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9

《1917》:浸入式战场体验,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

再次感谢Netflix和Landmark,一个是流媒体一个是就在家门口且有着对娃爹娃妈友好的时间表的独立影院,我这种电影困难户竟然把大部分金球奖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和《1917》看完了,真是感天动地。 看完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有这四部电影,今年的奥斯卡可能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之间产生。《爱尔兰人》虽好,但没有超越教父,很多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还是心怀疑虑。《教宗的继承》应该是本着男主男配去的,在故事和电影导演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婚姻故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演和电影互相成就,接下来,就是这部让我惊艳的《1917》了。 我总觉得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导演,只会技术显然不行,比如漫威DC;只会艺术当然也不行,比如各种转行失败的艺术家导演案例。大部分导演当然都有侧重,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导演。比如我喜欢的诺兰显然是更技术挂的,而李安是艺术出身,走在不甚成功的技术先驱的道路上。大部分之间,而这部《1917》,真切让我感到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完美境界的导演是什么样的。 故事本身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一战的法国战场上。两位士兵被挑选去传递一项重要的情报,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其中包括其中一名士兵的哥哥。问题是,这项任务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焦土……而他们只有两人,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设定下,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做?你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或者大部分战争片那样的炮弹轰炸、豪情壮志。但是本片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即使不真的是——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想象你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出一部起码同等长度的拍摄花絮,我真希望看看可以封神的罗杰迪金斯(《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就是他,想想Andy在雨里那个青史留名的镜头)是怎样拍出这些镜头的。他获得奥斯卡提名13次,却从来没有获奖,如果这次他还不能得奖,我都有想把柯达剧院砸了的冲动(刚发现他前年因《银翼杀手》获奖了,实至名归)。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第一个,敌人战壕。第二个,农庄后院。第三个,黑夜中的炮弹礼花。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每个场景设定都好极了,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一个。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让我想起米勒的油画,那些广阔的欧洲沃土,尤其从第一个焦土般的敌军前线转过来,让人觉得又安静、有感慨。这本来是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啊!但从视觉上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Schofield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的庄园庭院,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然而并不止技术与美术。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镜头,而是讲战争中的人类。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Schofield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Blake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的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是导演Sam Mendes的爷爷亲身经历、并永生难忘的这个故事,也是让这部电影从四星升到五星的关键因素。 我对战争片一般不太感冒,因为受不了单调的颜色和炮弹的轰炸。这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吸引我的不是炮火连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焦土上的辉煌火光,和士兵在林中的歌声。我大胆预言一句,目前看起来,它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起码是之一。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如果写我自己的《My Favorite Things》

南中国海,黑暗中海浪拍打的声音 秋夜的第一场雨拍打在玻璃窗上 现代风格摩天大楼的咖啡色钢化窗里透出的黄色灯光 雨歇或雨将至的黄昏,路过灯光球场,嘈杂的足球声在绿色草坪上回响,旁边是医院式的高楼,抬起头,能看见灯光射向的高远天空 住宅窗外透进的绿色 稻田里低矮却空旷、茅草屋檐巨大的先秦时期的房屋 南国夏日里走在林荫道里的精瘦黝黑的少年

Posted in 兴趣, 日记, 日记摄影 | Leave a comment

Marriage Story 《婚姻故事》:多么真实的人类啊

首先,我觉得新媒体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在电影工业上。不用找保姆看娃匆匆穿着拖鞋睡衣躲在夜色中出门,就可以看到带字幕的最新最好的电影,对中年的苦逼父母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我不是漫威粉,不是星战粉,我不需要去影院看感官刺激的3DImax,吸引我的是主人公脸上细微的表情、感情的层次、精彩的台词、精巧的色调、炉火纯青的剪辑,这些在40寸以上的电视屏幕上都可以完成,我只要坐在家里卸了妆喝一杯即可。所以这一杯,首先献给Netflix。没有网络、没有极大的用户量,没有任何一个电影公司敢投《爱尔兰人》这样的巨制,也没有今天的超越老牌电影工厂、领跑金球奖提名的成绩。在不久的将来,电影和电视的界限必将模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媒体世界。 第二杯献给《婚姻故事》的男女主演。斯嘉丽约翰逊和Adam Driver都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提名,实至名归。斯嘉丽约翰逊在美国演员中的地位大概平行于杨幂吧;但她的演技大概比杨幂多了一百个佟丽娅?中国就是培养不出一个有美貌还有演技的女演员——她们都太在乎自己的容貌了,在容貌逝去之时不是着急锤炼自己的演技,而是着急签更年轻的女演员为她们挣钱,听着有点像老鸨不是?看了约翰逊的表演,你才知道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演员,可以把自己的容颜、性感通通抛弃而全身心浸入到角色中去的演员。Adam Driver的戏,最后和孩子读前妻写给自己情书的那场戏,看到他纤毫毕现的面部表情,那欣慰、那伤感、那抽搐的不让自己掉下眼泪的面部,我觉得每个观众都看到了自己。 除了这场戏,还有好几场戏让人击节叫好。故事发生在女演员和话剧导演之间,婚姻从相爱走到离婚,而电影开始一会儿约翰逊和律师的第一次见面,她一个人大段的独白就立刻把观众带入了情境之中。他们是如何相爱,如何结婚,如何搬离她的故乡洛杉矶而定居纽约,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她是那种能把镜头怼到她脸上都还能在角色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演员。Dunn演的女律师和约翰逊讨论观察员来家里如何表演的那一场戏,Dunn的那一段台词精彩到如果我在影院,可能会脱口而出“Bravo”的程度。“母亲必须是完美的,但好父亲的形象甚至在30年前都没有出现。人们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冷漠、失职、不在场。连耶稣都是这样,玛利亚是完美的母亲,生他、养他、抱着他的尸体痛苦。爸爸呢?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玛利亚生他时还是处女!”“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oesn’t show up.” 我在沙发上都要鼓掌了! 还有很多令人捧腹又感伤又讽刺的黑色幽默——Adam Driver为讨好观察员割到手,血淋淋地去给她开门;开头说到他是个环保主义者,结果离婚吵架完离开前妻家的时候还记得顺手把灯关了;男方和女方的离婚律师一见面还谈笑风生讲到最近的聚会,结果一坐下来恨不得刀光剑影把对方撕碎——这种不动声色、并不故意夸大的幽默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艺术。 表扬了网飞,表扬了男女主演,现在要表扬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的根本原因——这个故事太真实了。它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婚姻中、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复杂的好人,而别人是简单的坏人。” 这个故事好到,它刻画了婚姻中两个复杂的好人,这个调性在一开头就定下来了。她是为爱离家的妻子,有天赋的演员;对生活充满热情,她爱玩,而且能带孩子玩;他是感性的编剧和导演,有自己的追求且坚定不动摇;他看电影会哭,并且和儿子一起哭;他白手起家在纽约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容纳妻子的各种脾气;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非常好的父母。他们爱过吗?当然,而且我认为他们现在也是相爱的。她一定要听他对她表演的建议,不听就睡不着觉;她最后在圣诞节表演的和他最后在酒吧里唱的歌曲都出自音乐剧《Company》,他们不爱才有鬼!但是,离婚也是真实的,过不下去也是真实的。她觉得在婚姻里没有了自我,住所、事业、甚至家装品味全是他一手操办;而他认为她是幸福的,她“并不想真的发言而只是抱怨没有发言权”。这不禁导致了离婚、导致了丑陋的离婚官司,而且导致他们暴露人性中最脆弱最恶毒的一面的那次大吵。真奇怪,一个人可以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说出那么恶毒的话,而且那么真实。“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在婚姻中也不例外,甚至更正确。 所以最后一杯献给婚姻中的男男女女,献给一地鸡毛,也献给写给对方的情书。电影看完之后看到豆瓣上一篇讨论问道: 这部片子适合刚刚结婚的夫妇看嘛?会不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消极影响之类的? 我看到这里不由得捧腹大笑。每个人在婚姻生活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感悟吧;那对拿不定注意的新婚夫妇,祝你们可以享受生活的每个闪光和苦难。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母女俩的冰雪奇缘

上次看Frozen时S只有三岁不到,爸爸的公司友情放映,坐在微软的会议厅里,是她这辈子看的第一部电影。那时我还担心她会怕或者不耐烦,结果她基本坐住,看完了整部电影。肯定没有理解太多,我还得给她解释各种剧情,也不知道她听进去了多少。 一不留神五年过去了,那张萌萌的小圆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抽条的身体。现在S和我一起坐在AMC的电影院里,我还可以问问她某个细节的意思。她告诉我Gale真的是一种风,而他们为什么修水坝是个Trick。我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也变成了彻底的美国人。在某些时候,我几乎可以把她当成同龄人对待——比如在看FrozenII的时候。我们都被爱莎的海中英姿倾倒,也认为安娜很勇敢。我很高兴她没有学她的朋友,认为Frozen是childish、小孩子才看的玩意儿。我告诉她,美好的东西不分小孩和大人。 她认为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看,与网上大部分观点不同;我则认为是她没看懂第一部。那时候她还是小孩子,能明白爱莎和安娜是什么关系就不错了。现在她对电影有了自己的理解,八岁的理解和三岁的理解当然不同。她和我讨论每一首歌的意思,告诉我她最喜欢听哪首,回来还试着在钢琴上试弹。 和S在一起看过不少电影了,从扛着她进影院,让她坐在我大腿上免电影票,到现在要买两个座位,我们经历了疯狂动物城,灰姑娘,wonder women和各种漫威。这些电影都是我的homework,属于我自己一个人肯定不会看的类型。我曾在影院的椅子上睡倒过多次, 现在多少好了点,因为可以从PG跳到PG13了。我希望有一天能带她看Irishman这样的电影,或者退一步——起码是夺宝奇兵吧。 我就静静坐在影院里,陪着她长大。

Posted in 兴趣, 电影, 电影评论, 音乐戏剧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