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走达芬奇和飓风营救

求好莱坞握着大把热钱的制片商别再拍大片了……你们砸那么多钱拍出来的功夫之王和黄金罗盘还不如东欧西欧小成本的惊悚电影!

当然了,我不是说波兰的盗走达芬奇和法国的飓风营救多好了,但至少可以让我在影院里没有睡着啊。小时候人人都看过《一个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还是《一个俄罗斯人在意大利的奇遇?》),看完达芬奇就觉得那种温馨幽默小人生的感觉又回来了!虽然欧洲人没什么逻辑(尤其是法国人),但谁能说好莱坞大片就不是漏洞百出呢?

当然了,所有片子都在512前播映。512之后到今天才有新的国外电影上映,话剧和演出也全部停止了三天。话说生活往往比电影和话剧更戏剧,远的如911近的如512.地震时我正在往曼谷的飞机上,之后便被拘在酒店房间内手机网络信号全无,所有新闻只能从英文版的曼谷邮报上得知,完全不知道祖国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件。我们的人民主动放弃了娱乐为天灾中的死难者哀悼,然而我却除了捐款之外什么也做不了。期待有人把这次事情拍成电影,但不要用政治的角度。

Posted in 电影 | 6 Comments

两只狗和waking的生活意见:欢乐周末行

周末去看望了了生孩子的朋友和怀孕的朋友和生孩子的朋友的孩子,晚上花了两个小时观看了在东方先锋剧场蹦跶的两只狗。

两只狗是一部很好玩的话剧,好玩到它可以一直推出2006版2007版2008版……每年一版而不重复,就像lost一样死了好多季还死不掉。因为每年都有不同的段子,每年都有不同的文艺青年,以及每年都有不同的狗的生活意见。这部不乏低俗桥段和无聊主题(或者说没有主题)的话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我觉得基本原因是编剧把人放低到了狗的位置上看生活,狗的生活意见比人的生活意见更有娱乐性。两个小时的演出让我几乎忘了台上是两个人类演员,我以为我和他们一样是狗坐在台下发表着生活意见呢。

孟京辉是北京话剧的想象力大师,刘晓晔是话剧中肢体表现的佼佼者。这部戏一样能说明为什么小品和相声要坚决剧场化,就是因为同样的东西我在剧场里能笑得前仰后合,在电视上看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另外,发现话剧演员很容易红,比如演过《恋爱的犀牛》的几位……所以看话剧的好处就是还可以看到演员红之前的专业表演……

Posted in 娱乐 | 2 Comments

枝枝蔓蔓

某日加班至深夜,和Sara msn聊天,有一句没一句。她提到去年她入职的第一天,我和Maggie带她去天下味道去吃饭,说我那天穿了条黄裙子,还点了西蓝花,没点蒜蓉的因为下午要去见客户。我发现已经完全记不清这些细节了,于是问她,“你来了多长时间了?”她说,“我去年七月份来的,已经快一年了”。这就一年了?我人生中工作中的一年又这样过去了而不留痕迹?想起《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生活是有枝子,有叶子,是棵参天大树;他说,他记得他当兵以来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从五班,到七连,到老A,可是成才却砍光了自己的枝枝蔓蔓,他觉得自己很想念很想念七连,可是却怎么都想不起来那些人,那些事了。
 
我也很想念很想念他们,可是我也想不起来那些事情了。我记得我跟sara说过你最痛苦的时候就是你正在成长的时候,可是却想不起来我工作的日子遇到了什么人;我记得我离职的那天抱着纸箱子坐在出租车里一路抹眼泪抹到家,可是我却想不起来我工作的每天都做了什么。我的生活中只有过客,没有过程,只有终点,没有风景。
 
天下味道已经关门了,我喜欢的凉拌木耳不复存在。
Posted in 日记 | 9 Comments

我们举杯

冯小刚的著名贺岁片我到上礼拜才看,还是在青岛那间看不见海的海景房里看的。21寸的电视让我成功地在这部以煽情而出名的没有掉下眼泪来(虽然眼泪还是在眼眶里打转),但其中有个镜头吸引了我的注意。
 
是赵二斗的婚礼。邓超和汤燕坐在一堆军人中间,经历了那么多的战火和苦难之后,青年男女围绕着他们跳舞,女孩儿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时,醇厚的男中音响起:“美好的节日里,有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欢乐聚会……”伴随着手风琴流淌的间奏,这个镜头是全剧中唯一的亮色。
 
我对这曲子久久不能忘怀,终于辗转找到它的名字:沃尔霍夫前线餐歌。不错,又是苏联,革命浪漫主义总得和苏联,女孩,红绸巾和手风琴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翻唱了它,名叫《我们举杯》,更有风情。
 
这就是我们父母听的歌。bird问我,会不会我们的后辈听到《青花瓷》的时候也说,这个好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啊!我说,不会,我们听到《我们举杯》的时候和我们父母听到这支歌的时候,都怀着一样的感情。时间在旋律中中止,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某一对革命军人的婚礼上。
 
 
说实话,这个镜头与尹力的《云水谣》中有一个镜头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谁抄谁,或者他们心中的革命浪漫是相似的:陈坤和李冰冰的婚礼上,也是女孩跳着像花儿绽放似的集体舞,全剧唯一欢快的镜头,但我想不起背景音乐了。回去重看,发现用的是某首藏族民谣。大辫子的西藏姑娘比赵二斗家的文工团还要奔放。
 
2008-05-09_225057Img253219230
 
新郎的神态都那么相像……
 
 
2008-05-09_224924Img253219224
 
我截不好图,但张灯结彩是一样的。
 
 
从去年到今年,军事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应该是导演们从那个军队国家化的年代走出来看着带着浪漫主义的眼镜回头开始怀念。所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里也有浓浓的苏联风格,康洪雷的《士兵突击》看起来简直像童话……改天再接着写吧。
Posted in 电影 | 6 Comments

山东图记新气象:没有海的青岛和没有冬天的济南

出发前非常雄心万丈,但除了一张到济南火车票完全没有想好要去那里
DSC01859
坐上了著名的和谐号,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在出发去青岛的路上
DSC01864
青岛起了雾,穿件外套海觉得冷。栈桥上都看不到海,只看到人。没有海的青岛只有啤酒街和啤酒博物馆
DSC01869DSC01872
最好喝的原汁啤酒
DSC01886
喝高了连吃Iris介绍的美达尔烤肉海鲜都有点晕晕乎乎,还有一条街上开三家的海港渔村
DSC01894DSC01904
晚上的海风吹着八大关,这里的神秘可以拍一部老电影
DSC01907
第二天山大前面的老教堂,可惜广场上促销活动太多搅了清净
DSC01929
山大的宿舍被子比北大还多,山大的老建筑处处可以拍鬼片
 DSC01931DSC01935
济南的温度比青岛高15度,这里没有冬天只有老房子。芙蓉街的小吃,济南的油暄
 DSC01953DSC01956DSC01957
最后被大雨堵在德州,半夜两点才到家……
 
 
Posted in 旅游 | 9 Comments

伊莎贝拉

金培达超常发挥了?总之这部电影的音乐比那个什么昨天晚上的破奥运歌曲we’re ready强多了。后来我又想起来无间道2的音乐也很不错,也是回归前后的彷徨心态,400年如梦如醉的沧桑浮华即将散尽对照情节的光影明暗。原声完全可以拿出来当单独的专辑听。
 
除了音乐,就剩下杜汶泽了。梁洛施出道以来就演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哎,可怜的英皇包身小女工。整个光线p得青一块紫一块,把个澳门整的像《春光乍泄》里的阿根廷。电影的情节都隐藏在感情起伏之间,很奇怪梁洛施演的小欣和杜汶泽演的老爸之间的关系。那是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感情吧,带着对同一个女人的怀恋,带着与对方的相依为命。
 
彭浩翔拍起文艺片还真是小情小调啊。两位主角憧憬着自己的明天,却被自己的昨日紧紧束缚,这样一种又美好又伤感的感情叫人难忘。
 
很喜欢上面那张海报,澳门的地标大三巴在灯影中安静矗立,让我想起舞台上的钟楼怪人。
 
 
又:伊莎貝拉是Isabella的中文音譯,在西班牙語裏,Isabella就有“對上帝的承諾”這樣的意思。這個故事的主題也是有關承諾和責任,而且女主角的名字就是Isabella。
  《伊莎貝拉》講述的是澳門回歸中國48天前,澳門警官馬振成(杜汶澤飾)因惹上官司遭停職,正當他鬱鬱寡歡之際,遇到了從未見過面的女兒張碧欣(梁洛施飾),她是馬振成與初戀情人所生,如今無家可歸,心愛的西施狗也被趕走了。就這樣,父女倆開始了不同尋常的尋狗經歷,引發了許多趣事。
 
 
Posted in 电影 | 2 Comments

怪物

很久之前,似乎是一年前吧……买的韩国片子,一直没看

哎,现在韩国人拍电影都这么有想象力了。汉江里的怪物,且不说特技如何故事如何吧,这个想法本身就值得赞赏了。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拍我们还有想象力时代的故事啊。封神榜西游记什么时候能上院线啊!

Posted in 电影 | 5 Comments

黄石的孩子

一部从立意到构思到演员到情节都非常像爱德华诺顿《面纱》的片子。不过也是我在大讲堂以外的电影院第一次听到掌声的片子。当然,也是因为片尾最让我招架不住的真假情节混合着煽的片段。

一个外国好人的片子。一个中国版辛德勒的片子。周润发和杨紫琼在片子里的作用除了招徕中国观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版的故事是好的,可惜细枝末节太多。有的导演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办法。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雷光夏:看不见的城市

雷光夏是台湾著名的词人才女,但这次的音乐影像剧和《看不见的城市》原著实在没什么关系。一没有魔幻的感觉二没有drama的气氛,整个舞台有些像小型的演唱会+配乐诗朗诵。或者往好了说,更像声音电影吧。
 
雷光夏的小嗓子很台湾,甫一出口就让我想起几米,地下铁,苏打绿,白日出没的月球,包括舞美,灯光,动画flash,我们的1980s照片,全是岛民的小情小调。乐手是很棒的,尤其是吉他徐千秀(就是苏打绿那个秀秀!)和手风琴,歌声没什么技巧,但听着很舒服,是有诗人气质的那种歌唱。
 
基本上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创作串起来。但没有故事性,没有高潮低潮,很像现在中国某派畅销作家的散文或者随笔,如果不睡着,看看还是可以的。单纯当成音乐来听,有几首歌还不错,比如《黑暗之光》。《我的80s》也可听。
 
7点30开始,8点45结束,只有一个小时多一点。encore是《原谅》,其实我对她的歌一点也不熟,哎。
 
P.S.

跟这部剧没什么关系的《看不见的城市》介绍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七零年代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完美地探触了小说艺术的穹苍,其中描述的各个城市,可以从抽象降落至具体,亦可从似曾相识的细节,带至最陌生的异地城池。目前,没有任何视觉形象能够成功复制它。我们则企图以声音与之对话。

    原著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分别为:《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贸易的城市》、《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亡》、《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和《隐匿的城市》。

      除小说文本之外,亦会增加数个创作章节,作为与观众所在城市之间的真实提示。

W020080419372991294087

Posted in 音乐 | 1 Comment

谈论 4.19爱国集会and抵制家乐福事件

 

引用

4.19爱国集会and抵制家乐福事件 from carreras’ blog

集会已经结束几天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也已经都读过。作为组织者之一,也应该做一些总结。这篇博试图阐述我个人的几个观点:第一,法国人需要一个教训;第二,为何我不相信自由主义者;第三,文化精英主义和中法关系。

法国人是这样的,他们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路易十四横扫欧洲的时代,或许有的人好一些,停留在了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代。要得到法国人的尊重和敬佩,必须你比他还要厉害还要牛,要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情;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是如此,尽管在这个首先提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国家。其实人这种社会动物,自己能感觉到别人看自己时心里在想什么。刚通过两轮竞赛最终进入到这个项目里,周围人可以说谁也没把这个外国人看在眼里。我在班里受到佩服和尊敬开始于学年初的几次课程:艺术品市场那门课,老师第一节课回顾历史,连问几个历史时间段(诸如1664年发生了什么,1830年发生了什么之类),法国学生那个脑残啊,自己国家的近代史(当然了比美国悠久多了),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都目瞪口呆,我唯一一个外国学生对答如流,剩下19个法国学生开始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谁让咱住他们伯爵家,对他们国家那短短几百年的王朝历史弄了个门儿清呢)。随后英语的几门课,我几乎垄断了话语权,法国学生一个个开始害怕我了;再后来我暑假实习过的公司老板也是系里的负责老师之一,讲完课后当着大家面问我,“你觉得讲得如何?有没有要补充的部分?”到此为止,我们班人见了我都脸上堆满了笑容。对付法国人,他们不了解你会瞧不起你,毕竟自己当年也曾经阔过,并且是欧洲霸主(十七世纪的);但只有你真正让他明白哪里都比他强,他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所以我后来和Polytechnique的一个朋友说,你要比法国人更牛逼,他才会仰起脖子看你。这一点上,我极为赞同中央提出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

国内的文艺青年们仿佛都对抵制家乐福很不以为然,当然了这种思潮追溯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是君子特立独行,在法国文化里就是自由主义者左派精英,精英么自然得与众不同。我们文艺青年无法抵制法国文化就如同整个西方世界无法抵制中国制造的商品一样……然而自由主义者们忘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肮脏的一个世界,或许能够真正实践精神自由主义的,只有文学艺术和女人——危险,这仿佛又坠入了狭义浪漫主义范畴。中国的隐士们不都只能在家里吟诗喝酒作画抚琴么?雨果也不得不被拿破仑三世流放?自由主义是一个很精英的东西,或许我忘记了加上第三个选择,在深山种田?自由主义者们的理想,就如同喇嘛们认为美国人有一天会出兵打败中共还给他们一个西藏国一样,是个遥远的梦罢了。西方是最虚伪最讲实力的地方,我们可怜的谦虚传统美德熏陶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们,不是抵制家乐福的行动,法国参议院主席又怎能带来总统的慰问信?丛林法则并没有过时。

经济开始衰退之前,法国知识阶层的潜意识里一直是法国的精神、文化和艺术照耀全球,他们有这么骄傲的理由和资本。法国的文化和艺术深度和广度丝毫不逊色于别的任何一个文明。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不服气和蔑视,根源在于他们的文化精英主义和优越感。可惜的是,当法国人遇到中国人,他们的文化优越感自己就打了点儿折扣。当中国人真正在自己五千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结合处并涅磐出新的时代文化后,法国人定会比别国更快地接受这一事实。然而现在知识界也开始反思法国的文化是否,说明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精英主义了;未来中国和法国的和解之路,或者说是真正的互相接受之路,在于文化的交融:一方面启蒙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真正的精英文化能够在法国精英中取得共鸣。注意:第一,舞龙舞狮我不认为是中国文化;第二,轮子们搞的那一套歌舞表演不是中国文化。

顺便提一声儿,周五去卢浮宫看Jan Fabre的临时展览,看完回来顺便鄙视一下身边那些没文化的法国人。顺便再说一声儿,还有个特解气的事,也是属于打蛇打七寸的:对付法国人的精英主义(其实就是崇拜比自己牛的,瞧不起没自己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比他还精英。具体体现在,上学的同胞们考试要比法国人考得还好,上班的同事们业绩比法国人还要高,且多提高自己修养,吹死法国人。就这么简单。

最后补充澄清一个事实,因为一些网站和博客宣称集会活动由学联组织、使馆出钱等。事实是,组织者们完全从网络发起,10天前大家根本互相都不认识;使馆没有出过一分钱,活动开销都是靠爱国学生和爱国友人捐赠;学联也没有参与到组织活动来。就这么简单。


Posted in 新闻与政治 |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