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20

《陈情令》中的立体人物

陈情令的优点是,继《镇魂》之后,主流市场终于看到了此类题材的潜力,舍得投资拍更好的电视剧了;从服装设计音乐特效上,都比前者有了长足进步,不是只能看脸的电视剧了;缺点了,为了凑剧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需要快进去看,即使剩下那三分之一看得津津有味。这部剧本质是一个英雄主义的少年成长故事,有亲情,有兄弟,有爱情,有各种关卡和磨难,有一个世界和更大的世界。这种故事本质数千年来一直有人写,因为读者和观众爱看,畅快淋漓,代入感强。有几个人物,书和电视塑造得不错: 江澄:江澄就是一个普通人。当然不是说他的才能是普通人——年少时父母双亡,二十岁不到肩上就背了重建云梦江氏的的重任,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他的性格中, 普通人的优点他全都有,缺点也全都有。他有侠肝义胆,为掩护兄弟逃走不惜自己被抓,从而被化去了金丹;他也有太重的得失心,为了家族的事业和亲人的感情放弃了兄弟。最后见魏无羡的那一面,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明明有那么多不舍,明明想扑上去说谢谢,明明想留住他,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来。之前与魏无羡的相处方式,也是这样的;嘴上吵得那么凶,心里全是完全相反的。失去了师姐给他台阶下,失去了好脾气的魏无羡,他的日子一定过得很苦。他脾气坏,又急躁,跟人吵架的时候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也很像我自己。脾气来得快又去得快,骂完之后自己又后悔,四处找不到台阶下。我因为这样的真实而喜欢他,也可怜他。 魏无羡:这个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方面这是天赋,源于在市井中讨生活不得不乐观面对现实苦难的环境,另外一方面当然源于他的本领和才能。这是一个被表扬大的小孩,江枫眠和师姐都知道他有着比江澄强大的修道天赋和武艺,他自己心里也是明白的。这种强大让他不畏权贵,能空口白牙把各大世家怼得哑口无言;内心的坚持和自信又能让他“一条道走到黑”,哪怕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除了师姐,但师姐主要给予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从而走出自己的路。这样的性格和才华不管放在哪里,都是开山祖师式的人物,是可以做一番大事的人。他的性格在十六年前后是有变化的,从单纯的直截了当到看透之后的圆满宽容,所谓看山还是山,但又不是山了。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即孤胆英雄式的少年的成长故事——与《哈利波特》本质上是一样的。他是杨过,是令狐冲,是难得的是,他还是个善良好脾气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太少见了,我很羡慕他。 蓝忘机:他的性格比前面两人扁平很多,基本就是个世家弟子楷模式的人物,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出场主要是为了映衬主人公,同时表现出故事的另一个主题——友谊(或爱情)。他的自我救赎也是在闭环中完成了,是一个可以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人物。十六年前,他囿于仙规教条和从小成长的环境,没有站在魏无羡这边,这让他后悔了十六年;十六年后,无论是什么样的艰难逆境,他都坚定不移地站在魏无羡身边。这是一个被当成CEO培养的人物,而不是创业者。 除了这三个人,其余大部分都是扁平人物,比如师姐的善良,蓝曦臣的单纯,晓星尘的圣母,薛洋的坏,金光瑶坏的理由。如果剧情能不那么拖沓,而花多点笔墨把这些人塑造得立体一点,会好看很多。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书籍旅游, 图书, 电影,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1917》:浸入式战场体验,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 (更新:二刷和导演主演见面会摘要)

再次感谢Netflix和Landmark,一个是流媒体一个是就在家门口且有着对娃爹娃妈友好的时间表的独立影院,我这种电影困难户竟然把大部分金球奖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和《1917》看完了,真是感天动地。 看完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有这四部电影,今年的奥斯卡可能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之间产生。《爱尔兰人》虽好,但没有超越教父,很多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还是心怀疑虑。《教宗的继承》应该是本着男主男配去的,在故事和电影导演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婚姻故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演和电影互相成就,接下来,就是这部让我惊艳的《1917》了。 我总觉得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导演,只会技术显然不行,比如漫威DC;只会艺术当然也不行,比如各种转行失败的艺术家导演案例。大部分导演当然都有侧重,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导演。比如我喜欢的诺兰显然是更技术挂的,而李安是艺术出身,走在不甚成功的技术先驱的道路上。大部分之间,而这部《1917》,真切让我感到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完美境界的导演是什么样的。 故事本身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一战的法国战场上。两位士兵被挑选去传递一项重要的情报,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其中包括其中一名士兵的哥哥。问题是,这项任务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焦土……而他们只有两人,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设定下,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做?你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或者大部分战争片那样的炮弹轰炸、豪情壮志。但是本片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即使不真的是——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想象你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出一部起码同等长度的拍摄花絮,我真希望看看可以封神的罗杰迪金斯(《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就是他,想想Andy在雨里那个青史留名的镜头)是怎样拍出这些镜头的。他获得奥斯卡提名13次,却从来没有获奖,如果这次他还不能得奖,我都有想把柯达剧院砸了的冲动(刚发现他前年因《银翼杀手》获奖了,实至名归)。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第一个,敌人战壕。第二个,农庄后院。第三个,黑夜中的炮弹礼花。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每个场景设定都好极了,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一个。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让我想起米勒的油画,那些广阔的欧洲沃土,尤其从第一个焦土般的敌军前线转过来,让人觉得又安静、有感慨。这本来是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啊!但从视觉上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Schofield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小镇、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然而并不止技术与美术。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镜头,而是讲战争中的人类。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Schofield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Blake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的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是导演Sam Mendes的爷爷亲身经历、并永生难忘的这个故事,也是让这部电影从四星升到五星的关键因素。 我很少看战争片,因为受不了单调的颜色、炮弹的轰炸,和带上钢盔的脸盲。这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吸引我的不是炮火连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焦土上的辉煌火光,和士兵在林中的歌声。我大胆预言一句,目前看起来,它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起码是之一。 ———————————————–我是二刷的分割线———————————————– 山姆·门得斯和两位主演 这家Landmark果然是好莱坞的关系户,前几天朋友在网上竟然刷出了导演和主演见面会的特别场,就在今天这个周五的晚上。既然在家门口,吃完饭腿着就去了。有了一刷的体验,二刷竟然还是一点不觉得闷,而且看到了很多第一次没看到的细节。对这样一部残酷的战争片来说,二刷并不比一刷更轻松,因为预先知道情节,反而在坏事发生前感到更加紧张和难过。几个有意思的细节如下: 1.电影以Schofield在树下打盹开头,以同样在树下打盹结尾。首尾呼应,然而主人公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了。 2.Schofiled进德军战壕的时候盯着一张照片看了好半天,结尾处才呼应他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也有幸福的家庭。照片后面写着“Come back to me”,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中段他在法国女人那里对孩子的爱也是个有家庭的男人的写照。 3.半夜的地下室里,法国女人说她不知道婴儿的名字,因为她不是母亲。因为她不是母亲,所以她没有母乳,Schofield才会把自己的牛奶给她。 4.那个婴儿睡在一个五斗橱的抽屉里。 5. 看了半天才发现一开头那个让他们送信的指挥官就是Colin Firth。说实话,我觉得他演得比Benedict好,后者有点刻意了。 6. Schofield捋下Blake戒指和项链的那个动作十分熟稔,让人觉得他之前也做过许多次同样的事情。 有意思的地方还很多。第一遍被情节震撼了,几乎没法注意镜头,但在这一遍,我们努力找出导演是在哪里分镜的,但除了Schofield脑震荡昏倒的那个镜头,几乎没有什么痕迹。导演自己也得意地说:有些剪辑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些连我做电影的朋友都看不出来,问我,how the fxxk did you do it? 观众大笑。还有就是可以留意到更多镜头的美感,让人惊叹摄影在这种运动的长镜头拍摄过程中竟然还能注意到构图。比如Schofield掉到水里之后发现周围都是樱花花瓣的镜头,几乎可以用佛性来形容。从一潭死水(事实上和比喻上)中看到的生的希望和美好,于是他才能继续努力前行。 主人公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在前半段,一直是Blake主导,因为他的哥哥性命攸关,也因为他自己本身性格的稚气热血。Schofield一直是怀有疑虑,谨慎地跟在后面。但到了后半段,Schofield变成了英雄,一方面是因为情报的时间不够了,另一方面也是他背负了战友的嘱托。这个转变很有看头。 电影结束后导演和演员就座,回答主持人和观众问题。演员比电影中好看多了,但导演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灵魂和创造者,从他们对影片的思考和表达中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是我凭着记忆记下来的导演感悟,非常言之有物。 关于故事:这个故事是导演亲身经历过一战的祖父讲述的,但做了很多修改。Schofield演的并不是他祖父。后来Dean也分享了他曾曾祖父在一战中的经历。欧洲人拍一战是感性的,因为那都是他们家族经历过的真实,估计和我们拍抗战差不多。 关于一镜到底:导演认为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主意。当他想拍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脑子里构想的就是摄影机怎样追逐着这两个人的步伐前行,时间的流逝就是现实的时间流逝,几乎不可能的远距离传输情报,他们面对的现实困难,他要的就是这种“live”的感觉。他在拍007的时候就有一段长镜头,成功之后,他试图说服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是资方)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这部战争电影。之前他当过15年的话剧导演,而话剧是在舞台上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剪辑的。他努力把话剧的这种经验运用到这部电影里。技术上非常难,他们用了很多的时间打造整个场景,甚至种下那些植物,精密地测量长度——因为长度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分钟的剧情,摄影机就要走若干长度,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 关于演员:导演说他们在几百个年轻演员的试镜中脱颖而出。他在拍电影之前对这两个人物是有预设的。Schofiled是个中产阶级,内向,有自己的家庭,爱好可能就是喝杯小酒看看书;而Blake就是个小鲜肉,外向活泼,喜欢讲笑话,和姑娘调情。要不是战争,这两个人可能都不会说话;然而在这里他们成了朋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爱对方然而他们就是爱对方,这是种不寻常的友情。 关于演员的拍摄:对演员是种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常电影是直接开始拍,一个一个镜头拍,但这部是在拍摄之前几个月他们就“生活”在这部电影里的。导演强调了很多次“Live”一词,在摄影机都还没架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需要沉浸在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了。两位演员去比利时和法国体验了很久生活。 有一个观众提问,盛赞Dean在农庄的那段表演。导演说,那段镜头八分钟长,拍了五十多次。那个镜头特别真实,因为演员身上挂着血泵,而整个镜头中,演员自己能体验到血就像真的是从身上汩汩流出的一样。他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反应。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小妇人》:一百六十年前的女权主义

新年第一天和女儿看了《小妇人》。这个电影居然被定成PG,估计也是让广大父母给孩子上上文学教育启蒙课的意思,毕竟《小妇人》在美国就和鲁迅在中国一样,是广大学生书桌上的文字,从小看到大的。 可惜我不是原著党,大学时只囫囵吞枣看了个大概,略微记得一点中间失亲的悲痛和最后圆满的结局,所以新拍这部电影的跨时空叙事真不适合我,毕竟故事和开头和结尾只差了七年,主女人公们的容貌基本没有任何区别,除了罗南妹子中途剪了个头发之外,其他地方都看得我云里雾里。只有当前半段的剪辑过去、故事终于开始发展起来之后,我才开始为罗南和甜茶的爱情掉眼泪,女儿则认为出版商的桥段非常幽默,走出影院后,我顺便给她算了算500块买断版权和支付6.6%版税哪个划算的数学题。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基本是美国大众的文学启蒙教育,毕竟1900年之前的美国文学屈指可数,更何况是写最普通、最平凡的平民生活,读来分外亲切。这本书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提到了女权和个人尊严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要独立、不要把爱情当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不要让别人觉得我们的一生只是为了爱等等,仍是我们今天努力的话题。我问女儿:“你觉得Jo爱Teddy吗?”她说:“我觉得还是爱的吧……”我表示赞同,但同样也对她的人生选择表示赞同。 这个片子的亮点在服装和美术,看得真叫人赏心悦目。罗南的演技又一次得到了证明——不得不说演员这个职业也是靠天吃饭,你看赫敏童星出身,演了那么多戏,结果在里面真是被罗南秒杀,连演Amy的演员的光彩都盖过了她,更不用提一颦一笑都是戏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和演妈妈的劳拉邓恩。今年我看了邓恩三次——《大小谎言》里的硅谷女高管,《婚姻故事》里的律师,《小妇人》里的妈妈,这才是剧拋脸,换头式演技。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教宗的继承》:成为圣人的勇气和牺牲

我不是基督教徒,到目前为止也无意成为基督教徒,然而这部电影却让我能感同身受到基督教徒笃信的心情,是对梵蒂冈最好的宣传。 人无完人,教皇也会犯错,可是他们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言人,极尽荣耀、受人崇拜,只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鲜血和荆棘。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挣扎,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挣扎,有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的绝望;然而,也有往圣人无限靠近的决心,有把一生奉献给神圣事业、牺牲个人爱情与享乐的勇气,和完成使命时的满足。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从不关注的天主教知识,虽然十几年前就去过圣彼得广场,看过西斯廷的天顶画,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教皇住在那里是什么感觉。看了电影才知道教皇是怎么选出来的;教皇竟然传承了那么多代;在中世纪时真的是选不出新教皇就不让枢机们出门;选不出就放黑烟,选出来就放白烟,选举的方式也是诡异而泥古不化,既不淘汰候选人也不推选,就这么一轮一轮选着;两千多年的天主教只能靠这些看似神秘庄严得无法动摇的规则来保持它超越世俗生活的神性了。 电影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宗教需要改变以配合时代的变化,还是应该不变而成为只有笃信之人才能穿越的荆棘之路?宗教应维护其传统性,还是应该妥协于时代?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一个生存的平衡问题。不变与变,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变是为了适合更多人;不变是为了少数人更加适合它。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当深度走不下去的时候,传统派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就宣布辞职,传位于代表广度的 Francis,也就是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沉默的羔羊杀人狂和权游里的大麻雀两位老戏骨扮演。看他们演戏确实是一种享受,瞬间把我拉回那个老欧洲里。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电影解答了我很多以前觉得神秘或宗教化的专用人名。比如方济各——多古老、多圣经的名字啊!其实呢?Francis而已。若望保禄—— John Paul;本笃——Benedict。是不是觉得他们一下子坠入了红尘人世?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万圣节,在孔雀酒庄

写于2018年的旧文。 加州全世界游客心中的阳光天堂,但在我们加州居民自己看来,也是有南加和北加的鄙视链的。“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在北加,红杉茂密,阴霾与阳光同在,山海相依,道路崎岖弯曲。我个人认为的南加和北加的分水岭,是我们现在正在翻越的Los Padres 国家森林,十万大山之后,海滩沙漠景观突然而至,刚才还是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突然变得稀疏,由阔叶林变成了针叶林,又从针叶林变成了棕榈树。Los Padres森林的旁边,正是加州中部历史小镇San Luis Obispo,由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成了加州有名的酿酒胜地,南加和北加居民都爱来的度假胜地。 在地图上随意点了点,我发现了这家叫“孔雀酒窖”的酒庄。在SLO,这样的独立酒庄很多,它们往往是家族企业,甚至就是夫妻小店,自己种葡萄,自己酿酒,自己灌装,自己分销,自己做市场,把从上到下的产业链做了个遍,保证你喝到嘴里的是质感满满的原生态葡萄酒。 南加的秋季,午前依旧炎热。我们的越野车在1号公路上拐了个弯,从主路上出去,沿着铺满石子的小路走了不多时,便到了这家孔雀酒庄。 酒庄真小,进去就是一片片的葡萄藤,在艳阳下笔直排开。葡萄藤旁边是一丛丛的苹果树,摘下来的苹果放在藤筐里,旁边写着:“欢迎免费品尝”。和超市里卖的巨大打蜡的苹果有天壤之别,苹果小小的,其貌不扬,可是一口下去,满嘴清甜,是小时候吃的苹果的味道。我们立刻被酒庄的美国农家氛围给吸引住了。除了苹果,还有罗勒、西红柿、甚至走地鸡的鸡蛋。正是万圣节期间,酒庄的廊下装饰满了各种各样的南瓜。有的南瓜刻上了字,都是基督教徒感恩的话语。多肉被栽在镂空的南瓜里,酒庄前的卡车和推车里也都是硕大的南瓜,橙黄色在阳光下闪耀。 酒庄的门口挂着主人一家的照片,一看就觉得像是事必躬亲的美国小农场主,金发的两夫妻,穿着再朴素不过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旁边是他们的一儿一女,笑容甜美淳朴,是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酒庄的女招待叫Alyssa,身材高挑苗条,也是一副阳光下长大的加州女孩模样。她一边给我们倒酒,一边介绍,我们才知道“孔雀”原来是女主人的中间名,他们在小镇相遇,两人都是农业专业的学生,骨子里流着农民和拓荒者的血液,决定留下来,开垦土地,生儿育女。这样的情景在《秋日传奇》里如此,在《与狼共舞》里如此,几百年前的美国就是如此,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如此,世代相承,永不停歇。 酒庄瞄准小众市场,产量并不大。最早的年份是2010年,从红酒、白酒到甜酒都有,大概只有几十种,但获奖却不少,从加州最佳到金奖银奖都有。酒庄里还有一种酒是以女主人已故姐姐的名字命名的,纪念她短暂而有价值的人生。更有趣的是,许多酒瓶的装饰是自己孩子的画作,还有女主人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小工艺品。我们喝酒正酣,一只硕大的猫悄无声息地窜上了桌子,死死地盯着我们,不消说,这也是主人家的另一名成员了。 吧台的后面就是巨大的贮藏室,高高的酒桶旁,酿酒工人正在忙活。品酒不贵,15美元,还可以从购买的酒款里扣——中加州的许多酒庄都是如此。万圣节之后,装饰一撤,就是长达两个月的圣诞节日购物高潮,今年美国经济强劲,消费者信心指数剧增,除了几家破产关门的实体店外,其他很多电子零售和线上线下一条龙的的零售生意都不错。孩子们纷纷开始给圣诞老人写礼物清单。作为大人的我们虽然不给圣诞老人写信,但清单自在心里。我们买了一瓶38美元的2016 Barbera红酒作为给自己的预先圣诞礼物,它清香扑鼻,不太酸,有种脆生生的口味,可以作为无数圣诞礼物次序中的排头兵,毕竟这年头,红酒基本是作为必需品而存在的。 但对于我来说,礼物并不只是红酒本身,而是整个1号公路的公路旅行,寻访酒庄的过程,听Alyssa讲故事,以及品酒的那一口留在唇上的温柔。与孔雀酒庄的偶遇是我们仲秋漫无目的的公路旅行的高光时刻,它点燃了我们心中对于“家”的温馨感觉。在SLO和加州的广袤土地上,这样的酒庄、这样的家族式中小企业遍地都是。几百年来对这种中小企业的保护和促使其蓬勃发展的制度,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基石吧。 孔雀酒庄地址:1543 Los Berros Road in Arroyo Grande

Posted in 书籍旅游, 旅游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2019北京行程

六月回了北京,飞速记一下。 6.27 周四到北京晚上和刘希昱吃饭,姐夫的菜 6.28 上午做头发,下午找一诺,晚上吃汉舍 6.29 中午和一诺翠翠吃饭,隐厨下午三里屯混,网红酒吧晚上和初中同学吃饭,馥园 6.30 周日中午到小凡家吃饭下午去红砖晚上吃丽江庭院听江湖酒吧的吴张法和痴人乐队 7.1 周一下午和一诺拍天真蓝晚上双流兔头吃饭 7.2 周二中午国贸聚餐去skp逛逛晚上和杨帆小莲吃饭 7.3 坐高铁到成都晚上去太古里吃一小馆,逛太古里和春熙路,下雨 7.4 成都四川博物院,杜甫草堂,武侯祠,浣花溪公园,锦里 7.5成都,方舍,见张问源 7.6 高铁回北京晚上和爸爸娜娜吃饭 7.7 研究生同学聚餐下午去天桥看演出晚上和maggie吃饭 7.8 周一带娜娜去清华北大玩晚上和思婷子喧去看毕加索 7.9 周二中午和kelly吃饭,去公司逛逛晚上见张迪然后看扫毒2电影 7.10 周三中午和娜娜拍照去机场回美国

Posted in 日记, 日记摄影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