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初恋红豆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

豆瓣上有人说阿牛真看不出来是新手导演,我强烈同意。如果说剧本是有朋友相助而显得完全不青涩的话,那剪辑上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有一个镜头是阿牛和打架鱼在闷热的房间里打架鱼靠着他哭,下一个镜头就是打架鱼惊慌失措地跑到楼下,而阿牛木呆呆地坐在房间里。观众有点不解但很快就过去,一直到最后结尾的时候遗憾的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遗憾他们之间什么都没有过是错误的啊,当时打架鱼那么惊慌失措,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美好的初吻。这个初吻在打架鱼和妈妈去新加坡了之后插入,让观众更觉得酸甜苦辣,一时百种滋味涌上心头,真是剧中的神来之笔。 可能初恋这种小清新的主题特别适合这群小文艺的马来艺人拍吧:傻不愣登的阿牛,纯情的李心洁,令人捧腹的光良,没有台词却有眼神的梁静茹,一群70后扮演二十年前的他们竟然一点也不显老,流畅的叙事很快就把观众带到那个像南洋的夏日雨季一样闷热潮湿的少年时代中去。花痴恨嫁的妹妹,暗恋女孩却不敢说的阿牛,执拗忧郁的李心洁,白马王子品冠,总是倒霉的马林帆,每一个在我们的少年回忆中都有有原型的啊。我们记得班里那个个子最高却学习不好的胖子,记得那个总是给女生写情书的文艺青年,还有女生飞扬的头花和裙角,只是它们也如同被潮湿天气侵蚀的墙壁一般,变得霉迹斑斑了。 电影里有几首歌我很喜欢,同时也发挥了阿牛的音乐特长。用大马的第一首本土情歌,上官流云的《午夜香吻》加上阿牛的槟城细雨,那种带着烟火味的世俗生活加文艺青年的腔调,却真贴切空气中弥漫着水雾和尘土的南洋风味。品冠的声音真好听,阿牛的唱腔真忧郁。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龙纹身的女孩》: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批判小说

2004年的一天,瑞典记者史迪格·拉森一如既往地来到他创办的杂志社Expo上班。斯德哥尔摩六层逼仄的楼梯显然触发了他严重的心脏病,他还没有来得及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就猝然去世了。而之前,他刚刚把自己的小说四部曲“千禧年”的手稿交给自己的编辑。   2005年,“千禧年”系列的第一部《龙纹身的女孩》出版了。这部当时只期望卖出三万册的小说奇迹般地卖到了五十万册,在瑞典,人们口耳相传,人手一册。很快,此系列小说售出全球超过三十四国版权,红遍欧洲、美洲、亚洲。随着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出版,“千禧”系列引发阅读热潮,雄踞欧洲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各种报纸、杂志评选的侦探小说和畅销小说榜单纷纷把这部小说列入名下,仿佛不是给予拉森荣誉,而是拉森给予他们荣誉。   这部小说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成了简体中文,同年又有了同名的瑞典电影。好莱坞也在跃跃欲试翻拍成美国版,导演就是著名的《七宗罪》、《十二宫》的导演大卫·芬奇。这本书何以成功至此?   《龙纹身的女孩》并不是一部纯粹的侦探小说。当然,小说的主线还是在主人公布隆韦斯特受雇于瑞典家族企业传人亨利,来到一个孤岛上调查四十年前的一宗Cold case ——亨利的侄女Harriet死因的故事。布隆韦斯特在调查中,与安保公司的调查员、带着鼻环、肩膀上有着龙纹身、极富个性的女孩Lisabeth相遇,两人从不信任到默契合作,逐渐发现这并不是一桩传统意义上的“死案”,而是背后有强大黑暗集团的故事。   小说的开头并不引人入胜,极多背景和细节的铺垫,庞大的任务结构都让我头晕脑胀。然而,从布隆韦斯特接到调查任务的一刻起,故事就变得引人入胜。拉森既有古典侦探小说的底子,又有现代“密室”、高科技等的概念,各种线索错综复杂,在某个线索断了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线索吸引读者层层推进,引导读者几乎把小说中每个人出场的人物都怀疑了一遍。小说人物的形象细腻丰满,从布隆韦斯特的细致到Lisabeth的个性和创造力,再到许多配角的立体化描写,都成为这部丰满作品的强大动力。   然而,这部小说并不满足于一个单纯的侦探故事。首先,故事背后牵扯到的瑞典新纳粹的黑暗一面就是作者致力于揭露的社会毒瘤,而后,与这个势力相关的瑞典女性受到的威胁也是故事的线索之一。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女孩lisabeth有着痛苦而不为人知的过去,这过去与书扉页的引语:“大约有百分之十八的瑞典女性曾受到过男性的威胁”互相映照。事实上,这部书的原名叫做Men Who Hate Women,只不过编辑出于市场的考虑换成了现在的名字。这个原名正是作者要揭露的、瑞典女性受到暴力、胁迫和不公正待遇的一部分。   还不仅如此。小说的主人公布隆韦斯特在开头被卷入一场不明不白的诽谤官司,原告是他在一篇稿子中揭露过的垄断企业家,而正是这场官司的失利使布隆韦斯特不得不接受亨利的委托。这场商业诽谤官司无疑是拉森照着现实情况写的:企业大亨胡作非为,逃脱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而通过控制传媒之口来实现他们更多的目的。小说的最后也写到布隆韦斯特反戈一击,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该垄断企业的不法交易证据,结果也是大快人心的。看来经济时事记者受到经济或政治势力的迫害在世界各国都是普遍现象,而正是因为作者在这宗案件中对这些黑暗的揭发和对瑞典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市场前景的预测,使他的这部小说被戏称为“社会主义小说。”拉森动笔的时候还是经济繁荣的2001年,而到2008年,他的预言几乎都实现了。   这些诸多的因素使得这部小说超越了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而成为一部优秀的现实批判小说。拉森常年的专访记者生涯无疑也很好地锻炼了他的笔力。他创办的Expo杂志与书中的千禧年杂志社一样,是一家出版政论与经济评论杂志的机构,拉森身为创始人,投入反新纳粹主义的斗争多年,长期致力于揭发瑞典极右分子和社会阴暗面的不法行为,多次受到新纳粹主义者的威胁。这么看起来,他与书中的主人公布隆韦斯特如出一辙,都是具有正义感的、屡败屡战的真男人形象。据说他生前没有与共同生活二十余年的女友结婚,也正是因为为保护家人免受威胁的原因,而他的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嘱导致了他没有名分的女友与他的家庭长期的遗产争夺战。   现实就是这样滑稽。拉森没有能看到他的小说出版,死后却备极哀荣;拉森最渴望保护的女友没有得到遗产,却便宜了他不与之来往的家庭;“千禧年”系列的第四部小说几近完成,却卡在了最后时刻;据说,他的女友与他的家庭最终达成协议,搁置第四部的出版,也给读者留下了最大的悬念。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3 Comments

圣迭戈2010空军秀

作为一个军港,我们没有好吃的中国菜,甚至也没有好吃的菜,但我们有的是灰机、军舰、冲锋枪和傻不拉几的美国大兵。每年的10月1、2、3都是San Diego Air Show的时间,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据说都在半夜从高速上偷着运飞机过来的。 Air Show在Miramar,人山人海,但组织得很有秩序,路边都是大兵们指挥我们往哪里停车。 估计SD、LA附近的居民都来了,进去就看见无数挎着冲锋枪的美国大兵。 然后是巨大的Air Force机舱,终于知道那些坐军航回家的同学们是什么感受了。   每天都有Routine的秀,美国政府告诉纳税人:看,你们的钱没白花!的最好时机。真不知道在国内我们的税花到哪里去了…… 这是F16 team,据说有什么悠久历史,我理解就相当于这三架飞机在抗战时打下来多少架日本飞机之类的功绩。讲解员说到这里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在正午耀眼的阳光下,三架飞机默契地滑过灼热的空气。 这是Canadian Forces Snowbirds demo,甚是漂亮,甚至还在空中用烟雾画了颗心。 表演完之后八架飞机向观众致意。 最后上来的压轴是据说美国空军No.1的Blue angles,我的理解就是把刚才加拿大飞行员做过的动作用超音速再做一遍。全场观众看得目瞪口呆,Bird不停地摇头说:穷兵黩武啊,帝国主义啊…… 飞机一共只有四架,可是这四架飞机就像被绳子绑在了空中似的,所有动作靠的极近而且一模一样,看起来就像一架飞机。 以极快的速度冲上云霄,说是拔地而起绝不过分。我怀疑飞机员的耳膜怎么受得了? 冲破音速间震耳欲聋的马达声音。如果我要是美国人,这会儿该有多自豪。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Tagged , , , | 2 Comments

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个舞者》:三十年的中国梦

去年澳大利亚拍摄、根据中国芭蕾舞者李存信的自传改编、由曾执导过《为黛西小姐开车》的著名导演Bruce Beresford执导的Mao’s Last Dancer终于在我们这里上映了,前天是院线的第一天。不奇怪的是仍旧放在了相对艺术的院线Landmark上,奇怪的是周五下午我去买票的时候平时空空荡荡的Landmark竟然上座率有三分之二,不知道是书的号召力还是导演的号召力,抑或更可能的,红色中国的号召力。 剧情是李存信的亲身经历:一个中国北方农村贫苦人家的11岁男孩,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被挑选到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后来又获准来美国学习,因与一名女芭蕾舞者相恋,他选择留在美国,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 中国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才终于逐渐从落后闭塞的政权转移到国际化资本化的经济上。三十年前的中国对许多外国人而言,是神秘而猎奇的;三十年后的中国则是繁荣而具有某种威胁意味的。在这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世界地图上的巨大一块,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也许是近年来中国问题、中国人用英语写的书、拍的电影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吧。 我不想谈这部电影的政治性,不过很多时候,导演已经比我想象的要回避政治很多了。当然还是一个个人选择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李存信想留在美国,而中国政府认为他应当回去;领事在黑暗的紧闭着李存信的小屋里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自由了,可是,你失去了祖国”并非政治上的威胁,而是无可奈何的真话。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祖国我不走或者妈妈我不走之类,讲的是一个女孩有海外关系,文革之后父母还是亲戚想把她接到国外去,而经过心理斗争她最后还是选择留下来。连环画的主旋律是对这种行为给予大力赞赏的,而当初我看这连环画的时候也确实心潮澎湃,正如我现在看这部电影,听到里面的教员说“资本主义社会水深火热,不可想象”之后觉得是多么可笑一样。 我不敢说我们现在的观点有多么对,但起码比三十年前的闭塞强。根据天赋人权理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选择的前提是他对他将要选择的东西有充分了解。现在的人们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觉得西方社会都是洪水猛兽,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样觉得出国就一定比国内好;我们有了留下的人,也有了海归的人,这说明我们起码有了选择的自由。没有人的政治观点是完全中立的,至于到底什么好,什么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有一天我和Joe聊天,他说自己很幸运,没有赶上韩战,因为他是在韩战和越战期间服的兵役。他说当年韩战的时候,美国人都把红色中国视为洪水猛兽,有多少美军士兵死在朝鲜;我说是啊,我们小学的课本也宣传抗美援朝是多么伟大,有多少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上。然后我们对彼此受到的极端相反的宣传会心一笑,一笔带过。在这件事里,我想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终于知道了对方怎么想。 电影是部好电影,导演技巧圆熟,演员帅而真挚,来自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者曹驰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演绎他自己,虽然他的时代和李存信只差了十几年却有了天翻地覆的不同。他从中国走出,可以自己选择对个人最好的生存环境和艺术环境,这是李存信们所不能想象的。影片有些地方看得出来存在自传作者对自己的溢美,不过作为电影看也就无所谓了。影片的后半段高潮迭起,导演虽然有些刻意煽情,但还是蛮到位的;领事说“你失去了你的祖国”时我哭了,不知道其他观众有没有哭;可是当多年不能相见的父母终于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精彩演出时,影院里真是啜泣一片。看来亲情永远是超越政治的东西。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5 Comments

艳阳天

没有阳光的南加州还能叫南加州么……大七月份的,上周我们这里已经冷得要开空调了,这多么阻碍我向非洲鸡大步迈进的道路啊。 好在上上周阳光还不错,海滩上七点钟就有人占座,还有两个老墨竟然裹着睡袋占座了一晚上,真是勇敢勤劳。占座是为的烧烤,我们这些晚去的就只能站着吃了。老白老黑们都纷纷带着遮阳伞帐篷等专业设备,我们也只能躲在一棵低矮的灌木的树荫下面玩三国杀……这是什么世道啊。 好在东西很好吃,三国杀很爽。无数海鸥在我们的头顶盘旋抢食,看见这可怜的样子,我们很好心地给了她一块,被她一口叼走了,旁边的海鸥很嫉妒地看着。这可是虾啊,虾啊!要慢慢品尝! 海滩上美女帅哥很多,奇怪的是孕妇也很多……难道是要补钙? 小萝莉死都不肯抬头,气死我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3 Comments

第二遍看Inception之后的影评

我发现我在博客上一写书评就没有回复,55,于是只好重操旧业写影评。 上周又看了一遍Inception,这回是IMAX版且不是坐在第一排,于是没有上一遍那么悲催。这真是一部不怕看第二遍的电影——甚至比第一遍感觉更好,因为已经对设定和概念有了解之后,就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解谜的过程和细节的倾注上。事实上,看第二遍并不只是我和bird的主张,起码EW的影评人也去看了第二遍,虽然他第二遍的评分和第一遍还是一样。 第二遍关注的重点和第一遍是不一样的。第一遍在亦步亦趋地跟着导演看故事,第二遍则可以看帅哥和挑刺,还可以欣赏。我想起上大学时学电影理论,讲到对电影的意象有无数种诠释,例如电影是窗子,镜子,眼睛,梦等等。关于梦的这一说法,解释是因为电影可以达到人类各种想象或者YY过却达不到的境界,所以观众才喜欢看大片啊科幻啊帅哥美女啊什么的。但很少有导演会把整个梦境植入电影中,甚至把电影当成梦境来拍——我映像中的一部是Waking Life (《半梦半醒的人生》),有点过于抽象——这恰恰是Inception的基本元素所在,于是梦即电影,电影即梦,演员入梦,观众入影。 于是,在这部“梦”/”如梦的”的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演员像造电影一般地造他们的梦。Decaprio是导演,小帅哥JGL是制片人(producer),Ellen Page是舞美和设计(production designer),Tom Hardy是演员(他有三重演员身份:角色里,梦里,和现实的电影里),印度人是场记和统筹(financier)。这是一个建立在群体行动上的创意,而没有人怀疑Cobb迷失在自己梦境中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导演Nolan自己在工作中的踌躇和焦虑。 比较picky一点的影评说这部电影在Cobb的感情生活和大片一般的情节之间有个断层,导致这部电影向商业妥协,丧失了再往前一步变得更加经典的可能性。但没有人怀疑这部影片的创意、它与90年代后期一系列“酷”电影——如Matrix, Fight Club等的一脉相承,充分地展现出了Nolan在驾驭情节和表达新奇上的无可比拟。“梦”是未知的,电影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人在每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都甘冒风险的话,那么我们的影院里就只能看到一批无聊的续集和商业广告的拙劣植入。而Nolan,甚至在续集上也拍出了第一集没有的创意,例如那部著名的Dark Knight。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5 Comments

Inception《奠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昨天去看了奠基,周末下午的电影院里竟然坐得满满当当,去晚的我们只能坐在第一排仰视里昂纳多那张扮沧桑的大脸,看来美国人也不二啊,Nolan的号召力还是在那儿的。 这部片子的预告片曾经放过多次,当时我就看得云里雾里,除了觉得很炫之外完全不明白故事的情节,加上Inception这种可大可小的标题,做到了完全不剧透的效果。两个半小时下来,确切地说,我没看懂电影,或者说虽然看懂了故事却没理解Nolan在故事背后的设定和环环相扣的情节。开始我以为是英语的原因,回家后上了豆瓣发现就算翻译成中文也看不懂,和这几天做的阅读题有一拼……大意上,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一个以梦境为现实的设定中,Leo帅哥的工作就是一个侵入人梦境的盗贼,带领着他的小团队——帅哥Joseph Gordon-Levitt(奇怪,他在summer500天里明明只是个小文青,不怎么帅的),小美女Page等人完成窃取目标的潜意识、或植入潜意识的工作,而渡边谦饰演的角色则是赋予他任务的人,Leo只有完成这最后一个任务,才能回到美国见到他的孩子,而Leo和他妻子之间的故事也堕入了潜意识的迷宫…… 剧透只能到这里,不能更多了;事实上,就算我透了更多估计我自己也讲不清楚。观众在影院只能被Nolan牵着鼻子走,他故事中的那些设定——尽管占据了电影的前半部分,却因为新奇的安排而变得有趣——如果不能接受的话,就完全不理解整部电影。但这些设定并不是虚无的,对梦境和对人的潜意识研究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这个科幻故事的绝大部分,比如梦中梦,比如现实和梦境的时间差,比如人的意识在梦的更深层次中的逐渐减少,起码看起来都是有板有眼的。我不得不佩服美国的导演编剧们能平白无故地编出拍出这么好看的故事,中国看来看去只有印刷时代的四大名著了,如今的导演们就着四大名著拍都拍不好,差距啊。 Incetipn再次证明了Nolan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一次他把想象力延伸到了梦境中去,那是一个想象力就是一切的地方,正如电影中有个小细节:团队中某个帅哥拿着一把小火力机关枪扫敌人扫了半天扫不动,另一帅哥突然扛着一架火炮出现在了他旁边,粲然一笑说:你需要更大一点想象力嘛。我心说,这不就是毛主席告诉过我们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嘛!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7 Comments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画像

因为最近自己在尝试写小说,所以知道写小说是比散文、随笔、日记、杂文都难得多的一件事。怎么说呢?散文一篇可以只有一个观点;但小说要考虑情节架构人物设计场面描写高潮伏笔,是一件需要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的事情。带着这种观点去看王尔德,就惊叹人家怎么把悬念设计得那么好,完了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Dorian Gray其实是更适合舞台的作品。虽然不是传统的三一模式,但Dorian的三个化身——Dorian, Bazel 和Henry其实是一个人的三种变化(有人说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加上情节的三段论——青年、中年和暮年是为戏剧的场幕最好的设计。只要三个主要演员,三幕话剧,略微的场景转换,就把一个人的一生,三个人的关系,还有剧中最大的悬念——他自己的肖像全都表达出来了,毫不拖泥带水。 我很文盲地没有看过原作,但我记得王尔德的另一部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非常成功的剧本。他是个遣词造句的天才,许多台词要是放到如今的微博时代肯定会红;Dorian Gray也不例外,让我想起《巴黎,我爱你》中还魂的王尔德一句话就能惊得懵懂的男青年醍醐灌顶,赶快去挽回自己的爱情。 有了这些情节构造的铺垫和台词的光芒,电影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新版电影的最大败笔是,导演把伦理片拍成了恐怖片,希望用恐怖的画像作噱头以提高票房。但其实,作者的意思不是要让人觉得凶神恶煞的容貌恐怖,而是青春不再的蹉跎悲凉。Ben的表演不像天生具有悲剧命运的“死神”,倒像拉斐尔笔下的天使一类,或者简奥斯丁小说里的贵族,人长得太漂亮也不是好事啊。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4 Comments

笑死我了……

Personalize funny videos and birthday eCards at JibJab! 大家去这个网站自己搞吧,可以做非常棒的广告创意…… 看不到的点这里:http://www.wangxiaoxin.net/?p=1122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It’s complicated爱很复杂:梅姐一出,谁与争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心里还有点嘀咕:难道梅姐这次又要拿奥斯卡了不成,她已经拿太多了呀,难道不能给新人让让路嘛。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导演真应该大力感谢梅姐挽救了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她,这部电影将是一部无稽且平淡的小品。没有办法,世界上有天赋的女演员就那么几个,奥斯卡颁给她是没意义,不颁给她是不公平。 梅姐就是那一种演员,既不年轻也不好看,可是她的一颦一笑就能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让观众走到她的世界里面去。很小的一个动作,一个羞涩的微笑,一个不自然的转身,就能打动我这种基本对她无感的观众。最要命的是,她还戏路百搭,演谁像谁。《弦动我心》里的女老师,《暗物质》里的中年知己,《女魔头》里的一呼百应的时尚主编,她都能让我们觉得,她就是当之无愧的那个人。有她的场景,不但她自己熠熠生辉,连跟着她飚戏的演员也变得精彩起来。女魔头里面的大眼Heatherway扮小女生的形象多么活灵活现,it’s complicated里面的旧爱新欢多么深情,到底选谁的问题也真的变得复杂起来,一点爱情,一点纠结,一点辛酸,一点希望,都在她的眉眼之间流转出来。 现在我知道,女演员美而有演技的真是少之又少。反正在华语电影的范围,我还真想不出来有谁。多亏有了她,这部电影才能变成轻松精致的小品,也可以说,每一部电影都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