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赵氏孤儿》:太史公是最好的编剧

大年初四看了《赵氏孤儿》。本来觉得这么一个千古流传的本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结果看完了,还真是失望至极——中国真的找不出一个可以拍《赵氏孤儿》的导演了吗?如果这样的话,那我期待的那些什么流传千古的故事与段子,还是先放放吧,我宁愿受《无极》的罪,也不愿意看着好东西被糟蹋啊。 小时候看赵氏孤儿看到程婴摔子时的激愤心情至今还历历在目,看完电影之后又把史记和元杂剧的本子浏览了一遍,才发现导演你是要有多固执啊,那么好的现成的东西不用,非要把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搞成四不像的东西,结果出了问题一堆。 1. 赵盾的形象问题:赵盾赵朔好歹也是国相将军吧,那是堂堂正正的“刑不上大夫”的国士,电影里非把他们拍得跟土财主加狗腿子似的;要不是知道这个故事我还以为王学圻是忍辱负重的主角,要带领晋国人民起义大快人心地把穆巴拉克总统赶下台呢。这一基调直接奠定了电影的设定的问题。一个土财主加狗腿子的儿子,我救他作甚? 2. 程婴的立场问题:原著中程婴是赵盾的门客,士为知己者死那是春秋时期一定的事情,公孙都对程婴没有自杀表示很奇怪的那种。(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可是戏中程婴变成了一个家外人,一个接生时才进门的医生,不但士的立场一下子变成了民,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那种能为知己赴汤蹈火的动机。我就一个医生,我干嘛救别人儿子? 3. 程婴妻子的问题:我并不反对在戏中加入妻子这一角色,问题是加入之后,完全把这部戏的戏眼——程婴弃子变成了被动的行为。这完全是小老百姓的畏畏缩缩而不是义士的肝胆相照。原著中怎么写的?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那是两个朋友在商量从容赴死的问题,你献出你的名声,我献出我的生命,既合情合理又打动人心。电影呢?我和你完全不认识啊,我怎么帮你?你死不死跟我完全没关系啊。看,武功不济,两下被杀了吧,张丰毅多冤啊。 4. 韩厥的作用问题:中间从一小时的地方我直接跳到一小时四十分钟了,因为在程婴弃子之后,实在想不出来还能怎么演。黄晓明的戏我不想再看了,其实演技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导演给韩厥安排了一个完全不知道在起什么作用的角色。你说他正义吧,他又要带走孩子;你说他忠于屠岸贾吧,他又被鱼绊着了从而放走了孩子;其后十五年的生活戏更是完全不知道韩厥在打什么酱油,弄得跟地下工作者似的。 5. 拜见门客的问题:这也是赵氏孤儿中浓墨重彩,却被导演给完全弄没了的一笔。电影的英文名字起得好,叫《牺牲》,可是这牺牲不是儿子死了就是牺牲啊,牺牲除了是为理想而死,更重要的是为理想而苟活着。元杂剧中程婴真真正正地“苟活”了十五年,因为被天下人所不齿而带着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他的牺牲是不亚于摔死自己儿子的牺牲;电影中呢?直接没有来由地就把婴儿抱到屠岸贾家里去了,真是让人分不清楚你是来忍辱负重还真是来认贼作父的。 6. 最后的复仇问题:程婴你说程勃是赵氏孤儿,我程勃就给你拼命了?就算养了十五年的狗,也会和主人有交情的啊;何况导演要在后半段一反前态,把屠岸贾塑造成了那么个慈祥的老大爷?那简直就是爷孙深情啊;你导演口口声声说任务有血有肉,所以反派也有好的一面,怎么这会儿剧情直转急下,为了武侠功夫片效果又把角色二维化了? 7. 程婴的去向问题:太史公写得多好啊,程婴说:“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遂自杀。短短几个字,仁义礼智信,十五年的忍辱负重与抚养成人的辛酸,心愿终于得到实现的慨然,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朋友间的信任,全部得到了实现。这也是导演在电影中完全没有表现出来的。 我不想谈论前面宫廷斗争的镜头美感和张力,因为在我看来,赵氏孤儿这出戏的张力完全在于那种中国式的忠义和牺牲,如果这些地方没有拍出来,那么场面拍得再紧凑、再华丽也是白搭,何况宫廷政变和赵盾父子的形象塑造问题更是偏离了本来的主题。我说电影怎么能把这么个历史著名大悲剧拍得不咸不淡呢,哪怕就着原著一字不落地拍,戏剧张力也比现在这个强多了啊。本来是民做了士该做的事情,但现在民不像民,士不像士,最后的复仇片段让我想起星战里著名的“我是你的父亲”出现时,令人震惊和恍然的场面,一个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连好莱坞几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境界都达不到呢。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2 Comments

No Strings Attached: 帅哥美女的个人秀

  按说艺术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可是这部电影寡淡得就像从任何人的生活中抓取出来的小故事一样,与Love and Other Drugs同样的套路和情节——又没有美女脱衣;平淡得像校园恋爱的故事——又没有现实的感觉,除了招人喜欢的Natalie Portman和Ashton Kutcher,这部片子可真是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了。  唯一觉得有乐趣的地方应该是电影后半段,Ashton在电话里对Natalie说,你想我只是因为你在婚礼上,看着别人都幸福而已吧;这样的桥段、这时候Natalie的神情,让我想起许多年前的时候,觉得自己喜欢的人擦肩而过时候的绝望;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绝望的时刻吧,尽管后来想起来,那只不过是你感情生活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而且,即使是那样的绝望,也早已经雁过无痕了。所以这部电影还是留给恋爱中的大学生看吧,也许他们会更有感觉。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Babies: 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

有了孩子以后就很容易忘记没有孩子的心情。我不知道Babies是否适合单身或者没有孩子的人观看,但绝对推荐给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人。四个孩子——分散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最遥远的四个角落——纳米比亚,蒙古,日本和美国,从他们的出生、成长到牙牙学语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这个星球上最古老也最基本的温情。 孩子们的生活差别多大啊。旧金山的Hattie一出生就有无数玩具和助长工具,而纳米比亚的Ponijiao的玩具是地上的蚂蚁、泥巴和母亲的乳房。蒙古的Bayar和牛一起洗澡,睡觉的时候还有一只鸡上床看着,而日本的Mari则是妈妈用毛笔在小脚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差别让我觉得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儿童成长的纪录片,不如更说是地球文化的纪录片;没有看到之前,很难想象这颗广袤星球上的人与人差别会有这么大;那些极度的反差,抛去我们对某些东西的刻板成见,在镜头中都显得那么可爱。这里没有卫生或者不卫生,没有健康或者不健康,没有文明或者不文明;它们只是文化的一种,只是地球的一种,而这些从出生就开始接受这些文化的孩子,是地球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纪录片拍得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很寡淡。没有对白、没有旁白,唯一推动力是四个孩子的笑脸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看着这些可爱的婴儿们,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啊:和大孩子打打闹闹,抢不到东西就哭——尽管那只是一个空的塑料瓶。小到连大狗大猫都不屑你的挑逗,在一边懒洋洋地熟视无睹,小到连把一个棍子戳进了一个洞都是巨大的胜利,更不要说终于能够成功直立行走——那简直是一场战役啊。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基本没有情节和悬念的片子能受到欢迎的原因:婴儿是这个星球上最能体现爱和美好的事物,不管身处贫穷的纳米比亚丛林还是天野茫茫的蒙古草原,爱都是一样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Blue Valentine《蓝色情人节》:支离破碎的爱情烟火

情人节又要到了。一看这个名字,以为是跟去年Valentine似的那种喜剧电影,有情人终成眷属什么的。又看到预告片,Michelle Williams和Ryan Gosling在商店门口弹吉他跳舞,好像很温馨的样子,就跑去看了。我承认我很蠢,看到几乎一半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Cindy的现任老公就是当年曾经那么美好的男朋友——我一度以为前男友是后来超市里偶遇的那个人,后来才发现,那个原来是Cindy碰到Dean之前的男朋友。这个发现让我一下子意识到这部片子的悲伤,当年那个弹着吉他无所畏惧的帅哥变成了如今这个大腹便便中年谢顶而且完全没有艺术气质的家居男人,造物弄人啊。 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是浪漫而是现实。你以为那是你最好的感情,却原来敌不过时间的变迁。你曾经天真地不懂一度相爱的父母为什么最后会形如路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奶奶说对爷爷只有“一点点”爱情。等你最好的青春过去,为生活和家庭拖累,再回头看的时候,你明白了,可是也晚了。最悲伤的是,你们两个都没有变,只是时间让你们两个不再契合了。他还是那个会为爱的人四处找花的温柔男人——当初是为你,现在是为女儿;还是那个会在你哭泣无助的时候把你拥在怀里安慰你的男人,他还是一个好人。可是爱情已经没有了,湮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把爱情和美好和现实的冰冷赤裸裸地拿出来比较的方式真是令人无限唏嘘。 我觉得这部片子不应该起个《蓝色情人节》这种甜得发腻的名字,让人听了以为是骗小女生的纯情片。影片最后的烟火倒是很好说明了导演对现实的洞察:好的东西总是像烟火一样转瞬即逝,剩下的总是无休止的黑暗。不如就叫《烟火》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 Comment

The king’s Speech《国王的演讲》: 演员的电影

Colin Firth这一回比在A single man里面还让我刮目相看。如果说去年的A Single Man是Tom Ford的电影,那这部King’s speech就让我觉得这是Colin Firth的电影。在A Single Man里面,Colin Firth演的是导演,是Tom Ford,带着那种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和当下生活的不确定;而在King’s Speech里面,他是国王,从外表到内心到演技都是,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像乔治六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脱离了剧本和导演给他定下的人物基调;他甚至比这还要好,他把原来只能称为“干净”的剧本演出了光彩,就像某个炫技的小提琴家拉帕格尼尼狂想曲一样,处处皆是华彩。 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我在电影院里就不由自主地想象为京剧名角儿叫好那样为他喝彩,在某个段落表演完毕的时候大声地叫一句“Bravo!”。最初的五分钟,他还是乔治五世小儿子的时候,那惊惧忧郁的眼神和窘迫的语气就让我们立刻领会到了这个英国贵族平凡外表和吃力表达下的强烈自尊;到了第一次看医生时的大发雷霆又让观众忍俊不禁两个人物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到了乔治五世去世,他一个人无处倾诉只能找到医生跟他聊天时,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人已经成为好友,而他们之间看似平淡实则触探内心的谈话更让人动容。我都不想说影片最后高潮的五分钟,乔治六世是怎样完成了他对他的臣民第一次完整的、勇敢的演讲,因为能让Colin在影评中发挥出彩的段落实在太多太多了。离开的时候,我脑海里回响的只有“击节赞叹”四个字。 这是一部关于友谊和勇气的电影——在这么一个看似高贵疏离的贵族身上发生。这部电影里没有龌龊和争斗——虽然我们会假设这很可能会发生在英国王室上并把此作为本片的花边装饰;这里只有一个人,一个因为自己的勇气而变得高贵的人,一个去努力克服困难完成自己责任的人,和他在克服困难中碰到的珍贵的朋友。本片中饰演医生的Geoffrey Rush和饰演乔治六世妻子、Tim Borton的老婆Helena Bonham Carter也是数一数二的演员,戏剧圈出身的演员就是一举一动都让人眼神离不开。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Toy Story 3《玩具总动员》:我们的动画片何在?

看完被TIME评为今年十大好片之一的Toy story我得承认自己确实被打击了。第一个打击是没想到我从来不喜欢的动画片能拍得这么高潮迭起;第二个打击是看看美国的孩子受的都是什么教育,再转头看看我们的动画片,让我想不说“救救孩子”也难啊。 美国人教育中的真善美、忠诚、勇敢、宽容、责任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被这部名为玩具,实则写人的感情的电影充分地融合在故事中,孩子们看完这部电影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我们呢?除了一部不知所起的喜羊羊,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和别人竞争,要把别的小朋友踩在下面,要不择一切手段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连80年代还有一些真善美在里面的类似于《小铃铛》这种动画片也很难看到的,现在的编剧,似乎觉得没有美女帅哥、警匪追击、复仇魔法就吸引不了孩子,那种在平淡生活中孕育真情实感的动画片不见了,我们没有立誓要带妻子一起环球旅行的老爷爷,没有花栗鼠,没有与主人不离不弃的小龙没牙。没有那些已经超越动画形象的感情代入,更重要的是,动画片对孩子所承担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已经没有了,除了生硬的连成年人自己都不信的说教就是早已扭曲的价值观。这不是孩子世界的崩塌,这是成人世界的悲剧。 小时候跟爸爸妈妈去电影院看《小铃铛》的一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爸爸妈妈跟我说,这是他们小时候就爱看的动画片,现在轮到你看了。我不知道有一天我带着我的孩子去看动画片的时候,我应该跟他介绍哪一部?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3 Comments

Black Swan《黑天鹅》:遇见另一个自己

我家旁边的Landmark院线果然给力,Black Swan, The King’s Speech,Rabbit Hole都有得放,虽然只有四块屏幕,观众也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今天看的Black Swan,其中心思想和某些情节估计是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但却绝不阻碍它成为一部才华横溢的有创造力的电影。 Natalie Portman在里面饰演一个芭蕾舞者Nina——我得说,她真的适合这个角色。据说她为了这个剧排练了一年,瘦到不足80斤的小身板加上纤细却让人过目不忘的五官,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女芭蕾舞演员的翻版。那么多人羡慕的身材,那么多人钟爱的脸!可是芭蕾舞是世界上最难的东西之一,和花样滑冰、体操和杂技差不多,都是我下定决心打死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练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太需要天赋,太需要汗水,又给人太多的伤心了。Nina的母亲是一个好的教师,知道怎么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刻苦的芭蕾舞者,可是正是这种过分的操劳和控制,造成了Nina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以至于在芭蕾舞团里给人只适合白天鹅、不适合黑天鹅的感觉。 然而舞蹈是超越自己的艺术,与演戏一样,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很多时候你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你。可是如何找到另一个自己,如何让另一个自己占领自己?芭蕾舞的矛盾之处就在于,高难度的技术需要舞者如苦行僧般痛苦的训练和节制的生活,但有些角色的个性又要求演员放纵和放开自我。在舞者和演员之间,在节制和放纵之间,在地狱和天堂之间,在黑天鹅与白天鹅之间。Natalie的选择是悲剧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一个追求自我的芭蕾舞者最终远离了自我,这是电影的最大悲剧所在。 文森特卡索演的舞团指导展现出欧洲人特有的性感,我一直指望他和Natalie来场床戏来着,可惜未能如愿。不过电影的风格还是非常大胆,色情、悬疑、恐怖和同性恋等元素都出现在了情节当中,但并非为哗众取宠的特意为之,而是精巧故事下的吸引观众的捷径。Natalie的表演要让人喝彩,在这部几乎全是舞蹈的电影中,她还能表现出一个柔弱的舞者丰富的感情世界,为技术下的苦功也不少。从得知自己被选上主角时惊喜的泪水,到最后黑天鹅横空出世时的大放光彩,都是本片的华彩所在。Winona Rider直到结尾字幕出现,我们才惊觉她也在电影中,真是美人迟暮,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2 Comments

温情片三记

《父后七日》 台湾片近两年长势喜人,主要是导演们找到了贴近生活又取悦观众的表达方式。不像侯孝贤蔡明亮那么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的的故事也可以讲点幽默,讲点温情和玩味。这种父亲丧事这样沉痛的主题,从女儿的视角看来竟然可以说得如此有吸引力和有人生况味,不得不让我佩服台湾导演的想象力和根植乡土的能力。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我相信好莱坞拍不出这么幽默的丧礼。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生老病死是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会拿丧礼开玩笑;而在乡民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与传承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繁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如每天都吃的饭菜或者每天都睡的觉一样,没有什么稀奇。 女儿的生活很像我。记得2007年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被父母的电话连夜叫回家奔丧,从朝九晚十二的外企大机器中一下子脱身出来回到南方的小城,不时还得接点客户电话什么的,让我恍如置身两个世界中。除了极度的悲恸,更有的是仪式的繁琐和生活的清晰,尽管外祖母和父母的意思已经尽力让这个仪式精简。最后当外祖母的骨灰被母亲终于放在陵园里,石板盖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而是仿佛停摆的生活重新开始动起来,活着的人都要继续活着,悲伤过去,更多的是思念。 《父后七日》让我想到另一部美国片子《大鱼》,也是在奔丧的过程中缅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大鱼》更有美式幽默,极尽夸张之能事,而《父后七日》在生与死对照的情节上,更多的是温情和温馨。但感情是一样的:怀念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起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岁月神偷》 本来带着很多好口碑的憧憬去看的这部电影,结果只能说一般。有人说这部电影是香港殖民时代的挽歌,但我在看来电影的现实意义远不如编剧营造的童话环境。本来是可以拍成香港市民生活与社会风云变幻与时俱进的好背景,却变成了小爱情+小环境的如在摄影棚中拍出来的虚假场面。哪里有那么好事哥哥在死前还能见到从三藩回来的女朋友一面?哪里有死亡还能死得那么让人怦然心动那么唯美的场面?张婉婷的班底还是拍拍唯美的《玻璃之城》好一些,对现实生活的素描还不如另一部吴君如演的电影《金鸡》有效。 三星中一星给音乐,《岁月轻狂》的旋律有校园民谣的清新,却比民谣多了些复杂的东西;一星给小演员的表演,还有一星给任达华与吴君如加起来的演技。碰上好剧本或者好导演,烂片演员如任达华也能入戏。 《怦然心动》Flipped 同样是小生活小环境,Flipped就比《岁月神偷》贴近生活得多。同样是一条街,几户人家,小女孩和小男孩的感情就显得比《岁月神偷》里哥哥的感情要真实。我很喜欢《怦然心动》这个译名,把情窦初开的小孩子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爱我吗?他不爱我吗?我爱他吗?我不爱他吗?这种平时觉得肉麻到只有琼瑶小说里面的女主才会撕着玫瑰花瓣一片一片问自己的句子,在十几岁的少年身上完全不觉得虚假。看完才感慨,我们也是那么过来的啊,第一次的心动真美。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关于Tourist的几件小事

1. 我绝不剧透,嗯,这个剧它不能剧透…… 2. Jolie和Depp一点化学反应都没有,真的没有。在Smith当中,Jolie和Pitt那真是电光四射都要射到荧幕外面来了啊;那时候看着他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觉得他们是相爱的;可是Jolie和Depp就像两个例行公事的职员一样,拍完戏就一拍两散,毫无热情可言。 3. 如果我在十五岁之前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深深地爱上jolie并像崇拜女王一样崇拜她。在这部电影里她的每一套服装,每一件首饰,每一个发型都是那么美轮美奂,夜晚在威尼斯的阳台上披着金光闪闪的秀发,简直就像童话里的皇后。 4. 威尼斯啊,我的威尼斯。我曾经在威尼斯火车站前面的台阶上坐过半夜,看着外面的河水微光荡漾,刚朵拉的船夫像蜻蜓一样掠过水面;圣马可广场的鸽子低低飞过,窄到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巷;卖面具的小铺子里各种假面在灯光下闪烁着诡异的微笑,夜晚的叹息桥仿佛真的在叹息。 5. 这里就要说了:虽然导演真不怎么会拍戏——不怎么会拍取悦好莱坞观众的戏,可是画面真干净,起码没有辜负威尼斯的美景。 6. 虽然jolie和Depp的beautiful faces在大屏幕上让人心醉,可是他们一个动作镜头都没有!都没有!起码在Smith夫妇里Jolie和Pitt打得还是很好看的吧,在这里……真是枉费了他们穿一身美丽洋装啊! 7. Bird一直在抱怨,Jolie怎么还不脱,还不脱。当然,到最后她也没脱。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2 Comments

Burlesque: 黄金时代的追忆

我很少看歌舞片/音乐片,所以对这方面的片子的评论我做不得准。但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看,burlesque真是一部不错的激动人心的励志片,如果不是一部好的歌舞片的话。 不过我仍然喜欢里面的歌舞。Cher的歌声具有穿透力和沧桑感,尤其在俱乐部快要被收回的时候唱的那一首Last of me,让人想起黄金岁月之后的坚守和倔强,而戏中母性的表演让我对她那张驴脸的印象好了不少。但片中最让人惊艳的无疑是饰演年轻女孩Ali的Christina Aguilera,这个长了一张Paris Hilton般甜蜜小脸的女孩无论是歌是舞都爆发力极强,在audition时那场热舞秀就已经足以迷倒观众,而后面随着女孩的成长,一波接一波的歌舞秀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好莱坞擅长的歌舞编排、服装道具让人回到歌舞片黄金年代的辉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刚开始成为dancer时候化着淡妆的精致模样儿,单色T恤衬托出的美好身材像让人过目不忘的邻家女孩。虽然歌舞片不是很考验演技,但这个初次在大屏幕上亮相的女演员绝对有前途,不知道这场电影下来,会有多少粉丝涌进她的俱乐部。 故事情节很简单(歌舞片应该一向如此吧):来自Iowa的女孩Ali独闯洛杉矶,来到名叫Burlesque的夜总会想成为一名舞者。夜总会老板Tess(Cher饰) 是几十年前的红星,她经营的Burlesque是她的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命根子,是其中各种职员——乐队、舞美、音响和舞者热爱的家园,却陷入被房地产商强拆的危机中。Ali在逐渐成名的过程中周旋于有共同语言的调酒师和富有的房产商中间,不得不做出选择。我喜欢这样的简单明了,本来歌舞片就不需要太多诡计,好坏分明,简单粗暴,励志直接。Ali的人生就像她的歌舞一样单纯没有心机,直击人心。 如果芝加哥和NINE这样的片子能受到奥斯卡的喜欢,那这部片子明年的小金人也大大有戏。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