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阿凡达能超越泰坦尼克吗?

Translated from Entertainment Weekly Jan 15, 2010 # 1085

 

在阿凡达首映前的几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坐在洛杉矶酒店套房中,吃着羊角面包,思索着阿凡达可能的命运。他听过“蓝精灵”的搞笑。他知道那些关于他的电影花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数不尽的银子的留言甚嚣尘上。他明白许多人正等着看阿凡达的失败和笑话。但是,他并不焦虑。“我感觉很好。我觉得这部电影会卖,”他说,耸耸肩,“我们等着看吧。”前

是的,我们看到了。观众们惊喜的口口相传让这部影片如阿凡达里的斑溪兽一样乘风破浪,扶摇而上。3D版本占据了这部电影75%的票房,其高票价让阿凡达在新年那个周末之前就赚了3.5亿美元。与国内票房走势并驾齐驱,海外票房让阿凡达成为了史上最快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影片。甚至在中国开始上映之前,阿凡达就超过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全球票房,并正在迅速把其他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加勒比海盗2》和《魔戒3》。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这场战役很可能在你读到这篇文章之前就结束了,拦在《阿凡达》前面的就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卡梅隆自己的《泰坦尼克》。

打败《泰坦尼克》的6亿美元国内票房和18亿美元全球票房(不计通货膨胀)仍然会很难。泰坦尼克在剧院中的影响力是前无古人的。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使它的票房保持在第一名达15周之久,并占据前十达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不知道《阿凡达》是否有这种重复观看的诉求(里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自然人角色总比蓝皮外星人要受欢迎吧)。“问题是,《阿凡达》能否保持这种指哪打哪的劲头?”某位竞争对手导演说。“很难预测,但我敢打赌不会发生。”

 

王小心的看法是:如果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阿凡达应该不会超越泰坦尼克,因为泰坦尼克更具有普罗大众感兴趣的因素——从演员,到情节,到故事本身。从少男少女到我爸我妈都会爱看,大沉船的故事也比杜撰出来的外星人更让人耳熟能详,这显然增加了去影院的兴趣,更不用提文章中说到的,fans们去影院的次数。但是,看阿凡达那种电影的新技术和瑰丽场景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泰坦尼克所无法比拟的:你可能不会去看第二遍,但你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可能被震撼得掉泪,这比泰坦尼克的煽情带来的眼泪可珍贵多了。如果阿凡达真的超过了泰坦尼克,那只能说明一点:新世纪的口碑比旧大陆的沉船更有用,因为它把一切小女孩、老太婆和清教徒都拉入了电影院。

因此,阿凡达可能不会卖到比泰坦尼克更好,但票房的好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在一切好的电影之前,我们不但贡献出自己的钱包,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泪水。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7 Comments

特里松树州公园漫游

因为某种滑稽的原因,我们家总喜欢把一些明明是正经英文的地名翻译成中文名,这样生活中就多了很多乐趣。比如我非要把我家的大街叫成杰纳西大街,Bird的上班之路叫成急又慢路,还有里真茨路,峡谷花园,真是不亦乐乎。特里松树是一片海滩,海滩旁边是州级Reserve,差不多相当于百望山森林公园那种水平的,可是地貌较为奇特。

Torrey pine beach

特里松树闻名于Hiking,6,7条hiking路线都是工作人员精心设计,标有路识,是周末锻炼出游的好地方——比小时候一年才春游一次的待遇好多了,真的。开车从特里松树大街疾驰而下,随着海拔的迅速降低,很快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惊奇的是,这片保留地是一位富有的女士在1901年花10万美元买下来送给人民的。如果不是她,整个公园就会与特里松树大道西边的住宅区一样,到处是楼房和停车场了。

虽然只有少得可怜的沙漠植物,仙人掌和松树,但每样植物前面还是有精心描写的标识牌,便于确认。在hiking中,你可以为偶尔发现的一朵仙人掌花儿惊叹不已。

仙人掌花

相比之下,地形就更有趣。站在沙漠地貌的悬崖顶上俯瞰大海,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惊涛拍岸,潮水滚滚而来。一个老头拿着望远镜看,问他看什么,他说:“Dolphin”。我们才意识到,这里是看Dolphin的最好地方,beach point上游人如织,全都在等着看野生海豚。海豚们特别调皮,不常浮出水面,而特别喜欢与巨浪玩耍。日落时分,巨浪的阴影里,仔细看能看见海豚跃起又落下的身影,引起大家惊叫一片。运气好的时候,甚至能同时看到几头海豚喷水翻滚,追逐戏耍。

地貌

这是美国最暖和的地方。同纬度的Miami,今天的气温是30华氏度,拿望远镜的老头Walter告诉我们。同一天,这里的温度是60华氏度,最低气温比北京的最高气温高20度。

痕迹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3 Comments

500 days with Summer《恋夏500日》:谁是命定的

捕获 小资青年都喜欢看文艺片,导演给点忧伤,给点情调,给点音乐,给点像那么回事的道理,就会让主动失恋和被动失恋的小青年们觉得:啊,是啊,世界就是这么回事。遇到一个人不是你的destiny,只是因为时间不对,地点不对嘛。我还可以从头再来嘛。

可是我,早已经过了为爱情伤痛的时光了。以前我也会想,如果我晚去十分钟,或者换一个桌位,或者根本就没有去那里,是否还会碰到现在的人(嗯,我的经历和Summer遇到她老公的经历还真像)。我在头脑里花了两分钟冷静仔细地分析,作出种种逻辑推断,发现如果没有那些之后认为是“巧合”的事件,我的生活还是会和现在差不多。

 

也许会有小细节上的差别,也许会在不同的城市。但大方向上,还是一样读书。工作。柴米油盐。为小事和琐事发愁,也为它们高兴。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所以,生活怎么样只和自己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看过太多和Tom一样,觉得那个女孩就是自己“命定”的人,他们就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我想告诉他们,命定的是你自己,不是别人。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6 Comments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美国物价这么便宜?

捕获 自从我开始过上为了剪刀和胖子发愁、天天搞deal的生活之后,就发现美国的物价真的很便宜。除了经常有免费的牙膏牙刷洗发水沐浴露之外(当然这个需要一些coupon和rebate stragtegy),我发现就算是不打折,和中国比起来,美国的物价也绝对便宜,甚至到了换算成人民币都比中国便宜的程度。

比如美国家庭平均月入$3000,芒果$0.78一个,鸡蛋$1.99一打,猪肉$3.99一磅,汽油$2.75一加仑(等于3.78升)。那么中国家庭呢?

中国家庭平均月入¥3000,芒果¥3一个,鸡蛋¥5一斤,猪肉¥8一斤,汽油¥6一升。唉,我能说什么呢?

更不要提20块钱的Cosmo杂志这里卖1块钱,48块的潘婷洗发水这里卖5块钱,3500的coach包这里卖150,北京500万的房子这里卖10-50万,这还是超级有钱人的度假养老胜地……

我仔细思索了一下原因,但没有结论。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有三个:

1. 美国压榨全世界人民,把全世界变成了自己的工厂。作为工厂老板,当然可以给自己的消费定价。

2. 美国人民超前消费,把两三辈子的好日子都过光了,剩下的日子就等着受苦吧。

3. 美国政府给出相对宽松的市场和税收政策,财富分散在人民的口袋里,不像某些人家属于看起来耀武扬威国强而民不富。

当然,这三个原因可能是相辅相成了形成了今天的结果。你们告诉我,到底哪条是哪条的原因呢?

在我去过的国家中,北欧和西欧消费最高,但他们的平均收入高,福利和教育相对是最完善的。美国没有那么好的福利政策,但消费是极低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南欧和东欧相对来说比较像中国,但它们的消费也没有那么高。那天有人告诉我,北京的白菜都7块钱一斤了?“多大个事儿啊,我还以为抢鸡蛋呢”这句话看来要成真了……

Posted in 乱七八槽 | 14 Comments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在起初

s4066922 Young Victoria虽然是小格局电影,文艺院线,倒也拍的有模有样,不枉英国女王前儿媳和马丁·思科西塞做制片。这种历史人物的电影,观众去影院并非为了情节——人家早就知道你姓甚名谁生卒年月丰功伟绩了,干吗还要看你讲故事?拍历史人物,如果钱多的慌可以拍场面,拍宏伟,拍气派;如果钱不够,可以拍细节,拍历史背后看不见的一面,就是别像马楚成似的拍了一版穿越版小资文艺女青年的《花木兰》,知道的是木兰代父从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宫甄嬛传写了个南北姐妹篇呢。

年轻的Victoria由演过Devils in Prada里面那个泼辣女秘书的Emily Blunt主演,拿捏得有板有眼。姑娘算不上美人,不过Victoria女王也算不上,所以一打扮还真有点19世纪丰润脸庞的神韵。演Albert亲王的Rupert Friend名不见经传——反正我没看过他的电影,但那种深情丈夫寂寞外国人的神态还真是帅得不可方物,估计能迷倒一片小姑娘。不过英国女王的丈夫,从来都是个苦情角色,除了伊丽莎白一世那种才华横溢不需嫁人的女王,剩下的亲王们都有点在政治和爱情之间无法平衡。

电影着重讲述维多利亚即位前后的故事,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位高权重的欧洲祖母的转变——就是个“在起初”的故事,小孩子如何长大成人,如何奠定英伦三岛乃至整个欧洲太平治世的一百年。不过影片的重点还是放在爱情上,看看海报就知道,Albert在历史上地位到底多高不重要,在这部电影里简直是Victoria的引路人、护花使者、为了爱情放弃自由的完美琼瑶男主角,导致Victoria在寡居的后半生都每天给他准备衣服,屋子一直保留着他逝世时的模样,虽然他42岁就死于伤寒——不过在我看来,这是Victoria继承了汉诺威王朝的执拗个性,和对Albert的依赖太深所致,而非爱情使然。

电影有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Victoria在Coronation之后的第一场舞会上翩然而至,镜头倏一下把她和后面的群演拉远,仿佛神采飞扬的女神降临人间,又如结尾时刻意放慢的爱情镜头描写,基本上所有美好的地方都刻意拉慢,配上舒伯特的小夜曲,好一个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童话。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4 Comments

新年的特里松树海滩

云霞

新年第一天,去Outlets,人多的要死,Coach如同白菜一般。到海滩上玩飞盘,小孩子大笑着从沙滩上往下跳,冲浪者于夕阳海浪中爬出来,海鸥飞翔。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7 Comments

奥斯卡到来前你需要看的25部电影

oscarposter

Movie list from Entertainment Weekly, Jan 8 2010

距离3月7日不远了。所以基本上,需要从上到下排名看完这些电影。但王小心根据中国人的偏好,给这些影片打了个星,星号越多表示越适合中国人看。有趣的是,除了一些普世的情节,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偏好还真不同。 ☆

Up in the air 《云霄之上》:诠释美国经济危机和人际关系的最好电影。影院里都是中年人。最佳男主和女配提名几乎板上钉钉。☆☆☆☆

Avatar《阿凡达》:这个不说了,是人都要看。☆☆☆☆☆

The Hurt Locker《拆弹部队》:女导演的动作片。几乎所有影评人的年度十佳之一,有的还占据第一名。☆☆☆☆

Precious《珍爱人生》:黑人种族的故事。演员表演相当精彩。☆☆

Inglourious Basterds《无耻混蛋》:昆汀的回光之作,讲二战的。还有pitt帅哥呢。☆☆☆☆

Invictus《永不言败》:摩根·弗里曼演曼德拉的励志片。☆☆☆

An Education《成长教育》:文艺片。☆☆☆

Up《飞屋环游记》:中国上映过了,大家应该都看过了。☆☆☆☆☆

A Serious Man《正经人》:科恩兄弟yy片。☆☆

The Messenger《信使》:战争创伤片。☆☆

Julie & Julia《朱莉和茱莉亚》:梅姐又能拿奥斯卡。美食文艺片。☆☆☆

A Single Man《单身汉》:中年教授乔治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Crazy Heart《狂野的心》:蓝调歌手传记片。☆☆

The Blind Side《弱点》:橄榄球励志片。☆☆

The Last Station《最后一站》:这个片据说很牛,还没放出来。☆☆

Nine《九》:改编自费里尼大作的《芝加哥》式歌舞片,请看佩尼罗普·克鲁兹光芒四射。☆☆☆☆

Star Trek《星际旅行》:这个也不说了,大家都看过。☆☆☆☆

District 9《第九区》:传闻是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之一。☆☆☆☆

Fantastic Mr. Fox《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除了UP外,这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动画片了。☆☆☆

The Lovely bones《可爱的骨头》:彼得·杰克逊转型之作。新颖的叙事,不凡的构想,动人的感情。☆☆☆☆☆

500 Days os Summer《和莎莫的500天》:小小浪漫爱情片。☆☆☆☆

It’s Complicated《错综复杂》:我说错了,梅姐应该靠这个拿女主。又是个中年人的浪漫爱情片。☆☆☆☆

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大家都知道,那就看看年轻的美女女王呗。☆☆☆

Bright Star《璀璨星空》:济慈的爱情。我没看过。☆☆

The Informant《告密者》:FBI的片子。☆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1 Comment

花木兰

马楚成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Leave a comment

晚安,2000s

1101091207_400 1999年12月31日晚上,我们在西单看烟花。从胡同里还没有来得及跑到大街上,21世纪就来了。千年虫没有出现,到处都是狂欢的人们。我还能记得空气中飘散着烟花和永和大王的气味;那时候北京还没有申请上奥运,房价还未开始暴涨,我们的青春蠢蠢欲动,贫穷而充满希望。

而现在,最后一天也即将结束了;当人们还没争论出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英文到底应该说成twenty oh-oh还是 the aughts的时候,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这么离开了我们。TIME这个月一期的cover story是,The first decade of 21 century is the decade form the hell。对于世界来说,它是从地狱里来的十年。911,阿富汗,恐怖主义,海啸。金融海啸,通货膨胀,地震,房产地震。美国十个州破产。GM破产。金砖四国崛起,MJ逝世,麦道夫诈骗650亿美金。网络从无到有,又从有到聊胜于无。但对于个人来说呢?我在这十年里面做了什么?

盘点一下。我获得了三个学位,两个major,一个minor;在青藏高原呆了一年,游历了十三个国家。和男朋友分手若干,结婚一次;工作N年,写了数千篇文章。认识很多朋友,最亲近的不超过十个。安了一个家,转眼又离开了它。听了很多CD,看了很多电影。英语水平有所进步,提琴水平大幅下降。和十年前那个在西单穿着棉袄看烟花的我,身高体重不变,经历和心里的想法却多了很多。长大十岁。开始有皱纹和记不清事情的时候。当时能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哪里吗?打死也不能。当这个十年开始的时候,谁能想到这么快它就又溜走了呢?

我还记得再往前的十年,1990年代的开始,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包括政治和气候。我记得那时候家里有很多挂历,因为是个整十年所以要庆祝一下,但经济情况恰恰不太好。那时候外婆还在,我们家还住在没有电梯的六层。那时候,我也想不到十年之后的我会在哪里。

北京的积雪应该已经很厚,但一水之隔的这里只下了点小雨。海边的天空是青灰色的,海鸥飞翔。北京应该已经进入了最后一天的倒计时吧;晚安,2000s。晚安,我们的过去十年。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9 Comments

Once《茫茫人海》:五雷轰顶的那一刻

Untitled 一台DV拍的电影,一个没有名字的男主角和没有名字的女主角,不知名的导演,不明星脸的演员,光靠六首歌,就获得了奥斯卡奖,Once的魅力,就在于这部电影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生过,就是那种茫茫人海中你遇到一个人,感觉很投缘。由于某种莫名其妙的话茬,比如电影中拖在地上的吸尘器,你们走在了一起。 然后某件事情或者某个动作或者某句话,突然让你有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你会在心里对自己说,That is it。就是它了。就是这样的一刻。就是这样的她或他。

Once里面,Girl在店里弹钢琴,Guy蹲下来看着她的那一刻,就是那五雷轰顶的一刻吧。这样的一刻可能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生过。不管你是谁,名人或者老百姓,罗密欧和朱丽叶,查尔斯和戴安娜,默多克和邓文迪,都柏林的吸尘器修理工和捷克卖花女。你们可能在一起,但绝大部分的,你们最后分开。再往后,你们桥归桥,路归路,成为茫茫世界中两个擦身而过的陌生人。联系你们在一起的,可能就只是那一架旧钢琴,或者一张薄薄的CD碟。

但谁说你们没有爱过呢?虽然在最激情的时候,也只是凌晨四点,带着倦意和录音之后的激情说一句“我们一起去伦敦吧”,或者冬夜挑灯为他的歌填词,CD没电池了,穿着睡衣,拿着储蓄罐也要去杂货店买到,然后,不顾旁人的眼光,听着CD边走边唱If you want me。谁说你们没有爱过呢?在海边,他问,你爱他吗?她说,Mam térád。在捷克语里,Mam térád是我爱你的意思。你们用互相听不见的语言爱过。

导演很聪明,连接吻都没有让他们接。我觉得,这么单纯的感情中,连接吻都是破坏气氛的。不是接吻,不是上床,不是结婚;你以为五雷轰顶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开始;其实,那一刻就是幸福。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