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入世的文艺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04446/

 

在奥斯卡落幕的这个晚上,我看了去年台湾的新片《大佛普拉斯》。跟美国高中生活、人鱼爱情、二战英雄相比,还是中国自己的片看着亲切。一个“佛”字,一个佛像,立马觉得这是我们的生活,芸芸众生,红尘万丈,色戒杀生,不过瞬间。

故事并不复杂:在台南的一个佛像工场里,两个伙计百无聊赖,突发奇想,拿来老板的行车记录仪想窥视一下富人的生活,结果却目睹了不该看到的事情,而故事的冲突也就此展开。在这个故事里,有官官相护的议员,有开着大奔夜夜风流的企业家,有穷到一天只吃一餐的拾荒者,也有穷到屋顶漏雨八十岁老母看不起病的工厂伙计。本来,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交集——顶多只会在看(“听”)行车记录仪的时候,发出“有钱人的生活真是彩色的也!”这种感叹,但同一个屋顶下,他们的故事突然神奇地由大佛交织在一起,发生吊诡的后续。

富人与穷人的生活有云泥之别,但在大佛面前,宝相庄严,众生平等。影片加入大佛,既是一个重要线索,又是一个隐喻。佛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西方的宗教不同,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普渡众生又置身世外,看起来格外庇佑有钱人和有权人,但最终,我们都是在黑屏里面、在大佛肚子里拼命挣扎撞击的俗人,这一点上,富人和穷人并无区别。一个佛,把电影的寓意拉宽拉高了。我很喜欢看见文学里“佛”的形象的出现,如最著名的《无间道》,曾志伟在佛像下把他的门徒送进了警校,连电影名也与佛教有关。还有金庸的《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把作品拉到了离地半尺远,既入世又出世的程度。

影片中还有个我喜欢的细节,就是肚财在废弃的房子里碰见那个失志的人。粗看是个闲笔,可是风格与整部电影却无比契合,让人觉得舒服。不光是“只有穷人关心穷人”这样的主题需要,更是一种主题背后的衬托。这样的闲笔让我想起黑泽明的《梦》或者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里在琵琶湖上划船的镜头一样,于情节没有关键推动作用,可是却像突然置身世外一样,抽离了整个故事,却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现在的电影中,很少有这种“浪费镜头”的闲笔了。

《大佛普拉斯》在去年的影展上获奖无数。这样的片子一般被称为“文艺片”,可是拍的却完全是老百姓的生活,比那些所谓的“类型片”贴近生活太多了。由此我想到,我们对电影类型的划分,真是太刻板成见了,而认为某些观众群里只会去看某种特定类型的电影,也真是太拘泥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