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09

《风声》:本年度最成功的商业片(无剧透)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21 风声 记得某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在家看柳云龙的《暗算》,前面两部还罢了,最后讲钱之江的那部《捕风》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看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接着看,一直看到中午才看完,期间三人目不转睛地顶着屏幕没有歇过,印象里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我们是这样看完的。虽然看过也就过了,但电视剧能做到让你在看的时候觉得高潮迭起,环环相扣,欲罢不能,还是挺有水平的。 《风声》,根据《暗算》作者麦家的小说改编,就是一部电影版的《暗算》,中国2009年最成功的商业片。说这话是我翻了翻我博客中今年看过的国产电影,从窃听风云到白银帝国,加上前几天的大爷,哎呀,整一个中国电影工业血泪烧钱史啊。烧了这么多钱之后,我们的投资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剧本和套路,这还真得归功于华谊的实力及旗下艺人的资源整合。看《暗算》的时候我就在想,作为电视剧都这么扣人心弦了,放在大屏幕上该多闪耀,就如《sex & city》的电影版不愁没有票房和赞助一样。果然,在编剧强有力的设计和全套下,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一场从开胃盘到正餐到餐后甜点的宴席一样,结构完整,毫无冷场,让人不觉得过分发腻也没觉得吃不饱,剧本在一个电影里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啊。高群书的导演功力也是不错,镜头的蒙太奇和音乐的配合比前两天看的俞飞鸿强多了(对不起,我又拿俞美女做反面教材了),作曲还是要靠日本人,大岛满的作曲比匆忙上阵的《建国大业》更有力度和配合性。 演员在其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不知道是导演还是剧本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一个情报与反情报的戏场,日伪与地下党的周旋,在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简直就是荧幕上的三一律),演员的张力被自由发挥出来,其中碰撞的火花更是让人叫绝。周迅演个骄纵的富家女,周迅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从《李米的猜想》之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李冰冰相比之下就还是只有用功没有天赋;张涵予身材不错,声音一流,英达继续着他插科打诨的搞笑人物。最为惊艳的是苏有朋,当年叱咤风云的五阿哥摇身变成了男宠,一句“我就不信你硬得起来”简直惊动全场,以至他挂了之后我和柏小莲同学都深感可惜再没有他的戏份。配角中可圈可点的是王志文,虽然残了还是很能演戏,段奕宏同学得瑟了两个镜头之后就倒入血泊之中,朱旭伯伯则一句台词没有;至于黄晓明,他不说普通话的时候还真是看不出二来。虽然场景只是不费太多血本的几个内景和一个外景,但布置和构图上还是颇有审美在内,也是给戏加分的项目。怕血腥的同学去看的时候请把眼睛或耳朵在适当时候闭上,但这个时候并不太多。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8 Comments

转载: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18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6795/ 我要坚持住只使用35毫米镜头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境人像为主。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象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这么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有没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什么是镜头感?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拍摄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比如你想拍摄矿工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空间感。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功。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一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 毫米的取景范围看任何东西。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先看四角。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你是用35毫米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西拍不下来怎么办?(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段的拍摄。)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键是你想怎么拍。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取舍只在一忽悠间。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片,一定一定要是什么什么的模式。模式是你自己制订的。变焦在学习的阶段,特别限制人的思路,这也是我不主张在初学摄影的那几年,用变焦头的缘故,因为你总是会试图用一种模式拍摄所有的内容,所以拍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除了家里的高跟鞋,你已经找不到新的视觉;你开始把兴趣转到摄影器材上,然后你就会发现,玩玩器材做个逍遥派在有米的日子里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所有这一切,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没有掌握自己的镜头感,你一直都在摄影的大门外徘徊,尽管你握着1670万象素的马克兔,但是那个,只和你的腰包有关。数码的危险性还在于,你可能更多地关注PS的技巧,而忘记了素材的来源。所有的素材都要求经过你那独一无二久经训练的摄影师的眼光来裁剪。 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4 Comments

《大明宫》:宣传片,而非纪录片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15 大明宫复原 终于在下线的前夕看了《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伤心。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现在都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美好。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大明宫》就是这样一部预设立场的纪录片,并非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讲述故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人可以在回首那些巅峰的年代时可以做到客观,所以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我无从比较,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而人物的加入也让影片更为生动,尤其开元盛世时时官员“凌晨上朝,那灯笼中流动的灯光彷佛长安城里的繁星”那样的细节。只是一直站在歌颂和怀念者的角度痛惜一千年多前的繁华,从立场上就失去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作为对建筑的赞美无可非议,但升华到历史的怀念就让人觉得多少有点遗老遗少了。毕竟过去的事情不能以对错来评判之,要不然《罗马帝国兴衰史》也不会成为经典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想去西安的,大明宫这个宣传算是成功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6 Comments

冯小刚,郭文景和陈美娥的《韩熙载夜宴图》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8 作为一枚生病中的王小心,我还能尽心尽力地传播祖国文化,真是不容易啊。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本科的时候有一阵我乃文学艺术的爱好者,隔三差五地就跑到大讲堂我潜心开发的专座上去欣赏歌舞。那时候看了中芭,爱乐,国交,后来某一天来了个台湾的云门舞集。那次是我受到舞蹈本身的动作和表现给人带来最完美享受的一次,演员的灵动,舞蹈的构思和思想,从薪传到竹梦,行草,都是能看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和创新的,比舶来的那些照猫画虎的芭蕾舞有意思得多了。后来我听台湾留学生说,云门舞集在台湾的人气和造诣,都不是10块钱的讲堂门票能涵盖的,我们真是捡便宜了。 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喜欢则要追溯到中学时代的美术课本——似乎历史课本上也有此图。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黑暗混乱的年代倾慕不已,比如五代十国,比如魏晋。那些昏黄黯淡的时光里绽放出来的艺术的小花,往往显得特别明亮和珍贵。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韩熙载在黑暗的夜光中点燃烛火,大宴宾客,那狂饮豪歌的背后,是被顾闳中记下的后唐时代的悲哀。 我很佩服台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现在也只有他们能做出再现的《韩熙载夜宴图》。我本来以为大陆有机会可以做,所以曾经很期待冯小刚的《夜宴》,尤其是看到叶锦添搞出来的舞美和服装剧照之后。但电影的剧本和导演败坏了我的胃口,冯导您还是回北京胡同跟串子们玩儿去吧,中国有多少好的题材都被你们这些导演给糟蹋了,五代十国宏大华丽的画卷被您硬生生塞个莎士比亚进来,不是借保护中国传统之名行《无极》之无厘头之实吗? 所以,当前云门舞集的舞蹈家和《夜宴》结合的时候,就特别引人注意。顾闳中是以空间代表时间,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画卷用乐器和屏风等摆开时间,正如汉唐乐府南管月舞团的这出舞台剧用帷幕和过场的插花、焚香、茶艺等隔断不同的场景。叶锦添的舞美和服装,王孟超的灯光无一不细,在大幕一拉开的时候,就生生把我拽回了那个年代,韩熙载独坐高椅,愁眉不展,简直就是画中人复活。昏暗的灯光与顾闳中的绘画的背景颜色如出一辙。悠扬的南管器乐与曼妙的梨园舞蹈,以及据说与古曲完全相同的唱腔: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声线仿佛来自几百年前,丝丝入扣,真让人穿越了好几个世纪,如在画中。 我突然想起来,中国也并不是只有冯小刚。几年前郭文景创作过一出歌剧《夜宴》,也是取材这著名的题材。人物的疯癫比这出梨园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复活古典画作的意图就不是作曲家的初衷了。总算我们还有个能理解狷狂之意的艺术家,也算是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与颠覆的一个幸存者吧。 下面是原作,郭文景和陳美娥的《夜宴》在同一个场景中的画面,历史就是这样复活的。至于冯小刚的夜宴,完全不在此列,建议改个名字,叫《北京胡同版哈姆雷特》就完了。 汉唐乐府 漢唐樂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秉持重建南管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遂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

Posted in 音乐戏剧 | 5 Comments

我生病了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6 甲流中。特此通知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8 Comments

周末电影:吸血鬼和女特工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0 看起来这两个电影似乎都很吸引人,但在过去的周末,我除了看电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所以只能把这些电影的情节夸大了。但是,鉴于我两部电影都没看懂,我实在是没有立场(某人语……)在这里发表什么评论。那么,就发表一下我对帅哥美女的见解吧! 《夜访吸血鬼》看到阿汤哥变成了一堆灰我才意识到他是阿汤哥!在阿汤哥还是阿汤弟的时候他竟然这么美貌,而且——秀气。当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M2里面的彪形大汉,连脸盘加身材都扩张了一倍有余。没办法,可能美国人民就热爱五大三粗。但为什么十年就足以让一个人改变如此?真想拿过去十年的照片和现在的我们对比(比如50年大庆的时候在天安门),真是彻彻底底的物是人非啊。 扯远了。相比阿汤哥的时光流逝,皮特哥就像种在地里的一棵绿萝,除了可以修剪的枝枝蔓蔓之外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美貌的流逝,我妈就指着电视说,还是这个人好看。我没敢告诉她,你前几天看本杰明巴顿的时候那个老头也是他。于是,整部电影我只能看着两位帅哥在银幕上争锋吃醋(好像是和一女的吃醋?我真没看懂,但TN君,你不许说你经常在留言里面说的话),其他意境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人生的伴侣?为什么需要地下的墓穴?请有知之士解答。 相比看起来很有意境的吸血鬼,《法国女特工》一片我也完全没有看懂。除了把smartstar和iris问得东倒西歪之外,我在影片最后都没搞清楚谁是谁,除了风情万种的苏菲玛索之外。苏菲姐姐老是老矣,细看起来还是眼神迷离,完全符合“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的二人转调子。咦不对,我本来是想说“我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来着。这世界上真有一种人是不会老的,不知道我老了是不是成为那种人,但如果成为那种人我就不会老了,我到底在说什么呀……除了苏菲姐,本片完全是法国主旋律,类似于我国《烈火金钢》的水平,还完全不煽情,法国人除了拍文艺片,其他的电影还真是不着调啊。 呀,又一个索然的周末过去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2 Comments

李华梅成为七海霸主:test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97 李华梅

Posted in 乱七八槽 | Leave a comment

建国大业: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91 *关于电影* 我曾经很怀疑韩三平陈凯歌黄建新陈可辛导演,如何在140分钟之内把1945-1949年这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时间事无巨细地讲清楚。现在看来,怀疑果然变成了现实。我看到一个一个的片段,我看到一张张脸,我看到一张张脸后面出现的若隐若现的历史和娱乐交相辉映,我甚至看到哪里是陈凯歌哪里是陈可辛,在此时,电影变成了被剪辑过的纪录片,140分钟的长度只够我看到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如果像他们这么拍,4年的时间,历史、军事、经济、人物、逸闻,起码需要3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 电影中让我觉得激动的瞬间有两个,一是王宝强大喊“地主家院墙怕不上去”之后的那颗照明弹;一是毛泽东颓然坐下,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时的神情。 *关于演员* 毫无疑问,过度的名人运用败坏了这部电影的胃口。观众看到王宝强和葛优的出现完全破坏了解放军兵临城下时的激动,看到黎明,章子怡,赵薇等一众偶像时的看热闹心理远远超过了看电影情节本身。在所有的青年偶像中,只有陈坤是真正“演”了这个角色,虽然他无疑是本剧最帅的演员之一,但他对蒋经国希望振兴却不得不受制于人的穷途末日的矛盾和落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和蒋介石的对手戏差不多是本剧中人物部分最精彩的戏。我甚至觉得,让张国立和蒋经国拍一部《蒋介石传》或《蒋经国传》也未尝不可。相比之下,黄晓明和邓超们不论在戏份还是演技上都完全不能望其项背了,但佟大为的纨绔子弟还算惊鸿一瞥。 在中老年大腕儿中,大家的演技和气场果然非同一般,但这台非同一般的气场把这戏活生生地分割成了个人秀。我爱看陈凯歌冲天开枪,冯小刚拄着拐杖,王学圻帽檐下低垂的眼神,葛优吹胡子瞪眼睛,但我觉得他们还是拍广告更合适。名人的出现让一出历史剧变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剧,陈道明和姜文的国军军服实在太帅以至我都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在说什么。有人说许晴漂亮,但我觉得她相对国母的气度还是显得太单薄,不如邬君梅更收放自如。 *关于意识形态* 这几天,有人说六十大庆搞得像****的六十大寿一样。作为在离长安街仅有一步之遥的街上办公的我们,每个周末都有交通管制不说,每次打到车都要像打到菩萨一样对司机感恩戴德。我想起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那年级基本每个学生都被选去跳集体舞,美其名曰你一辈子都会觉得荣耀,把我们关了一暑假最后只跳了二十分钟,还连个远景都没蹭上,不禁让人感慨国家机器真是太强大,公民自由权利都要乖乖作让步。其实我从来都很疑惑这种庆祝的意义,不知道这**年是为了庆祝国度还是国家。如果为庆祝国度的话,中华民族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我们估计要从黄帝诞生之日开始庆祝;如果为了庆祝国家,那只是一个政权的建立和诞生,如果这个政权存在的原因是民有民治民享,那人民有权庆祝自己获得权利,而不是庆祝政权本身。每个政权的建立,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还是更早的朝代更替,背后必然有一段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这也是电影中唯一几个让我感动的镜头均是和军事有关的原因,但如果为这个,不如去看《大决战》和《大转折》。 据说本片本来是为政协会议而拍,这也是为什么名为《大业》的原因;之前其实已经有1949前后历史的忠实反应《开国大典》,但后来越拍越多,人也多,事也多,原来的剧本完全不能驾驭新的故事,所以张澜李济深等才在剧里显得如同不得不存在的花瓶。放眼看现在的体制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年的共产党人句句激动人心的台词,现在看来都像irony。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所有的传说总有一天会成真。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7 Comments

爱有来生:狗血像云南白药一样多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84 银杏银杏 平心而论,爱有来生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要不然周二晚上的星美电影院也不会这么多人,尤其在大家都等见过大爷等到不耐烦的时候。 俞飞鸿同学果然长得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可导演功力却不像她的美貌一样纯然天成。虽然是第一次导演,同为女性,《白银帝国》的姚树华就能弄个有模有样差不多的历史剧出来,俞飞鸿就有好多作为外行的我都看不下去的行为,比如镜头如《士兵突击》中袁朗和成才对话时那样围着站成180°的两人做360°高速大幅旋转,或者老段骑马时那个寺院不停闪回啊闪回最后还要闪到观众眼前做定格的怪异行为。其实呢,第一次导演这些我们也就原谅俞美女了,但是整个故事的逻辑却如我们上大学时,或者俞美女十年前上大学时看过的网络言情一样狗血而不着边际,我看完电影出来之后花了好久才整理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故事其实是这样的(剧透):老段和俞美女本来是仇家,俞美女为了报仇卧底到了段家,本来一切都计划好了没想到美女爱上了英雄,这一下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于是作来作去俩人都不胜痛苦,最后双双殉情以待来生。老段等了50年,等来的却是一段狗血无比的剧情……(剧透结束)但是这个故事的逻辑硬伤太多了,观众根本没明白为什么俞美女一会儿走一会儿来,还不停说着导演大洒狗血的线索台词(这个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只能在电影院里目瞪口呆,恨不得按快进看剧情发展。其实呢,狗血也没什么不好,狗血才有戏剧冲突和表现张力嘛,如果要让我来拍,明明可以把俞家的复仇和俞美女的卧底有机联系起来,辅以美女对英雄爱情的升华,这三角剧情之间的相辅相成层层铺垫,狗血绝对比老段最后往他哥身上洒的白药还多。 除去以上缺点之外,电影也不是一个优点都没有,其实俞导演还是很细腻地站在女性视角拍电影,所以整部电影起码有20分钟感情是到位的,就是最后20分钟人鬼殊途的那一段。说起来整部片子凡是有前世今生闪回倒叙的情节都还不错,我尤其喜欢前世的丫头和俞美女在一个镜子中的画面,与今生的镜头构图几乎一摸一样,不仅让人感慨两人的缘分果然说不清。凡是俞导演不想大张旗鼓宣扬的地方,反而是能感动人的地方,凡是她觉得可以大大强调的地方,都让人觉得用力过度。我知道最后的结局动人,可是为了这20分钟的灵感就把整部电影用来献祭,有点得不偿失。 云南的风光真漂亮,俞美女的杜鹃花也真漂亮,我们家老段装嫩装帅还是颇有一套的,看着没前几部剧那么咆哮马了。最漂亮的还是院子里的银杏树,虽然很可能是影棚+后期做的。摘抄《银杏银杏》中的头几句话:传说,银杏树是一种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树身上缠绕着重重叠叠的藤类植物,风吹过时,树影轻摇,在浓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许有轻微的叹息声,也许,只是夜宿的鸟儿惊飞的声音。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4 Comments

一塌糊涂的waking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75 ytht当年的进站画面 九月的某天,我忘了是哪天,应该是14号左右,是糊涂关站的日子。 在这一天前的四年的某一天,我跑到理教机房,用telnet敲下了糊涂的名字: telnet ytht.net。界面是黑白的,进站是著名的那个塔,和著名的那个湖。 最初不叫waking,后来偶然注册的这个和我名字有些相似的账号。后来开始混古典音乐,电影艺术,摇滚和TBCer。知道了什么叫灌水,什么叫报告,什么叫ft。那是上个世纪的网络用语吧,第一次网友聚会,就在团委和电教之间的那个走道上。某个大牛报告,而我已经忘了听报告的人是谁。再后来,开始认识人,一批一批的id, 自杀了又复活,或者新注册id。那一个个的夜晚,一次次版聚,一篇篇在精心构筑的个人文集里面写下的心情,在没有注意的时候已经倾入了太多感情。有太多的ythter应该和我是一样的,即使在后来糊涂急速扩张的时候,我们也仍然有自己的圈子,它对我们来说相当于朋友,新闻来源,和用于社交的客厅。 在欧洲的某一天上午,突然发现ytht ping不通。这在当时的我,几乎相当于电视没有信号或者断网。然后各种消息纷至沓来,版本不一,直到五年后,我才和前站长聊天知道了那几个日夜发生的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除了少数几个站长或高层,没有人甚至想过,ytht这么一个每日上站日数超过1万,稳居中国校园bbs老大的站点会突然土崩瓦解。当时,当我终于知道ytht是没有可能开站的时候,我在学校的pantry里一边跟bird msn发消息,一边不顾来来往往的目光痛哭。 后来,Bird好心地帮我建了yahoo group (那时候yahoo的SOM还是很大),但再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常去的地方了。而我们,也大多学会了不要对一个地方付出太多的感情。 对ytht自己来说,它只是互联网淘金时代的一片浮云。对行业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模式的失败。但对我来说,似乎是首次的失恋,不可复制的回忆,生活中某一个圈子的消失,以及青春。 而我,竟然从来没有纪念过它。 五年过去了。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已经比你在我身边的日子还要多了。然而我却始终不能忘记,我曾经是一塌糊涂上的waking,那里曾经有好多id,是我的朋友,那里曾经有好些再也见不到的文字, 是我埋葬在键盘之间的少年意气。

Posted in 乱七八槽 | 1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