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动物世界》:脑力版大逃杀和饥饿游戏

《动物世界》这个名字起得真不怎么样,看标题我以为是李易峰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合作配音了个纪录片,差点就错过了。好在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发现是我比较喜欢的在封闭环境中的大逃杀情节,所以决定看看。 感谢小莲赠票,让我感受了下国内的观影生活。王府井横店影城人山人海,不知道大部分是不是冲着李易峰来的。我抱着不好看就走的心态坐了下来,果然前五分钟颇让我失望。一个涂得花里胡哨的小丑在地铁上乱打一通,然后出现了在电玩厅垂头丧气的李易峰,我差点以为是真人饰演的动画片。好在周冬雨出现之后,情节直转入现实,李易峰饰演的郑开司因为经济拮据而被迫抵押母亲的房产,结果被庄家迈克尔道格拉斯骗上了一艘公海上的游轮开始玩石头剪刀布的烧脑游戏,影片的主线才算正式开始。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花了一番功夫理解游戏规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石头剪刀布,宇宙通用规则(美国管布叫paper,哈哈)。一百多号上船的人,每人十二张牌,每种牌各四张;每人三颗星,输一次丢一颗星,赢一次赢一颗星,游戏结束时,牌全部打完、星不少于三颗的人视为胜利。不过加上贷款买牌、买星等等,就有点复杂。我本来有点失望不是类似大逃杀或饥饿游戏类的武力/体力游戏,而是个纯粹拼智商的游戏,但由于原著的逻辑说得比较通,层层推进的还通顺。整个船上的游戏基本是在李易峰和他人拼智商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最开始的幼稚,之后如何组团、贷款、买牌、计算、博弈,之间还穿插了和发小回忆小时候的故事,我才知道前面那段莫名其妙的小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童年回忆。小丑打怪的回忆和幻觉穿插了整部电影,而最后为了救大叔的小丑附身也非常燃,感觉是主人公对童年的救赎,基本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3D效果基本没有用,除了小丑的那几段之外基本可有可无,我觉得不如省点经费在制作上更好。比如每个人在游戏过程中有几颗星几张牌后来都没有画面交代,让我一直糊涂(这点被评论的朋友批驳了,可能是我在努力跟上剧情看不见了)。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还有一些不解的东西,比如如果是从最后手里只剩石头的玩家里买牌,他们为什么能买到那么多张?按照均衡思维,每个人手里剩下的牌不也是大致均衡的吗?希望电影公映之后有更多解释。 总体看来,是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据说是李易峰转型之作,不过我并没有觉得他在剧中的角色和之前的扮演的角色形象有什么不同,虽然演的是穷人家孩子出身,但总体还是以耍帅扮酷为主。不过这个角色比《老炮儿》中的废物儿子要适合他多了,起码还可以秀一秀他练过的好身材。周冬雨令人惊奇地在里面只演了个配角,与她的咖位不符,我原本以为她会偷偷跟着李易峰上船,然后来个鸳鸯亡命大逃杀之类的故事。可能对第二集有期待吧。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编剧真是影视剧的重中之重。导演固然给力,故事还得吸引人。目前看来,中国可能还没有这么烧脑的编剧,网小倒是可能。要不投资人再去起点上挖一挖文,少上晋江看无脑玛丽苏故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至爱梵高》:谢谢你温柔地爱我们

首先,《至爱梵高》这部电影的名字就翻译错了。《Loving Vicent》应该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中惯常使用的结语,意思是“爱你,梵高”,或者“来自爱你的梵高”。他说,他爱这个世界,他爱我们,而不是我们爱他。那时候没有人爱他。他是在孤独中离世的。 电影的缺点有两个,一是那65000个画作镜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观众对梵高的作品太有印象了,注意力都在上面,尤其是那慢慢下落的晚霞,那沙沙落下的雨水,那深夜里梵高房间的点点烛光,都让人觉得狂喜,因为大家看到了动态的梵高世界,但同时也让大家太注意这些笔触了,几乎成了找彩蛋游戏,对剧情反而不是那么注意了。 第二点是故事本身。我觉得剧情还是可以的,但不应该拍成悬疑片。你花了这么大精力一幅幅描绘梵高的作品,就是为了追究一个死因?拿邮递员儿子送信这个线索寻找梵高的人生动机是很好的引子,但重点不应该放在追究他的死因上面,而应该追问他生前的生活。正如玛格丽特所说,“你想过他是怎么活着的吗?” 为什么不追问他的思想和灵魂呢?因此,不应该局限在和他的世俗生活有关的这几个人物身上,而应该去追问比如提奥一家、高更等与他在艺术上更有交集的人,从他们引出梵高的人生。 下面来说说梵高自己。我对他知之甚少,第一次看梵高还是在十几年前的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后来又陆续在芝加哥、洛杉矶看到他的画作。美且热烈。当然,每个人都爱他。我觉得他的成就在于他自己说的:I feel too much. Too deeply and too tenderly。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比我们的绚丽一百一千倍,类似于从来没有出过庙门的和尚下山见到了人间的那种冲击,或者色盲患者戴上了可以识别颜色的眼镜。而同时,他也被如此多的信息和感触所压垮,他与众不同,也疲惫不堪。他感到被这个世界所拖累。这是我相信的他死亡的最终原因。 我以前不知道他是一个如此有上进心的画家,而这也是看完电影之后,我最为他觉得悲哀的一点。他并不是出世的一个人。他如此想要证明自己,他如此想要他的感触和灵魂对全世界开放,因为他深知他的感触是一个宝库,他自信满满地绘画,觉得可以通过画作被这个世界了解。在作为画家的那八年以前,他就有这些感触了,这八年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出口,所以他才能让内心深处的东西奔涌而出。所以人们才惊讶,为什么一个28岁才拿起画笔、只画了八年的人可以成为艺术大师。悲哀的是,到死他也没有获得这个世界的承认,想到他只卖出了一副画作我就觉得心疼。他活在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的痛苦之中,而他对自己才华的确信增加了这种痛苦。因此,他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他能看到身后的这些殊荣,我想他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满足(好像某个电视剧这样拍了)。可惜,我们没有能在他生前满足他。 可他并不抱怨。他如此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如此温柔地给他弟弟提奥写信。那些话,那些温柔的灵感,那些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我相信他是想对全世界说的。Vincent,谢谢你爱我们。我们爱你,我们都爱你。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4825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血观音》:折射在女性中的欲望

去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给了这部《血观音》。据说在评奖的时候,《血观音》和《大佛普拉斯》打得难解难分。确实,这两部电影难分伯仲,如果我是评委的话,也会非常犹豫给谁大奖。不过,我可能还是会把奖给到《大佛普拉斯》。《大佛》虽然在技术上有生涩的地方,但故事非常符合逻辑,又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况味和反讽在里面,还有导演的神来之笔;《血观音》技术圆熟,但故事离人间太远,仿佛是观众在现实中仰起头,看了一个云端里的故事,烟火气不够重。 《血观音》的故事其实没有《大佛普拉斯》荒诞,但逻辑性并不如《大佛》严密,或者说,没有《大佛》阐释得清楚。《大佛》里的每个人,动机、目的都一清二楚,所以各种荒诞的剧情延伸非常合理,大家都明白当事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选择;而《血观音》更像一个平面,一个悬挂在时空中的故事。惠英红饰演的棠夫人来路并没有明说,只知道她是从香港嫁到台湾,而她的女儿棠宁和外孙女棠真为什么要被她训练成交际花,也只给了观众一个模糊的印象。《大佛》像是能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身边有赤贫的穷人,有偷窥的市民,也有在车里和美女聊骚的秃头中年油腻男。《血观音》中棠家鬼影憧憧的庭院,装作不会说国语的日本议员夫人,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而观众并不清楚背景是什么。棠夫人从一开始就心狠手辣,棠宁一开始就混乱堕落,而棠真唯一的转变是靠字幕的“很多很多年以后”。 说了这么说,并不是要说《血观音》是部差电影。相反,我觉得它是值得一座金马奖的。影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棠家的庭院中展开,像一座舞台(事实上也有一座舞台),各路人马,各色大戏,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像一副《韩熙载夜宴图》那样缓缓拉开的画卷。欲望的流转,恐怖的权术,不能安宁的无间道,都融合在这个故事里。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主角演得太好了。惠英红第一次让我觉得她美——以前只是觉得她英气,打女的刻板印象在这里被颠覆了,她简直是中国的凯特布兰切特,把一个历经风雨、老谋深算的女人演得丝丝入扣;棠真的小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抢眼;但我觉得这里面演得最好的,是连个提名都没有拿到的吴可熙啊。一出场就那么抢眼,堕落放荡,却甜丝丝地喊着县长夫人“王阿姨”,好像是与我们差不多的规规矩矩的礼貌女儿;她能那么软,色诱警察的时候让我觉得我也要被她色诱了;但与棠夫人说“公主身丫鬟命”的时候又是那么绝望,绝望得我都想拭去她眼角的泪;这个角色不像棠夫人和棠真一样是一成不变的,她被赋予了最丰富的内容,既堕落又甜美,既决绝又不舍,既心狠手辣又善良温柔。吴可熙没有拿到提名真是金马奖的遗憾。 电影中的隐喻很多,海棠花,在夫人们中间轮转的玉器四件套,苹果,还有那显眼的观音雕像。真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48146/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路边野餐》:与本我的对话

《路边野餐》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同时包含了“体验”和“悬疑”两个种类,前者大多属于文艺电影,一直到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是这样觉得的:这是一个贵州医生寻找故园和过往生命的故事;然而看了影评的解读之后,我呆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几乎变成了一种悬疑的类型片。陈升是谁?卫卫又是谁?有两个卫卫吗?他们是一个人吗?陈升和女医生又是一个人吗?他们是和谁在告别?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想电影,觉得自己坠入了一个梦境,不知道哪里是现实,哪里是虚幻,也不知道哪里是过去,哪里是未来。 电影的故事性并不强,铺垫很长,直到片名出现。接近末尾那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几乎就是整个电影的一个长长的高潮。我并不认为导演是故意炫技——其实就算是炫技也没什么——而是符合电影需要的,一起呵成的一个轮回,观众的心情随着洋洋起起伏伏的脚步和呼吸也起起伏伏,直至到达陈升支离破碎地唱起《小茉莉》。整个小镇是封闭的梦境,就像很多人做梦时都有过的那种体验:并不是恶梦,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重复地循环,过去和现在叠加在一起,那些曾经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人不断地出现,以不同的面貌。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到达这里的(参见《盗梦空间》),而是突然构筑出来的一个场景,仿佛浓缩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外界,只有自己的内心山重雾罩地包围着自己,完全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对话。这时,才明白开头《金刚经》的作用,原来佛教典籍已为我们的坐照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所以抛开“悬疑”这部分的因素来看,观众往往可以把自己代入这样的情境中,也就是“体验”的部分。毕赣有点像贾樟柯,都能把中国的乡镇拍得那么美,不是虚假的纪录片的美,而是真实的生活中的美。只不过贾樟柯拍的是北方,而毕赣是南方。脏,脏极了,小城游乐园火车轨道上腐烂的树叶,东一个上坡西一个下坡搭起来的村子里的房子,石板上的青苔和积水,江里漂浮着的垃圾;可是那么真实,每一个镜头都是我童年的回忆,曾经以为自己再也回去的故乡,原来它们还存在着,至少在毕赣的电影中存在着。重重烟瘴的山区和丘陵,深深浅浅的绿色,层层叠叠的雾气,仿佛只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和屈原的诗歌中出现过。陈升坐着皮卡从村里到镇上那一段美极了,是那种就算不看电影、陷在沙发里就能静静欣赏的美,让你深吸一口气的美。 毕赣很年轻,有人说他装逼,有人说他掉书袋。我觉得这都没关系,生涩也没关系,就算模仿塔可夫斯基也没关系。问题在于说他装逼的这些人,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行动力,把童年和故乡拍在了自己的诗里,拍出了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看看国内的大烂片,别说塔可夫斯基了,你们抄好莱坞都不会抄。我觉得,他会有成熟的一天。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7275/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佛罗里达乐园》:在迪士尼的阴影下

来美国这么多年,底层人民的世界对我一直是隐形的。从中国到美国,从读书到工作,我都一直幸运地在基本线上生活,底层人民对于我,更多的是街边流浪汉、卖手工艺品的小贩,和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超市酗酒顾客和饭店服务员。直到看了芭芭拉·艾伦瑞克关于底层“卧底”生活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才发现阶层的难以打破,贫困线以下人民的艰辛生活,和没有希望的未来。 《佛罗里达乐园》就是在美国超级资本主义繁荣的阴影下的贫民生活。影片讽刺地选取佛罗里达这么一个充斥着虚假景观的旅游胜地,把镜头对准了虽然近在咫尺、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廉价旅馆。有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穷人不住公寓却要住Motel,《我在底层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好的解释。公寓是需要押金的,而打零工的穷人付不起押金,或者没有足够的credit score (信用积分)租不到房子,反而只能住日租或周租更贵的旅馆,形成恶性循环。影片中的“魔法城堡”,就是一个典型美国汽车旅馆的Layout,有点像我们的筒子楼,只是从中竖着划了一刀留下一半,所有窗子都朝着走廊。 另一个巨大的反差是,影片虽然讲的是贫民生活,主人公却并非成人,而是孩子。孩子的世界中哪有贫穷和富裕的分别?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充实的。只要有朋友,有场地,不论是在1700美元手环才能买到的迪士尼服务,还是在自己家野外的草地和烂尾房,冒险都是一样的,后者甚至更加刺激。我们这些80后,有哪些童年的时候没穷过?那时候似乎吃奶粉都是奢侈。猪肉是要按斤分的,炸完的猪油是要留下来下顿炒菜用的;我记得我曾经得到过一个大约五厘米大小的蓝精灵玩偶,狂喜了一上午,直到某个恶毒的同学把它推下了三楼的走廊栏杆,至今在我心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哪里会有贫穷的感觉呢?因此,影片的内容显得更为有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副模样:紫色的城堡、泳池边裸体的女人,远处迪士尼绽放的花火,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比那些站在迪士尼公园里穿着公主裙照相的女孩少了什么;而影片又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个贫民世界的景观,镜头放低,划过他们奔跑的草地,废弃房里的垃圾,地上融化的冰淇淋。 影片讲的是穷人,分分秒秒都充满了穷人的辛酸,但又不是完全围绕着“贫穷”这个话题,而是友谊、邻里,和亲情。因此对我们来说,除了贫穷,还有童年的回忆。那简陋的筒子楼,在儿时的我们看起来是如此高大,像一个迷宫,可以任其奔跑,装载着我们童年所有的回忆。邻居家新认识的小姑娘,过生日吃一个小蛋糕,去一次餐馆就高兴得上了天,恨不得点下一本菜单。母亲虽然没能给女儿良好的教育,但看完电影之后回想,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竟然没有对女儿发过一次脾气,即使是在香水被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那些中产阶级家庭,能给孩子报得上课后班买得起公主裙的家庭,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 影片的布景和最后的镜头让我想起研究生读书时教授讲的“虚假景观”和“商品堆积”。德波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当孩子们携手跑进迪士尼乐园时,所有真实的世界都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超现实”(Surreal)的全球化景观。在迪士尼里,所有人都表现得如此开心,所有景象都如此美好得不真实,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之上。摩尼和詹西过的是贫穷的生活,但它真实,充满了青草和热带阵雨的味道;而当他们想要逃离的时候,却逃到了一个虚假的舞台之上,那被假扮成白雪公主和米老鼠的演员堆积起来的生活,又有多少是美好的呢?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28305/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实习生》:几分钟的灵魂互通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69542/ 故事的前一半在飞机上看的,有笑点的轻喜剧,纽约的风景,罗伯特德尼罗的成熟,安妮海瑟薇的服装,是吸引我看下去的点。看到一半飞机落地了,打算回家再看,没想到过了两个月才把它看完。 故事很简单,一个拿着退休金无所事事的前电话本公司副总打算给自己找点事干,结果去了一个女性服装网购公司当了个实习生。古老与现代,钢笔与电脑,电话本与facebook,手帕与纸巾,传统营销与电子商务之间,当然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可以撑起一部两个小时的喜剧。 本来是个普通的喜剧,可是看到后来,里面竟然还是有些东西打动了我。第一个打动我的地方是,安妮海瑟薇的痛苦被她演绎得很好。这是每一个职业女性都要面对的问题:当你的事业成功,而你的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是怪罪别人还是怪罪自己? 我曾经怪罪自己。那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正确、而现在想起来很怪异的地方是,周围的人也都是从我的身上找问题。现在看起来,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怪责到自己的身上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而现在才知道的我已经太晚了。结果也许还是一样,但如果我可以重新来过,那时候的我一定不会这么处理问题。看着这部电影,仿佛我的人生又重来了一次。 “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靠得住的人。”Jules很幸运,她找到了一个有四十年工作经验和七十年人生经验的实习生,老人——或者成熟的人给你的人生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不光是工作,也不光是处理家庭问题,而是时间打磨过的人生的喟叹。 可是Ben并不光是人生导师,电影也不光是二元论的师徒调调。更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两人的感情有那么几分钟是互通的。在火灾“劫后余生”的酒店,有那么几分钟,一老一少躺在酒店的床上,一个想着出轨的丈夫,一个想着去世的妻子。电视里放着古老的好莱坞电影,两个人的眼里都噙满泪水。Ben并没有传递什么人生经验,Jules也没有当小迷妹膜拜,此时他们怀着的是同一种感情,对人生的感情和对人生的缺憾的感情。在那么几分钟里,电影甚至可以说有点脱离了商业片,而上升的艺术片的节奏了。 我不喜欢电影最后Jules和丈夫和好的情节。这个情节把电影又拉回到商业片的套路了。而且,我怎么就没见过电影里女人出轨,结果还有大团圆结局的情节呢?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团圆》的团圆悖论

《团圆》是部有缺陷的好电影。主要的缺陷,是故事的逻辑不够完整和语境模糊。多年的台湾老兵回乡,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竟然会立即同意抛弃多年的丈夫子女,与他远走他乡;丈夫陆善民竟然会立即同意;而整个故事的语境,也放在了一个开放多年,信息并非那么闭塞的时候,而凌峰的回乡,却依旧用的是酷似当年太平轮的邮轮,让整个故事似现代而非现代,似近代而非近代,很多不符现实的情况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理解王全安的困境。这个故事再不拍,当年的台湾老兵都死光了;大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台湾了,两岸的隔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老一辈人都故去之后,恐怕再也回不到从前。这个故事,和许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故事,曾经让多少人心酸,是多少人心中的一根刺,是多少人回不去的故国明月,是多少人的国殇。所以这个故事必须得拍,只要拍出来,就是个好故事。柏林的银熊奖,多半是给了这个故事本身,而非这个故事的写作。 开头二十分钟,凌峰回乡一场戏,看得我泪眼婆娑。一家人,惊讶的,木讷的,无动于衷的,赶着出去迎接的,只有唯一的当事人坐在老厨房的椅子上,一动不动。近情情怯啊。少年夫妻,新婚燕尔,一朝分离,近乎永别。老到见了面都认不出来,只能问:“你就玉娥吧?”谁能想象得出几十年来岁月刻画在脸上的皱纹呢?本应该是私人的、感人的重逢,淹没在走调的鼓号队音乐中,是莫大的讽刺。卢燕问他,还能说上海话吗?凌峰说:听还能听懂,可是不太会说了。“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一句谎言。四十年、五十年,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张口就来呢?我从小熟悉的家乡话,也因为十几岁就背井离乡而再也无法出口。 而另一边,对于几十年的半路夫妻,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这是我接受剧本奇怪的逻辑的一个原因,在大陆各种运动和风波中,由于某种利益关系或同情结成夫妻的不在少数,有感情吗?玉娥说的对,“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燕生只一年,有感情”。一句“有恩情”,委婉地点出了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话题而结成的家庭,几十年来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一张酒桌,三个人,几首老歌,唱不尽的心酸眼泪,唱不尽的命运弄人。在娜娜这辈人的眼里,这只是上一辈的故事;而在他们的身上,这就是一生。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我想起于右任的日记:“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陆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中华民族的骨肉分离,莫过于此。我希望这个故事的尾声不要以悲剧而终,或者退一步,希望这样的悲剧从此之后不会再发生。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妖猫传》:盛唐罗生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39611/ 小时候读白居易《长恨歌》,只觉得辞藻华美,口吐莲花,爱情狗血。长大了之后再看,才发现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杨贵妃的死,和唐玄宗的思念和幻境有没有逻辑上的冲突。在历史的记载上,杨贵妃多半是唐玄宗被反军逼迫赐死的;然而唐玄宗在诗的后半段成为一个情痴的情节,与“赐死”这个事实不符。如果自己赐死了自己最爱的女人、灵魂伴侣,后半段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儿后悔、内疚呢?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自己最爱的女人、灵魂伴侣,那么除了“赐死”之外,就没有一点儿办法可想了,还是说——唐玄宗就是要她死? 小时候的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多半是被封建帝王和大男子思想洗脑了,觉得女人就是附属物,是不可能超越江山、帝王、国家……的,于是也就这样接受了赐死的死法。然而,《长恨歌》里歌颂的爱情,是把杨贵妃和唐玄宗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待的,并不是君王凌驾于一切之上,在这个设定上,“为了保住江山放弃女人”的情节安排,是说不通的。 《妖猫传》基本上就是从一个当事人/见证人的复仇线索出发,为我们重新想象了杨贵妃的死法和她悲剧。 开头以以小见大,从一只猫,再到一个人,再到当年情况的所有当事人,抽丝剥茧,层层引出当年的故事。虽然好看,但我觉得有点头重脚轻,杨贵妃和重头戏极乐之宴到很后面才出现, 让前面的叙述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虽然理解导演希望把高潮放到最后的设计,但完全可以做一个顺叙和倒叙的时空交叉,杨贵妃早点出场,和后面的悲剧、甚至与三十年后的物是人非做个互相印证;也让白鹤少年和阿部仲麻吕爱上杨贵妃显得不那么突兀。 好在到了后面极乐之宴,确实是把大唐的辉煌、魔幻(我一直觉得《梦回唐朝》的唱腔和意境塑造就是有点魔幻的)刻画得栩栩如生,起码目前电影无出其右。看到这里,我觉得陈凯歌应该去拍点唐传奇、聊斋什么的,他的美学是好的,只是需要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垫在那里,没有的话比如《无极》就是失败。看到马嵬坡一段,简直是一波三折,反转了又反转,颇有《罗生门》不断深入、不断追问、不断反转的效果。贵妃喝下药酒时的懵懂和明了,抬棺穿过水中树林的孤寂,墓中的惊悚和凄惨,以及最后白鹤”心诚则灵“的痴狂状态,都看得我胆战心惊,像白居易一样既想知道真相,又坚持认为(或希望)自己认为的就是真相,到最后终于看透,但在回味中,觉得还是坚持自己的希望好。 观众们也终于明白了陈凯歌对《长恨歌》的解读。与帝王可以驾驭一切的”极乐之乐“相比,爱情并不算什么,唐明皇的爱情,最终只存在于戏剧和古诗中,那爱情只是一个标签,不能撕掉。而白居易最终选择一字不改《长恨歌》,事假情真,让所有的情感和文采喷涌而出,终成千古绝唱,也是读者愿意看到的,他们不在乎故事是否真假,他们只希望这世间还有值得歌颂的美好感情。 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人间的事,有多少不是这样呢? 《妖猫传》的成功,和美术指导也有很大关系。陈凯歌终于有钱了,花六年时间种树造城,看得我松了一个口气:终于不像《无极》一样,在后面扯个挂历拍电影了。凯歌说,妖猫传是想象中的大唐,而不是还原的大唐。我觉得这点极好,既不落人把柄,又可以跳出窠臼,充分发挥想象力。我觉得想象中的大唐都有一种妖气,那种奇幻到极致的混不吝和大气,像唐朝乐队唱的《梦回唐朝》一样,不是我代积贫积弱几百年刚刚暴发的中国人能理解的。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Bachelor》钻石王老五:他们在真人秀里是真实的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9827421/ 美国有个特别著名的相亲节目,叫Bachelor,中文一般翻译成《钻石王老五》或者《白马王子》。这个真人秀每季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吸引人的单身汉,银行家啦农场主啦等等,总之英俊多金又多情,而他在十集左右的时间里要淘汰24个报名的女孩,最终选出他心中的“The One”,上演求婚或者定情的戏码。25个报名的女孩基本上也都是放在人群中很出挑的那种,让人不仅怀疑如果连这种女孩子在现实中都找不到男友,那还有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但就是这群漂亮女孩儿,见一面这个“钻石王老五”就个个爱得死去活来,为争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上演各种狗血戏码。 昨天晚上,ABC播出了第22季《钻石王老五》的预订最后一集。说是“预订”,意味着原本电视台只给你保留了这么多时长。这一集本来应该上演二选一的狗血桥段和秀恩爱的大结局,让吃瓜群众感慨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正如播前预告所说,“这是史上最戏剧最狗血的一个结局”,不但用完了所有的时长,从黄金时间的八点播到了十点,还没有播完,主持人说,电视台特意留出了时间,今天还要加一集! 为什么呢?这个名叫Arie的王老五是个赛车手,长得挺帅,各方面条件也挺好。节目进展顺利,一直到最后一集,大家都觉得他会从两个最后的“Finalist”女孩中挑一个,而和另外一个分手。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向一个叫Becca的女孩求婚,而和另一个叫Lauren的分手。本来故事到此结束了,可是——他竟然反悔了!在几个星期之后,他向节目组说他反悔了,于是剧组返回录制现场,录下并在ABC这种全国电视台上播出了这段超时的“未剪辑”的“多机位”脚本,讲述了他返回并向这个叫Becca的女孩分手的情节。 这一下可引起了轩然大波。Snapchat,Twitter等所有即时媒体上观众大怒,纷纷都破口大骂他刷新了这个节目的三观,对他犹犹豫豫分手又不肯走的行为表示了无情的表情包嘲笑(还记得奥斯卡提名电影《Get Out》里面的那个黑人吧?),但同时又表示今天晚上的续集,一定要守在电视机前继续看这个“垃圾节目”。是不是仿佛听见了导演躺在钱堆上,听着收款机“咔嚓、咔嚓”的声音? 这样的节目,你们觉得在国内不能过审吧。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捧着下巴看的。一个男人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内同时和两个女人卿卿我我,然后第二天就要挑一个作妻子呢?如果把古代皇帝的选妃放到现代来做个现场直播,不过也就是如此吧?为什么每个女人都能把“I love you”说上一百多遍呢?且不是这么说了他就会更爱你,一个人怎么可能爱一个只认识几个星期的人爱得死去活来呢?到最后,这到底是一场相亲还是一场夺宝大战?我觉得最后的“胜者”,那个被求婚的女孩都是放松为主,开心为辅,她们脸上的表情都写着“可算完了我可算赢了”的彩票开奖表情,而不是“我终于找到了我人生的另一半”的那种幸福表情。 由于住在洛杉矶,这个节目不时有人和我的生活发生六度人际关系的交集。比如,我的某个朋友的老公是这个节目的助理制作人,经常为节目效果想得头破血流,晚上睡不着觉;还有我的同事的某个朋友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女嘉宾,可是她在这个节目之前的两个月还是有男友的云云。是的,大家也猜到了,这种真人秀,百分之九十都是有脚本的,而在电视上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演戏的太疯癫,看戏的看不穿”的样子。 然而,这个节目从2002年播出开始,已经放了22季了——你能相信吗?一个几乎所有观众都边看边骂、IMDB评分只有2.9的真人秀,竟然能播到22季,而且收视率秒杀一众优秀的电视节目?我很怀疑这个节目拿到中国会不会有市场,里面的三观估计能秒杀一片中国观众不说,这狗血的戏码、不作不死的精神,估计也是国内大部分综艺节目所难望其项背的。国内的节目由于审查、观众道德观、舆论等原因,一般尺度都很小,基本上都是“披着一层含情脉脉的面纱”,让人感觉“假”。而美国三观多样化,真人秀节目恨不得把人性最丑恶、最贪婪、最自私的部分暴露在银幕上,所以观众虽然觉得审美疲劳,也知道大部分桥段都是情节设计,但还能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希望看到那哪怕是一秒的“真实反应”,津津乐道于某一个微小的表情、肢体动作是否能表现出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钻石王老五内心最爱谁。这样的希望,是吸引许多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这就是真人秀的手段。我不想说这是“魅力”,因为所有剧情都是脚本写好的,如同《楚门的世界一样》,所有的剧情发展已经预订,只等着看那一个人的反应。甚至可以说,真人秀是最“在演”的节目。在22季节目之后,导演组迫切需要新鲜的东西来刺激观众的大脑。在昨晚的情节里,王老五Arie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剧组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么多机位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个叫Becca的女孩知道吗?我怀疑,甚至觉得她是获得了暗示,但我倾向于不知道。因为这样“Unedited”的手法,为的就是捕捉到这样一个狗血的情节后,她最真实的反应、最真实的表情,这才是收视率的保障。是不是和《楚门的世界》一模一样? 于是无数的观众搬着小板凳,又坐在了电视机前,等着看楚门最后的自由,Becca最后的救赎。节目之后,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些天雷地活的男女最终结果怎么样呢?22季的单身汉中,大部分都是节目播出或者过了几个月就分手了,只有一对——令我惊奇的是,竟然还有这么一对——走到了最后,结婚生子。这和国内的《非诚勿扰》结果如出一辙吧,不同的是,人家可是真的订婚哦。几个星期的时间连一个女人都了解不好,更何况了解25个女人?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暴雪将至》:当雪终于降下来的时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64253/   那场终于下下来的暴雪,像顾长卫《孔雀》的结尾开屏的孔雀一样,是一种终于释放的了然和遗憾。余国伟走出监狱,发现十年前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而那场终于下下来的雪,倒是天衣无缝地接上了那个时空,中间的那一大段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正像很多人回忆旧事的时候那样。 我妈在一个国营工厂工作了二十几年,从青年到中年,从车间到管理,几经波折,厂子也几经转手。后来厂门口的牌子被摘掉的那一天,她去看了,回来不无伤感地对我说,这说没就没了。我才意识到她对这个厂的感情,一个付出了几十年时间和青春的地方,也许没有雄心大志,也许很多时候也都在混日子,但潜意识里总有终老于此的想法,总有对人生目标的期望,而这些都是依附于这个工厂实体之上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厂就是一个人的家园和教堂。如今,这个看似永恒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那些曾经羡慕的目标、付出的年华、努力的位置全部付之流水,更不用提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青春回忆。电影最后的那些人,平静地、木然地、徒然地看着工厂的烟囱轰然倒下,一定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那几年,我妈这样的工厂完全不是少数,几乎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与过去决绝的经历。那个曾经代表稳定、高级、丰裕生活的形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困窘,更是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茫然。余国伟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进入体制,人生最大的光荣就是成为厂里的劳动模范,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了,拔地而起的房地产、第三产业、旅游大巴…在他的前半生中都是闻所未闻的 — 我们也是。突然之间,大院没有了,围墙没有了,单位宿舍楼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超女、暴发户,和越来越高的房价。我们好像突然被置身于另一个的时空,找不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从这点上说,我们和监狱中的余国伟并无不同。他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给这部电影加半颗星表示鼓励。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那始终在头上却降不下来的暴雪,那灰色的工厂、灰色的冬天的雨季,可能曾经光鲜现在却破旧的职工宿舍,人心就像燕子的伞一样,都是湿淋淋的。唯一的亮色是想象中的“香港”,却在高桥上的纵身一跃中没了踪影。那时候每个人都向往的“香港”,在不长的时间里怎么就变成了可有可无、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了呢? 我喜欢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末尾,任何时代的末尾都是悲剧的舞台,参见《茶馆》。如果茶馆有续集的话,那这个时代一定要被包括进去。段奕宏的表演并不特比突出,和他以往的表演一样,带有话剧的痕迹,台词和表演都略微夸张,却恰好契合了人物神经质的特色。江一燕并不适合演舞女,她的气质太清纯了,最近又老了些,演个《昼颜》中的中年妇女可能还不错。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