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0

《金庸小说论稿》:小说的写法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317 最近都没有更新博客,被朋友抱怨。 可是我发现人的笔力是有限的,最近一直在尝试写小说来着,所以没有能力再写博客。 写着写着我发现,小说是个很难写的东西,即使像我这样写了很多年小文的人,也只能写出很白烂的小说。 然后,我去借了严家炎的《金庸小说论稿》。没错,我是把它当成小说写作课本来看的。 金庸的小说,我认为是畅销书之巅峰。如果要写畅销书,看他的小说,没有再好的教材了。 于是,这本书里严家炎先生总结的一些金庸小说能红(其实他是说优秀,但现在不是大家都想红嘛)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里,我又总结了一些能为我们所用的因素,大致如下: 一、情节 1.小说要不拘一格 这个不拘一格,我觉得其实是要“出人意料”。金庸的小说大部分都是悲剧,说明历史并不按照任何善良人的善良愿望而发展。越是悲剧,才有看头。 2.迷 “迷”是小说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悬念,小说就不会有人看。不光是迷,更要有迷中迷——在武侠小说里,就是寻宝啦,争雄啦,总之得有一直吊着大家胃口的东西 3.紧张气氛+和平结局 这个和希区柯克的套路很像,就是在桌子下面埋一颗定时炸弹吓死你,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或者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完全为了营造气氛而用。 4.敢于安排险笔 这个我理解,就是敢写那些人所想不到的惊险事迹,以吓死人还能园回来为准。大胆情节+合乎情理 二、笔触 除了情节之外,金庸小说的很大一部分都在烘托日常生活的风土人情描写,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出人物 比如黄蓉做君子好逑汤那一部分,就是为了抒写黄蓉和洪七公两个任务性格 2. 出高潮 类似于乐曲的华彩部分,为炫技而作 3. 出情趣 也是完全靠作者的个人品味,增添小说的丰富色彩,或作为情节之间的点缀 三、视觉化 金庸长期在影视公司工作,他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舞台色彩,有些段落基本可以一字不改地编成剧本。这种描写方法对作品的丰富和形象,也有很大作用。 戏剧和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戏剧是在单凭主人公的言语和动作表现内容。我们看不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于是此时他的外部神态、表情、语言和动作就成为观众了解他们的唯一途径。 1. 舞台化 舞台化又分为几种:一是固定犹如舞台,观众在下面看戏;二是演员通过独白或回忆,表现别人的故事;三是明处的舞台+暗处舞台的双中表现,比如黄蓉和郭靖被关在地窖里出不来,却能看到外面欧阳克等人打架;四是完全在后台暗处理,比如人眼睛瞎了就只能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说明外面发生的故事。 2. 电影化 电影的画面感觉要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是“镜头”的运用。电影叙事表现人物的心理,电影的镜头——移步、换景、特写、分镜头、慢镜头、定格、蒙太奇(回忆等)都是金庸小说惯常的手法,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才能让读者应接不暇。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12 Comments

Man from the Earth 地球来客:从小成本电影看人类的智慧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313 有一些电影,通篇只有少数场景,甚至只有一个机位,道具简陋,成本低廉。这样的电影有很多,不分好坏吧,就有《电话亭》,比如《梦想照进现实》,比如《Paranormal activity》。这样的电影,可以搬到话剧舞台上,从静止中发掘动态,情节的张力完全靠剧本和台词表现。 今天这部一共花了不到一万美元,却足以给我超过《变形金刚》震撼的电影,叫Man from the Earth。 本片是科幻小说家Jerome Bixby(1923~1998)的最后一部作品。之前我不认识这个作家,然而看完之后我对他充满了尊敬。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对人类的终极思考,确实只有洞悉世事的老年人才能写得如此深刻。“地球的客人”,这个名字本身就令人奇怪。我们知道“火星来客”,或者“天外来客”,而当一个地球人成为“地球的客人”时,他对时间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类自身的就成为崭新的题材。 电影巧妙地设计围炉夜话的形式,参与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恰好对主人公提出不同方面的质疑和问题。这些学科也是人类对自身研究最核心的学科。五分钟之内,作者抛出的命题就让人欲罢不能——这个命题我从来没有想过,机器人、未来、时间隧道看多了,从未想过如此简单的命题,但一旦获知,又觉得极有新意。围绕这个命题,科学家们展开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辩论,但并不局限于这个命题本身,而是从这个命题出发的,对人类终极存在的思索。 在90分钟的电影里,一直是科学家的谈话,房子里,房子外,来来回回都是美国西部荒凉寒冷的山谷。然而就是这些谈话让剧情高潮迭起,观众欲罢不能,我不得不为作者高超的构思和故事驾驭能力感到吃惊。这的确是jerome集一身之力,临走前对这个世界抛出的最后问题,代表了科幻界的最高水平。唯一让我失望的是基督的桥段,西方人还是脱离不了宗教的桎梏,一写实就显得有些无趣。 片子的成功90%应该归于剧本,然而演员的发挥也抓人心魄。男主眼中深沉而睿智的目光,爱慕他的女教师最后在院子中的犹豫和释放,老年女科学家信仰被打破和重拾的过程,都是靠身体几乎静止不动的演员的面部和眼神表现出来,颇为难得。 真奇怪这部07年的电影为什么知名度这么小,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大家都应该去看一看,看完就能知道,2亿元和2万元在表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上并无不同。那些叫嚣“给我2亿美元我也能拍阿凡达的”中国导演,应该先给他2万美元看看他能否拍出《地球来客》。不是在这种小成本电影中,单凭一个故事的架构和控制,就能区分出《地球来客》和《梦想照进现实》之间的差别,有如云泥。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2 Comments

春日宴——棕榈泉游记(约书亚树国家公园)

隔天早上起床,神清气爽,云朵在远处山腰间层层穿梭。去Vons购足水米,Arco加满油箱,我们从10号公路往东,再顺62号往北,上到了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之路。 从Palm Springs往东是典型的美国西部风光,比前一天更甚。笔直的柏油高速正对着远处的雪山,转瞬而逝的风景中,有18轮重卡,有比前一天还多的风车,有披着星条旗的摩托。驶过这一段平直的高速后,上坡下坡的拐弯提醒我们进入了山区。途中唯一一个小镇Yucca Valley满眼荒凉,只差藏獒的吠声就能与青海茶卡的镇子媲美了。 这一路上,我们路过无数美国小镇。Bird说,你知道美国城市与中国城市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吗?美国城市全是以商业为单位的,镇子的中心是Shopping center,超市和银行;而中国的城市全是以“单位”为单位的,沿着国道穿过中国的城市,两旁全是挂着细长牌子、白底黑字的行政机构或者事业单位,“xx局”,“xx协会”,“xx群艺馆”之类。我深以为然:中国人的身份也是以“单位”来界定的,没有“单位”的人是被社会放逐的人。这种几十年前形成的景象到今天仍未有根本性的改观。 很快开到Joshua Tree NP。其实从Yucca Valley开始旁边就有陆续的Joshua Tree了。我问Bird,这个树中文怎么翻译,他一翻白眼说,中国压根就没这种树!Joshua Tree在我看来是介于棕榈树和仙人掌之间的一种树,叶片退化但仍保留叶绿素,枝桠弯曲在空中,形似祈祷中的Joshua而得名。 Joshua Tree NP的Vistor Info在62号一右拐的路边,买7-day vehicle permit 15块钱,还可以买些明信片之类,但info本身没有邮局,要到半哩地外的邮局去寄。买好permit之后往前开几哩,就是公园入口。 Joshua Tree NP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车,在这里基本是寸步难行。我们这个入口是北部入口,如果直接沿着公园路穿过腹地到南部入口,大概有六七十个mile,而这还是公园比较窄的一面。整个公园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椭圆形,大部分景点都在西北部一个矩形区域内,包括著名的Barker dam与公园的制高点之一keys view。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Twentynine Palms, California 92277 Barker dam是极其珍贵的沙漠甘泉——虽然我觉得Joshua tree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沙漠,但在一片荒原中徒步走到极疲惫之时,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蓝色水域,是令人振奋的事情。甘泉被20世纪初的牧场主改造成了水坝,可见其水量。今年加州雨水暴多,这片湖水也比往年广阔了很多,还有许多水生物在水下暗涌。 Keys view是另一个著名观景地,车子沿着山路蜿蜒往上,很快来到海拔1581m的山顶。在这里服饰Coachell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7 Comments

春日宴——棕榈泉游记(一)

春天的形容词好多,但我是在春假之后才开始Spring fever的。不想错过春天的加州,于是还是把车加满油,带上水和零食,开始了我们春天的棕榈泉之行。 沿15号北上100Mile左右转60号,先到Riverside的老城观光。这个城市除了UC Riverside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有个在美国算古老的小城。著名的Mission Inn旅馆是19世纪新建的古色古香的旅馆,据说冷战时期接待过美苏峰会。旅馆门口竟然有来自南京的义和团时期的大钟和洋炮,不知道是怎么千里迢迢运到这里来的。 旅馆内有巨大斑斓鹦鹉两只,挂在入门处。据说每日一点会有说话表演。反正都是英语,还是不看了。旅馆前的长廊,几乎把整条街都围了起来。   Mission Inn所在一条小街上均是古迹。有First Congregational Church和Universalist-Unitarian Church两个教堂,一个剧院,至今仍在使用。我们去的是周日,只听得钟声频响,人们衣袂翩翩从教堂中走出,仿佛真回到了上个世纪一般。 The Historic Mission Inn – 3649 Mission Inn Ave, Riverside CA 92501 First Congregational Church – 3504 Mission Inn Ave, Riverside CA 92501 Universalist-Unitarian Church – 3525 Orang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5 Comments

王小心路考记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63 话说王小心同学来美国第一周就过了笔考(绝对是国内大考小考练出来的),但是路考却考了三次,真给国内的驾校教练丢脸。 第一次去考心里没当回事,大大咧咧就去了(之前痛苦约了一个多月路考的过程不提)。考官是个拉美黑面,不苟言笑。上路之后还没开两步,一个换lane就让考官扶了一把方向盘,直接折掉。这叫intervention by examiner,属于犯一个错就fail的大错。其实我的车压根没压线,但考官心里自有定论。之后在小区路上又说我开太快,总之彻底失败,完全不像是在国内拿过驾照的人。 第二次又隔了一个月,这回是战战兢兢地去了。好容易排到我,考官发现我家safety belt太紧了他系不上(叫你丫吃那么多黄油!)严厉教训了我一番安全常识后下车了。我那个郁闷啊,开到停车场里哭了一鼻子,灰溜溜地回家了。 第三回又隔了一个月——我已经无话可说的,装的跟孙子一样到了DMV。这回考官是个白大褂的白胡子老头,长得很像动脑筋爷爷,看上去是那批考官的头儿。我约的12:15,考点没什么人,路上人也少。这回是先上小区路,我一步不敢超速,25Mile的限速都快开到20Mile了,一路无事。上了大路,来回做了三四个change lane,也不知道考官想考验考验我还是怎么地,居然在一个大下坡+弯道的地方做change lane。我心想这可是你让我做的,咬牙就切了过去。然后又进小区,pull over,倒车。一路上考官那个哗哗哗写个不停啊,几乎我做一个动作都要写。我心想,这难道也不会过吗?又一想,管它呢,如果我开得这么完美还没过,那就当考官帮我练习好了。 左拐右拐终于回到停车场。考官说,你很好,只错了两个!(15个fail)我心想,刚才您老划那半天,都划到哪里去了呢?早知如此,第一次我真不应该那么轻敌,老老实实开完,其实也是很容易过的。 美国路考难还是中国难?我觉得是美国。在美国考的是开车习惯,而在中国考的是动作。在中国驾校里练完车和考试完之后,大部分其实一点上路的感觉都没有,只是把规定动作做出来,小小一段路就pass(这可能也跟我当时那个出名好考好过号称全北京最后一个非电子杆的驾校有关)。但美国考的绝对是作为一个安全驾驶司机的能力和反应,这需要大量的路上练习和条件反射,驾校里是练不出来的。开车说到底,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行为,如果熟练,就算弱智也会开车。在美国开了这么久的车,才慢慢体会到开车时那些必要的动作和反应,能给安全行驶带来多大的保障。 考完之后好开心,终于把temp drive lisence换成了正式的,这下我终于有ID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7 Comments

周末的卡廷与约会之夜 Date Night:现实版史密斯夫妇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61 许多事情总是发生在睡梦中。一觉醒来,地震了;一觉醒来,MJ死了,一觉醒来,史上最高级的坠机事故发生了。 回忆在与卡廷一步之遥的斯摩棱斯克之旅的ZHL同学在博客里写道:卡廷,始终是波兰人的地狱。波兰前总统说,Kaytn…is the cursed place, a horrible symbolism for Polish people. 70年前的卡廷亡魂故土上,又新添几十个冤灵,在卡钦斯基坠落的天空上,新圣母修道院的圆顶直指阴霾。即便波兰对自身的定位有多么荒谬,国小而侮大,贪愎而拙交,近似近东国家中的棒子,不管是阴谋还是悲剧,都将足以让波兰人哀痛永生,这是历史最大的玩笑和最离奇的不公平。   下午去看Date night,一对夫妇经历一个离奇晚上从Boring到重拾爱情的动作喜剧片。豆瓣上居然是用DV拍的,我觉得DV能把故事拍成这样也还算不错了。Date night和史密斯夫妇一样,都是希图用不合常理的情节讲述生活中最常见的夫妻危机和中年危机,可惜Date night少了史密斯夫妇的短平快节奏和刺激想象力,像导演在吹一个气球,又不知吹多大合适。除了钢管舞算是个亮点,其他笑料都笑过就算,远没有史密斯夫妇看得那么过瘾。 出来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春色拂面,行色匆匆。杰纳西上一路宁静辽远,仿佛不知刚过去的世界经历了什么阵痛。

Posted in 乱七八槽 | 2 Comments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画像

因为最近自己在尝试写小说,所以知道写小说是比散文、随笔、日记、杂文都难得多的一件事。怎么说呢?散文一篇可以只有一个观点;但小说要考虑情节架构人物设计场面描写高潮伏笔,是一件需要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的事情。带着这种观点去看王尔德,就惊叹人家怎么把悬念设计得那么好,完了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Dorian Gray其实是更适合舞台的作品。虽然不是传统的三一模式,但Dorian的三个化身——Dorian, Bazel 和Henry其实是一个人的三种变化(有人说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加上情节的三段论——青年、中年和暮年是为戏剧的场幕最好的设计。只要三个主要演员,三幕话剧,略微的场景转换,就把一个人的一生,三个人的关系,还有剧中最大的悬念——他自己的肖像全都表达出来了,毫不拖泥带水。 我很文盲地没有看过原作,但我记得王尔德的另一部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非常成功的剧本。他是个遣词造句的天才,许多台词要是放到如今的微博时代肯定会红;Dorian Gray也不例外,让我想起《巴黎,我爱你》中还魂的王尔德一句话就能惊得懵懂的男青年醍醐灌顶,赶快去挽回自己的爱情。 有了这些情节构造的铺垫和台词的光芒,电影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新版电影的最大败笔是,导演把伦理片拍成了恐怖片,希望用恐怖的画像作噱头以提高票房。但其实,作者的意思不是要让人觉得凶神恶煞的容貌恐怖,而是青春不再的蹉跎悲凉。Ben的表演不像天生具有悲剧命运的“死神”,倒像拉斐尔笔下的天使一类,或者简奥斯丁小说里的贵族,人长得太漂亮也不是好事啊。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4 Comments

从尼金斯基到普鲁申科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51 从学校图书馆借《尼金斯基手记》,英文版1936年。扉页夹着的借书卡上,有着从1968年直到电脑使用前所有借阅者的日期,长长几页。这个版本中,他的妻子Romola将自己认为不利于他的内容全部删去,占全部手记的三分之一。 这远不是最后的尼金斯基,但读来仍字字血泪。不是说他的身世悲惨——他的境遇比之其他平凡演员来说已经算太好。他的天才和才华给了他一个不算差的生活。然而,尘世生活对他而言,完全是外面的世界。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上帝对话。文字极为简单,从句几乎没有,词汇大部分是爱,死亡,哭泣,神,小丑。他的文笔像孩子一样质朴而笨拙,描写他童年的欺侮,与佳吉列夫既爱又恨的感情,矛盾的家庭关系。在这些简单而惊人的句子后面,读者可以想象他是在如何痛苦地想寻找一个与外界的出口,日日夜夜不停歇,希冀用笔倾泻自己的感情。 他说,“我的妻子想得太多,而感受得太少。”他认为,太聪明的人不懂得感受这个世界。 他说,“我是神的小丑,我是上帝的孩子。”他认为他是为神而活着, 到后来,用笔也不能完成他与这个世界的交流。写完这些手记,他便堕入了永恒的黑暗。从1920年到1950年他逝世的三十年间,他告别了给予他光辉与荣耀的舞台,终身居住于疗养院中。 此前,他是佳吉列夫舞蹈团的成员。1909年,21岁的尼金斯基来到巴黎,展开了他们征服世界的芭蕾舞生涯。他高超的大跳让人吃惊,他的双腿能在空中击打12次。然而更让世人震惊的是他对舞蹈灵魂的理解和他惊世骇俗的表演:《天方夜谭》中满身欲火的埃及奴隶,《彼得鲁是卡》中机械般的傀儡木偶;《春之祭》让观众在看台上大打出手;和在观众惊呼中跃入夜空的《玫瑰花精》。他的创作和漂亮让巴黎的贵妇和小姐们如痴如醉,纷纷上台撕扯他的舞衣;有人看过他的演出之后流下眼泪,说“我是如此幸运,竟然生在一个有尼金斯基的年代!” 这是所有天才的命运:如流星划过夜空般转瞬点亮人类历史,然后,复归黑暗。 佳吉列夫因为某种自私或者商业的原因,一个活动的镜头也没有留下。据说没有任何一张相片曾经真正捕获尼金斯基那神秘的诱惑力,他的编舞几乎无法重现。我们只能凭借几张断影残片,回想尼金斯基当年的风采。 尼金斯基的成功与佳吉列夫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佳吉列夫将他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他是复兴俄国芭蕾的艺术活动家,他以罕见的艺术领悟力和鉴赏力创作了精美绝伦的表演和耳目一新的舞美设计,带给巴黎芭蕾史上著名的“俄罗斯芭蕾演出季”,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相当衰弱的西欧艺术舞台。在他的号召下,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天才音乐家和画家都围聚在他身边,编导福金、马辛、里法尔、巴兰钦,演员尼金斯基、巴甫洛娃、卡萨维娜、玛尔科娃、多林,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理查·斯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画家巴克斯特、米罗、毕加索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各国现代艺术和舞蹈复兴的先驱。 俄罗斯再也没有尼金斯基。 但在这个国家20世纪后半叶不可避免地衰落之路上,我们看到仿佛如尼金斯基显灵般的点点星火。比如,21世纪初的普鲁申科。 俄国的花滑向来有芭蕾传统,普鲁申科本人小时候也接受过严格的芭蕾舞训练,甚至一度在芭蕾舞者和花滑运动员之间犹豫过。他的花滑动作基本上是最得俄国芭蕾真传的一个,他在花滑的地位比得上尼金斯基在芭蕾舞界的地位,他和教练米申相依为命的感情也让人想起佳吉列夫。 2004年,匈牙利提琴家马顿加入他的团体。他们的合作,让人隐隐想起尼金斯基与斯特拉文斯基。此后不久,观众们的期待变成了现实,普鲁申科开始跳《献给尼金斯基》。 在风雪声中,普鲁申科的第一个动作便是“上帝的小丑”。事实上,除了自由滑必须的旋转和跳跃,他在这套滑冰中连接处的动作几乎全部是尼金斯基舞蹈中的动作,包括《天方夜谭》的奴隶,玫瑰花精的告别,和最为有名的《牧神午后》。他在这套动作中模仿了当年尼金斯基侧向观众、双膝双臂弯曲站立的牧神形象,当他立起双足站在冰面上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了复活的希腊之神。 我们无法看到当年的尼金斯基,但在这套动作中,我们能看见俄国芭蕾艺术一脉相传的灵魂。 普鲁申科的艺术道路远没有尼金斯基曲折,这也许是他不能成为那个“痛苦的天才”的原因。正如尼金斯基所说,太过于关注现实的人往往会去忽略感受这个世界,普鲁申科有这样的才华,但他所处的社会没有提供给他足够的保护。当然,其实我们不能去判定尼金斯基与普鲁申科孰好孰差,他们的行业、时代都相差太远。但在《献给尼金斯基》这部普鲁申科最好的作品中,他与生俱来的对俄国精神的理解全部都倾注在此。在演绎尼金斯基从天才到痛苦到最后升华的一生中,在伴随着《天方夜谭》主旋律的无尽旋转之中,尼金斯基复活在了冰面上。 http://www.tudou.com/v/SM7hOd2KzK4 2004 普鲁申科 《献给尼金斯基》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4 Comments

第一次感受7.2级地震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46 这就是传说30年的大震么?…… 下午跟Bird回家,等一个红绿灯。等着等着,我说,怎么车在晃啊,晃得我好头晕。Bird迟钝了半天,说,好像是啊,你看前面的车都在晃……我说,你看红绿灯也在晃……然后我们都意识到,地震了! 只见小区里无数人跑出来,带着新奇和惊慌的笑容。我们正打算把车停到一边,发现大家都若无其事地往前开,我们也只能往前开…… 回家一看,震中在离我们200mile的墨西哥某城,余震不断沿亲爱的安德鲁断裂带一路向西北迤逦而去,又震了好几次。最初是6.9级,后来修正到7.2级。 哇,终于赶上一回地震了。原来地震真的是能把人晃晕的,我到现在还头晕呢。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3 Comments

纽约,巴黎和北京(2)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242 干脆把四年前的《巴黎,我爱你》也看完了,原来这个都市文艺系列的第一部是根据巴黎的分区来拍的,16个导演,每个导演一个区,真真活色生香。不过巴黎的各区之间差别太大,我们北京除了几个老城区之外就没那么有性格,当然还是朝阳的姑娘海淀的汉(这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纽约是目前离我最近的城市却没去过,巴黎第二远,只待过短短几天,一个人在各区乱跑,当时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如海明威说的,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去一次巴黎。那个美国游客的“巴黎爱上了我”的故事,也正是如我一般的心境。北京是待了多年的地方,却离我最远,只能在想象中重拾记忆。 前两天写了北京,我爱你的六个故事,本来是乱涂乱画,豆瓣和博客的回复鼓励却不少,大部分说不够温馨。于是我决心把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写完,并试试看把这些遗珠串成完整的项链。   7. 阿军是转业兵,开得一手好车。退役之后他不想回家乡,于是到顺峰做了一名代客泊车的服务员。每天他从地下室步行去上班,请他泊车的大部分是开着自动挡的贵妇,他穿着大一号的酒店制服,没有一个人正眼看他,全都是哼一声,一串钥匙丢在他手里,有时还掉在地上他要去拣。一天,北京沙尘暴,天都是黄的。来了一批客人,其中有个姑娘开着Smart,请他泊车。姑娘穿着美丽却不奢侈,带着口罩。很有礼貌,钥匙交给他也是轻轻放手里。阿军很诧异,抬头看姑娘。泊车时另外一家酒店跟他抢共用车位,阿军拿出当年军车漂移的本事,一个漂亮的180°掉头刷一声停进车位。客人都看呆了。姑娘冲他一笑,说,“你有QQ号么?”阿军听不清。姑娘摘下口罩,冲他大喊:“你有QQ号吗!”   8. 夏夏是天上人间的小姐,来北京两年了。这个名字当然不是她本名。她有一个小本,记着客人的名字和电话。一天出台,把客人带到东四环的酒店。客人喝多了,俩人因为嫖资起了争夺。夏夏狂怒中随手抄起花瓶,把客人砸昏了过去,头破血流。夏夏清醒过来,不敢去碰他,生怕他死了。夏夏指甲涂满虹蔻丹的手拿出小本,发着抖给本子上比较相熟的客人打电话。凌晨五点,没有一个电话是通的,不是关机就是空号,或者不在服务区。夏夏愣愣地走出酒店,天亮了,映着街上上班行人的自行车和羽绒服。夏夏看着北京初升的太阳。   9. 叶子刚从外地来北京上大学,夏天的傍晚去五道口逛逛。她把自行车停在雕光门口,上了二楼。雕光人满为患,服务员问她能不能和别人合用一张四人桌。桌上是个亚洲男生,尝试跟她沟通却发现男生不会说中文。叶子的英文是中国人典型的哑巴英文,只好拿起雕光的留言本,边比划边写。原来英语也不是男生的母语,他应该是中亚人,在北语念语言。两人结结巴巴地交流,昏暗的台灯映出他们的笑容。他们并肩走出雕光。   10. 刘大妈从外地来看儿子儿媳,他们住在天通苑。白天儿子儿媳都上班,刘大妈倍感寂寞,只能去家乐福买菜打发时间。一天家乐福打出“排骨特价一块一斤每人限买一斤”的招牌,队排了好几里地。她排着队和身边的一位胡大爷聊了起来,发现他也是从外地来看女儿的。他们发现彼此竟住在一个小区。他们聊得很高兴,相约第二天一起早起打太极,参加小区的合唱活动。刘大妈最近高兴了起来,脸上寂寞的神情也没有了。过了一段时间,胡大爷一天碰见刘大妈,说家乡拆迁,得回去处理事情了。刘大妈怅然若失。   11. 小虎是密云农民,近年来度假的人增多,他家也开了个农家乐卖虹鳟鱼。竞争激烈,一个周末客人们逐渐到来,他和邻家的小张为争客人吵得不可开交。不知怎么的把客人惹着了,客人大骂现在的农民没素质。小虎和小张立刻结成联盟,把客人骂了个没头没脑。客人们丢下一句国骂开车走了。小虎和小张相视一笑,说:“哥们儿,晚上喝酒去?”   12. 冬日。天安门的傍晚,长安街玉兰灯亮了起来,寒风瑟瑟。一对外地三线城市打扮的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场闲逛。女的絮絮叨叨跟儿子说,你看北京多好啊,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留在这里啊。广场另一角,一对外地打工青年正准备去北京站坐火车回家乡。男的恨恨地说,北京什么玩意儿啊,再也不回来了,就在家乡种几亩果园,有吃有穿,比北京好多了。女青年欲言又止,帮他整理衣领。   这一幕被一个手持DV的中年妇女录了下来。 中年妇女开车路过灯火初上的天上人间、长城饭店和Rolling Stone。 中年妇女停车,看见五号线天通苑北站里,人潮汹涌的人群往外挤。 中年妇女跟小雨说,戏看得怎么样啊,怎么没跟叶子一起去。叶子是中年妇女的外甥女,来看姑姑。 中年妇女回家听老公在饭桌上说,今天单位同事去密云,结果跟农家乐吵一大架。 中年妇女给宝马男打电话,说白律师啊,我家二大爷在南锣鼓巷的房子要拆迁,你看看怎么要补偿合算一些。 中年妇女去798上班的路上,蹲在地上翻看沈非的画。 中年妇女单位的路由器坏了,小刚来修。 中年妇女在798的一个艺术中心,与自己的老板一起看剪好的DV片段。12段故事,12段北京。   温馨吧温馨吧温馨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