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8

《Bachelor》钻石王老五:他们在真人秀里是真实的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9827421/ 美国有个特别著名的相亲节目,叫Bachelor,中文一般翻译成《钻石王老五》或者《白马王子》。这个真人秀每季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吸引人的单身汉,银行家啦农场主啦等等,总之英俊多金又多情,而他在十集左右的时间里要淘汰24个报名的女孩,最终选出他心中的“The One”,上演求婚或者定情的戏码。25个报名的女孩基本上也都是放在人群中很出挑的那种,让人不仅怀疑如果连这种女孩子在现实中都找不到男友,那还有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但就是这群漂亮女孩儿,见一面这个“钻石王老五”就个个爱得死去活来,为争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上演各种狗血戏码。 昨天晚上,ABC播出了第22季《钻石王老五》的预订最后一集。说是“预订”,意味着原本电视台只给你保留了这么多时长。这一集本来应该上演二选一的狗血桥段和秀恩爱的大结局,让吃瓜群众感慨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正如播前预告所说,“这是史上最戏剧最狗血的一个结局”,不但用完了所有的时长,从黄金时间的八点播到了十点,还没有播完,主持人说,电视台特意留出了时间,今天还要加一集! 为什么呢?这个名叫Arie的王老五是个赛车手,长得挺帅,各方面条件也挺好。节目进展顺利,一直到最后一集,大家都觉得他会从两个最后的“Finalist”女孩中挑一个,而和另外一个分手。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向一个叫Becca的女孩求婚,而和另一个叫Lauren的分手。本来故事到此结束了,可是——他竟然反悔了!在几个星期之后,他向节目组说他反悔了,于是剧组返回录制现场,录下并在ABC这种全国电视台上播出了这段超时的“未剪辑”的“多机位”脚本,讲述了他返回并向这个叫Becca的女孩分手的情节。 这一下可引起了轩然大波。Snapchat,Twitter等所有即时媒体上观众大怒,纷纷都破口大骂他刷新了这个节目的三观,对他犹犹豫豫分手又不肯走的行为表示了无情的表情包嘲笑(还记得奥斯卡提名电影《Get Out》里面的那个黑人吧?),但同时又表示今天晚上的续集,一定要守在电视机前继续看这个“垃圾节目”。是不是仿佛听见了导演躺在钱堆上,听着收款机“咔嚓、咔嚓”的声音? 这样的节目,你们觉得在国内不能过审吧。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捧着下巴看的。一个男人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内同时和两个女人卿卿我我,然后第二天就要挑一个作妻子呢?如果把古代皇帝的选妃放到现代来做个现场直播,不过也就是如此吧?为什么每个女人都能把“I love you”说上一百多遍呢?且不是这么说了他就会更爱你,一个人怎么可能爱一个只认识几个星期的人爱得死去活来呢?到最后,这到底是一场相亲还是一场夺宝大战?我觉得最后的“胜者”,那个被求婚的女孩都是放松为主,开心为辅,她们脸上的表情都写着“可算完了我可算赢了”的彩票开奖表情,而不是“我终于找到了我人生的另一半”的那种幸福表情。 由于住在洛杉矶,这个节目不时有人和我的生活发生六度人际关系的交集。比如,我的某个朋友的老公是这个节目的助理制作人,经常为节目效果想得头破血流,晚上睡不着觉;还有我的同事的某个朋友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女嘉宾,可是她在这个节目之前的两个月还是有男友的云云。是的,大家也猜到了,这种真人秀,百分之九十都是有脚本的,而在电视上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演戏的太疯癫,看戏的看不穿”的样子。 然而,这个节目从2002年播出开始,已经放了22季了——你能相信吗?一个几乎所有观众都边看边骂、IMDB评分只有2.9的真人秀,竟然能播到22季,而且收视率秒杀一众优秀的电视节目?我很怀疑这个节目拿到中国会不会有市场,里面的三观估计能秒杀一片中国观众不说,这狗血的戏码、不作不死的精神,估计也是国内大部分综艺节目所难望其项背的。国内的节目由于审查、观众道德观、舆论等原因,一般尺度都很小,基本上都是“披着一层含情脉脉的面纱”,让人感觉“假”。而美国三观多样化,真人秀节目恨不得把人性最丑恶、最贪婪、最自私的部分暴露在银幕上,所以观众虽然觉得审美疲劳,也知道大部分桥段都是情节设计,但还能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希望看到那哪怕是一秒的“真实反应”,津津乐道于某一个微小的表情、肢体动作是否能表现出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钻石王老五内心最爱谁。这样的希望,是吸引许多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这就是真人秀的手段。我不想说这是“魅力”,因为所有剧情都是脚本写好的,如同《楚门的世界一样》,所有的剧情发展已经预订,只等着看那一个人的反应。甚至可以说,真人秀是最“在演”的节目。在22季节目之后,导演组迫切需要新鲜的东西来刺激观众的大脑。在昨晚的情节里,王老五Arie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剧组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么多机位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个叫Becca的女孩知道吗?我怀疑,甚至觉得她是获得了暗示,但我倾向于不知道。因为这样“Unedited”的手法,为的就是捕捉到这样一个狗血的情节后,她最真实的反应、最真实的表情,这才是收视率的保障。是不是和《楚门的世界》一模一样? 于是无数的观众搬着小板凳,又坐在了电视机前,等着看楚门最后的自由,Becca最后的救赎。节目之后,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些天雷地活的男女最终结果怎么样呢?22季的单身汉中,大部分都是节目播出或者过了几个月就分手了,只有一对——令我惊奇的是,竟然还有这么一对——走到了最后,结婚生子。这和国内的《非诚勿扰》结果如出一辙吧,不同的是,人家可是真的订婚哦。几个星期的时间连一个女人都了解不好,更何况了解25个女人?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大佛普拉斯》:入世的文艺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04446/   在奥斯卡落幕的这个晚上,我看了去年台湾的新片《大佛普拉斯》。跟美国高中生活、人鱼爱情、二战英雄相比,还是中国自己的片看着亲切。一个“佛”字,一个佛像,立马觉得这是我们的生活,芸芸众生,红尘万丈,色戒杀生,不过瞬间。 故事并不复杂:在台南的一个佛像工场里,两个伙计百无聊赖,突发奇想,拿来老板的行车记录仪想窥视一下富人的生活,结果却目睹了不该看到的事情,而故事的冲突也就此展开。在这个故事里,有官官相护的议员,有开着大奔夜夜风流的企业家,有穷到一天只吃一餐的拾荒者,也有穷到屋顶漏雨八十岁老母看不起病的工厂伙计。本来,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交集——顶多只会在看(“听”)行车记录仪的时候,发出“有钱人的生活真是彩色的也!”这种感叹,但同一个屋顶下,他们的故事突然神奇地由大佛交织在一起,发生吊诡的后续。 富人与穷人的生活有云泥之别,但在大佛面前,宝相庄严,众生平等。影片加入大佛,既是一个重要线索,又是一个隐喻。佛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西方的宗教不同,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普渡众生又置身世外,看起来格外庇佑有钱人和有权人,但最终,我们都是在黑屏里面、在大佛肚子里拼命挣扎撞击的俗人,这一点上,富人和穷人并无区别。一个佛,把电影的寓意拉宽拉高了。我很喜欢看见文学里“佛”的形象的出现,如最著名的《无间道》,曾志伟在佛像下把他的门徒送进了警校,连电影名也与佛教有关。还有金庸的《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把作品拉到了离地半尺远,既入世又出世的程度。 影片中还有个我喜欢的细节,就是肚财在废弃的房子里碰见那个失志的人。粗看是个闲笔,可是风格与整部电影却无比契合,让人觉得舒服。不光是“只有穷人关心穷人”这样的主题需要,更是一种主题背后的衬托。这样的闲笔让我想起黑泽明的《梦》或者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里在琵琶湖上划船的镜头一样,于情节没有关键推动作用,可是却像突然置身世外一样,抽离了整个故事,却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现在的电影中,很少有这种“浪费镜头”的闲笔了。 《大佛普拉斯》在去年的影展上获奖无数。这样的片子一般被称为“文艺片”,可是拍的却完全是老百姓的生活,比那些所谓的“类型片”贴近生活太多了。由此我想到,我们对电影类型的划分,真是太刻板成见了,而认为某些观众群里只会去看某种特定类型的电影,也真是太拘泥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暴雪将至》:当雪终于降下来的时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64253/   那场终于下下来的暴雪,像顾长卫《孔雀》的结尾开屏的孔雀一样,是一种终于释放的了然和遗憾。余国伟走出监狱,发现十年前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而那场终于下下来的雪,倒是天衣无缝地接上了那个时空,中间的那一大段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正像很多人回忆旧事的时候那样。 我妈在一个国营工厂工作了二十几年,从青年到中年,从车间到管理,几经波折,厂子也几经转手。后来厂门口的牌子被摘掉的那一天,她去看了,回来不无伤感地对我说,这说没就没了。我才意识到她对这个厂的感情,一个付出了几十年时间和青春的地方,也许没有雄心大志,也许很多时候也都在混日子,但潜意识里总有终老于此的想法,总有对人生目标的期望,而这些都是依附于这个工厂实体之上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厂就是一个人的家园和教堂。如今,这个看似永恒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那些曾经羡慕的目标、付出的年华、努力的位置全部付之流水,更不用提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青春回忆。电影最后的那些人,平静地、木然地、徒然地看着工厂的烟囱轰然倒下,一定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那几年,我妈这样的工厂完全不是少数,几乎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与过去决绝的经历。那个曾经代表稳定、高级、丰裕生活的形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困窘,更是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茫然。余国伟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进入体制,人生最大的光荣就是成为厂里的劳动模范,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了,拔地而起的房地产、第三产业、旅游大巴…在他的前半生中都是闻所未闻的 — 我们也是。突然之间,大院没有了,围墙没有了,单位宿舍楼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超女、暴发户,和越来越高的房价。我们好像突然被置身于另一个的时空,找不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从这点上说,我们和监狱中的余国伟并无不同。他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给这部电影加半颗星表示鼓励。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那始终在头上却降不下来的暴雪,那灰色的工厂、灰色的冬天的雨季,可能曾经光鲜现在却破旧的职工宿舍,人心就像燕子的伞一样,都是湿淋淋的。唯一的亮色是想象中的“香港”,却在高桥上的纵身一跃中没了踪影。那时候每个人都向往的“香港”,在不长的时间里怎么就变成了可有可无、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了呢? 我喜欢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末尾,任何时代的末尾都是悲剧的舞台,参见《茶馆》。如果茶馆有续集的话,那这个时代一定要被包括进去。段奕宏的表演并不特比突出,和他以往的表演一样,带有话剧的痕迹,台词和表演都略微夸张,却恰好契合了人物神经质的特色。江一燕并不适合演舞女,她的气质太清纯了,最近又老了些,演个《昼颜》中的中年妇女可能还不错。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勇敢者的游戏:决战丛林》:二十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么好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32617/ 《勇敢者游戏》绝对是中国广大80后的共同回忆之一,因为那是一部当年引进的屈指可数的大片之一。那年我大概上高二,在电影院里看完了之后感到的震撼无以言表。看惯了国产地道战的我们从来没想过电影还可以这样拍,那简直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脑洞搬上了大银幕。可以说,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几部奠定了我爱进电影院的习惯,养成了我爱看电影的习惯,甚至影响了我写影评、上豆瓣,结识一群文艺青年,总之,大大影响了我的生活。 二十年过去了,罗宾威廉姆斯都不在了,而我竟然又重新走进影院,看了重启版的Jumanji。十点多的影院里几乎满座,大家都是带着美好的记忆来的,当然他们不知道有一个当年在发展中国家看过这部电影的少年,如今来到了电影业的中心,坐在了观众席上。看完了只有一个感觉:二十年过去了,Jumani还是这么好看啊。 当然现在的要求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一言以蔽之,Jumanji是一部温馨、幽默、刺激的类型片,特别适合青少年观看。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当年同龄,电影中当然讲到了如何对待人生、如何与朋友相处等一系列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披着青少年最爱的游戏的外壳,就有了个引人入胜的设定。在这一部里,桌游都变成了更新换代的任天堂电游,而坠入游戏的高中生们在游戏中几乎相反的角色设定是电影几乎所有幽默和张力的来源。印度Nerd变成了巨石强森,白富美变成了功夫熊猫Jack Black– 顺便说一下,Jack Black的演技真是出神入化,光看他演小女生就能值回一半票价。Jumanji变成了丛林,类似寻宝地图的游戏,但游戏本身的场面并没有主角的性格冲突那么出彩。几个我比较喜欢的场景是Alex带着新来的人走隧道,以及充满异国风情的村寨,确实很像我在RPG游戏中碰到的场景。整个剧情基本没有让人喘口气的地方,除了强森和Jack Black还有Kevin Hart的搞笑,而最后感人的一幕,是他们回到现实世界看到已经成人的Alex,也带给观众许多感慨,同时也是对第一部的致敬。 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年看Jumanji那个在影院大气不敢出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年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也变成了好莱坞中心地段的影院。时光改变了我们多少,听听电影里1996年的Alex问的那句话就知道。当时白富美拼命地在惋惜自己的手机,少年懵懂地问:“Does ‘Phone’ mean something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我们已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可是,在那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现在的我仿佛和二十年前的我成为了一体,我们坐在那里,静静地分享着属于自己的时光。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