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他们的在路上,我们的成长
这不是一部关于天才儿童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所有儿童的、成长的故事。T.S.是个天才,可是他也像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有父母的争吵,自己的苦恼,青春期叛逆的姐姐,还是痛失手足的悲剧。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系的成长教育片,顶着“在路上”的名头,写着天伦温馨的实质。 导演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这部片子和《天使爱美丽》真是太像了,全部充满着明快饱和的颜色,小trick和演员神经质的表演,让美国西部大农场看上去也像法国乡下一样浪漫。那个路途中卖热狗的小摊,简直就像巴黎的红磨坊一样流光溢彩。很多细节还让我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月升王国》,也是童趣加一点cult,极其精彩的构图。不过导演显然没有过大的野心,他只想踏踏实实讲好一个亲情的故事,父母的关怀,一个家庭失去亲人之后的自我疗伤,结尾有种《大鱼》式的反转温馨感,不过也就止于此了。我不禁想这位导演没去拍《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是对的,他拍的话,可能就是一部色彩瑰丽的旅行片,而李安则表现了更多他的世界观、故事后的隐喻和不同的解读可能。 每个人在少年的时候,都希望坐一趟漫漫无尽的火车,仿佛火车代表了自己的成长,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成了空间。我坐过从北京到拉萨48小时的火车,也坐过环游欧洲一个月的随上随下的Youth Pass的火车,在深夜里,邻座的旅客都睡了,听着列车翻越阿尔卑斯山,轰隆轰隆,永无止尽,好像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一样。T.S.的旅途从蒙大拿始,华盛顿止,从西部山岭到中部大平原,再到芝加哥和东部公路的红尘,一路饱览美国的壮丽山河,甚是漂亮。实际上,美国的这种铁路货车开得剧慢,翻过落基山脉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The Great Plains),走上几天几夜周围可能什么都没有,会把人闷死。所以美国人宁愿开车也不坐火车,只有T.S.这样的异想天才儿童才会觉得一路上尽是奇景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Leave a comment
A Most Wanted Man 《最高通缉犯》:走下神坛的间谍片
两年前看Tinker Tayler Soldier Spy,一堆帅哥身穿英伦风服装西装革履走秀,配合暗黑文艺的冷战调调,甚得我心。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谈,电影隐忍内敛的风格也值得两个小时的票价。转眼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世界的热点早已不在铁幕,而换成了车臣、中东,而欧洲作为铁幕两头的中转站和桥梁,在间谍中还是那么抢手。不过苏联间谍换成了恐怖分子,斯拉夫人换成了穆斯林,纯正的欧洲文艺风变成了充斥着各种民族、文化、宗教的伊斯兰化大陆,有点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的感觉。 A Most Wanted Man就是发生在911之后,当代打击恐怖主义如火如荼的今天。Smiley摇身一变,从帅帅的圆场发言人变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烟酒不离身、穿着大背心的胖子,让我们不禁觉得间谍也是个夕阳产业了。但他仍然是个英雄,在24/7的残酷工作中,富有耐心地带领团队不断追寻最后的真相。他像是一部机器,很少有个人感情的透露,然而冷酷无情的外表下面,观众仍看到了他那颗需要靠香烟、伏特加,和午夜时分钢琴上的巴赫抚慰的心。而且,在以Robin Wright大妈为代表的美国情报大哥前面,他几乎可以说是善良的。他试图给车臣逃犯Issa寻找身份的庇护,试图把人权律师小姐拉出这趟浑水,他甚至试图保护Iman。 然而这样善良而人间英雄式的间谍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最后霍夫曼开出租车一节,几乎让我想到《色戒》里王佳芝坐上黄包车的一节。太阳是那么好,带着点惨淡的温暖照下来,他们几乎就要成功了,那么近,那么近。然后现实打碎了一切,戛然而至的黑屏让故事结束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地方。Gunther走远了,霍夫曼作为演员也走远了,这是他作为一个极其出色的演员奉献出的最后表演,几乎可以称得上伟大。这电影是他一个人的舞台,看完之后,真为他的死叹息。 我十年前在德国旅行,第一站就是汉堡。从哥本哈根坐船到这个欧陆北部的港口城市,易北河两边的工业港口林立,教堂的钟声当当当。文化和宗教扩散与入侵的痕迹是明显的:街角是土耳其人卖的Kebab(肉夹馍),带着小圆帽的青年站在路灯下抽烟。就连Gunther和Robin Wright谈事情的地点都变成了带餐馆的中国超市,这个城市早已不单是日耳曼人的天下。今日的汉堡就是当年的伊斯坦布尔,拒绝也好,接受也好,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白日焰火》: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白日焰火》并非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但却得了金熊奖银熊奖,真是时也运也。抛开得奖的光环不谈,本片最大的败笔在桂纶镁,好好一个东北女人,应该是全身上下散发着带着泥土气息的风骚的那种,最好让巩俐这样的大俗大雅的土妞来演,最不济也得是个张雨绮。桂纶镁其实可以算漂亮了,可是像远远摆着好看的花瓶,什么都是淡淡的,很难让人爱到骨子里恨到骨子里。 当然在电影中,也没有人那么爱她。廖凡对她的爱,不过是几分虚荣,几分大男子主义,几分色情的幻想,几分寥落的同情。这些东西放在廖凡的人生当中,就像片名一样,如焰火之于白日,如一滴墨水之于大海,瞬间化为无形,不会对生活掀起任何波澜。对于廖凡来说,桂纶镁还没有他在队员面前长脸重要。白日焰火既说的是这桩眼皮底下的悬案,也是王学兵的活死人身份,更是桂纶镁与他们之间的感情,或者说情感的写照。 刁亦男镜头下的东北那么寥落,那么困苦,几乎可以与贾樟柯的山西媲美。没有在北方生活过的人永远想象不到在极北之地生活的苦痛。我有一个哈尔滨的朋友对我说,她上中学的时候,每年冬天都被冻得想哭。那从宁古塔时代就开始著名的北方,被皑皑大雪包裹下的匮乏、肮脏和冬日的丑陋,是如此的真实和接近我们。
《雪国列车》:三米以内的阶级冲突
看《雪国列车》,第一印象是觉得车厢里的逼仄。从最末尾的贫民车厢到最上层的统治阶级,不管是豪华游泳池还是高级夜店,所有的横截面不过是顶多三米的车厢宽度。从这头到那头,轻轻两步就跨过去了。 这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相同命运。不论你是列车的设计者维尔福德,还是底层车厢的反抗者,所有人都共享这三米的横向距离。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三米的空间内发生。后面的人往前,不过是想去争取那更豪华的三米,他们始终在列车之内,被困于寒冷的地球当中,做着永不停止的往复运动。 如同统治者设计的车厢暴乱一样,周而复始,每次都清除有战斗力的男人,以保持车内人口的平衡。这一点,从吃鱼的隐喻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座列车里,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像我们养的生态鱼缸一样,保持一种动态的、微妙的平衡。水草有多少,鱼有多少,氧气有多少,都不能错。在这里,人有多少,鱼有多少,植物有多少,都是一样的。这简直就是一座奔驰在陆地上的诺亚方舟。 可惜设计者忽略了一点:人类的自由思想。没有人会永远安于被统治的地位,这也是人类社会几千年不断战争和起义的根源。社会的资源需要不断再分配,在一个脆弱的、密闭的生态系统中,就显得更不容易维持。三位设计列车的大师(头,尾,南宫民秀)殚精竭虑,也只维持了这生态系统十七年的平衡,好在结尾出现了代表希望的北极熊,不然人类可能真就此毁灭了。 这是个很讨巧的题材,基本上怎么拍都能赚钱。奉俊昊选择了剧情片,当然也可以排成恐怖片,爱情片,文艺片……不一而足。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Leave a comment
True Detective 《真探》:美剧的黄金时代
从个人感情出发,我不是非常喜欢《真探》的结尾。Rust作为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竟然被救赎了,成佛了,他脸上的十字架和被小马搀扶着的基督下十字架象征一样刺眼。我有点想不明白,这是编剧的反讽,还是他本来要表达的深意。在全剧前七集半的每一句Rust的台词里,他都显得那么现实而冷酷,有种“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清高与坚持。我觉得编剧可能想表达的是,你不是清高吗,不是虚无吗,但你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不能触碰的痛结——你的女儿,而你这十几年在堕落与暴力中反复的生活终于借黄王之手终结了,这个案子的终结也是你过去生活和人生观的终结,你放弃了,Let it go了,于是就被救赎了,带上宗教的光环了,成为基督了。 但作为主流观众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能再温暖的结尾。看着自我痛苦的Rust获得了温暖的归宿,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让观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作为一部八集的迷你剧,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尾了。 事实上,这部迷你剧,从开始到结尾的每个镜头、结构、细节、台词,以及人物表演,我都是喜欢的。换句话说,我完全被击中了。陈丹青还是谁说过大意是现在是美剧的黄金年代,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小说的黄金年代一样。看到这句话,我长吁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纠结我追美剧是否是个高大上的娱乐活动了!我没有赶上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没有赶上小说的黄金时代,甚至没有赶上电影的黄金时代,但我这不还是赶上了一个嘛。如果未来真的证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英美剧的黄金时代,那我相信,像《真探》、(广告狂人)这样的电视剧绝对是其中的代表,就像奥斯丁代表小说,而卓别林代表电影一样。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最穷最偏远的州,和中国的贵州差不多。嗯,贵州也有傩戏,和故事里的收割祭祀差不多。Rust作为高大上的那一方面代表,是从休斯敦重案组转来的,而休斯敦在美国的地位怎么也比得上深圳吧,所以就想象一个深圳警察局的青年才俊被调到了贵州的偏远小镇,和当地一地头蛇警察磨合办案的过程,是如何的有张力有看头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许多观众说这部剧节奏慢,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慢!也许他们习惯了看CSI或者变形金刚这样的感官刺激主导的戏吧。虽然前一两集都是缓慢叙事的台词,两个主角坐在十七年后的摄像机前娓娓讲述当年的离奇案件,但“十七年后”和“十七年前”的叙事是同时展开的,加上两个主角的立场也不同,这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我尤其喜欢导演/编剧这种分段叙事的结构。十七年前的案子看似已经了结,但却留下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头直到今天,而两位主角的从此天涯路人也一直留到现在时才抖开包袱。这是一个典型三段式的交叉点,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现在”这个时点汇合,过去的所有导致了现在的结果,观众看到这里有个“啊哈”时段,“原来是这样”的醍醐灌顶;然后这些过去和现在的结构又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集中在最后两集,引导观众看下去、获得一个结果的希望。而在主角的叙事中,“过去”和“现在”又是交织在一起的,“现在”的主角,从长相、态度和阅历方面都与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现在”的主角叙述“过去”的往事,本身就带有一种望远镜看事物的不真切感,而从主角嘴里说出来的叙事,与镜头展现的真实场面又有千丝万缕的微妙差别,造成各种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这是剧本叙事与电影/电视镜头的完美结合,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在这里展现了1+1>2的功效。怎么可能觉得进展缓慢呢? 然后再说一下演员的表现。这里也需要感谢编剧(事实上他在拍完这部剧之后也成为了美国影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给双主角的设定创造了两个完全互补、相互映照的角色。Rust是属于“灵”的那一面,他对自己有严苛要求,从住的公寓只有一张床垫到他说的那些抽身世外的人生观,他都是跳出现实世界看自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小马无疑属于“肉”的一面,美国典型邻家大哥/大叔,方下巴,喜欢体育运动,被女人喜欢而拒绝不了诱惑,又有普通人的正义感,英雄主义情结,属于世俗的大部分美国人。这种“灵”与“肉”的碰撞是极具火花了,从他们一开始别扭的说话姿势开始,到他们独特的相处方式,后来的默契与分道扬镳,都牵扯着观众的视线。而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们的重逢、冰释、再次联手,又让观众的情绪起起伏伏。两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一流的,具体到眼神、走位,百看不厌。 其他被称赞的镜头、音乐、色调、钱德勒小说风格致敬等等我就不说了,无一不熨帖。见好就收也避免了许多美剧拍到后来虎头蛇尾的风险。第二季要换导演和演员,希望还能保持第一季的风格。
《布达佩斯大饭店》:向逝去的世界致敬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片就是渣。我开始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电影是一个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看简介也是一样。结果发现电影原来是有情节的,于是当成一部侦探剧看了下去;结果发现情节上面是有主题的,于是当成文艺片接着看下去;最后发现不但有文艺,还有政治,还有历史,还有文化,端的是一部有境界、有层次,满足信达雅的电影。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直接在影院哭成泪人。 为什么呢?就好像一个小情小爱小清新的故事,开头你以为格局很小,就是主人公被卷入一场遗产纷争,有点悬疑,有点喜剧,有点黑色幽默;然后你发现两个主人公之间有超越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友情,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主人公还有自己的爱情,就觉得很温馨;然后发现在这个小情小爱的故事背后,政治和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其上,一点一点吞噬掉人类的的文明和人情;最后有了一个高潮和喜剧结尾,你以为像《七十二房客》那样,皆大欢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结果Jude Law多问了一句“最后呢?”发现你以为永远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短暂,小团圆的结局根本抵不过大时代的悲剧。根据茨威格的观点,这是一个时代的灭亡,人类最后的文明的消失(不知道他如果活到今天会怎么想),那些衣香鬓影的贵族没落了;那些人类文明的艺术品失传了;那个能为一个小小门童的命运奋起抗争的绅士被杀了;那个消失的世界早在古斯塔夫先生们意识到的很早以前就消失了;所以茨威格会自杀,就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更像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辞官隐居、穷困潦倒的文人们,写下《陶庵梦忆》,做着怀念故国的梦。只有他,还孤独地活在这座曾经名贵云集、高朋满座的布达佩斯饭店中,住在电梯不到的楼顶仆人的房间中,不过是为了怀念亡妻那短暂且幸福的时光。 导演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实在太显眼了,在《月升王国》中就领教过,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看起来都分外眼熟,比如律师断指的情节和《月升王国》里小女孩把耳钉往耳朵里刺流血的情节,分明是同一个人的黑色幽默加恶趣味。镜头的转换、场景设计的营造、漫画一样的色彩就更不用提了。
Non-Stop:哈里森·福特的继承人连姆大叔
周末晚上去看电影,因为图近我们找了一个既不是AMC也不是Regal的院线的local电影院,小得可怜,坐进去发现屏幕比北京的录像厅大不了多少,还得仰着头看。我说,这得多郁闷啊。 但是电影开始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从一开始连姆大叔在机场开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开始,如果说中间警徽被扣留那一段还略有尿点,从飞机俯冲开始,影院里所有的人都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挪动过座位半分,直到电影结束,我的腿还在发抖,而观众席上已经响起了掌声,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激动哭了。 虽然是部商业电影,可是这真是一部极为成熟的类型片,导演把悬念保持到了最后,而悬念揭开之后,又把紧张的情节保持到了最后。在连姆大叔和恐怖分子机舱打斗的高潮迭起中,什么bug什么技术细节都不重要了,我们就爱看孤胆英雄在失重状态下拾起武器,英勇的机长对自己说“你能行”,美丽的大小姐临危不惧展现职业素养,彼得·罗素版NYPD继续遭黑……总之,对爆米花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太合格了,如果你没有忘记吃爆米花的话。 连姆大叔往继承哈里森·福特的金光大道上越走越远了,也好,挺合适他的,孤胆英雄加好爸爸,总之这个北爱尔兰人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好人;彼得·罗素也是,过几年也许也会朝着这个路线发展;这种密室飙戏的情节真是百看不厌,朱利安·摩尔的出现倒有些多余,除了试图升华这戏到人生的高度之外,就只剩虚晃一枪了。具体我不说了,大家去影院自己看吧。
Saving Mr. Banks《拯救班克斯先生》:他们说电影都是骗人的
在电影中,特拉弗斯女士和迪士尼先生最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在现实中,她甚至没有把后几集的Mary Poppins版权卖给迪士尼;在电影的电影中,他们拯救了班克斯先生,他振作了起来和他们一起去放风筝;可是在现实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没有实现。甚至特拉弗斯女士希望现实地拍这部电影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他们最后还是拍了一部理想的、甜蜜的、高大全的《欢乐满人间》。 在所有迪士尼的动画中,没有一部不是以喜剧结尾的:辛巴战胜了刀疤,白雪公主嫁给了王子,尼莫找到了爸爸(虽然这部不是迪士尼),飞屋的老爷爷最终实现了梦想。这是我最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从头到脚,没有一个情节是真实的。它像是粉饰我们生活的鸦片,给孩子灌输着世界是美好的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我和特拉弗斯是持有相同意见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面对现实。 虽然汤姆汉克斯和艾玛辛普森都是神一般的演员,把两个强势而又固执己见的人演得惟妙惟肖,可是从片尾的当年录音还原来看,他们俩人就注定不可能有一次完美的合作。作家对自己的角色和情节充满了感情,那是她头脑中的东西,每一次改编,都像是被被人夺走了她的孩子,更何况是商业化到极致的迪士尼电影。可悲的是,没有人爱看悲剧,大家都希望有个团圆美满的结局,即使他们也知道,电影都是骗人的。《欢乐满人间》欺骗着当年的观众,而《Saving Mr. Banks》欺骗着现在的观众。我们都醉心于这种欺骗。
POMPEII 《庞培》:大山产子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大山要生了,天为之变色,海为之动容,天崩地裂,电闪雷鸣,结果轰隆一声,大山生了个耗子。 庞培,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自然灾害之一,古罗马最繁荣的城市,两万人的富贵之乡,在一日之间顷刻塌陷,成为六米火山灰掩盖下的亡灵。似乎大自然需要建一座档案馆,所有的街道被保存下来,所有的风貌一件不落,所有的生物都被石化,保持着生前的生动容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传奇,这么大的悲剧,已经高于了任何人类能想象出来的艺术作品,结果被拍成一部平庸至极的灾难片,真是“只有火山爆发那一下好看”。 同是灾难片,《泰坦尼克》能拍得登峰造极。其实泰坦尼克的悲剧远远不如庞培;几千人,并且还有逃生的路,20世纪的现代文明总好过古罗马无知的在火山脚下建立城市的人们。也是相同的爱情,高贵的大小姐罗斯看上低贱的画家,庞培城里船长的女儿爱上角斗士,怎么看怎么相似,可是这里一是俩主演大眼瞪小眼瞪了半天就是没有火花,二是各种支离破碎的情节充斥银幕,又是复仇又是种族纷争又是竞技场,导演什么都想表现,结果我什么也没看见,坐在影院里打着哈欠看了半天忍不住说:“这火山什么时候爆发啊?” 好在最后终于爆发了,还真很壮观。想象一下几年前冰岛的火山爆发,火山灰蔓及欧洲,造成欧洲的机场关闭多日,现代的文明技术尚且如此,几千年前的人们,而且是住在离火山咫尺之遥的地方,其状况可想而知。浓烟遮蔽了太阳,岩浆摧毁了城市,而火山灰掩埋了一切。而作为消费灾难的电影观众,我竟然没有看到平常人的百姓生活,那些在能让今日观众惊讶的相似生活,而是一个没有任何逻辑的爱情故事,真让人失望。要说这部片子还有场面上的优点,那是导演完全托了维苏威火山的福,而不是自己的任何才华。 《权利的游戏》里面的雪诺大人在这里面演一个角斗士,完全没有雪诺那种萌劲,只能说傻;女主完全没有印象;女主她爹越看越眼熟,就是想不起来是谁,结果发现是个著名戏骨,《广告狂人》里面的CFO,福尔摩斯电影里的moriaty教授,老邓布利多的儿子……
The monuments mean《古迹卫士》:炖成肉粥的龙虾
情人节的晚上电影院里都拖家带口的;有看琼瑶片《Endless Love》的,有看科幻片新版《机械战警》的,有带着娃看《冰雪奇缘》的,我们看的《古迹卫士》算是偏文艺的一类。 二战中纳粹疯狂掠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许多珍品毁于一旦;美国派出不谙军事的艺术工作人员,组成古迹卫士,在欧洲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挽救一件又一件的人类珍宝,这样的素材简直是龙虾,随便清蒸红烧都是佳肴。可惜克鲁尼有心无力,拍成了普通肉粥。在我看来,他既想走文艺路线又想走商业路线,所以既有文艺片的老戏骨,又有开不断的美国玩笑,既有长篇大论的过分煽情,又有坐怀不乱的隐忍感情,结果,把龙虾生生炖成了四不像。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是部失败之作,因为故事完整,演技一流,整体风格也从服装、音乐和美术设计上体现出来了,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但看完之后,觉得满心惋惜,正如IMDB上一篇影评所说,这远不是今年最差的作品,但却是今年最让人失望的作品。的确,个顶个的老戏骨,从Bill Murray到《唐顿庄园》的老爷,从帅哥达蒙到冷艳女神凯特·布兰切特,这么多一流演员,一流素材,随便找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拍,都能拍得比这好上很多。 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在家人送来的战地包裹里,雪花和简陋的浴室中飘下的圣诞歌声映衬着失血过多,走向死亡的伤员和向医生伸出的、最后绝望的想要抓住生之希望的手;看到美丽的马匹幽默之后突如其来的战斗、牺牲;在废墟上的枪战和那句“I am about to”;玛多那雕塑下宁静却残酷的死亡;还有音乐与服装风格,都是不错的东西。 另外,老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姜真的是老的辣。凯特布兰切特要是凭《蓝色茉莉花》拿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真是实至名归,她在这里的一颦一笑都把敌占区下一个外表保守、感情隐忍的中年女秘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每个镜头尽可玩味。这么多优质原料没能拍成另外一部《虎口脱险》或者《美丽人生》,真可惜。 如果克鲁尼能把有限的两个小时多用于人物性格的描写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笑话(说实在的,那些笑话挺好笑的,但冲淡了很多主题);如果能把长篇大论的政府报告缩短为几句隽永的话(Donald的那封信其实就表达出了),找个完整的主题把故事从头到尾串得更顺畅一点,一部佳作就横空出世了。克鲁尼第一次当导演,还是太稚嫩了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问题。我以前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贵。但现在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这部电影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雷诺阿的画;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比个人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的。正如影片中所说,“这些艺术品是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基石”,有的东西,值得牺牲人的生命去挽救,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人类的存在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