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9

《疯狂有钱的亚洲人》:假洋鬼子的假中餐

在美国的吃瓜群众们,你们吃过P.F.Chang没?看Crazy Rich Asians,感觉就像吃了一顿美国餐馆里的假中国餐,高大上的摆设,精致的摆盘周到的服务,四六不着的口味。 其实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国所有的影院院线都在上,基本满座)出现全是亚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题歌,还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直以来,亚裔的声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产业更是沦落为边缘的花瓶。但是看完后,像我一个小朋友说的,“觉得并没有被代表到”。何止是没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首先,你讲一个文化隔阂的故事,那你应该让个白女嫁去亚洲啊?女主虽然是个黄香蕉,但还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啊?既然你在电影里反复强调她的美国人属性,那找个典型的金发大妞不是更好吗?其次,作者和电影反复强调的“old money”,你真当美国观众的好欺负的听见老钱就浑身打鸡血啊?亚洲哪里有老钱?亚洲的老钱早被鸦片、殖民和长枪洋炮或者中国文革给消灭了好么?除非男主姓赵,否则现在亚洲的权势阶层不是当年的南洋民族资本企业家了。作者还要非把亚洲人排出个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华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们被殖民的时间长一点,西化得更彻底一点而已。说到底,不还是你们西方的价值观输出吗?都二十一世纪了,电子竞技都入选亚运会了,我们就别生生给读者造出一个老钱的梦境好么?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获成功,彻底战胜了杨紫琼的“family first”,说到底不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吗?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来商榷一下。抛开你们西方的二元论觉得二者必选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谈,为什么追求自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确呢?另外,美国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国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价值观在美国才是压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呢。 除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失败,其他情节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电影里的一场麻将就说服杨紫琼阿姨的狗血戏码,就不算太过分,小言桥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记》也这么拍,男主饰演的角色不是号称亚洲的威廉王子嘛。电影正是在触及基本价值观的地方暴露了短处,不如老老实实当成一部小言拍,起码主演都是亚洲人,还有一千四百万美金的婚礼可以看,看着开心。 下次再拍亚裔电影,我宁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这才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冲突,用非结构化的剧本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如果是结构化的剧本(好莱坞式的梦境制造),我宁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齿鲨》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会》,也不愿吃这假中餐。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八年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怯懦的小女孩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一句话,拍得真是好。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 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生存家族》:更古不变的家庭议题

《生存家族》是个典型的日本片,就是那种把主角背景全换成另外一个国家也能让人一眼看出的日本片。 一是设定。除了日本,很少有国家喜欢拍这种莫名其妙的与生俱来的灾难感,比如“日本沉没”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这种,脑洞之大,无出其右。这次拍了个一停电就两年半,而且人人安之若素,好像觉得这很正常,除了没法生存之外礼节还是要保存的……这要是换成美国人拍,主角早就拎着机关枪上打砸抢了。 二是更本质的,家庭题材和放低视角的拍摄。这种角度从小津安二郎开始,到是枝裕和,日本特别擅长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含情脉脉、或者说是黏黏糊糊的关系,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灾难片的视角,但本质上写的还是家庭核心和田园生活,这与日本民族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故事很简单,东京突然大停电,城市生活以及整个现代生活的基石陷入瘫痪,有着各种中产问题的一家子只好骑车去乡下的爷爷家。乘飞机一个小时的路程,骑车要花上三个月,还有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生命威胁——看到这里不禁觉得,现代生活是多么脆弱!一个停电,就可以让我们困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甚至失去饮食和水这种基本的生存储备,更别说洗澡换衣这种习以为常的日常了。 结尾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所以并没有让电影更加升华,但中间的很多笔触感动我。比如暴风雨中父亲因为喝了脏水而拉肚子不得不蹲在野外,让人又好笑又觉辛酸,还有同样是父亲从甩手掌柜到逐渐负起家庭责任的改变,也让人感动。 这种笑中带泪的拍法也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影片有几个地方是神来之笔,让人在为主角揪心中还能笑出声来。一是神户的水族馆的鱼全都拎出来烤了吃,看到这里简直笑得肚子痛;还有爸爸的假发、电池冷却液,不动声色中戳你一笔。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动物世界》:脑力版大逃杀和饥饿游戏

《动物世界》这个名字起得真不怎么样,看标题我以为是李易峰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合作配音了个纪录片,差点就错过了。好在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发现是我比较喜欢的在封闭环境中的大逃杀情节,所以决定看看。 感谢小莲赠票,让我感受了下国内的观影生活。王府井横店影城人山人海,不知道大部分是不是冲着李易峰来的。我抱着不好看就走的心态坐了下来,果然前五分钟颇让我失望。一个涂得花里胡哨的小丑在地铁上乱打一通,然后出现了在电玩厅垂头丧气的李易峰,我差点以为是真人饰演的动画片。好在周冬雨出现之后,情节直转入现实,李易峰饰演的郑开司因为经济拮据而被迫抵押母亲的房产,结果被庄家迈克尔道格拉斯骗上了一艘公海上的游轮开始玩石头剪刀布的烧脑游戏,影片的主线才算正式开始。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花了一番功夫理解游戏规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石头剪刀布,宇宙通用规则(美国管布叫paper,哈哈)。一百多号上船的人,每人十二张牌,每种牌各四张;每人三颗星,输一次丢一颗星,赢一次赢一颗星,游戏结束时,牌全部打完、星不少于三颗的人视为胜利。不过加上贷款买牌、买星等等,就有点复杂。我本来有点失望不是类似大逃杀或饥饿游戏类的武力/体力游戏,而是个纯粹拼智商的游戏,但由于原著的逻辑说得比较通,层层推进的还通顺。整个船上的游戏基本是在李易峰和他人拼智商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最开始的幼稚,之后如何组团、贷款、买牌、计算、博弈,之间还穿插了和发小回忆小时候的故事,我才知道前面那段莫名其妙的小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童年回忆。小丑打怪的回忆和幻觉穿插了整部电影,而最后为了救大叔的小丑附身也非常燃,感觉是主人公对童年的救赎,基本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3D效果基本没有用,除了小丑的那几段之外基本可有可无,我觉得不如省点经费在制作上更好。比如每个人在游戏过程中有几颗星几张牌后来都没有画面交代,让我一直糊涂(这点被评论的朋友批驳了,可能是我在努力跟上剧情看不见了)。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还有一些不解的东西,比如如果是从最后手里只剩石头的玩家里买牌,他们为什么能买到那么多张?按照均衡思维,每个人手里剩下的牌不也是大致均衡的吗?希望电影公映之后有更多解释。 总体看来,是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据说是李易峰转型之作,不过我并没有觉得他在剧中的角色和之前的扮演的角色形象有什么不同,虽然演的是穷人家孩子出身,但总体还是以耍帅扮酷为主。不过这个角色比《老炮儿》中的废物儿子要适合他多了,起码还可以秀一秀他练过的好身材。周冬雨令人惊奇地在里面只演了个配角,与她的咖位不符,我原本以为她会偷偷跟着李易峰上船,然后来个鸳鸯亡命大逃杀之类的故事。可能对第二集有期待吧。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编剧真是影视剧的重中之重。导演固然给力,故事还得吸引人。目前看来,中国可能还没有这么烧脑的编剧,网小倒是可能。要不投资人再去起点上挖一挖文,少上晋江看无脑玛丽苏故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从《快乐男声》到《声入人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7364921/ 我第一次知道王晰是在2007年的《快乐男声》海选。那一年差不多是我第一次认真给选秀节目投票的一年,投给了冠军陈楚生。那一年的快男还是有投票的,一块钱一个短信投票,我记得最后陈楚生大概是300多万票吧,比前一年的尚雯婕少一些,但在当时也是相当火了。300万票里,大概有我的1000多票,真怀念那个全民可以投票的年代。那一年我追完了所有的节目,也认识了很多快男,全国十三强基本能倒背如流。那一年我看着陈楚生登顶,两个人的节目演了五个多小时,就感慨,这可能是他们俩这一辈子的高光时刻了。上星的电视台,全国播放,多少资源倾注在他们身上?一语成谶,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快男也慢慢消失在人海,过着不同的生活。在一线唱歌的只有张杰,苏醒、吉杰去幕后了,王铮亮也转了幕后写了《时间去哪儿了》走红,陆虎靠今年的《雪落下的声音》也红了,阿穆隆肇事逃逸入狱,俞灏明拍戏烧伤又顽强复出,都不容易。陈楚生还在写歌,做自己的工作室,最近也有新歌出来,算是过上了他想过的生活吧。 那一年的快男我觉得有几个遗珠:王晰、朱岩和龚格尔。王晰的《叶赛尼亚》和《相思河畔》惊艳了我,朱岩的《一江水》听得我几乎掉下泪来,但是在名次全靠投票的年代,他们都没有进全国决赛。那时候也没有微信和微博,彩虹屁是在天涯和bbs上的,有各种文青长篇大论地写文,一篇文下去不知道就是多少票涨起来。通过这个节目我认识了好多朋友,现在仍然是最好的闺蜜之一,还促成了一段姻缘,所以说人生啊,你永远不知道你喜欢的一样东西、做的一件事,会有什么样的蝴蝶效应。 比赛完之后当然也没有再关注。后来过了几年,在我当年喜欢的选秀明星逐渐沉寂的时候,听说王晰在金钟奖拿了冠军,后来又是青歌赛的冠军,让我“噢”地想起了他,觉得原来开始走体制内路线了啊,表现还挺好。前两年上《歌手》的时候,又是让我一个惊喜,原来他还活跃在歌坛,原来他的路越走越宽了。《歌手》的节目我认真看了几期,觉得不错,但音色的底子,仍然是当年快男的。但是,他的风格大大不一样了,如果有找到当年快男视频的姐妹就知道,当年他也是作为小鲜肉推出的,留着当年非常流行的朋克发型,海选之前还有过片花介绍,应该是节目组看好,作为重点推介的选手之一。后来看着金钟奖、青歌赛的视频,看着他一点一点地蜕变,年轻的脸庞逐渐成熟,脸上的棱角也逐渐磨掉,歌声也随着圆润起来,不由得感慨,他走过了我的青春啊。 然后就在《声入人心》里看到了他。 巧的是,周深也是第一次在大众节目里亮相就被我发现了。那年的《中国好声音》应该是第一届之后最火的一届,我基本上听了个从头到尾。他唱《欢颜》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听,不仅是因为男生女音的噱头,而是作为听了很多齐豫的人,我觉得这首歌就算是个女生唱也好听。后来的《贝加尔湖畔》当然惊了所有人,不过更让我钦佩的是那英选曲和组人的高明。那一届那英组大放异彩,“四美”确实是亮眼了舞台,最后的张碧晨唱功了得,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帕尔哈提,他那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让我在电视机前痛哭失声。 后来也没有再关注周深。但现在的网络发达多了,一个人总不会完全消失的。要想知道他的消息,网络上总搜得到。后来听到《大鱼》,又在晓松奇谈的末尾听到《玫瑰与小鹿》,和最近的《蓝色降落伞》,才知道他和高晓松的关系,一直很好奇他的故事,但对人还是一点都没有了解。还有就是耳帝的乐评里,几乎每年的十佳现场都有他,从《贝加尔湖畔》到《大鱼》到今年,也让我一直在歌单里放着他的哥。 但直到前几个月的《声入人心》,才让我重新看见他的人。 所以这两个在我认真看过的选秀节目里被我认为的遗珠,就在一个新的选秀节目里相遇了。 后来发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实节目组开始估计是没有这两个人组合的剧本的,正如王晰所说,“纯野生”,可能就是发现了对方的声音很合适,于是自己组了个队,组了个剧本,唱了好几首歌。于是大家开始有CP的玩笑,越磕越上头。他们的表演确实精彩,“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有音乐作为共同语言,又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出成绩是理所当然的。我最喜欢的独唱是周深的《Memory》,我认为是他做了充分准备的一首歌,从语感到层次到歌词,都是仔细琢磨过的,仿佛在唱自己的身世,唱得我热泪盈眶;最喜欢的三重唱是《寂静之声》,和声写得太漂亮,三个人太知道自己在三重唱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常在想,王晰和周深作为选秀歌手出身,一定对cp文化很有了解吧。好笑的是,在快乐男声那时候,cp还远没有现在这么主流,别说微博里的超话,就是在公众前说一说,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明星自己也是避之不及。当年我看快男时萌的第一个cp就是陈楚生和苏醒,真情实感地磕了好几个月之后被他们自己知道于是亲手拆了,也不想想多少票其实是cp粉给他们投的。现在是太不一样了,大家可以磕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可以磕合作出歌登台表演,正主可以自己组cp自己给cp取名顺便舞出天际,正如红楼梦里宝玉和湘云讨论的,天下万物皆可cp嘛,不过是满足了大家对好事成双的一种向往。 突然想写这么多,是偶然看到王晰的一篇新闻,写了他从快男到现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不觉感慨,作为观众,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浮出水面的时刻,不知道水下面有多少不容易;也感慨也更多不容易的艺人,可能连浮出水面的机会都没有。王晰如此,周深也如此,千千万万的歌手、演员也如此。 最后想说一下湖卫。这真是个牛逼的电视台,不管是从创新、从执行力,还是从从善如流上来说。当年的超女快男就是开创新电视时代的产物,后来的《歌手》、今年的《声入人心》,也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娱乐大众、寓教于乐的力量。这个节目有两个地方我特别佩服,一个是节目结束之前有网友自己剪了用开头落座的方式告别声入人心,大家一片叫好,然后节目组就真这么做了;还有一个是《歌手》没有找湖卫自己的合伙人,而是用了高天鹤。这两件事完全体现了他们愿意听到外面的声音和强大的执行力。他们真正把新闻传播做到了“教化”的高度,相信正如快男影响十年前的我一样,《声入人心》又不知会影响多少年轻的朋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日记, 音乐, 音乐戏剧 | Leave a comment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海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2591221/ 在家门口拍到的火箭和卫星分离 昨天晚上,我见到了人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晚上七点二十左右,我抱着熊熊上楼睡觉,正走到楼梯一半的时候,突然看见天空的最高处出现了两个不明的发光体。他们遥遥相对,发出巨大的、耀眼的光芒,把中间的云层都照亮了;左边的飞行器更亮些,一直向南飞,右边的暗一些,过几秒钟就喷出一些环状气体,像手机的wifi信号。两个飞行器似乎在互相对话,又像在对地球发出信号,我心跳顿时加快了。 一秒钟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外星人终于来到地球了。在这么高的天空,这么亮的天体,不可能是飞机、探照灯、星星或者任何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然后我想起了去年十月SpaceX发射回收火箭,大家都以为是外星飞船的新闻,镇静下来,告诉自己,很有可能是SpaceX又发射新火箭了。赶紧拿手机拍照,只见两个飞行器越走越远,最终不见。回来查Twitter,果然是SpaceX发射的猎鹰9号,刚才那个喷气的是回收火箭在调整飞机姿态,此时它已经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 这是SpaceX数不清第几次发射回收火箭了。以往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后,就解体落海,成本巨大,难以循环利用。为了航天民用的目的,Elon Musk天才地探索火箭回收技术,以前发一次炸一次,但今天,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才有了昨天令无数西海岸人民惊叹的壮丽景象。 我想起了安徒生有篇童话,是他的作品中较为不出名的一篇。童话的名字叫《大海蛇》,说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一根长长的、黑色的东西。有的小鱼很恐慌,有的小鱼很好奇,他们都围着它游来游去。有的说它是桅杆,还有的说他是大海蛇……这条巨大的像蛇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是电缆。是安徒生时代的大航海,大航天,是那时标新立异的、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 我小时候读到这篇童话,印象深刻,但直到今天才知道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安徒生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可是大海蛇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在继续着。那时候安徒生为之赞叹不已的现代通信技术,在今天的我们看到已经太稀松平常;而在将来,人们看到今天我看到的空中火箭回收、卫星上天的景象,就会像今天的我们看到火车飞驰、电线林立一样日常;而这个将来,很可能就在不久以后。总有一天,我们会飞上太空,殖民火星,在行星上采矿,那时候去月球上旅行,可能就像今天出趟国那么简单吧。 安徒生为之赞叹的技术早已不一样,可是赞叹是一样的,人类仍在进步,我们就像他童话中的小鱼一样,恐惧着、好奇着、围观着,赞叹着伟大的时代。“Fish and reptiles run against it with their heads, they do not yet understand the thing from above, the serpent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filled wit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日记 | Leave a comment

在故乡与异乡之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2587726/ 屈指算来,除了童年和少年那些不谙世事的时光,我在国外呆的时间和我在中国呆的时间差不多长了。如果加上那些年少时光,我的生活则可以分为故乡小城,北京,和美国三个阶段。南国的故乡塑造了我的胃和湿热的脾气;北京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并让我交到了最好的朋友;而美国则完成了我的职业教育,发展了我的职业生涯。那么, 到底哪个地方才是我的故乡呢? 我曾经以为北京是我的故乡。我曾经以为北京是我即将生活一辈子的地方。我在北京完成了大学,遇见了许多有意思的人,交到了最好的朋友; 在北京我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买了第一套房子,有了第一个自己的家。我看的第一部文艺电影是《罗生门》,买的第一张打口碟是DG的福特文格勒,并找到了能谈论电影、戏剧与人类终极命运的知己;我最喜欢的树是大学校长办公室门前的那棵银杏,秋天的时候,坐在那里看黄叶片片掉落,铺满绿色的草地;我在深夜的出租车后座为失恋痛哭过,看着空空荡荡的城市;我不止一次为皇城那片红色的城墙倾倒过,并一直在想,世界上有那么多红色的口红,为什么唯独没有故宫城墙的红色。 离开北京当然是自主选择,但同时也是命运捉弄、身不由己。我记得北京奥运时那一碧如洗的蓝天,到了美国才发现天天都是这样。但美国也是不同的:西海岸的空气太干燥,夏季没有暴雨,这里的人谈论的话题我都听不懂。于是重新选择学校,重新开始工作,从头开始积攒信用积分——没有它,买房、买车、贷款寸步难行。平心而论,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我从来没有改过这么多遍的简历,也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多的presentation。从入校开始,我的简历就被系里、校里、校友、甚至在老师的课堂上改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卖点是什么,真正想做的东西是什么。 我逐渐开始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我习惯了在马路上看到陌生人也会打招呼;习惯了看着红绿灯过马路,习惯了公共卫生间干净的马桶和坐垫纸,习惯了开门的时候帮后面的人扶着一下门,因为前面的人也为我这么做。我习惯了把服务员、清洁工、外卖小哥当成平等的人交流;闲暇时,看见街上卖手工艺品的人,我会和他们聊聊他们的作品。有一次西雅图下雨了,我看见他仍然认真地撑着手中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编织圆圈。我问他那些是什么,他说是印第安人的捕梦器,挂在床头,能把坏梦捕住,好梦放出来。我问他:能给你拍张照吗?他点点头,努力把用残疾的手把竹竿撑得更直。后来,我每次路过路边的小贩,都会停下来留意看看他们卖的是什么,尽量买一点。西雅图有一份报纸,是一个援助无家可归者的组织运营的,从采编、印刷,到街上的叫卖,都是无家可归者来做,每星期一期,每份两块,就在大街上叫卖。我买过几期,更多的人也买,并不只是因为需要那份信息。 回国了。我站在东西首都剧场旁边的“全家”便利店,想过马路,有点不知所措。斑马线是有的,但并没有车在我面前停下,而我只能瞄准机会,冲到马路中间,然后惶恐地看着另一边的车,重复相同的观察。这些都是我曾经在北京轻车熟路的事啊!我想起来当时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个美国朋友跟我说,她在北京呆得太长了,该回家了;我说,北京多好啊,而且每天都在变得更好;她说,北京哪里好了?现在我发现,北京确实每天都在变得更好,然而——还不够好。我希望银行的柜员能给我个笑脸,希望餐馆和机场的空调温度能调低一点,希望wifi不需要手机验证,希望大学的门卫能随便让人进去,而不是非要我出示校友证。 在北京的几周,我每天都在适应着国内生活,除了“还不够好”的那些之外,还有“太好了”的那些。比如小区的院子里就有早餐,油条小米粥煎饼果子应有尽有,而且每个人都举着手机在扫码;比如随时随地的共享单车,比如比美国低廉太多的滴滴打车;我惊异于中国生活的方便程度,并尝试了商场里的格子间唱吧。我们的时代真是一去不复返了啊:再也没有人去钱柜麦乐迪唱歌了,都是微信扫码打开玻璃门,两个人在里面,戴上耳机拿上麦克开唱,再也不用关心旁边的朋友在做什么,也没有服务员端上饮料水果;唱完还能自动录音发回手机,就像数码照片一样方便;回国再也没有了降维打击的感觉,说不定还是回到美国面对这一大堆信用卡感慨中国不需要钱包的生活。 北京的物价已经和美国基本平齐了,每个人看起来都还过得很滋润。大家发愁的是小升初、奥数、私立还是公立医院,没有人为挣多少发愁;风投的朋友说我们现在的概念已经远超美国了,甚至美国很多到中国来抄概念的。看着国贸三期外一览无余的北京天际线,不过五十年功夫,太和殿的制高点已经被国贸、财富中心,和即将建成的中国尊超越,我说,是啊,北京已经太好了,好到不是我的家了。 十年以来,每次回北京,激动程度都在减少,就像一个越来越疏远的前男友,逐渐没有了家的感觉。而出生的小城更是似是而非的故乡,那二十年前感觉的、记忆中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故乡,只是一个有着相同名字和地点的不同概念,如果不是中学老友和爸爸妈妈,我将不会认识,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搬了二十多次家之后,我终于成为了一个没有异乡的人,而代价是,我也永远失去了故乡。 回到美国了。我走出机场,呼吸着充满着大麻味道的、凉爽干燥的西海岸空气,打了个Uber,和司机开始聊天。 “唉呀妈呀,终于能上gmail,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youtube了。” “不用这些,你们在中国做什么啊?” “我们叫饿了么外卖啊!”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日记 | Leave a comment

《至爱梵高》:谢谢你温柔地爱我们

首先,《至爱梵高》这部电影的名字就翻译错了。《Loving Vicent》应该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中惯常使用的结语,意思是“爱你,梵高”,或者“来自爱你的梵高”。他说,他爱这个世界,他爱我们,而不是我们爱他。那时候没有人爱他。他是在孤独中离世的。 电影的缺点有两个,一是那65000个画作镜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观众对梵高的作品太有印象了,注意力都在上面,尤其是那慢慢下落的晚霞,那沙沙落下的雨水,那深夜里梵高房间的点点烛光,都让人觉得狂喜,因为大家看到了动态的梵高世界,但同时也让大家太注意这些笔触了,几乎成了找彩蛋游戏,对剧情反而不是那么注意了。 第二点是故事本身。我觉得剧情还是可以的,但不应该拍成悬疑片。你花了这么大精力一幅幅描绘梵高的作品,就是为了追究一个死因?拿邮递员儿子送信这个线索寻找梵高的人生动机是很好的引子,但重点不应该放在追究他的死因上面,而应该追问他生前的生活。正如玛格丽特所说,“你想过他是怎么活着的吗?” 为什么不追问他的思想和灵魂呢?因此,不应该局限在和他的世俗生活有关的这几个人物身上,而应该去追问比如提奥一家、高更等与他在艺术上更有交集的人,从他们引出梵高的人生。 下面来说说梵高自己。我对他知之甚少,第一次看梵高还是在十几年前的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后来又陆续在芝加哥、洛杉矶看到他的画作。美且热烈。当然,每个人都爱他。我觉得他的成就在于他自己说的:I feel too much. Too deeply and too tenderly。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比我们的绚丽一百一千倍,类似于从来没有出过庙门的和尚下山见到了人间的那种冲击,或者色盲患者戴上了可以识别颜色的眼镜。而同时,他也被如此多的信息和感触所压垮,他与众不同,也疲惫不堪。他感到被这个世界所拖累。这是我相信的他死亡的最终原因。 我以前不知道他是一个如此有上进心的画家,而这也是看完电影之后,我最为他觉得悲哀的一点。他并不是出世的一个人。他如此想要证明自己,他如此想要他的感触和灵魂对全世界开放,因为他深知他的感触是一个宝库,他自信满满地绘画,觉得可以通过画作被这个世界了解。在作为画家的那八年以前,他就有这些感触了,这八年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出口,所以他才能让内心深处的东西奔涌而出。所以人们才惊讶,为什么一个28岁才拿起画笔、只画了八年的人可以成为艺术大师。悲哀的是,到死他也没有获得这个世界的承认,想到他只卖出了一副画作我就觉得心疼。他活在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的痛苦之中,而他对自己才华的确信增加了这种痛苦。因此,他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他能看到身后的这些殊荣,我想他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满足(好像某个电视剧这样拍了)。可惜,我们没有能在他生前满足他。 可他并不抱怨。他如此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如此温柔地给他弟弟提奥写信。那些话,那些温柔的灵感,那些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我相信他是想对全世界说的。Vincent,谢谢你爱我们。我们爱你,我们都爱你。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4825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血观音》:折射在女性中的欲望

去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给了这部《血观音》。据说在评奖的时候,《血观音》和《大佛普拉斯》打得难解难分。确实,这两部电影难分伯仲,如果我是评委的话,也会非常犹豫给谁大奖。不过,我可能还是会把奖给到《大佛普拉斯》。《大佛》虽然在技术上有生涩的地方,但故事非常符合逻辑,又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况味和反讽在里面,还有导演的神来之笔;《血观音》技术圆熟,但故事离人间太远,仿佛是观众在现实中仰起头,看了一个云端里的故事,烟火气不够重。 《血观音》的故事其实没有《大佛普拉斯》荒诞,但逻辑性并不如《大佛》严密,或者说,没有《大佛》阐释得清楚。《大佛》里的每个人,动机、目的都一清二楚,所以各种荒诞的剧情延伸非常合理,大家都明白当事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选择;而《血观音》更像一个平面,一个悬挂在时空中的故事。惠英红饰演的棠夫人来路并没有明说,只知道她是从香港嫁到台湾,而她的女儿棠宁和外孙女棠真为什么要被她训练成交际花,也只给了观众一个模糊的印象。《大佛》像是能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身边有赤贫的穷人,有偷窥的市民,也有在车里和美女聊骚的秃头中年油腻男。《血观音》中棠家鬼影憧憧的庭院,装作不会说国语的日本议员夫人,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而观众并不清楚背景是什么。棠夫人从一开始就心狠手辣,棠宁一开始就混乱堕落,而棠真唯一的转变是靠字幕的“很多很多年以后”。 说了这么说,并不是要说《血观音》是部差电影。相反,我觉得它是值得一座金马奖的。影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棠家的庭院中展开,像一座舞台(事实上也有一座舞台),各路人马,各色大戏,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像一副《韩熙载夜宴图》那样缓缓拉开的画卷。欲望的流转,恐怖的权术,不能安宁的无间道,都融合在这个故事里。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主角演得太好了。惠英红第一次让我觉得她美——以前只是觉得她英气,打女的刻板印象在这里被颠覆了,她简直是中国的凯特布兰切特,把一个历经风雨、老谋深算的女人演得丝丝入扣;棠真的小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抢眼;但我觉得这里面演得最好的,是连个提名都没有拿到的吴可熙啊。一出场就那么抢眼,堕落放荡,却甜丝丝地喊着县长夫人“王阿姨”,好像是与我们差不多的规规矩矩的礼貌女儿;她能那么软,色诱警察的时候让我觉得我也要被她色诱了;但与棠夫人说“公主身丫鬟命”的时候又是那么绝望,绝望得我都想拭去她眼角的泪;这个角色不像棠夫人和棠真一样是一成不变的,她被赋予了最丰富的内容,既堕落又甜美,既决绝又不舍,既心狠手辣又善良温柔。吴可熙没有拿到提名真是金马奖的遗憾。 电影中的隐喻很多,海棠花,在夫人们中间轮转的玉器四件套,苹果,还有那显眼的观音雕像。真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48146/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路边野餐》:与本我的对话

《路边野餐》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同时包含了“体验”和“悬疑”两个种类,前者大多属于文艺电影,一直到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是这样觉得的:这是一个贵州医生寻找故园和过往生命的故事;然而看了影评的解读之后,我呆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几乎变成了一种悬疑的类型片。陈升是谁?卫卫又是谁?有两个卫卫吗?他们是一个人吗?陈升和女医生又是一个人吗?他们是和谁在告别?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想电影,觉得自己坠入了一个梦境,不知道哪里是现实,哪里是虚幻,也不知道哪里是过去,哪里是未来。 电影的故事性并不强,铺垫很长,直到片名出现。接近末尾那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几乎就是整个电影的一个长长的高潮。我并不认为导演是故意炫技——其实就算是炫技也没什么——而是符合电影需要的,一起呵成的一个轮回,观众的心情随着洋洋起起伏伏的脚步和呼吸也起起伏伏,直至到达陈升支离破碎地唱起《小茉莉》。整个小镇是封闭的梦境,就像很多人做梦时都有过的那种体验:并不是恶梦,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重复地循环,过去和现在叠加在一起,那些曾经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人不断地出现,以不同的面貌。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到达这里的(参见《盗梦空间》),而是突然构筑出来的一个场景,仿佛浓缩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外界,只有自己的内心山重雾罩地包围着自己,完全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对话。这时,才明白开头《金刚经》的作用,原来佛教典籍已为我们的坐照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所以抛开“悬疑”这部分的因素来看,观众往往可以把自己代入这样的情境中,也就是“体验”的部分。毕赣有点像贾樟柯,都能把中国的乡镇拍得那么美,不是虚假的纪录片的美,而是真实的生活中的美。只不过贾樟柯拍的是北方,而毕赣是南方。脏,脏极了,小城游乐园火车轨道上腐烂的树叶,东一个上坡西一个下坡搭起来的村子里的房子,石板上的青苔和积水,江里漂浮着的垃圾;可是那么真实,每一个镜头都是我童年的回忆,曾经以为自己再也回去的故乡,原来它们还存在着,至少在毕赣的电影中存在着。重重烟瘴的山区和丘陵,深深浅浅的绿色,层层叠叠的雾气,仿佛只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和屈原的诗歌中出现过。陈升坐着皮卡从村里到镇上那一段美极了,是那种就算不看电影、陷在沙发里就能静静欣赏的美,让你深吸一口气的美。 毕赣很年轻,有人说他装逼,有人说他掉书袋。我觉得这都没关系,生涩也没关系,就算模仿塔可夫斯基也没关系。问题在于说他装逼的这些人,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行动力,把童年和故乡拍在了自己的诗里,拍出了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看看国内的大烂片,别说塔可夫斯基了,你们抄好莱坞都不会抄。我觉得,他会有成熟的一天。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7275/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