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时光

昨儿是本科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我在芝加哥,自然回不去。本来觉得没什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同发着短信。后来听到大家晚上都喝高了,给他们发过去,希望你们也平安快乐时,突然想起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来。我们还不论生死,却也茫茫天涯了。

突然就不能抑制地想念我的本科。人到三十之后,性格里本来的一面才会逐渐流露出来。今天和一个妹子聊天,她说美国尤其如此,因为中国社会的“好”只有一种,大家都想做那个“好”,而隐藏了自己本来的性格。而美国什么都是“好”,价值观太多元,人人都想做自己。回想人生的前三十年,我觉得本科四年给我最多的不是知识,不是学问,而是塑造“我”这个人的黄金年代。燕园给我的不是课堂上的知识,不是考试前的苦读,不是那一纸文凭。塑造“我”的,是我遇到的人,我结识的朋友,我看过的电影,我去过的地方,我在图书馆呆着的时光,我网上网下和朋友讨论的问题,我读过的诗,我写过的文章。这些东西是无形的,然而围绕着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并影响了“我”之后的时光。

突然就不能抑制地想念那些人和那些事,纵使他们已经和我一样面目全非。我们在一起,塑造了彼此,影响了互相,然后被抛入茫茫的社会中。过了这四年,这个人就从此定型了,他一辈子都会爱看他十六岁时读的书,听他十六岁时听的音乐,喜欢他十六岁时喜欢的东西,一辈子都会受到他年少时遇到的思想影响。我不记得老师上课时说的话,却记得他谈起这个校园十几年前风起云涌的慷慨神态;我不记得朋友的联系方式,却永远记得他们介绍我看的那些书,听的那些音乐,去的那些地方。

而这一切,都被埋在那个十几年前的园子里,与小东门、小南门,36楼一起呗掩埋于挖土机的轰鸣声中,再无见天之日。

突然我的眼泪涌上眼眶,再止不住。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1 Comment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玩不转的生如夏花

p1453772223

Hunger Games的放映厅里上座率在上映好几周之后竟然还能达到80%,可见美国的小朋友们精神生活有多空虚。可惜美版大逃杀怎么玩也玩不过北野武,在生如夏花这一点上,美国人是失败透了,没受过罪没吃过苦的民族把十二区办成集中营怎么也扮不像啊。大逃杀的宗旨是死亡,是逃不开的命运,饥饿游戏呢?处处都是乐观的希望,我看画外音恨不得直接告诉观众说:你们太牛了你们改变了游戏规则,你们是虚拟历史里的蜘蛛侠蝙蝠侠绿灯侠红灯侠……耶!你们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但是除了这个核心部分,这个片子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的。第一,美国人对帝国景观的变态的向往给这个片子打造了继星战以来的又一个宏大帝国。人真是缺什么想什么么?民主的幻想独裁?庞大的让人类感到渺小的垂直建筑,空旷的广场,横在河流上的大桥,宽阔的街道,干净的市容,苍白的建筑色彩,首都与十二区的强烈对比……哇,我觉得我说到平壤去了,就此打住。基本上Capital的景观是照抄希特勒理想中的日耳曼尼亚,世界之都,设计得还是不错的。十二区游戏主角出场的镜头,也很像古希腊的奥林匹克。

第二,把这个片子里面爱情的部分统统删掉,游戏的设定和过程还是颇有可观的。假戏真做可以留下,男女主角卿卿我我没关系,但你们怎么能不是逢场作戏呢?最后两个人抱着一起回家了有意思吗?一个人不杀掉另一个人,还玩什么大逃杀啊,这要是把你们放其他民族里,全都得玩儿完。其他的娃到哪里去了?我理解二十四个太多所以一开始那场夺包大战就得挂掉几个酱油,可是总得留几个配角衬托主角光彩吧?这么惊心动魄的游戏里面,一定有比男主女主抱在一起更值得看的事情发生,结果呢?观众只听到一声接一声的表示有人死亡的炮响。

第三,战争,反抗和自由的情节可以有,但不能烂尾。Katniss对着11区人民挥手的那个镜头棒极了,我没对着Lulu的死哭倒是对着这个镜头哭了。但是,哭完就没啦?高压水枪挥两下世界就太平了?我理解还有第二部第三部(哇,好像暮光之城),但第一部不能讲得如此没头没脑啊。

总之这部电影可以有,但缺点和优点简直一样多。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小姑娘说了句话;她看不下去残忍的情节,说:这算什么啊,这不是把我们整成和观众席上那些打扮得花花绿绿的观众一样了?谁说不是呢,两千年前我们在斗兽场里看角斗士,今天我们移到了电影院里而已嘛。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Titanic《泰坦尼克》:永不沉没的电影

p1460630886

今天是2012年4月14日。一百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1994年的初中英语课本上,我第一次读到泰坦尼克的故事。1998年夏天高考过后的狂欢里,我和我的高中同学,男男女女一群人窝在罗蔚妈妈开的宾馆的一个房间里,看盗版VCD碟。十几寸的电视机屏幕,十几个人围在电视前。看到最后大家都哭红了眼,还在互相嘲笑对方。

今天我终于给泰坦尼克号贡献了一次票房。

十四年后的今天,看过数百数千电影的我再回过头来看泰坦尼克,仍然觉得这是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有爱情,有人性,有动人心弦的情节,有充满戏剧感的空间。有服装,有场景,有复古的绅士风度。有伏笔,有高潮,有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快感,有生与死面前伦理与求生的矛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觉得长,看着看着,Rose再回首就已是百年。上帝给人类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悲剧,也给后来人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创作和想象空间。从撞上冰山到整艘船沉没,在悲剧之外,更是把戏剧舞蹈搬到了生活中,搬到了行驶在黑暗的,茫茫的北大西洋上的一艘大船上。

小李子年轻时那张飞扬着俊逸神采的脸,真让人舍不得把目光从屏幕上离开。其实Rose, Cal,谁不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对新大陆的生活充满向往。3D的首映式上,看到演员们如今的模样,真是让人感慨沧海桑田。十四年就可以改变人这么多,那一百年呢?Rose是老了,而Jack永远年轻。死去的人永远停留在他死去时的模样,而活下来的人在人间,饱经世事风霜雨雪。一百岁的Rose想起她十七岁时的誓言,会不会对Jack说,我终于做到了呢? 她这一生的故事,都是Jack给她的。她说,He saved a woman with all the ways she can be saved. 海洋之心沉入大海,”a woman’s heart is llike a deep ocean with secrets”,她的那颗心,也永远沉入了大陪伴永远十七岁的Jack吧。

而十四年前的夏天,我连恋爱都没有谈过。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1 Comment

Mad Men 《广告狂人》第五季:大时代的开端

p1470058404

英剧美剧都有好剧,各有各的好。《唐顿庄园》好在宏大制作精心描绘,《夏洛克》好在原著的永恒魅力加现代的chic风格,《广告狂人》则好在精密洞察人生况味,一般电视剧拍不出来的。

第五季伊始讲的是变革,美国六十年代,民运汹涌,冷战越战一触即发。男士女士还当着婴儿的面抽烟,大家在办公室里还公然叫”Negro”,然而变化已经在悄悄产生。Joan的要强,Peggy的事业心,Megan的手段,Roger的压力与挣扎,Pete的逐渐成熟与尝到中年危机的苦头,当然,还有Don的人前恣意潇洒与人后的孤独疏离。还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Megan跳完热舞后Roger问他老婆:“你怎么不能跳成这样?”女人反击:“你怎么不能长成他那样?”Roger在大清早起床赴一个并不存在的约,让人又想笑又心酸。大风云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在开头的伏笔与最后的收笔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电梯与烟雾的冉冉上升,电梯门的打开仿佛昭示着新时代的好戏拉开了序幕。本集结尾,黑人一个接一个地涌进办公室,配上时代感的歌声,真有大历史的感觉。

《广告狂人》是难得这么多年一直保持高水准的电视剧之一,起码到了现在还是这样,不像大部分肥皂剧一样前几季好后面就每况愈下。这也许与制作方几年磨一剑有关,也许与演员Jon Hamm的人生历练有关,从中西部的小城教师到花花世界的一线男星,他自己几乎就是半个Don Draper。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2 Comments

当我们飞上云霄

540286_10150883454680130_608275129_12733844_208838904_n

当人类的速度变快,当我们飞上云霄,整个世界都在变小。从白令海上空飞过亚洲和美洲,北京到芝加哥的距离也不过12小时。飞行员在空中的速度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96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一秒钟,我们就掠过了三个球场。在国际日期分界线的边缘飞过,在晨与昏之间起起伏伏,我仿佛已经习惯了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生活。飞机的外面有两种景象:什么都看得见和什么都看不见。降落在O’hare的时候是早上六点,舷窗外依旧灯火通明,一瞬间,仿佛还在芝加哥摩天大楼Skydeck的顶层。

冬季学期嗖地一下就过去,可是冬季之前回北京和春季之前回北京,人与物都有大不同。Bird在北京多少让我感到心安,不再是出了北京机场一个人提着行李仓皇找出租车的感觉。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处是吾乡。乍暖还寒时节,北京的春天和冬天一样干燥。同学们大多是老样子,可是女儿与三个月前又大有不同。她会自己一个人爬上床,会扶着东西站起来,会说话,会模仿你的动作,还会对着一堆墙上的苹果猫猫指来指去。不知道为什么人似乎天生就欠孩子的,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回家看看父母,所谓寒暑假不过是例行的回家或者不回家;可是有了孩子之后,连美亚大陆都可以变得只是12小时的飞行。

倒时差还是难的。上周丢了一次手机(被同学错拿),一次衣服(悲催地落在校车上),好在都找着了,希望春季学期有个好的开头。坐公车从机场回学校的路上,窗外的花开得像梵高的画一样。芝加哥的春天在我不在的时候来到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A Single Man 《单身男人》:我们用生命的每一天来准备死亡

p596456568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在2010年,从Redbox租的one night DVD,看完之后没有特别的感觉,只觉得华美,做作,演员演技好。昨天晚上在豆瓣上翻电影,突然动了念头把这部电影再看一遍,看完了之后,仍然觉得华美,做作,但却突然明白了作者要说的是什么,蚀心入骨的悲伤。

如果明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用来做什么?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但为什么如果不是最后一天,我们就可以放弃与最爱的人在一起这个选择?难道我们会知道,哪天才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们不知道。即使失去爱侣,打算自杀的George也不知道。他本来为自己的最后一天安排了样本般的生活,却在最后的时刻发现生活重新回到了轨道。他悲哀地认识到,死于大雪中的爱人终将远去,自己总有一天会淡忘那像冰川一样的蓝灰色眼睛。生活中总有新的感情、新的颜色在等着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即使已做好的赴死的决心,也永远不能抗拒活着的世界。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所知的是,从出生起,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用来准备死亡的。你以为你逃脱了这命运时,命运正在向你无声地走来。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在日复一日刻板的行程仪式之后,抓住那些“如果现在就死了我也愿意”了的时刻。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The Artist《艺术家》:无声的力量

p1313673122

《艺术家》圆了我的梦。正如大量中国小清新想穿越到清朝去做八阿哥的三姨太一样,我想穿越到无声片时代作一回默片的观众。银幕上是黑、白、灰的光影,乐队在银幕底下的乐池里演奏配合情节的音乐,而观众对银幕上男女主角的一颦一笑都看得那么投入。因为没有声音,所以脸上的表情更显得夸张;因为没有声音,所以影院里反而更加安静;因为没有声音,观众的注意力都投入在明星发光的脸庞上。没有震耳欲聋的枪炮。没有环绕立体音。没有无休无止的对白。

这简直就像现实世界的观众走入了中国水墨画,玩惯网络游戏的少年重新玩起了mud。

这是一切的起初。没有声音的,没有颜色的,没有声光刺激的。

可是人类的感情并不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无声的时代,观众一样笑得前仰后合,一样为银幕上主人公的命运而揪心。我敢说,他们甚至比我们投入更多,就像我们小时候对连环画的迷恋是没有任何媒体可以取代的一样。阿汤哥徒手在迪拜巴别塔上的飞檐走壁,比不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各种机器人外星人的新奇外形,比不过一条小狗给人带来的含泪的笑。技术再发达,我们所能拥有的感情也还是那么多,八千万美元的特技动画,一块戏院里的小小屏幕和胶水剪刀贴上去的台词就可以做到。

然而我们终将抛弃过去。影片的主题也正是“过去的”和“未来的”对抗。有声战胜了无声,而被有声时代抛弃的Clifton 也最终在Peppy的帮助下重新回归了舞台。这是个必然的过程,也是影片中最让人辛酸的情节。可是消费者是最无情的东西,无论他们对过去的事物有多迷恋。我们抛弃了无声电影,我们抛弃了纸质出版物;我们抛弃了网景,我们也抛弃了柯达和胶片时代。当年的观众一定很惊讶,当他们看到今日的人们竟然会重新拍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所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会带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给自己的孩子介绍纸质的书,胶片摄影,和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我并不反对有声电影,相反,我愿意看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所能达到的极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影片末尾,有声片和歌舞片的洪流滚滚而来,男女主人公跳完舞后从无声片迈入有声片的镜头是全剧中最触动人心的场面。100分钟的静默,等的似乎就是这1分钟的嘈杂。我们突然可以听见了。我们突然听见了他们的呼吸,听见了导演的“action”,听见了片场熙熙攘攘的热火朝天。我们来了,我们终于迈入了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七苦(上下)

七苦

(一)

躺在手术室的病床上的时候,我突然像某个产经上说过的那样,产生了强烈的想听《短歌行》的欲望。《短歌行》是怎么说的来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字一言,锵锵有力,适合对我当时急需勇气的心情。麻醉师开始给我打针,在我的肚皮上戳戳指指,直到我下半身彻底失去知觉。我从push了三个小时的亢奋中解脱出来,随即感到的是抑制不住的疲倦和困意。我哆哆嗦嗦地问护士:“May I sleep now?”我以为一昏睡过去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昏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的时候,我反而不能入睡,那种被双重麻药麻醉的痛苦是比宫缩和push更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虽然不痛,但是你能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和说话,但眼睛就是睁不开,也无法做出任何回应,我甚至不知道bird是不是在我身边。我只觉得平时惜字如金的ob和麻醉师在不停地聊天,但我却无法听懂他们说的任何一个字;同时有东西在我的肚子上不停地戳戳拉拉,但我却无法判断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当我听到我要被拉去剖腹产的时候,我难过得几乎要掉下眼泪来。我心里默默地说:娜娜,妈妈对不起你。

(二)

2007年冬天,我在拥挤的春运中奇迹般地买到一张票,连夜赶回阴冷的故乡。在火车站空旷巨大的台阶上,来接我的父亲告诉我,外婆已经在昨天夜里去世了。那一刻,我积蓄了一整天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来。当我回家看到她躺在床上冰冷而无生气的面容时,我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这与我躺着产床上,等待被拉去剖腹产的感觉是相似的。一个小时前,我问bird,我是否还能凭自己的力量生出来。Bird很快地回答,能,然而我心里听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么多年,我早已能从他的话音中听出他实际的想法。

生命的来和去其实都是一样的,那种命运的巨大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地被牵着鼻子走。你没有办法掌控过程,只能默默地躺在那里承受纷至沓来的各种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信任,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和你一样感同身受。我觉得肚子里的孩子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可是她还不能与我分享。

娜娜被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听到哭声才意识到我原来生完了孩子这一事实的。从巨大的昏迷中挣扎着睁开眼睛,我看到一个血丝呼啦的婴儿被高高地举在半空中,高过所有人的头顶。像是展览,又像是鼓励,给整个手术室严阵以待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和各种工作人员的鼓励,更是给母亲的鼓励。当时我唯一的意识是,会哭说明健康。然后我闭上了眼睛,重新失去了意识。

当娜娜被洗好包裹好,第一次被放到我怀中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好不好看。在惨白的日光灯下,我尽力用最客观的标准去评判,也只觉得她特别好看。我只说了一句:“She is beautiful”便重新昏死过去,昏死之前听到旁边两个护士忙不迭地点头附和说“Yes, Yes, she is.”美国的护士就是这点好,无论你说什么或者有什么过于自信的想法她都会说“Well done”,全然不顾事实如何。

后来我发现在我重新昏过去之前护士帮我们拍了一张照,那是我们一家三口的第一张照片,也是最完美的一张。

(三)

10年的某一天,我冲到药房买了两个最贵的验孕棒。只用了一个,一分钟不到,清晰的“Pregnant”便出现在显示屏上。Bird上班去了,家里空空荡荡地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觉得非要孩子不可的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有一个孩子了,我会有一个孩子!九个月之后我就能领一个孩子回家了!

当然,当时我从来不知道怀孕是件艰难的事情,更不知道生孩子和养孩子的艰难。这艰难不

仅是体力上的变化,更是心情上的担忧。不敢多运动,放弃了所有的化妆品,难受的妊娠反应让我只能吃没有味道的subway和沙拉,在考GRE的时候还要忍着呕吐的感觉,这些都是小事。但头三个月一直spotting,每次都让我觉得心里一阵发凉。直到看到长手长脚的娃娃愉快地在B超图像里动,我们才放下心来。

以前,我一直觉得小宝是个男孩子,我们买了个蓝色的小海马,给肚子里的它听音乐。这是我们给它买的第一个玩具,为了奖励它早早地让我感到胎动。第一次感到胎动的感觉是奇妙的,那时候它还真的很小,胎动很轻,像小鱼在你肚子里吐泡泡。后来激烈的胎动简直像要把你的肚子给捶破,怎么教都不管用。

大B超的时候,B超师说“是个女孩”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花了好几分钟来接受这一事实。之后是疯狂地翻书取名字,这件事一直到出院前deadline的最后一分钟才定下来。

(四)

我觉得,养小孩的过程其实是把他们驯化成人类的过程。他们来到这个星球上,一张白纸,一无所知,既不懂人类的行为规则,也不懂人类的语言。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而我们要用规则束缚他们,规定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份子。

这个驯化的过程是最有成就感的过程,因为你在与一个与你等智商的生物交流,并给他们他们所需要的。从开始会真正的笑,到抬头,到翻身,到会坐,会爬,会扶着床自己站起来,会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到他们真正懂你的意思,每一个发展其实都是最普通不过的、每个人类都会经历的事情;可是它们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就是最重大的,它们是她生命中的里程碑,是你最快乐的时候,是我们被赐予的,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美妙时刻。

一个女生这样描述一条让她流泪的短信:在她生日的时候,她的父亲说:“我和你妈妈永远记得你出生在产房里的那一刻,那是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

娜娜,我看见你的每一天,都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五)

我的娜娜,有着浓密的头发,酷似她父亲的神态,和世界上最甜蜜的笑容。她还不知道,那是在对我笑呢!在月子里,我抱着她看来看去,她好像也在看我,但我们知道,新生儿的视力是很模糊的,她湿漉漉的眼神绝对是在看奶瓶,而不是她妈。与其说看到,不如说她嗅到了奶的味道,一头扎进妈妈的胸里吃个够。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她从NICU回来,被护士放到我怀里,就知道用最大的力气吃她妈妈的奶了。我惊异于这么瘦小的一个宝宝吃奶的巨大力气,竟然能让我觉得钻心般地疼。到后来,她一咬都是一口血,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两周才逐渐好转。剖腹产的伤口,加上她咬的伤口,常常让我觉得,生孩子远没有坐月子痛苦。

在出生的第一个月,她的主要活动就是吃奶和睡觉,而我从来不知道吃奶是门这么大的学问!外公做的下奶汤,下奶,发奶,母乳不够靠瓶喂,nipple confusion的担忧,外婆和爸爸用一根针头差不多大的皮管往她嘴里滴,生怕她从此不吃母乳。每次喂奶,外婆都要带上老花镜,而爸爸显得比写代码还紧张,我们都说,娜娜的吃奶是人生头等大事。

这件头等大事让这个小丫头迅速地从一个小鸡崽子变成一个大胖丫头。出生时她的体重只有3%;有朋友问我3%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有一百个小朋友,她的体重排名97!而现在呢?她的体重是94%,与她月份相符的衣服根本就穿不上。我常常看着她苦笑不得:奶奶做的食物一来,飞也似地扑上去,那架势仿佛要把盘子也吃光。每当大人吃饭的时候,我们把她放在旁边,她看着我们手里的食物两眼放光,那种激动和渴望的神情让我都不忍心不给她吃。可是娜娜,你连牙都没长,怎么吃一个比你脑袋还大的馒头呢?

(六)

怀孕时的担心,生产时的痛苦,坐月子时的烦恼,全都被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喜悦替代。我们把一个小生命引领到这个世界上,照顾她,养育她,尽可能地让她欢笑,让她满足,让她看到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妙的东西。

她长大了,你也一样。正如这篇文章我断断续续写了九个月一样,每次打开文档,都觉得心情有所变化。最起初,她与你是没有联系的,她是一个生物,被你生下来。后来,你渐渐地与她有了联系,她全身心地依赖你,崇拜你,你照顾她的衣食住行,教育她的一举一动,她和你之间是任何人所不能达到的、最最亲密的关系。再后来,她又会渐渐远去,她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她有她的喜怒哀乐,有了她的人生和生活。

而你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她还在你身边的时候,尽力多给她一点甜蜜和美好。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感情,都包含在这七苦当中,而生孩子这件事,是你一生感情的缩影。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2 Comments

七苦(上)

七苦

(一)

躺在手术室的病床上的时候,我突然像某个产经上说过的那样,产生了强烈的想听《短歌行》的欲望。《短歌行》是怎么说的来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字一言,锵锵有力,适合对我当时急需勇气的心情。麻醉师开始给我打针,在我的肚皮上戳戳指指,直到我下半身彻底失去知觉。我从push了三个小时的亢奋中解脱出来,随即感到的是抑制不住的疲倦和困意。我哆哆嗦嗦地问护士:“May I sleep now?”我以为一昏睡过去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昏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的时候,我反而不能入睡,那种被双重麻药麻醉的痛苦是比宫缩和push更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虽然不痛,但是你能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和说话,但眼睛就是睁不开,也无法做出任何回应,我甚至不知道bird是不是在我身边。我只觉得平时惜字如金的ob和麻醉师在不停地聊天,但我却无法听懂他们说的任何一个字;同时有东西在我的肚子上不停地戳戳拉拉,但我却无法判断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当我听到我要被拉去剖腹产的时候,我难过得几乎要掉下眼泪来。我心里默默地说:娜娜,妈妈对不起你。

(二)

2007年冬天,我在拥挤的春运中奇迹般地买到一张票,连夜赶回阴冷的故乡。在火车站空旷巨大的台阶上,来接我的父亲告诉我,外婆已经在昨天夜里去世了。那一刻,我积蓄了一整天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来。当我回家看到她躺在床上冰冷而无生气的面容时,我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这与我躺着产床上,等待被拉去剖腹产的感觉是相似的。一个小时前,我问bird,我是否还能凭自己的力量生出来。Bird很快地回答,能,然而我心里听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么多年,我早已能从他的话音中听出他实际的想法。

生命的来和去其实都是一样的,那种命运的巨大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地被牵着鼻子走。你没有办法掌控过程,只能默默地躺在那里承受纷至沓来的各种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信任,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和你一样感同身受。我觉得肚子里的孩子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可是她还不能与我分享。

娜娜被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听到哭声才意识到我原来生完了孩子这一事实的。从巨大的昏迷中挣扎着睁开眼睛,我看到一个血丝呼啦的婴儿被高高地举在半空中,高过所有人的头顶。像是展览,又像是鼓励,给整个手术室严阵以待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和各种工作人员的鼓励,更是给母亲的鼓励。当时我唯一的意识是,会哭说明健康。然后我闭上了眼睛,重新失去了意识。

当娜娜被洗好包裹好,第一次被放到我怀中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好不好看。在惨白的日光灯下,我尽力用最客观的标准去评判,也只觉得她特别好看。我只说了一句:“She is beautiful”便重新昏死过去,昏死之前听到旁边两个护士忙不迭地点头附和说“Yes, Yes, she is.”美国的护士就是这点好,无论你说什么或者有什么过于自信的想法她都会说“Well done”,全然不顾事实如何。

后来我发现在我重新昏过去之前护士帮我们拍了一张照,那是我们一家三口的第一张照片,也是最完美的一张。

(三)

10年的某一天,我冲到药房买了两个最贵的验孕棒。只用了一个,一分钟不到,清晰的“Pregnant”便出现在显示屏上。Bird上班去了,家里空空荡荡地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觉得非要孩子不可的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有一个孩子了,我会有一个孩子!九个月之后我就能领一个孩子回家了!

当然,当时我从来不知道怀孕是件艰难的事情,更不知道生孩子和养孩子的艰难。这艰难不

仅是体力上的变化,更是心情上的担忧。不敢多运动,放弃了所有的化妆品,难受的妊娠反应让我只能吃没有味道的subway和沙拉,在考GRE的时候还要忍着呕吐的感觉,这些都是小事。但头三个月一直spotting,每次都让我觉得心里一阵发凉。直到看到长手长脚的娃娃愉快地在B超图像里动,我们才放下心来。

以前,我一直觉得小宝是个男孩子,我们买了个蓝色的小海马,给肚子里的它听音乐。这是我们给它买的第一个玩具,为了奖励它早早地让我感到胎动。第一次感到胎动的感觉是奇妙的,那时候它还真的很小,胎动很轻,像小鱼在你肚子里吐泡泡。后来激烈的胎动简直像要把你的肚子给捶破,怎么教都不管用。

大B超的时候,B超师说“是个女孩”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花了好几分钟来接受这一事实。之后是疯狂地翻书取名字,这件事一直到出院前deadline的最后一分钟才定下来。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Leave a comment

《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浮生若梦

        p1342290909

        首先我觉得穆赫兰道不是一部难懂的电影——虽然细节上确实很牛,并且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细心去理解,但正常观众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就应该已经了解,前四分之三支离破碎的故事都只不过是女主角的一个噩梦。后四分之一,拜Naomi Watts的精湛演技所赐,我们很容易了解到这个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她。搞懂了这一点,前面故事中诡异的情节就都迎刃而解了:既然是梦,那么多怪多可怕的事情,都没什么不正常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穆赫兰道有一点像一个悬疑故事,写着写着你想看到结尾的时候,作者突然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外星人做的……所以,我并不觉得梦境的塑造是这个片子里最高明的地方。
  相反,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我在看穆赫兰道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回比利怀德的《日落大道》。也是诡异的情节,悬疑的杀人,好莱坞的纸醉金迷,著名的地址,落基山下天使之城的罪恶,还有Film noir的鲜明风格。大卫林奇深得好莱坞四十年代电影风格的真传,连镜头间都是老式电影的歌舞风格和琼瑶味道的对戏,他拍的是梦中梦,我却看到了戏中戏。他是在对自己的导师们,和这个造梦工厂致敬。
  但致敬之外,更多的是讽刺。Diane来到这个造梦工厂,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一夜成名。可是现实生活是目所及处,满目疮痍,乞丐、妓女、杀手、快餐店、加州永远不变的明晃晃的天气,还有越来越绝望的事业。Camilla是她的救星,不仅是她的爱人,还代表着往上爬而终于成功的美国梦的实现。可是梦工厂不只是美梦,Camilla的凤毛麟角之外,还有大批的女孩最后一败涂地地被扫出这个纸醉金迷的罪恶之都。
  所以这片子最得我心的不是导演高明的构思和拍摄技巧,而是对好莱坞的极度讽刺和对大批追梦者最后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影片快到末尾的时候,Camilla拉着Diane的手,说:给你一个惊喜。俩人穿过灌木林,来到比弗利山顶,默默俯瞰着下面的灯火辉煌,芸芸众生。只有这一刻,她们是万丈红尘的局外人,在Diane短暂的生命中,只有这一刻,是她的人生得到圆满的时刻,虽然这圆满也是虚幻的,如同她的梦境。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