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黑镜:潘达斯奈基》:我们是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吗?

waking王小心 评论 黑镜:潘达斯奈基   2019-01-01 06:31:28 《黑镜:潘达斯奈基》让我想起很早以前流行过的选择型小说。读到某一页,你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小说会告诉你跳到下一个或下某个章节阅读,从而改变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电影的形式并不比这类小说高明多少,但结合主人公的故事——设计游戏、探索自己的命运,给了观众一个戏里戏外的结合性尝试:Stefan在控制游戏中主人公的命运,然而他并不知道是谁控制了他的命运;我们在戏外试图控制Stefan的命运,而并不知道他的命运是否真的由我们控制;Stefan不知道在电影中自杀是否能让他回到另一个宇宙/起点,而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戏外”,是否有人在控制我们的命运。 所以,这部电影的终极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是没有的,因为他为我们戏外的“导演”所主宰;而我们作为现实中的人类,一直觉得我们是有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从而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命运。但如果其实并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的每个选择都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操纵,而我们只是魔术师帽子里的那只兔子、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呢?或者即使不如此,我们的每个选择都是被先天基因、出生环境、原生家庭、社会因素、蝴蝶效应所左右,假使重来一千次,也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我们还是自由的人类吗? 这部电影的许多地方,从观众的感受上来说,都是可以被改进的。整部电影更像一个游戏而不是电影作品。作为一个在任天堂红白机的坦克游戏上都玩不到十关的游戏废柴,这部电影显然带给我诸多困扰。因为选错而一遍又一遍重来的情节让我有些无聊,而各种假选择(选了也不会改变剧情走向)也不会给我带来能给主人公做出命运选择的快感。我希望的互动是坐在电视机前,真正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周围环境,而为他的命运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比如,去考公务员还是去创业,看见帅哥要不要上前勾搭之类,这可能会弥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遗憾。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无双》:郭富城的梦和我们的梦

waking王小心 评论 无双   2018-12-30 05:24:44 **********************这是一部不能剧透的电影********************** **********************所以你如果打算看这部电影的话就先看完再来看评论吧********************** **********************但如果你觉得看剧透没关系的话也可以********************** 《无双》是中国版的《搏击俱乐部》。有人说它情节上更像《犯罪嫌疑人》,但我觉得更像前者。有人会说,《无双》里的郭富城是主动编故事,而搏击俱乐部里的爱德华诺顿是不自觉的幻觉,是self-conscious和sub-conscious的区别,但其实,郭富城编出来的周润发,何曾不是他想象的、完美的、布拉德皮特式的自我呢? 影片在一开头其实就做了剧透:丢勒的《骑士、死神与魔鬼》。郭富城是典型的幻想型人格,做的是一件事,然而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版本。这是双重的真与假:他编的自己是郭富城,实际做的是周润发;而当他在做周润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丢勒的骑士,一心向着光明,追求张静初代表的女神的美好,是舞台上的主角,而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与她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交集。 这种不管是在实际中、还是在郭富城叙述的故事中的真假并存,让故事的前一半变得亦真亦幻,也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一直到电影放了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我还在想,这部电影为什么能有8.1的高分?后来我才想到,这部电影与《禁闭岛》,在这部分上多少有些相似之处。《禁闭岛》做得更明显,让观众走进了小李子的“梦境”,而这里的大部分情节都被认为是真实的,直到诸多不合理的情节发生,让我技术搞不清是港片普遍缺乏逻辑的关系还是导演故意为之:周润发摇身一变化身银幕男神小马哥,直接扔把枪给呆若木鸡的新手郭富城就去抢劫,去屠个泰国村子也把技术人员带在身边,还有张静初怪异的行为……看到这里我直接说:这不就是三星港片的套路么? 影片越往下看越不合理,但我突然发现了破绽——在半岛酒店里,周润发屠杀之前说了一句话:“加拿大是我的伤心地。”我脑子里平地一声雷:周润发从来没有在加拿大发生过什么伤心事,在郭富城的故事里,周润发只是路过加拿大,伤心人只有郭富城一人而已。突然所有的疑惑都得到了答案:根本就没有什么周润发,那只是郭富城的编造、或者郭富城的想象而已。 所有那些小马哥的情节,抢劫的、杀人的、端着枪让人几乎以为白鸽就要飞起来的情节,原来都未曾真正发生过。郭富城在故事里塑造了一个周润发,也塑造了一个更凶悍,也更快意人生的自己;庄文强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周润发,也塑造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小马哥的复活。所以这个角色只能由周润发来演,他代表着多少代电影观众的偶像,银幕上不可动摇的战神,丢勒笔下的骑士,让我们重新体验了当年的梦境。 所以我为这部电影叫好,因为它不是一般套路中的港片,没有黑社会的打杀也不是警察卧底的重现。它是一部创新的电影,导演真正理解了电影造梦这个词的含义,让我们跟着郭富城做了一场醒着的梦。郭富城固然好,周润发更是宝刀不老,而最可惜的还是张静初。撇去私人话题不谈,当年她如果不被封杀,就她的演技和起点而言,现在起码也有像汤唯一般的成就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波西米亚狂想曲》:全人类的乡愁

waking王小心 评论 波西米亚狂想曲   2018-12-10 14:55:03 对于皇后乐队的主唱Freddie Mercury,我只知道三点:第一,他是同性恋;第二,他死于艾滋病;第三,他创作了了不起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所以,我的影评和他的各种级别的粉丝的影评视角是不一样的。然而,即使我只知道这三点,仍然不影响我坐在影院的最后一排,欣赏了两个小时的高潮电影,并在最后哭成一团。 我对《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印象始于大学。那时候一塌糊涂BBS有个摇滚板块,不知道为什么平时听古典的我觉得应该附庸风雅地去听听摇滚。那里聚集了一群摇滚青年,既帅且骚,既文艺且疯狂。我和他们去唱过几次K,一般开始要唱一些不痛不痒的流行歌曲,酒过三巡开始唱《国际歌》热身,然后凭着《国际歌》的高音护体开始唱摇滚。我深深为他们的嗓音所折服。后来版上出了一张CD,是各位版友各选了一首他们最喜欢的摇滚歌曲。我对《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认识,大概是从那段时间开始的。 我一直觉得在现代音乐里,有的旋律是东方的,有的旋律是西方的,而最好的旋律是全人类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就给我这种感觉,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里面加入了歌剧的成分,后来发现其实在歌剧之前的钢琴部分就是如此了。不仅旋律如此,歌词也是有宇宙意义的,不但提到了所有人生的根源——童年和母亲,有着弗洛伊德式的情节,还有浮士德式的灵魂清算,与自我的战争与宿命论般的和解。因为如此,这首歌变成了全人类的乡愁,从词到曲,一首长达6分钟却没有副歌的重金属摇滚、民谣、歌剧的混合,让我在昨晚的影院又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的校园,成为了我的乡愁。我甚至不记得那些卡拉okay店的名字,也不记得那些版友的去向,BBS最终也消失了——不仅是某个BBS,而是作为一种社交形式的的存在的消失;但那些唱歌的身影和那张CD,却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电影讲的是Freddie的生平,Rami Malek的演绎可以说是相当生动了。这部影片的拍摄得到了皇后乐队的很多加持,里面的歌曲版权都是无偿供给的。最后二十分钟的那段Live Aid表演,简直是史上最大制作的Cosplay:从演员到群演,从钢琴上摆放的饮料到舞台上缠绕的电线,这曲赞歌给我们弥补了当年录像的单角度和模糊的画面,搞了一个真人版3D VR。人类真奇妙,史上最大的乐队都是咫尺之隔的邻居、同学组成的,常常让人发出感概,为什么天才都集中在方圆几里的地方。或者说,他们互相成就,缺一不可。电影本身几乎就是乐队献给Freddie的礼物,能看到他们对他的一往情深。我羡慕他们亲如一家的感情,同时也在想,如果中国也有摇滚乐或者流行乐的土壤和市场,在当年的摇滚版这样的地方,会不会成就几支伟大的乐队呢。 “你永远在听你十三岁时听的歌曲。”我晚了一点,大概是十八岁吧。这首歌赋予了全人类乡愁的意义,也赋予了每个个体不同的乡愁的意义。对我来说,基本是一直在脑内循环的、人生中最珍贵的那几年。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音乐 | Leave a comment

《毒枭》:如果我们当年拉美化了,会不会也有魔幻现实主义?

《毒枭》给我最大的震撼在拉美风光。拍这部电视剧的人一定是有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的,要不然哥伦比亚的山不会被拍得那么青,天空不会那么深蓝而幽远,城市的夜景不会那么星光闪烁。我从来不知道拉美这么美丽,之前所有的印象都停留切格瓦拉的革命之路,原始、炎热、丛林化。看完之后才知道,哥伦比亚,这个地处赤道却有高原气候的国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它的基尼系数也是最高的国家之一。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流行问题——中国会不会拉美化?然后,我开始想什么是拉美化,腐败、毒品,还是贫富分化?后来看到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说,拉美化就是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波哥大、麦德林,那些美丽的城市,在《毒枭》的摄影机下,像极了九十年代的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你可以想象得到的任何一个三四线——义乌、贾樟柯的汾阳,毕赣的凯里,或者是自己的家乡,只不过大了一百倍。想象一个一百倍于九十年代中国小城的城市吧,那就是哥伦比亚。 拉美真是个魔幻的世界。看这部剧,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马尔克斯诞生于哥伦比亚。在看过了艾斯卡巴的大象、河马和日销六千万美元的毒品世界后,我觉得马尔克斯几乎只能算现实主义。他们的人生观是我不能企及的,他们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而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几乎真实地发生在了那个一百倍版图于义乌的城市之中。这里有最血腥的毒枭团伙,也有最虔诚的天主教徒,有摩肩接踵的摩天大楼,也有连篇累牍的贫民窟。穷人无法企及富人的世界,社会阶层没有向上的阶梯,连接他们的只有毒品和革命。在这里,毒品几乎不是犯罪——反正圣经上没说,背叛、不忠和贫穷才是。艾斯卡巴在穷人的眼里是英雄,他说,“麦德林不会背叛我”,事实上也是如此。他是“富人中唯一一个会资助穷人的人”,他给他们建社区,建足球场,建学校。在他英雄迟暮的那几集里,我们几乎忘了他的手上有多少人的鲜血。 不知道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把周围的小国潜意识里当成自己的附属国,比如我们看东南亚和金三角。我觉得起码这部剧是如此,墨菲和潘纳几乎是带着解救落后的感情去的哥伦比亚。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并没有相应的物质待遇。美国人对意识形态的坚持有时比我们还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幸运地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人都胜利回到了美国,成为了DEA的高级顾问。击毙艾斯卡巴的那场戏里,他们俩都有出镜,在酒吧里举着酒杯,对遥远的往事致敬,而电视剧也向他们致敬。 我其实很难分别这部剧里有多少写实、多少夸大,但我觉得,那些夸张的成分都是合理的。看的时候我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家,才能相信那些看起来特假但其实是真事的情节。我甚至相信马尔克斯写的东西是真实的故事了。这就如同现代的中国看到的各种魔幻场景一样,你都不觉得它会是真的,然而它实实在在发生在这片大陆上,正如艾斯卡巴和他的动物园一样。从关塔塔一家的五星饭店顶楼看去,城市的夜景多美啊;然而灯光闪烁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贫穷、不平等, 和匪夷所思呢?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1359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疯狂有钱的亚洲人》:假洋鬼子的假中餐

在美国的吃瓜群众们,你们吃过P.F.Chang没?看Crazy Rich Asians,感觉就像吃了一顿美国餐馆里的假中国餐,高大上的摆设,精致的摆盘周到的服务,四六不着的口味。 其实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国所有的影院院线都在上,基本满座)出现全是亚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题歌,还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直以来,亚裔的声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产业更是沦落为边缘的花瓶。但是看完后,像我一个小朋友说的,“觉得并没有被代表到”。何止是没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首先,你讲一个文化隔阂的故事,那你应该让个白女嫁去亚洲啊?女主虽然是个黄香蕉,但还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啊?既然你在电影里反复强调她的美国人属性,那找个典型的金发大妞不是更好吗?其次,作者和电影反复强调的“old money”,你真当美国观众的好欺负的听见老钱就浑身打鸡血啊?亚洲哪里有老钱?亚洲的老钱早被鸦片、殖民和长枪洋炮或者中国文革给消灭了好么?除非男主姓赵,否则现在亚洲的权势阶层不是当年的南洋民族资本企业家了。作者还要非把亚洲人排出个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华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们被殖民的时间长一点,西化得更彻底一点而已。说到底,不还是你们西方的价值观输出吗?都二十一世纪了,电子竞技都入选亚运会了,我们就别生生给读者造出一个老钱的梦境好么?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获成功,彻底战胜了杨紫琼的“family first”,说到底不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吗?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来商榷一下。抛开你们西方的二元论觉得二者必选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谈,为什么追求自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确呢?另外,美国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国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价值观在美国才是压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呢。 除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失败,其他情节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电影里的一场麻将就说服杨紫琼阿姨的狗血戏码,就不算太过分,小言桥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记》也这么拍,男主饰演的角色不是号称亚洲的威廉王子嘛。电影正是在触及基本价值观的地方暴露了短处,不如老老实实当成一部小言拍,起码主演都是亚洲人,还有一千四百万美金的婚礼可以看,看着开心。 下次再拍亚裔电影,我宁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这才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冲突,用非结构化的剧本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如果是结构化的剧本(好莱坞式的梦境制造),我宁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齿鲨》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会》,也不愿吃这假中餐。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八年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怯懦的小女孩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一句话,拍得真是好。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 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生存家族》:更古不变的家庭议题

《生存家族》是个典型的日本片,就是那种把主角背景全换成另外一个国家也能让人一眼看出的日本片。 一是设定。除了日本,很少有国家喜欢拍这种莫名其妙的与生俱来的灾难感,比如“日本沉没”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这种,脑洞之大,无出其右。这次拍了个一停电就两年半,而且人人安之若素,好像觉得这很正常,除了没法生存之外礼节还是要保存的……这要是换成美国人拍,主角早就拎着机关枪上打砸抢了。 二是更本质的,家庭题材和放低视角的拍摄。这种角度从小津安二郎开始,到是枝裕和,日本特别擅长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含情脉脉、或者说是黏黏糊糊的关系,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灾难片的视角,但本质上写的还是家庭核心和田园生活,这与日本民族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故事很简单,东京突然大停电,城市生活以及整个现代生活的基石陷入瘫痪,有着各种中产问题的一家子只好骑车去乡下的爷爷家。乘飞机一个小时的路程,骑车要花上三个月,还有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生命威胁——看到这里不禁觉得,现代生活是多么脆弱!一个停电,就可以让我们困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甚至失去饮食和水这种基本的生存储备,更别说洗澡换衣这种习以为常的日常了。 结尾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所以并没有让电影更加升华,但中间的很多笔触感动我。比如暴风雨中父亲因为喝了脏水而拉肚子不得不蹲在野外,让人又好笑又觉辛酸,还有同样是父亲从甩手掌柜到逐渐负起家庭责任的改变,也让人感动。 这种笑中带泪的拍法也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影片有几个地方是神来之笔,让人在为主角揪心中还能笑出声来。一是神户的水族馆的鱼全都拎出来烤了吃,看到这里简直笑得肚子痛;还有爸爸的假发、电池冷却液,不动声色中戳你一笔。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动物世界》:脑力版大逃杀和饥饿游戏

《动物世界》这个名字起得真不怎么样,看标题我以为是李易峰和迈克尔道格拉斯合作配音了个纪录片,差点就错过了。好在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发现是我比较喜欢的在封闭环境中的大逃杀情节,所以决定看看。 感谢小莲赠票,让我感受了下国内的观影生活。王府井横店影城人山人海,不知道大部分是不是冲着李易峰来的。我抱着不好看就走的心态坐了下来,果然前五分钟颇让我失望。一个涂得花里胡哨的小丑在地铁上乱打一通,然后出现了在电玩厅垂头丧气的李易峰,我差点以为是真人饰演的动画片。好在周冬雨出现之后,情节直转入现实,李易峰饰演的郑开司因为经济拮据而被迫抵押母亲的房产,结果被庄家迈克尔道格拉斯骗上了一艘公海上的游轮开始玩石头剪刀布的烧脑游戏,影片的主线才算正式开始。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花了一番功夫理解游戏规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石头剪刀布,宇宙通用规则(美国管布叫paper,哈哈)。一百多号上船的人,每人十二张牌,每种牌各四张;每人三颗星,输一次丢一颗星,赢一次赢一颗星,游戏结束时,牌全部打完、星不少于三颗的人视为胜利。不过加上贷款买牌、买星等等,就有点复杂。我本来有点失望不是类似大逃杀或饥饿游戏类的武力/体力游戏,而是个纯粹拼智商的游戏,但由于原著的逻辑说得比较通,层层推进的还通顺。整个船上的游戏基本是在李易峰和他人拼智商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最开始的幼稚,之后如何组团、贷款、买牌、计算、博弈,之间还穿插了和发小回忆小时候的故事,我才知道前面那段莫名其妙的小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童年回忆。小丑打怪的回忆和幻觉穿插了整部电影,而最后为了救大叔的小丑附身也非常燃,感觉是主人公对童年的救赎,基本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3D效果基本没有用,除了小丑的那几段之外基本可有可无,我觉得不如省点经费在制作上更好。比如每个人在游戏过程中有几颗星几张牌后来都没有画面交代,让我一直糊涂(这点被评论的朋友批驳了,可能是我在努力跟上剧情看不见了)。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还有一些不解的东西,比如如果是从最后手里只剩石头的玩家里买牌,他们为什么能买到那么多张?按照均衡思维,每个人手里剩下的牌不也是大致均衡的吗?希望电影公映之后有更多解释。 总体看来,是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据说是李易峰转型之作,不过我并没有觉得他在剧中的角色和之前的扮演的角色形象有什么不同,虽然演的是穷人家孩子出身,但总体还是以耍帅扮酷为主。不过这个角色比《老炮儿》中的废物儿子要适合他多了,起码还可以秀一秀他练过的好身材。周冬雨令人惊奇地在里面只演了个配角,与她的咖位不符,我原本以为她会偷偷跟着李易峰上船,然后来个鸳鸯亡命大逃杀之类的故事。可能对第二集有期待吧。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编剧真是影视剧的重中之重。导演固然给力,故事还得吸引人。目前看来,中国可能还没有这么烧脑的编剧,网小倒是可能。要不投资人再去起点上挖一挖文,少上晋江看无脑玛丽苏故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电影,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从《快乐男声》到《声入人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7364921/ 我第一次知道王晰是在2007年的《快乐男声》海选。那一年差不多是我第一次认真给选秀节目投票的一年,投给了冠军陈楚生。那一年的快男还是有投票的,一块钱一个短信投票,我记得最后陈楚生大概是300多万票吧,比前一年的尚雯婕少一些,但在当时也是相当火了。300万票里,大概有我的1000多票,真怀念那个全民可以投票的年代。那一年我追完了所有的节目,也认识了很多快男,全国十三强基本能倒背如流。那一年我看着陈楚生登顶,两个人的节目演了五个多小时,就感慨,这可能是他们俩这一辈子的高光时刻了。上星的电视台,全国播放,多少资源倾注在他们身上?一语成谶,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快男也慢慢消失在人海,过着不同的生活。在一线唱歌的只有张杰,苏醒、吉杰去幕后了,王铮亮也转了幕后写了《时间去哪儿了》走红,陆虎靠今年的《雪落下的声音》也红了,阿穆隆肇事逃逸入狱,俞灏明拍戏烧伤又顽强复出,都不容易。陈楚生还在写歌,做自己的工作室,最近也有新歌出来,算是过上了他想过的生活吧。 那一年的快男我觉得有几个遗珠:王晰、朱岩和龚格尔。王晰的《叶赛尼亚》和《相思河畔》惊艳了我,朱岩的《一江水》听得我几乎掉下泪来,但是在名次全靠投票的年代,他们都没有进全国决赛。那时候也没有微信和微博,彩虹屁是在天涯和bbs上的,有各种文青长篇大论地写文,一篇文下去不知道就是多少票涨起来。通过这个节目我认识了好多朋友,现在仍然是最好的闺蜜之一,还促成了一段姻缘,所以说人生啊,你永远不知道你喜欢的一样东西、做的一件事,会有什么样的蝴蝶效应。 比赛完之后当然也没有再关注。后来过了几年,在我当年喜欢的选秀明星逐渐沉寂的时候,听说王晰在金钟奖拿了冠军,后来又是青歌赛的冠军,让我“噢”地想起了他,觉得原来开始走体制内路线了啊,表现还挺好。前两年上《歌手》的时候,又是让我一个惊喜,原来他还活跃在歌坛,原来他的路越走越宽了。《歌手》的节目我认真看了几期,觉得不错,但音色的底子,仍然是当年快男的。但是,他的风格大大不一样了,如果有找到当年快男视频的姐妹就知道,当年他也是作为小鲜肉推出的,留着当年非常流行的朋克发型,海选之前还有过片花介绍,应该是节目组看好,作为重点推介的选手之一。后来看着金钟奖、青歌赛的视频,看着他一点一点地蜕变,年轻的脸庞逐渐成熟,脸上的棱角也逐渐磨掉,歌声也随着圆润起来,不由得感慨,他走过了我的青春啊。 然后就在《声入人心》里看到了他。 巧的是,周深也是第一次在大众节目里亮相就被我发现了。那年的《中国好声音》应该是第一届之后最火的一届,我基本上听了个从头到尾。他唱《欢颜》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听,不仅是因为男生女音的噱头,而是作为听了很多齐豫的人,我觉得这首歌就算是个女生唱也好听。后来的《贝加尔湖畔》当然惊了所有人,不过更让我钦佩的是那英选曲和组人的高明。那一届那英组大放异彩,“四美”确实是亮眼了舞台,最后的张碧晨唱功了得,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帕尔哈提,他那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让我在电视机前痛哭失声。 后来也没有再关注周深。但现在的网络发达多了,一个人总不会完全消失的。要想知道他的消息,网络上总搜得到。后来听到《大鱼》,又在晓松奇谈的末尾听到《玫瑰与小鹿》,和最近的《蓝色降落伞》,才知道他和高晓松的关系,一直很好奇他的故事,但对人还是一点都没有了解。还有就是耳帝的乐评里,几乎每年的十佳现场都有他,从《贝加尔湖畔》到《大鱼》到今年,也让我一直在歌单里放着他的哥。 但直到前几个月的《声入人心》,才让我重新看见他的人。 所以这两个在我认真看过的选秀节目里被我认为的遗珠,就在一个新的选秀节目里相遇了。 后来发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实节目组开始估计是没有这两个人组合的剧本的,正如王晰所说,“纯野生”,可能就是发现了对方的声音很合适,于是自己组了个队,组了个剧本,唱了好几首歌。于是大家开始有CP的玩笑,越磕越上头。他们的表演确实精彩,“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有音乐作为共同语言,又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出成绩是理所当然的。我最喜欢的独唱是周深的《Memory》,我认为是他做了充分准备的一首歌,从语感到层次到歌词,都是仔细琢磨过的,仿佛在唱自己的身世,唱得我热泪盈眶;最喜欢的三重唱是《寂静之声》,和声写得太漂亮,三个人太知道自己在三重唱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常在想,王晰和周深作为选秀歌手出身,一定对cp文化很有了解吧。好笑的是,在快乐男声那时候,cp还远没有现在这么主流,别说微博里的超话,就是在公众前说一说,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明星自己也是避之不及。当年我看快男时萌的第一个cp就是陈楚生和苏醒,真情实感地磕了好几个月之后被他们自己知道于是亲手拆了,也不想想多少票其实是cp粉给他们投的。现在是太不一样了,大家可以磕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可以磕合作出歌登台表演,正主可以自己组cp自己给cp取名顺便舞出天际,正如红楼梦里宝玉和湘云讨论的,天下万物皆可cp嘛,不过是满足了大家对好事成双的一种向往。 突然想写这么多,是偶然看到王晰的一篇新闻,写了他从快男到现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不觉感慨,作为观众,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浮出水面的时刻,不知道水下面有多少不容易;也感慨也更多不容易的艺人,可能连浮出水面的机会都没有。王晰如此,周深也如此,千千万万的歌手、演员也如此。 最后想说一下湖卫。这真是个牛逼的电视台,不管是从创新、从执行力,还是从从善如流上来说。当年的超女快男就是开创新电视时代的产物,后来的《歌手》、今年的《声入人心》,也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娱乐大众、寓教于乐的力量。这个节目有两个地方我特别佩服,一个是节目结束之前有网友自己剪了用开头落座的方式告别声入人心,大家一片叫好,然后节目组就真这么做了;还有一个是《歌手》没有找湖卫自己的合伙人,而是用了高天鹤。这两件事完全体现了他们愿意听到外面的声音和强大的执行力。他们真正把新闻传播做到了“教化”的高度,相信正如快男影响十年前的我一样,《声入人心》又不知会影响多少年轻的朋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日记, 音乐, 音乐戏剧 | Leave a comment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海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2591221/ 在家门口拍到的火箭和卫星分离 昨天晚上,我见到了人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晚上七点二十左右,我抱着熊熊上楼睡觉,正走到楼梯一半的时候,突然看见天空的最高处出现了两个不明的发光体。他们遥遥相对,发出巨大的、耀眼的光芒,把中间的云层都照亮了;左边的飞行器更亮些,一直向南飞,右边的暗一些,过几秒钟就喷出一些环状气体,像手机的wifi信号。两个飞行器似乎在互相对话,又像在对地球发出信号,我心跳顿时加快了。 一秒钟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外星人终于来到地球了。在这么高的天空,这么亮的天体,不可能是飞机、探照灯、星星或者任何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然后我想起了去年十月SpaceX发射回收火箭,大家都以为是外星飞船的新闻,镇静下来,告诉自己,很有可能是SpaceX又发射新火箭了。赶紧拿手机拍照,只见两个飞行器越走越远,最终不见。回来查Twitter,果然是SpaceX发射的猎鹰9号,刚才那个喷气的是回收火箭在调整飞机姿态,此时它已经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 这是SpaceX数不清第几次发射回收火箭了。以往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后,就解体落海,成本巨大,难以循环利用。为了航天民用的目的,Elon Musk天才地探索火箭回收技术,以前发一次炸一次,但今天,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才有了昨天令无数西海岸人民惊叹的壮丽景象。 我想起了安徒生有篇童话,是他的作品中较为不出名的一篇。童话的名字叫《大海蛇》,说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一根长长的、黑色的东西。有的小鱼很恐慌,有的小鱼很好奇,他们都围着它游来游去。有的说它是桅杆,还有的说他是大海蛇……这条巨大的像蛇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是电缆。是安徒生时代的大航海,大航天,是那时标新立异的、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 我小时候读到这篇童话,印象深刻,但直到今天才知道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安徒生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可是大海蛇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在继续着。那时候安徒生为之赞叹不已的现代通信技术,在今天的我们看到已经太稀松平常;而在将来,人们看到今天我看到的空中火箭回收、卫星上天的景象,就会像今天的我们看到火车飞驰、电线林立一样日常;而这个将来,很可能就在不久以后。总有一天,我们会飞上太空,殖民火星,在行星上采矿,那时候去月球上旅行,可能就像今天出趟国那么简单吧。 安徒生为之赞叹的技术早已不一样,可是赞叹是一样的,人类仍在进步,我们就像他童话中的小鱼一样,恐惧着、好奇着、围观着,赞叹着伟大的时代。“Fish and reptiles run against it with their heads, they do not yet understand the thing from above, the serpent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filled wit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日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