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兴趣

陈建骐+透纳

好吧,我们和一堆90后nc小愤青一起去听陈建骐,那个给几米写歌给台湾广告写歌的很娘的男孩子,虽然把《坐在巷口的那对男女》听成《坐在巷口的那对狗男女》,虽然不知道小文青们为什么在陈珊妮出来的时候叫她“公主”。我还看见了邵夷贝,最近很红的文艺女青,小菲说她应该走陈绮贞路线。   Turner是个伟大的画家!所有法国音像画派应该摘掉自己的祖师帽子喊他“师爷”,就像相声界应该叫东方朔鼻祖,木匠界叫鲁班鼻祖一样。在印象画派在欧洲画坛还完全没有地位的时候,他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的普世风格,开创了用颜色和光线表现瞬时场景的画法。最喜欢他的《湖边落日》和《暴风雨》,看不见画的具象,但恰好能表达我看见这风景时头脑里的样子。Turner并不是很全面的画家,比如他的写实油画在建筑和物体方面我就觉得线条过于硬朗。但是每个人总有擅长的地方,只要光线和颜色用对,一样可以是完美的风景画家。就像我拉个奏鸣曲,第一乐章如果不是强项,只要第二或者第三乐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别人一样会觉得你拉得很好听。   但是,但是,美术馆不让照Turner。于是我的单反好无用武之地,只好跑到王府井大街照橱窗。天气阴得很,照出来的钟表橱窗也颇似海底光线。但是,谁能告诉我同时对焦好几个点?     顺便发上周的晚饭香。油菜条成熟了,配合金黄的玉米和猪肉,只有一个人的晚餐。       顺便顺便,我家的“夜静唯闻花悄语”。

Posted in 兴趣 | 6 Comments

征人去看Turner

“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的绘画珍品,这是透纳绘画作品珍品展 首次来到中国。来自泰特英国美术馆珍藏的112幅油画和水彩作品,将透纳不同时期和特色的作品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本次展览由英国文化协会、泰特英 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展出,展期为4月24日至6月28日。      早期:《海上渔父》(1796年展出),《特拉法加海战》(1806—1808)     中期:《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1812年展出)、《迦太基帝国的衰落》(1817年展出)、《滑铁卢战场》(1818年展出)、《佩特沃斯湖落日》(约1828年)     后期:强调光色效果和形象轮廓缥缈的名作如《议会大厦的火灾》(1834年)、《暴风雪——气船驶离港口》(1842年)、《光与色彩(歌德理 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1843年展出)、《狂暴的海》(1844—1846)以及《诺勒姆城堡的日出》(1845年)等。最后这幅画代表了透纳创 立的独特风格,他因此被学者誉为印象派绘画先驱者。 

Posted in 兴趣 | 1 Comment

一个关于拍摄花草的Tips

1、光线。个人感觉肯定要逆光拍。才能突出花瓣的质感。2、角度。拍单株的就蹲下来,跟花同样高来拍。拍大片的花就站起来俯拍。一组片子中有单株、有整片、有花蕊特写。3、构图:把主题放在黄金分割线处。4、衬托:如果是单株红色的花,就找一些背景是白色的花来做衬托。光圈不要太大,避免背景过于虚化,看不出是什么物体。如果能排到蜜蜂、蝴蝶等动物采花效果更好,给画面中增加一些生机。5、对比:一片花中只把某一株拍实,跟其他的形成对比。6、形状:挑选饱满未凋谢的花。以及形状排列有规律的。

Posted in 兴趣 | 4 Comments

知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我得承认,不是这部戏中的台词,或者节奏打动了我。它确实像mush说的不够好,或者像白话课文一样出现在历史剧中不像那么回事,或者快赶上哈姆雷特的长度过于冗长。但一部戏剧,并非像小说一样,只是其中的文字打动了你,也并非电影,是一两个镜头打动了你,话剧是从大幕拉开时起音乐,舞台上的声响,演员的那一个眉梢眼角,唱念做打,嬉笑怒骂,某块背景的拆与合,带着观众的心一点点沉入故事中,并给你呈现出这个故事最难以想象的结局。   顾贞观无疑是这个剧中最能出彩并塑造得最合格的角色。说到被人诟病的台词(其实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哪句不是大白话),导演确实在吃《金缕曲》的老本,但顾贞观字字是血的《金缕曲》一出,加上冯远征羸弱孤独的背影,就奠定了整个故事悲壮苍凉的基调。这不是一个风雅的历史故事,跟明珠跟容若公子都没有本质的关系,而是任何年代任何人都会碰到的境遇。十几年的尴尬坐馆生涯为了一个虚妄的希望,汉人知识分子的清高抵不过朋友知己的真挚情义,一句“季子平安否”,已经足够令人潸然泪下,而最后一幕杏花茶馆前的似曾相识,让人回想起顾贞观几十年的守望,吴兆骞从才气横溢的大儒到奴才走狗的形神两异,二人的参商和错过,是个完满地照应了开头的结局。   刘欢的《去者》确实是这部戏吃的另一个老本所在。本来是为《胡雪岩》而作的电视剧主题曲,却与知己的故事配合得异常妥帖,除了音响师几处不和时宜地故意制造高潮外,大幕甫一拉开,三弦的前奏就把我带入历史的车轮中,而全剧中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无奈何青春逝去 无奈何江山真易改 情谊无价亦无保 天降仇敌忾 ”正是顾贞观一生的写照,配上整个舞台一面《金缕曲》的,真让人有山水迷离,地远天高之感。   其实没有《金缕曲》和刘欢的音乐,我可能会一样觉得这部戏不好;但这两样东西加上冯远征自身的角色特质挽救了它。看话剧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活儿,一旦发现哪里不对,那真是越看越看不下去,但如果带着宽容地心态去原谅比如转角生硬吴兆骞性格过于脸谱等等缺点,还是会发现有可取之处的。   《去者》链接:http://www.tangs.cn/home/donald/sound/BackSound.mp3  

Posted in 兴趣 | 2 Comments

FAT ART总攻略 新青年玩转”胖子”艺术

FAT ART总攻略 新青年玩转"胖子"艺术     2009年4月17日至5月3日,摩登天空将与北京今日美术馆联合举办名为Fat Art的艺术展。这也许将是今年最重要的艺术事件之一。但一切也并非那么严肃,与其说是一次艺术展览,不如说她更像是一次"当代艺术游园会",学术性与娱乐性混搭而出一个热闹的艺术现场:美术、装置、音乐、科技、美食……这里有学院派们梦寐以求的视听营养,也有新青年们狂热追随的潮流指标,Fat Art给艺术展赋予了一种最酷的玩法!   一、             Fat Art是什么   Fat Art并非是与"胖子"有关的艺术展,而是由摩登天空与今日美术馆于2009年创办的艺术年展,定位为大型多元化互动性年度艺术展。   在拥有摇滚明星、艺术家、创意企业家等多重身份的摩登天空老板沈黎晖看来,梦想没有边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这个以瘦为美的世界,摩登天空却变"胖"了,他们 进军当代艺术领域,创办名为"Fat Art"的艺术年展。这个名字正像他们一贯的气质:年轻、颠覆。4月17日,这个以"胖"为名的艺术展将以音乐为切入点,结合视觉艺术,在今日美术馆三号展馆内举办。    这个系列年展之所以被命名为"Fat Art",意在表达比传统的艺术概念更包容、更宽泛的概念。创办者认为:艺术不应该是孤立的,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更不应该存在任何界限,Fat Art将以原本的艺术概念为核心,周边无限扩展,就像艺术在不断吸收周围的各种元素。   二、             代号"目耳计划"   "目耳计划(Music to My Eyes)"是2009年第一届Fat Art艺术展的主题名称。策展人为世界知名的现代艺术评论家Karen Smith。包括刘野、颜磊、安尼瓦尔、Mathieu  Borysevicz、徐若涛、乌尔善等在内的诸多重量级艺术家将参与其中。   在这里,视觉艺术与音乐将会被大胆地融合在一起,视觉作品不再是孤立的架上风景,而是可以通过与音乐的结合,带给观众通感体验的新鲜玩意儿。这是一次跨界艺术行动,是一次声音与视觉的奇特体验之旅,将架上作品密码破译成声音元素,突破传统艺术概念,给你奇妙感知体验。   同时,"目耳计划"会推出一系列周边主题活动,如讲座、论坛、演出和影片放映等,将更广泛的年轻潮流群体吸引至艺术展,除学术气息之外,并将艺术展赋予时尚、跨界及多元的概念。在现场还将有包括新裤子、旅行团、脑浊、Dead J在内的国内知名乐队/音乐人的现场音乐表演,以及丰富多彩的周边活动。   整个活动更像是一个以艺术为核心的新青年文化大型活动,也是国内首次出现带有户外元素的大型跨界艺术活动。Fat Art将是这个春天最大且最有创意的艺术事件之一。   三、             他们是Fat People   作为世界知名的艺术评论家,Karen Smith受邀担任2009年Fat Art的策展人。在她的策动下,多位重量级的艺术家将参与到艺术展的计划中,他们来自全球各地,秉承不同的艺术理念,但这一次他们将颠覆原有的传统艺术观,与摩登天空擦出叛逆的火花。他们知道,在Fat Art的理念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发生的。   首届FAT ART的主题"目耳计划(Music to My Eyes)",将在传统艺术与声音艺术之间架构桥梁:刘野利用现场的播音设备,将自己所画的几位肖像画中的音乐艺术家的音乐在画 布前播放;徐若涛将自己的画作按照颜色编码,由音乐家对应翻译出一段音乐作品;颜磊将在现场令参与者体验一支摇滚乐队在后台所感受到的时间与空间;而安尼瓦尔将利用吸 音设备创造一个完全没有声音的房间……在这次展览中,所有的尝试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   摄影艺术家陈曼为参展艺术家拍摄了极富个性的肖像照,而知名的设计师(同时也是P.K.14乐队的鼓手)雷坛坛则担任了艺术展的平面设计总监,来自摩登天空的音乐家Dead J与格非等人分别为艺术家创造现场音乐,一本由艺术展衍生出来的同名跨界文化杂志也将在展览期间推出。   Fat Art就像是一次艺术的盛宴,将所有这些艺术明星集结在一起,他们就是the Fat People,尽管身形不胖,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足够庞大。   四、             All About the FATs   Fat Art是一次特立独行的艺术展,丰富多彩的周边活动使她与以往严肃的展厅展览迥然不同。这里肯定有学术的空间,但却并不缺乏娱乐的氛围,她再次证明了—-任何成功的宴席,一定都是荤素搭配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兴趣 | 2 Comments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版《惊梦》:不是惊梦是惊悚

刚看完《惊梦》回来,那个团长王媛媛对生命真的很有想法,把美得不得了的戏剧或舞蹈《牡丹亭》生生改编成了惊悚版《惊梦》。《牡丹亭》本来应该是个很美的故事吧?那些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唱词充满对生命和美的热爱,不过在这出剧里变成了无常们的狂欢和阎王的宣判。两个老外看到一半估计是吓的,走了,我也吓得快走了。要告诉还没看的同事,先做好心理建设,心脏病高血压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入内。女演员的腿真漂亮,看得我和Iris直咂舌,男演员个个都女性化,哎,什么时候大陆才有像云门舞集那样的编舞和舞台让人欲罢不能呢?决定下次去找个人跟我看 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洗洗眼睛。   看黑白无常们

Posted in 兴趣 | 2 Comments

赤壁:中国式唱腔舞台剧

今天去补牙,补完了之后牙齿好像受到了轰鸣的机器的惊吓,变得比以前更疼了……皑皑,希望睡一觉起来能好一点。 昨晚和小卡去看彩排的《赤壁》,张继刚导演,基本不算京剧,而是中国式唱腔的舞台剧。由于是彩排内部观摩,去看戏的人似乎都很专业,讨论的内容我都听不懂,而我除了于魁智之外不认识任何角儿(认识他好像还是因为他经常出现在春晚吧……)京剧的唱法挺灭绝人性的,无论男女全都吊着G大调的嗓子,唱到那个程度基本上就不是技巧的区别,而是天生嗓音条件的区别了。因此,我这样的文盲也能听出来于魁智饰演的诸葛亮确实比别人唱的好——虽然很大成功归功音响师那一把推到低的扩音设备——小卡跟我哀叹说,现在的人都不比以前大师了,全靠扩音了,我说,你看看着浪费了不知多少亩地的宏伟的剧院,你还以为是当年唱堂会啊? 抛开京剧不谈,这剧还是颇有些导演意味在其中的。舞台声光和布景的变化确实有点奥运会开幕会的仿效感,比如“草船借箭”一场中周瑜和孔明摇曳的小船,曹操的百尺大船同时出现在在舞台上,三人隔空对唱,但又不直接见面,很像电影中镜头的不断变换。说到电影,这剧与吴宇森的赤壁叙事结构也几乎是一样的,明显之处就是小乔的戏份明显增加,可能是为了弥补三国中女性角色不足的问题吧。但其实三国故事本来就很好看了,为啥还要小乔吊着女高音作自杀殉国状呢? 最后,第一次发现京剧的唱段确实挺好听的,但不明白那些对白是早就编好调了,还是演员临时现找呢?那调真是记不住也不好找啊…… ?

Posted in 兴趣 | 4 Comments

明朝那些事儿话剧版

我第一次知道当年明月是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前我还以为他是个公务员呢。   毫无疑问,明朝那些事儿是成功的畅销书,尽管我看到第一本的时候以为第五本就可以写完结果第六本完了还没有讲到崇祯,尽管Szeman还借了我其中的三本不还打消了我集齐一套的梦想,尽管看到后面觉得作者的套路有些千篇一律。同理,明朝那些事儿也绝对是成功的商业话剧,看田沁鑫那架势绝对是把后面五本都预备好了,看看夏小万那惊心动魄的水墨画舞台装置,就联想得到后面几本一定要把本赎回来的决心。   说真的,舞美和灯光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舞台装置之一。尽管迟到了十几分钟,但一进场那明亮的暗黄色背景版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迅速入戏。其中穿插的暮色,夜色,火烧王府等场景也通过灯光和背景的明暗显示出来,整个舞台没有拉幕,演员基本没有下场,也苦了演《两只狗》的陈明昊背台词玩杂耍的舞台功夫。无数透明的帷幔垂下,所有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就在那些透明的中国式的幕布中。我不禁联想到潜利庆太版莎士比亚的沉闷,很大部分就在于舞台设计的实在是太黑魆魆了,让我等通俗观众着实消受不起。   (插播一段抄的演出报道:这幅“明朝山水”高8米、宽16米,是由三十层“凝脂膜”叠加而成,错落有致地描绘出了明朝的江山,其三维效果让原先平面的山水画更富立体感,尤其是从台下往台上看,更显宏伟。一般的画作展出供人欣赏都是静态的,然而一旦作为舞台布景,配合演员的表演则让画作更为生动,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排练时,当最后一幕让明朝历代16位皇帝共同伫立于这片“山水”中时,画家夏小万也是激动不已。)   前面说到演员基本没有下场,所以肢体和语言的功夫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更是体力劳动。跟前一阵看的那个什么xx《时尚耀中国》相比,郝平陈明昊比张钧宁之流强太多了,话剧真是要靠基本功,不是唱两句就能得个好儿的啊。   有了这么多前情摘要,所以该剧内容到底怎么样我就不说了,反正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书的人都知道当年明月是个什么样的风格。反正就是冲着那多达十几层的水墨舞台装置和极简明亮的设计,去看看也是有趣的。

Posted in 兴趣 | 7 Comments

操场:天才的痛苦和白痴的痛苦

邹静之的操场完全靠演员的功力弥补内容晦涩的剧本,真的精彩,但是陈小艺还是略逊韩童生一筹。   但本文不是想讨论他们的演技,而是想讨论邹静之为什么写这么一出话剧。邹的话剧一向带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从我爱桃花到夜宴到操场莫不如是,开场的独白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后来成为流行词的《一地鸡毛》,韩童生在几十年的鸡毛生活中沉沦不能自拔,跑到空旷操场上想思索一下人生的终极意义。大学的操场,人声嘈杂,很快他发现,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样的痛苦,他的痛苦也并非最深的那一个。胖子,野鸡,死人,甚至那个自私的大学生,卖显示器的大学生,担忧卖显示器的大学生,个个都有比他更有痛苦的理由。痛苦不再只是天才的特权,他最后引以为傲的那部分也在他看不起的人面前被瓦解。邹老师借韩老师之口,从头到尾暴风雨式地宣泄着他的“意义”,观众们全变成了小学生,在台下面红耳赤地受着教育。   有时候我觉得邹静之还是更适合当个作家。他的剧本往往是瘦骨嶙峋的,只有骨而缺少肉的。演员的精湛演出固然可以弥补其中的一部分缺失,但大部分内容观众还是要回到家中才能开始咀嚼反刍的,要不然真的,太硌牙了。    

Posted in 兴趣 | 3 Comments

《龙须沟》:时间的灰烬

人艺的剧院门口永远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灯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发黄的外墙和毛泽东时代的字体组成的“首都剧场”四个字招牌,由于灯光的衬托显得格外熠熠生辉。夜幕降临了,周围的建筑,车流,行人,都没有它的光辉。王府井教堂在远处若明若暗。这是一个做梦的去处。走进大门,《龙须沟》的节目单整齐地码放在简陋木头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费自取。人艺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节目单还能免费的剧场之一。二楼的皮沙发宽大得有点空旷,在沙发围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顶灯光直射下来;剧场里面也是一样。   剧场永远是厚厚的红色帷幕。在当时看来很庞大的剧场,现在甚至比不上一个大学的讲堂。一层,二层,一层与二层之间的侧座,还有二层最后几排的学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见演员的脸庞,听清演员抑扬顿挫的台词。《龙须沟》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导演顾威所说的一样,56年,半个多世纪了,那条沟早成了金鱼池。小妞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该是七十高龄的妞子奶奶了。光看这出剧的名字,就让人觉得眼眶发红。帷幕拉开,仍然是这个50多年前的小杂院儿,才华横溢的程疯子唱着辛酸的单弦,三嫂还是那么泼辣,赵大爷和现在北京街头的任何一个老大爷一样有范儿……50年前的话剧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间两个党派军队交接的过场戏,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突然觉得这些年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些人,那条沟,重回眼前,一如当年。   老舍的话剧经典之处在于生活化,可是现在的话剧连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从网上扒了两个段子就想把观众逗乐的话剧都应该来好好学学,真正的话剧应该怎么写。56年的时光轻飘飘地过去了;灰烬在我们眼前反射着它的光。

Posted in 兴趣 | 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