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圆场的韩熙载夜宴图
如今的公司年会多了,年底一至,盛装的美女和丰厚的奖品纷至沓来。可是1960年代的军情六处,韬光养晦的大英帝国情报精英们也只能在年会上找找乐子,实在不像外人想象的邦德生活的多彩多姿。圣诞晚会在Smiley回忆中反复出现的段落,正如顾闳中的夜宴一般,起承转合,成为电影中最亮眼的部分。 没看过原著就是有这点好处:我可以不顾原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而对电影的重新塑造不加以追究,不论考据派会说Gary Oldman是多么不符合原著中的矮胖老头的示意人生形象。可是我却能对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加以赞赏,比如明显是为了交代人物关系与角色性格而设的圣诞晚会。夜宴的第一段《听乐》《观舞》,不正是晚会伊始,大家纷纷唱起唱机中的歌曲,Ann和Bill Haydon四目相逢吗?《歇息》一段,韩熙载与侍女调情,不正是讽刺的苏联国歌中,Smiley看到Ann与Haydon偷情的高潮段落吗?而最后的《散宴》,John Hurt掩饰不住的老态和呵欠,曲终人散的杯盘狼藉,Haydon对Jim露出的那个全剧中他唯一真心的笑容,以及,最后那首甜腻的法国歌曲中,脸上的一滴血和一滴泪。 这大时代中的小场景啊,连政治的讽喻意味都如出一辙。研究组女王康妮缅怀的“My lovely boys”,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他们甚至怀念战争,因为在战争中,“英国人还有能引以自豪的东西。”日暮归途,圆场不再是世界中心,他们与卡拉的对抗需看要美国表亲的眼色,而一座几千英镑的房子,需要部长的批准。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邦德,Bill Haydon会骑着自行车上班泡妞,甚至是剥头皮老手——行动组组长Peter Gulliem去偷文件时也紧张得双手发抖;老谋深算的Smiley在最后收网前需要嚼口香糖来稳定心情,他们的下手,更与平常人无异,会犯大多数都犯的错误,也会陷入感情的泥沼。Smiley的妻子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弱点,几乎葬送他的事业,而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劝说Peter Gulliem清理门户时,他与同性恋人的分手场面也令人动容。而最后的那一对——那一枪,那几乎是被死者默许的一枪,表现的是牺牲在生命和价值观下的“并不纯洁的友谊”。联想到康妮相簿里面那张相拥欢笑的黑白照片,令人唏嘘不已。 瑞典导演Tomas Alfredson在这部戏里做得最好的就是擅长用寥寥几笔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如白描一般,用放大的特写和近景盯着演员的脸,一丝一毫的表情都被收入镜头。好在大英帝国别的没有,优秀的演员还有一堆,一般优秀的男演员几乎都被收入麾下,简直是群星贺岁啊!光看他们之间的飙戏就值回票价。Colin Firth开始的真情假意和最后的假戏情真,Gary Oldman回忆他试图策反卡拉时候的雕塑般的表情,John Hurt的霸气十足和力不从心,Tom Hardy的莽撞却又深情,还有Benedict Cumberbatch,最一开始我还真是冲着这位最近很火的福尔摩斯去看的他,后来发现其实他的表演比福尔摩斯更带有自己的发挥,福尔摩斯的局限太多了,纵然是好的,但都是在像原著性格和Jemery Brett致敬的成分多,那是太样本的表演;而在这里,可能是角色要求,我觉得他比在Sherlock里还要干脆利落。对了还有唐顿庄园的二小姐,竟然也在里面打了一个酱油呢。虽然不像高斯福德庄园那样群戏的火花四溅,可是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划过每个人、每场戏的镜头,也就是圆场里的夜宴图般的技巧,烟雾升腾、酒气熏天的背后,是散场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而真正抚慰心灵的那些短暂的笑容,也只能藏在发黄的相簿角落吧。
回乡记
蓝灰色的天空。北京的冬天。枯树。两年前从来不堵车的机场高速这会儿出了T3就开始堵车。火锅间的热气氤氲。见的人,说的话,八卦的故事都和两年前一样。满是灰尘的家。各种家具和家用的尺寸都好像小了一号。不热的暖气,倒时差的半夜,半梦半醒之间的那些人和事。灯光明灭。 由于后半个假期都在打电话和邮局吵架,打各种各样的出租车穿梭于派出所-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大使馆-邮局之间重办被EMS寄丢的签证和护照,北京的景色我已无暇顾及,虽然即使有暇顾及,也是被车流和喇叭声所占据。只是在一天路过故宫的后门,透过车窗看见角楼的飞檐翘角,世界仿佛静止了一瞬间,在冬天的温度中,一切的颜色都变得不明显起来,灰色中角楼的轮廓分外明显,前景和背景都是空无一物的深深浅浅的灰色。每个人走过这里,都会多看两眼吧。而我从第一眼看到它们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 北京的生活像快镜头一样从我眼前掠过,没有亲人,我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家。有时候觉得北京是,可是到了机场一个人孤独地拎着行李出机场,又觉得想回美国。回了美国,出机场还是一个人扛着六十斤的行李上下楼梯……我既不能反认他乡是故乡,也不能确认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恐怕真的只有像无脚鸟一样飞机,漂泊在半空中了。 我无暇看到北京的天空,只记得美联航的机长在降落北京前说的一句话:“Welcome to Beijing. This is a beautiful day.”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塑造了一个新版苏斯黄
1980年代就有人在学术性的电影期刊说撰文说,张艺谋拍的《红高粱》等电影是在把民族的丑陋一面展示给外国人,用民族的劣根性讨好西方世界。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论调特别有问题。一是揭遮羞布惹着谁了,为什么不能揭,为什么不要揭,揭开之后得罪了谁?不就是得罪了那些粉饰生活美化生活的官老爷吗?第二是,既然是写实的电影,那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样子,每个人都可以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里看到自己活着自己祖先的影子,那么,既然美好的一面可以展示,为什么丑陋的一面不能展示呢? 那时候我没觉得张艺谋怎么样,可是到了现在,《金陵十三钗》里,我倒觉得张艺谋是在彻底地讨好西方世界和奥斯卡评委了。 中国人有奥斯卡情结,就像中国人有诺贝尔情结一样。可是这种源于西方价值观的奖项难免与东方意识形态不符,中国的电影,中国的文学外国人看不上,是因为他们看不懂。所以我一直幻想中国要有自己的奥斯卡和金球奖——不是金鸡百花那种官老爷美化生活的奖,而是真真正正能代表中国电影和中国电视剧水平的奖项,这是后话了。张艺谋从80年代的才华横溢走到今天,无数溢美之词加诸于身,任何人都会飘飘然的。这种飘飘然使他彻底脱离了他本来的阶级,脱离了他本来要说的话,这种任何在文化上拿到话语权和政治上拿到强权的人都有的必然悲剧。从英雄开始的一部一部电影,与之前他拍的电影相比几乎都是反义词,十面埋伏,黄金甲,那是什么?那不是劳动人民,不是他所本来代表的黄土地上的中国人,而是统治阶级啊,是20年前那些影评人说他“出卖民族劣根性”的反面。当年的影评人看到他的新电影,会不会觉得讽刺呢? 《金陵十三钗》是部成功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部好的电影。可是,我在看这部的电影的时候,觉得他做了20年前绝对不会做的事:讨好西方世界。从玉墨极其书面和文学性的英语开始,我仿佛看到了张艺谋开始挠奥斯卡评委的痒痒,这种挠痒在金陵十三钗穿着妖娆的旗袍唱《秦淮景》的时候达到了高潮。玉墨的英语,忽略一些1930年代的西方人都不会说的词汇,极其文邹和矫饰,大部分今天的普通留学生在美国十几年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英语。这样的形象,在三十年代的南京,肯定是不具有代表性的。这样的讲英语的玉墨仿佛是张艺谋造给西方人的一个新的苏斯黄,一个符合他们幻想中的东方女性的形象:传统而又西方,重情义又性感,裹在在他们认为的东方女性代表服装——旗袍中,袅袅地走在他们的性神经上。这是西方殖民地下的中国,这是被殖民的女性形象。等到妓女们开始用床单裹胸的时候,我倒吸一口凉气,天哪,这不是黄金甲的殖民版吗。十三钗临走前给女学生们表演的《秦淮景》,洗净铅华的妓女们一身素净地站在镜头前,几乎是全剧中最感人的镜头,可是画面一转,张艺谋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亮出了他的老招“用色彩杀人”;几秒钟后,俗艳的色彩就颠覆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对比:他学《辛德勒的名单》学得太过了,张艺谋以为只有色彩才能震撼人心,殊不知妓女穿着旗袍不震撼,妓女穿着校服才震撼啊。 很多人说如果这部片得不了奥斯卡,中国就没有电影能得奥斯卡了;我不知道奥斯卡的评委,但我觉得真正把中西方艺术和价值观融汇贯通的导演才会得到更广大世界的认可。张艺谋想用最中国的东西,安上一个西方的语言就能打动评委,可是在我看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全人类的感情在最深的层次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不了解的人可以去看看李安,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人类的情感不会因为东方和西方的色彩而发生改变。
从失恋33天到将爱
好久没有看国产电影,回国恶补。我妈是个潮人,当我们看《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时候她也要看,当我们都不看《失恋33天》了的时候她还是要看,可见她对当下流行趋势把握之准确。当我们都从《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小资变成了《将爱》里的大叔大妈的时候,《失恋33天》里的小资还是那么小资,哦不,现在叫小清新了。 看《失恋33天》是Iris推荐的,我们在一起经历过那么多互相吐槽倒苦水的日子,看这个片子若有所悟。里面河南妹的老公说得最好,娶一个女人不是因为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而是因为她省事。看到这里,我再放眼一看,天哪,多年的疑惑全部得到了解答。用一张信用卡能搞定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尽管她生活的唯一乐趣就是在东方新天地下面使劲刷卡;那些愿意把你拉到东方新天地上面的广场真心实意地接个吻的姑娘,就因为对爱情和生活要求太高,而只能是如今人们嘴里的“剩女”。 这听起来很悲哀,如果在五年前,我一定会挺身而出,为真心实意接吻的姑娘鸣不平。但关键在于,大多数姑娘都认为自己是新天地上面的那个姑娘,有思想有才华,有对生活的追求还有对灵魂伴侣的追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但那张卡也还是少不了。 但再仔细想想,其实剩了,或者失恋了,或者离婚了,又怎么样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基础上的: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他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女人,他为什么要牵着一个河南傻妹。如果真味自己着想,那明明是选择可以不为那个男人变得那么“省事”的,就像黄小仙儿跟在陆然的出租车后面追啊追,想把自己的自尊全都放下去追回那个男人跟他说自己错了,回来吧,结果被王小贱一个巴掌扇醒一样;仔细想想,在这段感情中,自己真的错了吗?在这段感情中,真的错到给他一个充足的理由让他离开自己吗?其实不是的。省事的女人有很多,但我自己就我一个。连自己都守不住,还怎么守住别人呢? 反正所谓的爱情最终都要变质的,看看徐静蕾和李亚鹏的老脸就知道。
观音山:生死与青春的断裂
丧子的张艾嘉在地震后百废待兴的观音庙里反复地问和尚:既然早晚我都要和他再见面的,那什么是早?什么是晚?这个早晚是谁说了算呢?范冰冰,陈柏霖和肥龙这三个孩子租到她家之后,给她的心里多少带来了些温暖。可是这些温暖让她恐惧。因为她曾经也很温暖,很快乐过,她有先生,有儿子,可是一瞬间,这些东西突然就彻底没有了。和尚不能给她答案,深夜的火光拨动着她的头发。最后在观音山上,她选择了死亡,而这死亡是她与家人团聚的途径。最后她说,我明白了,孤独是暂时的,相聚才是永久的。 这是李玉的电影《观音山》所探讨的主题,以一部青春迷茫的电影为名。可惜范冰冰,陈柏霖和肥龙这三个演员在李玉的镜头里并不生活,而是文艺;而文艺,在我看来在这里是与生活相反的东西。青春的叛逆和迷茫在这部电影里与生与死的大命题产生了断层,在这几个孩子身上,虽然也有生活的设定,但他们更多的是“小”的东西,小的感情,小的迷茫,小的冲动。这一切,在地震后的四川这个处于生死背景中的大环境里,都显得不算什么了。 所以观音山里最打动我的,还是最后张艾嘉在观音庙里与和尚的对话,以及最后虚拟中的纵身一跃。这一跃有些像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不为绝望,而为追寻。都是从高处跃下,在极其震撼的美的自然中选择死亡,仿佛这一举动本身也成为了苦行的工具,并带上了天人合一的意义。张艾嘉在这里的表演真好,要是中国有奥斯卡,起码可以得个女配角提名什么的;同样是台湾演员,陈柏霖简直就还是个蓝色大门里的张士豪,文艺得没有半点生活气息。与很多人的泪点不同,我是在看到张艾嘉唱戏时候忍不住流泪的:丧子的母亲轻轻吟唱着白蛇传里,白蛇与她的儿子分离时的唱段: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点点珠泪洒下来。世界上最不舍的感情,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了吧。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和玛丽莲梦露的一周》:女神的一刻和你的一生
你小时候看电影,荧幕的那一端有位女神或者白马王子,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处细微的动作你都铭记在心。他们在荧幕上是那么光芒四射,好像周围有光晕围绕。你因为他们进入了电影圈,从事了和电影有关的工作。然后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有了一个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机会。到此为止,这是所有琼瑶小说的部分。然后,女神没有化妆,她走到你的面前,对你轻启朱唇,笑语晏晏。然后你发现了她和屏幕上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她的脆弱,她的孤独,她的无奈和柔弱。你爱她,这辈子都爱她,但银幕上围绕着光晕的爱和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爱是不一样的;你们也许有童话,但一定没有结局。 影片的情节基本上就是这么个yy的故事,也许是真事,也许不是,我不知道,也无法考证。但感情是真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你看着屏幕上的她,突然特别想认识她,想和她作生活中的朋友,没事去唱歌卡拉ok,或者谈个恋爱,或者在公园里散散步。然后你意识到,她不可能是你感情的对象,你理想的妻子只能是办公室里那个给你打开水的姑娘。但就这么个苍白的、急需时间和空间机会的故事,被Michelle Williams演活了。 好莱坞近几年有新生代女演员上位的趋势,去年奥斯卡女主颁给了三好学生娜塔莉波曼,其实我觉得她的演技在新生代中还不是最好。比如安妮海瑟薇,比如这次的Michelle Williams。有些明星是明星,还有些明星同时还是好演员。比如李安挑出来的演断背山的那些孩子们,个个如今都是好莱坞的顶梁柱。李安真有眼光啊。当年在断背山上,Heath Ledger和Michelle的演技就让人惊艳。可惜Heath活不过三十,没等到让他一个人挑大梁的片子。如今Michelle等到了,她在这部新片里,光芒四射,不亚于去年的国王Colin Firth的演技。 电影院里竟然老年人居多,也许在玛丽莲梦露的时代,他们还年轻,玛丽莲梦露就像今天的Lady Gaga一样,是当年的年轻人心中的女神。可是梦露小姐的女神超越了时空,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形象。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玛丽莲梦露的任何电影,可是看完了之后,我才知道银幕女神的含义。她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光彩照人,看着她在电影镜头中的华彩,你甚至会被她的美感动得热泪盈眶。而这里,她的美是由Michelle Williams演出来的,一个长得并不像玛丽莲梦露的姑娘,演出了这种美的精髓。这样的美不光在于好脸蛋、好身材,更在于温柔的笑靥,脆弱的眼泪,天真的心灵,让人想要保护的娇弱。这样的美人是有说服力的:你会为她抛弃片场服装间的女孩,哪怕明知会被伤害也在所不惜。你渴望你们之间哪怕发生一点什么也好,哪怕没有结局,而你的余生都用来回味。 她是玛丽莲梦露,是你的女神,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雨果》:向电影致敬
乔治·梅里耶是电影史被称为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在电影还是新兴艺术形式的年代,魔术家和机械式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电影studio,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并创造了许多开创先河的电影技术,比如着色、轨道和许多今天看来幼稚、但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道具和布景。我们今天在教科书里看到的许多电影剧照,如儒那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记》,都是他的作品。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艺术抵不过大工业的滚滚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产,继而战争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珍贵的电影胶片被卖给了化学公司生产女士的高跟鞋跟,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也付之一炬。战后,他在巴黎火车站开了一个玩具店,当了一个玩具商人,从此退出了电影的历史舞台。很难想象电影史上的先驱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正如梅里耶先生在电影中所说:“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话,令多少人唏嘘。 电影的故事就是从巴黎的那个火车站开始的。小男孩Hugo的双亲去世之后,成了栖身火车站大钟里的孤儿,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偷过,被打过,被抓过,但父亲教给他的对机械的热爱始终不改。在那个父亲捡到的世界上最精妙的机械机器人里,他发现了电影的秘密。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无疑是用致敬的谦虚姿态拍成的电影。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马丁就是电影中那个写教科书的教授,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参观了梅里耶的studio,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七十年前,人们开始怀念电影,纪念梅里耶,而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电影。电影是每个人的梦,那些会动的图像,那些书本中成真的镜头,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许多电影史早期的的镜头重现。看着一百年前的人们对银幕上的火车进站镜头惊呼,还有几乎同一时期的工厂女工下班,稍后的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导演把当时披荆斩棘的行业先驱们如何拍电影、如何创新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马丁这次挑选的题材虽然奇特,但仍然是历史,而马丁最擅长的就是历史。大气的态度和对大场面的驾驭使这部片子有种端正的气度,这是晚辈对前辈的献礼。 这部电影让我唯一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就是3d的使用,除非马丁是以告慰祖先的姿态在对梅里耶说,看,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事业。看这部电影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个极地快车似的奇幻片,看到一半才发现这纯粹是个历史片。
Posted in 电影评论
Leave a comment
《一天》:那时候人生还有无限机会
昨天晚上和shirley在msn上聊天,聊到的都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聊来聊去发现都是些无意义的话题——我们都很痛苦、但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我说,很多事情如果重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可是已经没有了机会。 正如Emma和Dexter一样。 我想Emma死后Dexter一定是后悔的吧。如果他们没有错过那么多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不会那么短。从1988到2006,他们认识18年,在一起却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之间他娶妻生子又离婚,她与一个不爱的人住在一起;他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沉浮,年少轻狂,挥霍青春,不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她放弃了写诗的梦想,做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如果可以重来,他们一定都不会想到他们的人生是这样。初遇时他们只是彼此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影像,那时候那么年轻,站在苏格兰的山崖上俯瞰世界,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他们彼此轻易地放手,想遇到生命中更重大更美好的事件。18年后,他们才发现,没有更好,没有更重大,流逝的时间成就了他们的关系才是两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件。就像你开始憧憬幸福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幸福了一样。 可是他们都不懂。没有一个人懂。若不是经历那么多生命的起伏人生的喟叹Dexter可能现在还在做一个庸俗节目的主持人;若不是自己当了父亲他可能也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我们每个人、每个观众也都一样。问题是,已经没有重来的机会。Dexter永远无法再见到母亲,而他和Emma也无法弥补生命的18年时光。 所以生命像个赌局,每个人都在跌跌撞撞地往前赶路,如夜行在无灯的旷野中。只有回头的时候,才会发现当年是怎样侥幸地闯过了这一关,或者,拼命追悔当年没有那样做。 可是我们年少的时候,大学毕业,跑上青翠的山崖,发现整个世界都在我们脚下。那时候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生命还有无限机会。 致我人生逝去的时光。
《胡佛传》:政治片中的爱情片
导演Clint Eastwood说胡佛传不是爱情片,但我还是觉得这是部爱情片。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美国二十世纪历史所知甚少而对立面发生的政治历史事件普遍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是因为小李子演政治片不行但感情戏是长处,而影片中的两处高潮——两次亲吻,也都与爱情有关,最后感动我的地方,还是爱情。 有关FBI的崛起其实是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美国9届总统都对胡佛普遍具有的畏惧感就能看出来。影片致力讲述胡佛把FBI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用了几个里程碑的历史事件比如Colliger案件等来表现胡佛和FBI的成长,可惜大部分时间都像纪录片一样用画外音来念课本,在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户外和场景中的时间,本来可以体现沧海桑田的历史画卷就这样变成了干巴巴的教科书,让人觉得实在不过瘾。 不过这也许是Clint的一贯风格,用笔含蓄而克制,从颜色到音乐均是如此。这种克制同样也体现在他和副局长Tolson的感情线中。我觉得他们的感情不能用普通的定义,而其实是一种超越友情和爱情的感情了;胡佛对他的爱更多的是源于孤独,因为孤独,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人来信任,如同他信任了Helen一辈子一样,他选中了Clyde Tolson,信任了他一辈子。因为信任,所以有了友情,因为孤独,所以有了爱情,因为忠诚与合作,所以有了长达五十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似乎是从胡佛把Clyde招进局里面的时候就奠定基础了:Clyde说,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论岁月好坏,关系好差,我们都不能错过每天共进午餐或者晚餐的时光。原谅我在这里直接翻译成脑补了,其实原话就是如此——但谁听到这种话不会想到结婚誓词?这种“家里人”的感觉在最后一幕,胡佛亲吻Clyde额头的时候达到了高潮,第一次亲吻是激烈的,冲突的,带着矛盾和张力的,第二次亲吻则是安静的,纯粹的,不掺杂欲望的。最后这个吻与之前他们对人生的回顾一样,仿佛回到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相互试探,眼睛里都是光芒。 无论这个片子作为历史片或者传记片是否成功,至少爱情片是成功了,里奥还是演感情戏来劲啊。总觉得他近几年演的人物都有和自己较劲的感觉,其实心之全蚀和泰坦尼克里面,那一举一动全是风情的少年才是他自己啊。
停不下来的生活
周日的午后,暂时没有事情,在一堆group meeting+presentation+assignment+homework+reading+competetion…中得以五分钟的喘息。这个博客也几乎要废掉了,这唯一个私人的时间。有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家庭,离开女儿,离开祖国,离开得心应手的工作,独自一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做着不知道对将来有没有用的事情。这个遥远的北方,太阳四点钟就落下去了,黄黄地像个蛋黄。 十年前我也许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吧。可是现在觉得自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车轮,不停往前,不知道是被别人推着走,还是自己的惯性。经常对自己说生命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是现在做的事情完全相反。为了一个不知道在哪里的结果,放弃了生命中所有的好风景,值得吗? 也许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因为永远都在这样不停走下去。时钟在走,秒针滴答。窗外的世界黑下来了,最后一缕阳光折射在几十年前发黄的老建筑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光芒。我知道外面是大风,也许还有雨雪,可是这光芒此刻是凝固的,静止的,与建筑外墙的线条一样,笔直而带有微妙的花纹变换。 我想我是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