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棋的胜负观

最近和一个朋友讨论围棋,觉得他说的一些关于围棋胜负观影响围棋发展的观点很有道理,先存在博客里吧。

—————————————————————

我觉得纵观围棋的历史,是对围棋胜负观的理解,影响了围棋的发展

这是围棋发展的核心动力

比如古代早期的中日围棋,其实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有比较成熟棋手和高水平的对弈。当时中日同时面临一个问题,当对弈棋手水平相差小到一定范围的话,先手(日本执黑先手,中国执白先手)胜率非常高。阻碍了胜负和棋力的进一步比较。
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决定了中日围棋的走向。中国围棋选择了座子战的方式,这个解决方案确实非常优秀。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先手必胜问题,并且因为座子站必然带来激烈厮杀,所以很大程度提高了棋手的技战术水平,所以为啥在明前半段琉球国师下不过中国棋手。但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围棋的布局没有了,围棋变得视野狭隘。这就是为啥到清末,国手连日本军官都下不过
日本的解决方案是番棋。就是通过下很多局,轮番先手,以总成绩定胜负。这个方法很笨,最后不得不下到10番棋。这个还是天皇面前的对局,得考虑天皇的耐心。棋院之间的对弈一般都是20番棋,甚至下到50番棋。

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保持了围棋的原始状态,而且必须产生一帮以下棋为职业的棋手,所以从算砂立坊门,四大家族400年争胜的局面以来,日本围棋开始领先中国

到了现代,棋手没有天皇养,需要电视台、杂志社养,电视台、杂志社靠赞助商和广告主养,赞助商靠大众养,所以人们对围棋的爱好成为棋手的生存基础。随着经济的富庶,可以养成百上千的职业棋手,但爱好者是没有耐心看一整年才赛完的比赛,也没有耐心看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转播。

到了现代,棋手没有天皇养,需要电视台、杂志社养,电视台、杂志社靠赞助商和广告主养,赞助商靠大众养,所以人们对围棋的爱好成为棋手的生存基础。随着经济的富庶,可以养成百上千的职业棋手,但爱好者是没有耐心看一整年才赛完的比赛,也没有耐心看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转播。

所以从规则上来说,有两大改变:一个是贴目时代到来,通过贴目拉近先手和后手的差距。这个对围棋影响最大的就是布局,执黑的一方必须利用先手确立足够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要围大模样,而执白一方就是要打散黑棋。所以为什么吴、木谷和桥本的新布局具有开创性,又为什么陈祖德的中国流最终一统天下……

第二个是比赛限时,不再是随便多长时间都可以。而且限时越来越短,甚至出现了超快棋,比我们网上下棋的时间都短。这个结果就是,往往比赛比的不是真实棋力,而是棋手的体力、状态、灵机一动、勇气等等。也就是为什么当年林海峰22岁当名人时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而现在22岁你还不拿国际大赛的头衔,差不多就二流了……

如果是秀哉名人再看今天的围棋,会一方面惊诧现代人对围棋有如此深刻和开创性的理解,有如此创意的下法,但是也会惊诧现代的名局里面怎么还会有低级错误和漏洞,充满瑕疵

Posted in 乱七八槽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每个Uber司机都有一千零一个故事

wKgBpVXAJ2-ACMOxAAaqdymTPeM87.groupinfo.w665

第一个司机,告诉我他曾经是个软件开发从业人员。在从西雅图去机场的路上,他说,我要做职业转换,但做什么还没有想好。

“你是印度人吗?”我问。在这里工作的软件开发,有一多半操着印度口音。

“你怎么知道的?”他做出了夸张的表情(我忍住了没说:你猜呢?),“我其实是阿尔及利亚人,但是在印度长大的。我十岁到了迪拜,然后又在印度,最后到了美国。”然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家庭。“你有几个兄弟姐妹?”他问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在伦敦,一个在迪拜,还有一个在挪威。”“那不是可以省很多酒店钱吗?”“可是我要买机票啊!”他说。“真希望我的家就在西雅图,开着Uber就能去看他们。”

第二个司机,后座上有水、纸巾,还有薄荷口香糖。“小姐,随便喝。”“你说中文吗?”我看见他后座上大大的中文名字问道。“我说,可是只能说粤语。旧金山的老移民大部分都是广东人,我是跟他们学的。”

“你做Uber司机有多长时间了?”

“七个月吧。之前我是出租车司机。生意不好做,Uber把一切都改变了。他们让机场巴士彻底没生意了。谁愿意等一个小时呢,既然有Uber这么便宜的交通工具。我想工作,我不想整天无所事事。”他朴素地笑着。“这是我的家庭。一个太太,两个女儿,还有一个丈夫。”他指着一只一岁的白猫说道。

在机场去酒店的路上,他跟我说了很多旧金山的历史,讲起故事来像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想到他之前说生意不好做,我决定给他一单生意。“我一会儿要去旧金山市区,你能在酒店外面稍等我一下吗?”“当然可以啊!”他显得很高兴。

“那么我怎么付你钱呢?”

“嗯……这样吧,我们30块钱一小时好吗?”

这个价格有点太便宜了。他从机场送我到酒店一路花了二十分钟,差不多花了三十块钱了。但我默默点了点头,我们上路了。

一路上,他果真像个历史学家一样给我讲解各区的历史,湾区的不同城镇,奇特的微型天气,达利城永远的雾气和衣橱里的霉菌,“我跟美国人讲,这是中国移民蒸米饭时氤氲的雾气。”他笑着说。他一路驾轻就熟地选择最短最不堵的线路,仿佛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他都走过千百遍。

 

我们来到可以俯瞰旧金山城区的Twin Peak山顶,“来,我给你找个角度照相,这样可以恰好站在Market Street前面。”山顶上风大得几乎要把我吹下去,可是城里的雾气蒙蒙,我仍然没有看到金门大桥。我显得有点失望。“没关系,我带你到金门大桥前面去看。”

七拐八弯之后,他的车果然停在了金门大桥下,继续娴熟地讲桥的历史。“大桥五十周年庆祝的时候他们开放了步行,当时有几十万人在桥上,结果桥沉了十英尺,U型的吊索桥被压成了V型,把当时的工程师吓得要命。现在他们不再让人上桥了。”他的车像鱼一样地在堵成一锅粥的旧金山市区穿行,分秒不差地把我放在我要去的中餐馆门口。

“你为什么知道这么多?”

“我只是爱看书而已。”

“那你为什么拍的照片也好看?”

“我以前是个美术设计。”我给了他慷慨的小费。

 

第三个司机开着一辆美国FBI的标配——一辆九座的雪佛兰Suburban姗姗而来,司机一头银发,高冷得让我几乎不敢和他说话。“这是我梦想的车。”我跟他说。高冷的司机顿时融化了:“我闲着也是闲着,开车也是无聊,我老婆怀孕了,我们在家也没事干,于是就开开Uber转转……”我还没接话,他继续滔滔不绝,“我跟我老婆是在Match.com (美国版百合网)认识的,你是中国人吗?她也是中国人,她从深圳来……”说着拽下放在GPS位置上的手机让我看。他们穿着晚礼服,站在电影海报的前面。

“我朋友拍的电影,我们去好莱坞参加首映礼,我们在酒店里住了七天,天天泡在屋顶的游泳池里喝鸡尾酒……”在我的好奇心还没发展到问他“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之前,他自己先招了:“我是赛车手。反正也不用天天上班。”那么车和电影都有了答案。

“match.com好用吗?你在找到你老婆之前见了几个人?”

“十五个。不多吧?”

“Match是不是过时了?现在的人都用Tinder(算美国版陌陌吧)。”

“我知道,Tinder很快,但我觉得Tinder不是找老婆的,是找约会对象的。你结婚了吗?”

“我结婚七年了。”我告诉他。

“什么?”他不敢置信地把后视镜往我这边扭,“你是十岁就结婚了吗?”

于是我坐在一辆赛车手开的Suburban上,一路飘飘然地到了南湾。

第四个司机一上车就和我抱怨旧金山的房价贵。“像你住了这么久的老居民,一定在很便宜的时候就买好房子了吧?”“哪有?我现在和别人一起合租,一个房子里的一间!”他说,“2008经济危机前我本来是在公司做财务的,刚拿到本科学位没几年,正在读一个硕士。”我知道美国硕士的昂贵,普通美国人没有银行贷款是读不起的,而还贷款的负担压在不善存款的美国人身上可能达十年之久。

“经济危机一来,我工作丢了,一年都没有工作。”

看来Uber成了再就业平台。“那你还打算读完硕士吗?”

“Nonono,这个计划已经不在我的生活中很久了……我现在在自学数据分析,在线读R和Python的课程。”

我告诉他,我是做市场分析的,他激动了:“看,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Uber,因为它真的可以让我认识很多人!”他说着递过来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大大的“数据分析员”:“有工作机会可以找我,你可以加我的Linkedin。祝你今天愉快!”

这是我一天之内在湾区遇到的四个Uber司机的故事。在中国,司机可能是CEO、前男友、餐馆老板;在美国,司机却可能是从中产阶级一路下滑的、在人生波峰与谷底之间苦苦挣扎的人。开车是他们保持经济平衡的最简单的途径,也是他们拓展自己社交网络的最好办法。下一个旅途中,我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呢?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Our Souls at Night: 长日将尽

s28115045

        长日将尽,我们的肉体总有陨灭的时候。但在那之前,两颗孤独的灵魂,是否还有在一起的可能?
  美国荒凉的中西部,丹佛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这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对方,家长里短的八卦传播程度不亚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县城。丧偶的老太太艾迪•摩尔给她多年不来往的邻居路易斯打个了电话,鼓足勇气邀请另一个鳏居的老人来她家里共度夜晚。
  这无关爱情。尴尬地,在他们这个年纪,也无关性。关乎的只是两个孤独的老人,满腹无人诉说的话语,在荒凉的小镇上共同陪伴对方的时光。
  老头一开始感到震惊。但孤独战胜了震惊。他战战兢兢地洗漱沐浴好,用纸袋装着自己的睡衣,来到了艾迪家。两个陌生的肉体开始睡在一张床上。
  “你不怕别人议论吗?”
  “不,我不怕。在我这个年纪,早已不需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了。”
  他们都是度过了一生的人。他们开始谈天,谈自己的一生。他们有那么多可谈。她的丈夫,他的妻子;他们短暂美好的少年时光,然后是家庭的重担,养家糊口的沉重。他谈他的婚外情,她谈起她女儿的夭折与婚姻的失败。两个人漫长的一生啊,在科罗拉多州夜晚的星星下渐渐显露。他们有那么多的痛苦,他们有那么多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在一张床上,在一间屋子里,在肉体如此靠近的地方,他们才能对对方开始袒露心事,总结人生。每个人老年人都是哲学家,经过了那么多事情,他们早已洞悉了这个世界。
  她孙子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随着她儿子的到来,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为家庭所不容,可笑地,即使她已至耄耋之年。在她的回忆往事中曾经那么可爱的儿子变成了生意失败、婚姻触礁的固执保守的中年人。他无法容忍在一个熟人社会的小镇上,他的母亲和另一个不是自己父亲的男人有“不明不白”的来往。他用自己的儿子、艾迪唯一的孙子威胁她:如果她还继续和路易斯来往,她就再也无法见到孙子。
  在这一点上,中西部的美国并不比中国好多少。
  她可以不顾社会的成见,但她无法容忍家庭的惩罚。“在我这个年纪,早已不需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了?”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一个人在乎的。
  Kent Haruf的小说总是把笔触放在美国中西部的小镇上,文笔白描,看似平淡,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味道。这部看似披着夕阳红老年之爱外表的小说,内里讨论的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艾迪与丈夫婚姻的失败,原因是他们的女儿夭折之后他们无法交流;路易斯的中年出轨,在于他和妻子的不能交流;艾迪的儿子禁止艾迪和路易斯来往,也是因为他无法很好地和母亲交流。
  而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也在于交流。你和每天见面的邻居,到底有多了解对方?你和常在一起喝咖啡的朋友,有多了解多方?你和每天睡在一张床上的丈夫,共同养儿育女几十年的丈夫,又有多了解对方?艾迪是那么勇敢,她直白地给路易斯打了电话,跳过了寒暄、聊天等一切冗余的人类交际手段,直接了当地问:“你愿意来我家和我一起睡觉吗?”
  这是Kent Haruf的最后一部小说,写完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这部小说今年初版,像是对他的挽歌,也像是对这位温暖的小说家一生的圆满总结。“你愿意来我家和我一起睡觉吗?”的实际意义是,“你愿意分享我一生的故事吗?”没有比在暮年找到一个能与自己分享过往一生的人更圆满的事情了。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Sense8:当你成为别人时

sense8

神创造人类时,并没有给人类感知他者的能力。所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也永远无法证明或者证伪我们对他人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所以才有了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有了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即使亲如一家,血缘关系也对此无能为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感受到别人呢?可以看到他们看到的东西,听见他们听见的东西,知道他们的想法,获取他们的能力。沃卓斯基姐弟的新片Sense8(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文译名,叫八仙过海)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有一个族群(Cluster),他们生活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说着不同的语言,做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问题。从冰岛到非洲,从韩国到芝加哥,从警察到小偷,从药剂师到企业高管……然而,他们却可以感知彼此,正如八人之一的德国混混所说:这样的感情比亲情还重要,因为它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选择。

沃卓斯基给我开启了新的想象模式:如果有朝一日你能感受到别人,你会去做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们几乎永远也不可能做到这样;然而这个问题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即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超越血缘的、基于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你对对方内心的认知为出发点,与相貌、种族、职业、文化教育水平都没有关系,而是实实在在地看见他人的内心,他者的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这是我们内心平行于外部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信之则有,不信则无。从这一点上说,沃卓斯基的哲学与《黑客帝国》时代是一脉相承的,你相信,就能用意念把勺子掰弯。如果你不能掰弯,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相信。同理,在Sense8中,如果你相信,就能感受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感受不到,那是你还不够深入。

从黑客帝国到云图到Sense8,沃卓斯基还是一样的表现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是用各种极具代表意义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比如八个主角的选取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表现地球文化民族的多样化;二是一定要政治正确,从黑人到白人到黄种人,异性恋同性恋到变性人,基本上,支配地球转动的都是minority,从来没有白英新什么事。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开篇,对之后的发展也拭目以待,只要故事情节还是围绕着现实世界,就会有许多的新奇情节可以展开在这个设定之下。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夏日,在奥林匹克公园(三)

IMG_2888

自然的美景,往往是不能用文字或者语言来形容的。在半岛上,我们看到了高山,看到了海洋,看见了夏至落日后渐渐升起的北斗七星,也看到了暮色中的篝火。在山与海之间,在自然的斗转星移之中,我觉得我们不是主人,而是过客。这里是仿佛是地球的一块净土,海洋隔绝了与城市的联系。造山运动和冰川侵蚀使得拔地而起的奥林匹克山变成了没有人可以侵入的保留地,而丰沛的雨水造就了完美的生态系统,三文鱼、野鹿、野羊、松树与杉树是这里的主人,而我们只是擦边而过,赞叹完后就只能驱车离开的外人。

雄伟的Hurricane Ridge离安吉利斯港不过一个小时车程,却全是陡峭的山路。十几分钟内,海拔猛然上升到5000英尺,然后西主峰就这样毫无预兆地跳入了眼睛。成群结队的鹿和羊就在路边的草坪吃草,对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无动于衷。今天,很少见到这样完全不怕生的野生动物了。小兔子和小松鼠就伏在路边,连我们举起相机给它照相,也毫无动作。而下山开车一个小时之后,就是山岛竦峙的Ruby Beach,峻峭的岩石突兀地横在水边,而落日正把它的余晖毫无保留地洒在我们眼前。

“看个日落吧。”妈妈说。于是祖孙三代留了下来,迎着刺眼的余晖坐在海滩上。孩子对自然的景观是毫无感觉的,她只在乎爸爸的水漂能打出几个花,或者横在海滩上的朽木能否作她的渔船。我们看着一年中最长一日的夕阳渐渐沉入海中,须臾消失不见,可晚霞还映在天空中,形成高饱和的色彩。

“太阳明天还会回来吗?”
“会的,它只是下班休息去了。”
“那,它是照到中国去了吗?”

孩子都是诗人。当日我们泛舟湖上时,只有她能说出“蓝天白云掉到水里去了!”这样的句子,而我只能看着风景发呆,并觉得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都不能记录可供怀念之十一的内容。像蜻蜓点水,转瞬即逝,自然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自然。“所有的事物都由血缘联结。我们并非在编织生命之网,我们仅仅是网上的一根细丝。”一百多年居住在这里的西雅图酋长如是说,又被度假村的船长向每个游客传达。

我们对地球做的所有事,都是对自己做的事。
(“Whatever he does to the web, he does to himself.”)

Posted in 书籍旅游, 旅游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夏日,在奥林匹克公园(二)

IMG_2871

重新看了一遍《暮光之城》才知道,整个故事与奥利匹克半岛是不可或分的。女主居住的小镇Forks在奥林匹克半岛的西端,第一集中,Bella和同学去的海滩La Push曾经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在舞会之前,Bella和同学去Port Angeles(安吉利斯港)买裙子,那算是奥林匹克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其面积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三四线县城吧。所以说,Bella基本相当于住在森林当中,那确实是吸血鬼选择的终老之所。

今日的Forks小镇还挂着电影里有的那个人口标牌:本镇人口,3xxx。除了暮光之城的粉丝之外,大多数游客把这里当成一笑而过的景点;而对小镇的三千人来说,电影的拍摄给他们带来了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守着这样一片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仍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小镇呢?Quinault湖上的船长为我们解开了谜题。美国在1970年代曾经制定过非常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法,这一带的任何自然资源,包括森林,都是不允许砍伐的。所有的伐木工人都失业了。“后来他们制定了更为宽容的政策,允许人与自然之间做个妥协。可惜这个政策花了14年的时间才落实到这个偏远的地方,”他语气中透出深深的无奈,从他的眼神中,我能看出他家里一定有人是那一代的伐木工人,也许是他的父亲,也许是他的爷爷,“那时候经济已经完全被毁了。直到如今,半岛也没有从当年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半岛的小镇上,包括Forks(福克斯),没有任何高楼,普通民居也比西雅图地区的质量差远了,很多还保留着二十世纪中叶的拼接木板样貌,像伊斯特伍德西部片中的没落景象。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妥协,也许是地球上永恒的话题。

对于旅游观光业,《暮光之城》可谓功不可没。排除狗血的情节和幼稚的演技不谈,影评选址确实是有独到眼光的。当爱德华背着Bella纵身跃上高大的云杉时,那一片广阔天地在眼前一览无余。在密密茫茫的烟霭与雨雾中,很难有看清这一片山水的机会,除了在飞机上,也就只可能是在吸血鬼的背上了。那一片亚寒带茂密的针叶林,昂首向天的杉树和松树,蜿蜒流转的大河,在城市和一般景区看不到的壮丽景象,赋予了这片土地最独特的烙印,孤独的印第安部落已在这里居住了上千年,世世代代,与这里的水土一样生生不息。

在福克斯小镇的游客中心门前,还摆放着电影中女主开过的红色皮卡。现在我知道为什么要选择皮卡了:这不是炫酷,而是追忆。这是伐木工人的最后遗产,是狗血的故事背后对半岛情结的致敬。

Posted in 书籍旅游,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夏日,在奥林匹克公园(一)

IMG_2852

自从几年前搬到西雅图之后,每次从东区开车到城区上班,缓缓经过520大桥时,在不到十分之一的好天气里,总是可以看见远处繁忙的西雅图港。港口的重型吊车、集装箱近景之外,是空旷的蓝天白云,而在蓝天白云的彼端,是高耸入云的、巍峨的雪山。要不是山顶的皑皑白雪隔开背景,雪山仿佛要融入背景的蓝天中,如平地起,如雾如幻,如山神居所。奥林匹克山的得名,应源于此。

人们只知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门户,殊不知西雅图外还有一座奥林匹克半岛直指太平洋。岛外除了茫茫太平洋,再无其他。奥林匹克半岛也得名于岛上的绵延高山,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千年积雪与苍莽森林交相辉映,不是神仙的家又是什么呢?

后来我知道,电影《暮光之城》的拍摄地,就在奥林匹克半岛的福克斯(Forks)小镇。来自亚利桑那沙漠的少女贝拉来到全美国最湿润的地区,与原始森林中的吸血鬼谈起了恋爱。如果要在全美国找一处最适合吸血鬼的住所,那非奥林匹克半岛莫属。这些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的吸血鬼借着乌云与绿荫的掩护,以此为家,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此时此刻,我们的车正疾驰在101号高速公路上。虽然只是一个半岛,但从西雅图一路开车沿5号公路南下,再转101公路,到达我们居住的Lake Quinault lodge木屋度假区也需要三个小时。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里原来是印第安的人的聚落,Quinault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河中之湖”。这个冰川侵蚀出的小湖有无数细小的支流,每年三文鱼在这里洄游产卵,鱼鹰在这里捕食,野鹿、狸猫,形成了完美的生态系统。1890年左右,这里还只是探险爱好者的天堂,男人们只能跟着印第安向导从河流上游一路划独木舟到这里,而女人们是望尘莫及的。1900年代,这里终于修通了第一条公路,而在上世界20年代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中,这里终于建起了第一个度假区。1920年代的美国与今日的中国非常类似,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充满着纸醉金迷的浮华景象。由于禁酒令,聪明的商人想出了一个旅游卖点——Quinault湖属于印第安人,因而不属于美国领地,禁酒令在此无效。他们在湖中盖起了一座漂浮的舞厅!光是想象像盖茨比一样的大亨们在湖中起舞畅饮、通宵达旦、亦真亦幻的景象,就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1926年的美国速度与今日的“深圳速度”也可媲美。我们居住的这所酒店被一位建筑承包商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轮流工作完成,从六月到八月,只花了53天的时间。而这所全木质结构的酒店到今日还在使用,而且近百年里,建筑结构和内饰几乎没有大动过。在酒店后院的草坪中坐下,对面的Quinault湖一览无余,湖光潋滟,山水相映,拿上一本书,或者什么都不干,都是可以呆上整天的去处。

这是夏日最长的一天。阳光满溢,在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太阳落下得尤其慢。我们仿佛有无尽的时间,而生活仿佛没有尽头。

酒店的木墙上挂着许多鹿角、鹿头,还有酒店当年的黑白照片,让人想起《闪灵》。而今日的我们,与一百年前的祖先们,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Posted in 书籍旅游, 旅游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Song One:安静的歌,安静的感情

p2161550858

这是一部适合在安静、有充足时间的时候看的电影。如果你想看诡谲的情节,妖艳的美女,华丽的布景,这里都没有。可是我在飞机上安静的一个半小时里,看到的是说出口就太多的感情,两个不善言辞的人之间的暗流涌动,还有把时光停在爱情最美好阶段的冲动。

谁没有和初恋在街上走上一整晚的美好回忆呢。听夜晚的河水、飞过的鸟鸣,火车的汽笛,那些在平时生活中都不会注意的东西,此时却觉得如此美好。内向的歌手想要帮助女主的弟弟,却渐渐注意到了女主本身。女主想要邀请歌手出来,却连地点在哪里都忘了说。没有狗血,没有出乎意料的反转,可就是让你想起自己的感情,默默爱过的那个人,有好感的朋友,无疾而终的感情,还有那些年回荡在校园草坪上的歌声。这大概是年轻最好的部分。

飞机上很安静,窗子都关上了,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存在。拿着一杯饮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一分钟一分钟地把电影看完。看到歌手去女主家里吃晚饭那段,女主妈妈非让女主唱小时候最爱的歌,唱着唱着她就哭了。那种微妙的、似水流年的感情,恐怕只有过来人才会懂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一月电影札记

SPY: 女间谍

今年反间谍片流行,从kingsman到女间谍,全都是最不像间谍的人成了间谍。而spy从本质上说,不是一部间谍片,而是一部女权片。我就喜欢看一个完全不符合大众对美女定义的女主角,在做着不符合大众对自己stereotype的工作中逐渐显示出来的魅力,而把其他男性角色统统甩到后头的故事。美国《娱乐周刊》对此片的第一句评论就是:好莱坞花了一些时间,才找到对Melissa McCarthy(本片女主演)的定位。在男性霸权的今天,好莱坞要找到一个好的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的机会少多了,而找到一个不以相貌取胜的女性角色更是少之又少。难怪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演员上台时,要大声呼吁男女同工同酬。Melissa接到这个角色,是她的幸运,也是好莱坞的幸运。她的演艺天赋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发挥,即使只是一部完全无脑的爆米花喜剧电影,但她起码拥有了从此和一线演员平起平坐的地位。

Kingsman:皇家特工

这片子在豆瓣上的评分之高令人难以想象,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冲着科林叔去打的分。除去西装和英国口音,这片有着和《海扁王》一样的本质,当然,也是同一个导演。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看的《少年特工》 ,虽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都是青春热血与成长。青少年应该会爱死吧。

 

Avenger2:复仇者联盟2

这片是Memorial day长周末的周五晚上看的,电影院里人山人海,mad max的票竟然卖光,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看了这部电影。结果在电影院里被交织的困意和轰鸣的爆炸声摧残得欲仙欲死,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喜欢看这种除了感官刺激别无其他的影片。

青蛇

中学时学校发了这部电影的票,没去看,给妈妈了。妈妈回来说,不知道讲的是啥。二十年后,终于补齐了当年没去电影院看的遗憾。我非常不同意对这部电影流行的,百合与吃醋的看法。我觉得影评的主题不是情和义,而是人和佛(和妖)。佛是要灭绝一切人性的,而妖一心想的是怎么获得人性。这三者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是影评的主题。另外也不觉得这部电影的色调美。感觉像在后面挂了一个红光灯一个蓝光灯拍的。王祖贤和张曼玉是演绝了。

 

(未完待续……)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广告狂人》:时代的终结与个人的继续

mad men1

我很少为电视剧写评论。《广告狂人》是为数不多的、我想为之写评论的电视剧之一。

2007年第一季广告狂人播出时,我还在中国的4A公司上班。4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两个音节轻轻吐出,在当时代表着中国广告业的巅峰,能引来Vendor同行羡慕的目光。金宝街的夜晚,华丽大厦楼下的出租车,创意部门被关上的日光灯以及漆黑的空间里一盏盏幽幽的台灯,都构成我的生活。曾经在为一支广告配音时被客户骂得狗血喷头,在凌晨三点的出租车上看窗外的北京,是那么冷,冷到像沙漠的夜晚一样,呼出的不是空气,而是冰冷的沙砾。

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十年之后再美国,回首当年的广告生涯,觉得做了什么客户、得了什么奖,都被记忆毫不留情地抹去了。留在脑海里的全是细节:和美指一起去酒仙桥的小饭馆吃午饭;离职的时候跟我吵过架的创意总监给我发短信说,你别走了,我再也不和你吵架了;在崇文区的旧民楼里和导演拍一支病毒视频拍到半夜,导演不停说:“这条不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即将收工时,导演神采奕奕地说:“再来一条!”再来了无数条之后,此人如今成为了北京城里著名的电影导演,而我在太平洋另一端、现代广告发源的国度里,继续我的Marketing生涯。

我好像是赶上了中国传统广告业的一个尾声。像八十年代东北产业工人走下历史舞台一样,中国广告业照搬美国4A忽悠客户的传统还在,可是逐渐失去了高大上的华美衣裳了。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当道的时代,广告业早已改变,我也觉得广告业应该改变,可是那些4A的行话,流程,WIP,曾经是照耀一代人梦想的标识,像产业工人的车床、铅锤,光是看着,就有种遗产的感觉,既美好又失落。

Don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这样的传统广告业的黄金年代。客户会为了一句文案一掷千金,他们也真的相信电视广告能煽动消费者买他们的产品,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还有什么能比大众传媒更能把注意力牢牢地绑定在一块屏幕上呢?于是有了Harry这样的媒介,有了Peggy这样的文案,有了Stan这样的美指,有了广告人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

他们的提案是那样激动人心,能催人泪下。在第一季的末尾,Don提案的“旋转木马”,让在场的客户热泪盈眶,也让在电视机前的我热泪盈眶。当你做出一支好广告时,你知道这是一支好广告;这种“The one”的感觉,是所有广告人梦寐以求的。Don是所有广告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他不是一个个人,而是结合了所有人人生的一个时代标签。他上过战场,经历过大萧条,他睡倒街头,知道人生最深的伤痛;他不得不用另一个人的名字生活,这使他与尘世生活若即若离;他有最漂亮的妻子,最可爱的儿女,最光鲜的工作,最丰厚的收入;他看尽人世一切浮华奢靡与悲欢离合,他不是洞察者,他是洞察(insight)本身。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广告狂人》的七季,写尽了一个上进、乐观、荒谬、愚蠢的时代。我看着电视里的人物,包括孕妇,都在吞云吐雾;今日我在美国上班,和同事们讨论次剧时总是惊异于当时职场对女性的歧视,里面有些人说的每一句话几乎在今天都可以被告上法庭;我惊异于那个时代和今天有了多大的差距,那个积极的,动荡的,不堪一击的时代。

然而,《广告狂人》说的不光是时代。《广告狂人》说的是人。剧中的每一个人,在我周围的同事中都可以找到镜像。几年前我写过剧评《新秀丽手提箱的故事》,讲悲惨的一天之后,Don和Peggy短暂而温暖的师生情谊。这是这部剧中,我最被感动的一条支线。我想起当年的香港老板,长得圆头圆脑,总是身先士卒,挡在我们前面,和我们一起在茶餐厅里抓耳挠腮地想办法,一条一条写在餐巾纸上;我也喜欢Peggy和Stan的友谊或者说爱情,让我想起当年的同事,诚恳正直的北京姑娘,一起吐槽客户一起八卦,直到现在,每年三八节都记得给我发微信,即使我已经远在天涯。

我们创造的也许是一个时代,而我们能回忆起来的,只是身边的人而已。

所以在《广告狂人》的最后,Don从莫名其妙的瑜伽灵修班里脱身出来,回到了麦肯,回到了可口可乐。再也没有时代印记,没有了香烟、人权斗争、总统竞选、女性歧视。只有Don 一个人,继续属于他自己的事业,或者生活,这也许是时代的终结,却是个人的继续。

我们从那个时代里脱身出来的人,也在继续我们的生活。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