美少年不做非把自己毁容成中年发胖大叔的样子,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患有战争创伤后遗症的警官,影片追随他的心理活动,绝大部分都在用他的视角讲故事,却在最后几分钟倏地转过来,还观众一个清明的、正常的视角,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颠覆观众之前对影片的映像。 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归类的话,我宁愿把它归类为心理悬疑片,类似于Momento那种。 2. Tedd,或者Andrew,到底有没有发疯? 这是影片最关键的题眼所在,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影片一开始,观众都遵循着Tedd的视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上岛调查失踪精神病人案件的正常警官。但随着影片进程大半,我们对男主角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他自己的心理问题更让读者怀疑,他到底是警官,还是在岛上已经居住数年的病人?那张纸条上,到底谁是第67个病人? 我本来是倾向于Andrew是真疯,因为最后医生和护士给他出示的证据太确凿、太真实,并与他的噩梦情节结合的那么真实。但出了影院转瞬一想,如果Andrew真的是精神病,那么之前的情节,包括他在悬崖上遇到Rachel的情节都没有意义,而影片真正想表现的确是反纳粹和极权主义实验的主题。并且,影片最后那个代表极权与暴力统治的灯塔空镜头十分耐人寻味,它仿佛在告诉我们说,Tedd是永远不可能出岛的,他已经被岛上的实验成功洗脑,成为感觉不到痛苦、失去记忆的国家机器。如果Tedd只是被洗脑,或者只是选择无奈地成为牺牲品,那岛上一众医生、护士和警官的表演,才叫令人发寒,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秘密,却演出那么一场惊人的好戏。 看完电影,我敢说,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男主角究竟是正常,还是发疯。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也没有说明故事本身的面貌,只是让观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去解读,去拥有自己的看法。 3. 影片中的具体意象到底代表什么?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是耐人寻味的,抛开第二点的主枝不谈,许多带有明显象征含义的意象也值得细细推敲。 灯塔?灯塔是整个电影一直在谈,却最后才出现的重要意象。Rachel说:“岛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灯塔里发生什么”;在通常,灯塔是指引人向光明的希望,但在戏里,在Tedd追寻到灯塔上的真相后,灯塔却变成了代表极权与禁忌的监狱中心,没有人可以跨越灯塔的禁止,那是令人感到绝望的所在。 老鼠?Tedd跑到海滩上之后涌现的成群老鼠是影片中最令人反胃的镜头之一,这些老鼠应该是表示无论如何,男主角都只能在世界尽头无望地逃亡,永远没有出路。 山洞中的火焰?这是影片几乎唯一一处暖色镜头出现的地方,紧紧跟着老鼠的镜头出现之后。这片温暖的火焰是否代表,只有这个地方、这个人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这是与国家势力作斗争的唯一力量?这个暗喻似乎也恰好点中导演所表达的主旨:虽然有反抗,但国家暗示、包容的纳粹实验就像海上无边无际的阴云一样永无尽头。 梦中的妻子?除了国家极权这一主题之外,Tedd本身也是一个战争后遗症的受害者,在他不断的噩梦和头痛之中一直出现的是他的妻子和他最爱的女儿的形象。不管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她只是Tedd在二战中看到的路边饿殍的一个幻象,“她”都代表了Tedd内心的另一个自我,试图阻止“他”的行为,更为主角的挣扎增添令人心碎的色彩。 不论Tedd是选择”Live like a moster”,还是”Die like a saint”,禁闭岛的疑云都永远笼罩在他的头上,此生再也无法挥去。故事到底是主人公的幻象,亦或是把人逼疯的真实,影片都不会告诉我们答案,而它的魅力,正在这Tedd脑海里的“花非花,雾非雾”之间。 文:王小心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8 Comments

Julie and Julia:我们时代的时时刻刻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28 Julie and Julia这部片子让人想起来好几年前的另一部也是梅姐主演的电影The Hours。同样是跨越时空的几个人,因为一本书和一个人对她的影响改变了生活,同样是女性主题,同样是刻画心理的细节描写。然而,Julie and Julia远没有The hours那么深刻,它描述的只是厨房里,菜市场上,两个女人对生活的枝枝蔓蔓一点小小执着,是生活苦涩表面下的那一小勺甜水。 我们这个年纪的女人,谁没有自己做一道菜呢?谁没有自己喜欢的一道香料、蔬菜或者厨房用具呢?这在十年前的我,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初次去青海的时候,连煮饭都不会,电饭煲里放多少水都是个问题 (当然那里用电饭煲也煮不熟饭,只能用高压锅),哪里会想到现在对厨房已经了如指掌,就算是没做过的菜肴看着菜谱也能照着做个七八分呢?我们从小都受到的教育都是妇女半边天,照着科学家宇航员的远大前程奔去的那种,从来没上过家政课,不知道怎样做一个主内的妻子主妇。但奇怪的是,迈入社会后,对女人的要求就完全反过来,不是什么科学家宇航员,而是“你会不会为你老公做便当?”这种高中时代想都没想过的句式,真是,一入柴门深似海,从此文青是路人啊。 扯远了。说到做饭,我还是很爱那种厨房灯光明亮,餐具整整齐齐,锅里散发出馨香的感觉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得不去做,那它一定会有意义,这就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喜欢把红是红白是白的心里美萝卜整整齐齐地切成薄片撒上芝麻腌好,也喜欢把西红柿酱牛肉块胡萝卜条一起倒进电压力锅里焖一顿西红柿牛腩,有时候在网上翻找冬阴功的菜谱做出来却不像样子,但是做银耳梨汤却一定拿手……我绝不是那种能自己撰写食谱、在晚上发表做饭blog的人,但正如千万普通主妇一样,我们都有热爱厨房的一面。看见新鲜水灵的蔬菜就觉得心里舒坦,会买一盆薄荷来自己养着,炒菜的时候就摘几片下锅,和Julie Julia一样,那是照亮我们生活小小角落的东西。 本来是想写篇影评,却扯到自己的生活上了。继续扯下去吧。最近开了个开心餐厅,于是我就要两边同时忙乎,这里要做肉饼汤,那里要做年夜饭,还要雇用勤劳的员工不能不理顾客。那个小小的、电脑程序写的方寸之地之所以那么迷人,是因为它也是很多人曾经的梦想吧:开一个小小餐厅,做自己喜欢的私房菜,请朋友来吃饭,对了,还能雇用自己老公当服务员。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3 Comments

The Lovely bones可爱的骨头:披着奇幻片狼皮的羊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18 前阵子狂忙,最近才看到上线已久的The Lovely bones。书是看过了,英文中文都看过,所以Bird一个人回来怒气冲冲地抱怨彼得杰克逊忽悠他的时候我就安抚说,其实这不是一部悬疑片,也不是一部奇幻片,而是一部伦理片,你失望是正常的。 其实,这可能也是很多观众对电影失望的原因。有《魔戒》珠玉在前,大家都期盼能看到一个在fantasy world里再接再厉的彼得杰克逊,尤其目前fantasy穿越这么火,又是Avatar又是爱丽丝的。但这次,杰克逊不过是借一个奇幻的题材,讲了一个人性的故事。早在小说和电影的一开头,salmon的独白开始,我们就明白这不是侦探小说。“我姓Salmon,跟鱼的名字一样。名字叫Susie。1973年12月3日我被谋杀,那时候我14岁。”侦探小说不会一开始就用被谋杀者的自白,这样等于告诉了读者凶手是谁。这甚至也不是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跟复仇、破案、甚至杀人狂的结局,都没有关系。 唯一的重点只在于人性。在于Susie在天堂中思念她的父母弟妹留下的眼泪。在于与人间触手可及的那一扇玻璃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离去。在于终于不再纠结为什么哈维先生剥夺了她的生命。还有在于电影里没拍出来的,看着她弟妹一天天长大成人,寻找到感情归宿之后的欣慰。在于看到她妹妹Lindsay终于获得了她永远无法获得的那个初吻,在于看到八年前在她妹妹心上留下的伤终于结痂,在于看到Lindsay终于大学毕业,和未婚夫Samuel在暴雨中奔跑八英里回家。这些才是故事中最鲜活、最动人的片段,难免与观众的期望相差甚远。观众本来期待一个好故事,结果被杰克逊上了一课。 本来对杰克逊不感冒,因为不喜欢看魔戒一类的虚拟世界。唯一的惊艳是在《僵尸玩过界》里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还是更应该去拍些借着真人讲童话的故事,而不是借着虚拟讲感情。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