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大师的草稿

20130108044653278

《一代宗师》讲了什么,全家人周日晚上花了三个小时,谁也没看明白。是讲叶问吧,里面又有那么多宫二一线天;是讲叶问和宫二的关系吧,里面宫二又有好多跟叶问八竿子打不着的情节。但是,大家都深深地被这部电影震惊了,纷纷表示这是大师的电影;所谓大师,基本就是虽然看不懂,没情节,还是觉得很牛逼,很震撼。不知道是因为台词,还是因为手法,还是因为某个不仔细看注意不到的细节。比如章子怡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比玉娇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同样是演小三,同样是演大师的小三,看看章子怡在《梅兰芳》中的表现,还说是唱京剧的名角,基本就是一个怨妇;再看看宫二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好的导演,以及好的导演能提携演员到什么程度了。

要说《一代宗师》,远远不能算成品,顶多算是大师的一个草稿。如果不是制片方急了,这部历时八年的电影的上映还遥遥无期。这导致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许多逻辑混乱,风格不统一,尤其是张震演的一线天,如同一块大石悬在我的头顶,直到影片结束也没落地。宫若梅“一生不嫁”的那句台词出现了起码四遍,豆瓣上有人吐槽说是因为拍了好多条,不知道哪条最合适,于是就都放上了。但即使是草稿,也让人惊艳。到了王家卫这里,就发现好电影不一定要逻辑通顺,风格统一。气氛出来了,故事出来了,大家可以自己拼接逻辑,还觉得是大师跟我们玩儿。比如宫若梅五二年大年夜见叶问,说自己十年前的大年夜在哪里,然后镜头切回十年前,许多人觉得突兀,我却觉得是人生的玩笑,假如时间倒转,宫二是否还会做出这种选择,或者她的人生是否是另一个模样,都没有讲出来,只能让观众自己去猜。

许多影评说宫二是比叶问更有血有肉的形象,这点我同意。可是我觉得王家卫明明对叶问很有想法,可是没有拍出来(完)。叶问在片中一直是很积极的存在,他是个很入世的形象,一开始要出头、好胜,后来为了生存抛弃妻子,最后他在大南茶楼见宫二的那场戏,眼中是很世俗的态度,我爱这世界,我爱这功夫,我要走下去。而宫二是相反的路子;她的人生在她选择替她爹报仇的那一刻就注定是悲剧了,她自己也知道是个悲剧,但从她少年时养成的倔强的性格起头,就知道她的人生注定是这样了。她追求过美好的东西,但爱情在家仇国恨中是不值一提的,她看叶问的眼神是心如枯槁,基本只剩下遗言了。

所以从正常的逻辑角度看来,《一代宗师》要这么拍才能有价值观的输出,如果再给王家卫八年,不知道他会不会把叶问的后半辈子拍完。其实说不定人家已经拍了——我相信他拍的条数与上映时间之比是最高的——把他扔掉的拷贝捡起来再重新剪辑一下,剪个上下两集或者上中下三集,还是很有可能让我们管中窥豹看到一代宗师的哲学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斜风细雨不须归

943144_10151595481112350_28726771_n

西雅图的天气似乎永远是这样,微凉,微雨,空气中是潮湿和植物的味道。在中国号称钓鱼从来不空手而归的姥爷带来了钓具,去Fred Myers买了蚯蚓,钓鱼证。四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于是一家人,带上小女儿,浩浩荡荡地朝公园出发了。

美国钓鱼规矩多多,姥爷不能像在中国南方的丘陵山间一样随心所欲。首先得买个钓鱼证;其次有钩子、鱼的数量的规定,还有的湖甚至规定钓完之后要放回去——我说,还不如学姜太公钓鱼呢。好在有Trout,也就是鳟鱼,被放在几个重点湖里让爱好者钓。四月份放下去,六月份就被钓得差不多了,可见大家热情。

第一次去Pine Park公园是Pine Park开放鳟鱼垂钓的第一天,小小一个码头上面已经人满为患。操着各种语言及各种口音的男女老少,有的已经颇有收获,有的装备齐全,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第一次自然是空手而归的,美国的鱼习性和长相似乎都与中国南方山野水库里的鱼不一样。但午前春阴,午后春雨,小女儿在旁边的儿童区玩滑滑梯,我们在湖面上微风习习,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之后去BBS上取经,才知道在这片山河湖海纵横的土地上,有这么多钓鱼的方法。除了湖钓之外,还有河钓,海钓,挖蚌,钓螃蟹,开船到水面上钓。又有大湖、小湖、野生鱼、放养鱼,不同品种吃不同的饵料,总之很让人头大。但姥爷兴致很高,加上Bird也突然来了兴趣,结果又买了根鱼竿,第二次去了Pine Lake。那天天气特别好,据说华盛顿州成为了全美最热的地方,我脱掉鞋坐在码头上,看太阳从天空中慢慢西斜,天空从白色变成透明的黄昏,又从黄昏变成晚霞的粉红。湖边的豪宅华灯初上,天空中逐渐开始出现点点繁星,黑魆魆的森林近在咫尺,鳟鱼开始跃出水面,翻花儿,吐泡儿,仿佛这是它们的夜晚。

我们的餐桌上,鱼的数目也逐渐多了起来;华盛顿湖浩渺无边,野生鱼的种类也有很多:今天吃鳟鱼,明天吃黄鱼,据姥爷说还有鲈鱼,虽然我没看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才能钓到大鱼,成为馋嘴小女儿的口粮。

刚写到这里,Bird又来了短信:“现在就回家,一会儿去钓鱼!”天哪,钓鱼的兴致竟能高涨如此!但愿他们今晚满载而归。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丹佛记

59741_10151839174590130_33490736_n

作为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城市之一,丹佛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与整个中西部给我的感觉一样:幅员辽阔,寸草不生,千篇一律的town center、商业区和公路。自芝加哥往西,开了几千公里见到的基本就是这幅德行,与东西海岸的风情万种大相径庭。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司的技术中心就在丹佛,所以我与同事只能义无反顾地踏上东行之路。

丹佛的天气有两种:晴天或者下雪。由于极端远离海岸,又背临北美最大的落基山脉,丹佛的天气如同弹簧一样,不断在极冷和极热之间蹦跶,而且基本实现无缝链接。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下旬,西雅图的樱花都快要凋谢了;可是丹佛在我们去的第二天开始大雪纷飞。前一天还是春光明媚的十来度,第二天早上,我和同事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车里,打火,暖车,等着车外一英寸厚的冰一点一点地融化,这个过程用去我们半小时,而此时的气温是零下九度。

除了极热和极冷,丹佛的天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干。从多雨之都飞来的我一到机场变发现口干舌燥,到了酒店发现连双眼都干燥无比。平时用量的面霜和饮料根本不够用,晚上我恨不得起来溺死在浴缸里。从丹佛回来我发现双手布满无比细小的伤口,都是干裂之后没有用足够的护手霜造成的。

与西雅图downtown的繁华不同,丹佛公司的所在是一个扔在美国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区别的工业园区。一周的时间,从窗口望出去,都看不到任何绿色,简直是满目荒凉。回到西雅图,一出机场看到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满目的绿色,我简直像濒死的鱼跳进了水里。

然而丹佛也并不是一无四处。许多人留在丹佛,是因为它广袤的群山。从Hyatt十八楼的Bar看出去,整个落基山脉横亘在丹佛的西部,如群龙起伏,覆盖着白雪皑皑。飞机起飞的十分钟内,美景尽收眼底,代价是随后两个小时舷窗外一无所有、连公路都看不到的北美大陆。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冬中余雪在

文/王小心

那天和同事出去吃饭,一个刚从毛里求斯度假回来的哥们说,他在日本上空看到了富士山,很美丽。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瑞尼尔山与富士山同一形状,海拔更高,都经过雪与火的洗礼。2012年九月,从西雅图回芝加哥的飞机上,机长突然广播:“大家伙儿可以从窗口往下看,我们现在正飞过瑞尼尔山的上空。”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飘渺的云层下,仿佛黑白照片的瑞尼尔山口正对着我,在无法企及的、荒凉的大地上,矗立着白雪与灰烬覆盖的火山。在那一刻,我不是地球上的乘客,而是空降到月球上的旅客,仿佛世界尽头的荒凉与广袤在我眼前一览无余。

在所有的自然景观中,山脉是我最爱的一种。在青海支教的时候,在黄石旅行的时候,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它们不分白天黑夜地矗立在那里,白日看起来壮丽,夜晚看起来凛然。将暮未暮的时候,天空呈现极深的蓝色,而山脊上笼罩着一层近乎白色的光辉,仿佛是给狼人照亮的踪迹。它们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有如遥远的古堡,而树林是它的禁卫军,一丛丛指向天空的树杈令人肃然而无法亲近。我是没有办法改变它的;我只能让它改变我。

瑞尼尔山(Mount Rainier)就是给我留下如此印象的山峰之一。曾经想过开车从芝加哥沿90号公路到来西雅图,本地同学吃惊地睁大了眼:“冬天开车走90号,你疯了?两座山:洛基山,喀斯喀特山!”北达科他、蒙大拿,确实是美国最荒凉的、电视剧中越狱犯才会藏身的地方,我放弃了这个念头。而瑞尼尔山,正是喀斯喀特山脉的主峰之一。

瑞尼尔山是个非常奇异的地方。如果在中国的西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一座座雪山巍然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非常壮观,但也觉得这地方是该有这些东西。而在临近大海、海拔非常低的地方,一座雪山拔地而起,某天在临海的城市的观光,蓦然回首,发现巍峨的雪山仿佛与你近在咫尺,与城市里的地标建筑交相辉映;即使在盛夏八月,雪山上的皑皑白雪也历历在目,明暗交织,仿佛月球表面银色白色的暗影。这时,你不禁感叹,好一座白日月球啊!

这就是雪山与火山的独特景观。只有火山的喷发会让海拔瞬间隆起至可怕的高度,高海拔又让火山很快被白雪覆盖。瑞尼尔山与日本的富士山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仍然在活跃期的活火山。即使小小的岩浆喷发,也能让泥石流淹没至几十英里之外的城镇,毁灭人类百十年来的辛苦劳作。在这壮美的自然景观前,没有人会不产生自身渺小的感情,从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瑞尼尔山是地球上记录降雪最多的地方,因充沛的太平洋水汽就在邻近,沿着山脉一路上升,形成高海拔地区巨大的雪量。1971至1972年的冬季,这里一冬天下了2850厘米的雪。充沛的雨水肥沃了华盛顿州的土地,所有华盛顿州的车牌上都印着瑞尼尔山的标志,自豪地写着:Evergreen State ——永绿州。在这片纬度与黑龙江省相近的土地上,瑞尼尔山无疑是这里的人们巨大的宝藏与生命的源泉。

是的,毋庸怀疑,这里也是滑雪者的圣地。虽然离开车三小时的温哥华Wistler还有差距,但西雅图的雪场、雪季均让一般地区望而兴叹。这里有7/24不间断下雪的Stevens Pass雪场,直落数百米的几乎垂直的雪道,还有山顶上可以看日出的小屋。一直到四月底,我们仍可以驱车上山,而上山的路程好似王维的雪溪图。最重要的,到山顶的前一秒还在飘雨,一到山顶,绝对是飞雪皑皑,连油门都不那么沉重了。

Stevens Pass: 从西雅图405或5号向北,转522再转2号公路大约一个半小时。雪季门票大约200-400美元,不限时。山顶有出租雪具(39美金/天),但在山下随处可见有瑞尼尔山标志的户外用品店租会更便宜。

http://wangxiaoxin.net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车轮上的我

去年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开着一辆现代Sante Fe在小镇上晃悠,忽然身后警灯一闪,警笛一叫,一名警察叔叔把我拦了下来。第一次被警察Pull over的我战战兢兢从书包里把id取出来,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不敢动,脸上肌肉紧张得直哆嗦还要装出一副笑脸问他how are you,就是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结果警察叔叔比我还要和蔼,说女士你知道么,你的后灯不亮了,刚才转弯很危险,要赶紧去修啊。

作为在美国从来没进过修车铺的我,此时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我们班有一哥们,每天脸上笑嘻嘻地从不隐瞒自己的性向,是德国大众的最忠实粉丝。据说他从幼儿园起就确立了要进大众工作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从未动摇过。来自美国西南沙漠的他是修车、买车、装车的一把好手,从幼儿园的乐高积木锻炼起,到自己买二手车拆装再卖出去挣钱,据说已经达到了车神的境界。跟车神哥哥一说,他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VW领我到某个我至今未记住名字的车店买好灯泡,操起螺丝刀,三下五除二把我的灯罩卸下,灵活地把各种分不出颜色的电线接上,让我的车重放光明。我只能在旁边捧着某次在停车场撞裂的灯罩,听着他嘲笑我竟然能用块胶布把灯贴上,崇拜地看着他边修车边给我讲他在沙漠开车的各种传奇经历。车修完了,我们也成了朋友。

修车如同医生。医生看人,他们看车。同样是望闻问切,下周稳准狠,别人半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们轻轻巧巧四两拨千斤就能搞定。这样的技能,绝对是从童年时坐在父母车轮上就开始被熏陶被潜移默化,如同中国人学习炒菜或自行车一样,是生存本领,也是生活乐趣。有车有房的美国中产阶级,周末丈夫最爱做的事不是鼓捣花园就是鼓捣车库,那是他们的cave,可以钻进去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光。

童年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我,这辈子对车不敢有任何技能上的奢望。然而在美国,车是必备用品,无车寸步难行。最早住在南加,那是典型是用“how long time driving”来衡量距离的地区,沿海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辆SUV、minivan开得飞快,导致被北京的蜗牛交通惯坏的我直接被吓得不轻,直接挂掉了一次路考。

其实美国的路考很容易,起码比北京容易。美国人不知手动挡为何物,人人都开一辆“挂块骨头狗都会开”的自动挡。我的第一辆车是辆剧老爷的minivan,快二十年了,除了电池老挂掉之外竟然没有任何问题,我和bird两人开着这辆巨大无比的车去了LA,沙漠,边境,逛遍了南加的山山水水。

当然,在家里有一个男人的情况下,主要的开车者是他。虽然南加出门言必称高速,但我竟然不怎么敢上,这也是被宠坏的表现之一。我周围的家庭,大部分也是如此,我见过一个在南加住了五年开车只开local的女人,当然,她已经比大部分从来没有开过车的女人好很多了。

我的车技被锻炼出来,是在住到芝加哥后。一个人在中西部地区生活,车也换成了SUV,每天街趴,每周挪车,与交通灯与罚款单作斗争,其乐无穷。为了省钱,是绝对不会租公寓停车位的;于是就有了无数次深夜徘徊在街头四处找停车位的日子;夏天有扫街,冬天有snow ban,停在不同的街道上,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停车。每周不同的挪车时间是对记忆力的一大考验,即使记在手机上闹钟提醒,也还是被罚款过;但停车的辉煌战绩是每次停车下来,看到前后不足十厘米的空挡,觉得开车技术又大有长进。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一个人在中西部的生活让我从不敢上高速的菜鸟变成了可以开车载同学去另一个州的司机;也在开学时来回机场无数次迎接新生顺便赚点零花钱(考虑到我车的mileage,基本上零利润)。但比起美国同学成长的车轮上的天赋本领,我还是差了很多,也许永远都赶不上。去年夏天和同学去黄石和大提顿国家公园,横穿三个州,每天十小时以上的车程,崇山峻岭,海拔起落,从黄石南门到北门,东门到西门,全由一个大三的美国女孩完成。他们不论男女,就是有这种在大山大川间纵横捭阖的勇气,他们的身上流着殖民地拓荒者的血。最惊险的一次,是半夜在黑魆魆的森林里我们开车回家,副驾座上的男生突然大喊:“停车停车停车!”疾驶的车急刹车停下之后,只见一头通体颜色比黑夜还要黑的野牦牛与我们堪堪擦肩而过,再晚一秒钟,不知道谁会变成谁的夜宵。

现在到了西雅图,是第一次每日开车通勤。终于换了一辆新车,蓝色,叫Cornflower blue,矢车菊一般的蓝色。我唯一可以评论车的地方就是颜色,这点也被车神同学嘲笑过。本来可以坐公共汽车,很方便,也很环保。但是,坐在公共汽车里,总是有不能控制的焦虑感觉。每次红绿灯一停,我就恨不得跳下车走路回家。开车到park & ride,即使每天只节约了十分钟,也觉得自己控制了时间,更控制了交通工具。西雅图多雨,在早晨或者傍晚的雨雾蒙蒙中,开车仿佛在绿色的花园中穿行。上礼拜我开车经过一棵樱花树,就种在安全岛上。我的车像鱼一样从树下游弋而过,带起一阵风,樱花的花瓣两三片飘进车里,这种感觉,又岂是公共交通能比的呢。

所以我劝在美国的所有人学车开车。不管是博士后老婆、全职主妇、学生,开车都是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班上有个小妹最近去了湾区工作,我每日在qq上不辞辛苦地劝她买车。在这里,车如同中国人的菜篮、自行车、公交月票,是不可或缺的生活。

车神同学后来去了福特。很好的公司,很大的公司,只是不是他最初的梦想。得知我买新车后此哥们在我的Facebook上留言: Where is Ford? 说好的Ford呢?他曾允诺给我员工折扣。下面有人回说,哥们,where is your VW?他回到:In my heart, always in my heart!

此同学现在著名炒房团热点地区底特律,住着月租一千上下三层的小楼。让我们祝愿他早日实现人生的终极梦想吧。

Posted in 书籍旅游, 乱七八槽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西游降魔篇》:佛教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西游降魔篇

 

以前不觉得,后来才发现,周星驰的电影中宗教的意味愈来愈浓厚。从《大话西游》到《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再到《西游降魔篇》中的取经之路,才明白周星驰受佛教影响之深。其实挑选西游这个题材来拍片,本身就是对佛教的致敬。西游记中,人不如道,道不如佛,如来是解决一切的根本。所有尘世中不能化解的因果,都进入佛教中给予化解。从这点上来说,《西游记》和《悲惨世界》一样,都是宗教凌驾于尘世之上的三教九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一条龙最终解决方案。

当然也包括爱情。

所以当卖萌的唐三藏最后在师父面前说: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时,我就知道,星爷又在给我们普及他的佛教情结了。《功夫》中的如来神掌还只是在蓝天白天中,《降魔篇》的如来神掌拍到了地球之外,这代表一切尘世情感四海一家解决之道的终极武器解决了小人物的生存,也升华了小人物的情感,说白了就是普度众生。把情感放在心底,作一个冷面英雄,与大话西游中城墙上的日本武士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周星驰对自我的评价。他的理想与大多数中国男人一样,基本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的状态。陈玄奘是这种悲剧英雄的最好写照,所以在电影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西游降魔篇》中玄奘其实降的不是魔,是妖。佛教中的魔与基督教中的魔含义不一样,只是因为翻译时找不到恰当词语才随手拿来对应的;而妖这个内涵,更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妖在西方是妖精,还有点可爱,与人恶作剧;在佛教中则首先是女性,装束奇特、作风不正, 不详之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本质上都是妖,收复了就变成取经利器。看电影中高老庄烤猪肉的场面,妖气森森,阐释得好极了。孙悟空的妖气冲天,一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气质,是各版西游记中没有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我们所在的世界

在西雅图,上班的路上要过两座桥,一个湖,一条高速公路。很奇怪地,在高速公路的路边有一站,孤零零的一个站伫立在疾驶而过的车水马龙中间。每次路过这个站,我都会想起村上春树在《1Q84》中描写的那个高速公路的出口,青豆穿着套装,顺着螺旋楼梯,一层一层地往下走。现存的世界就这样在她的脚步中流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从不存在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世界。

《1Q84》真好看。既有现实,又有幻想,还有村上的狡黠。总觉得村上是个智商很高的人,带着居高临下的笔触看这个世界。他书中的人物都是无父无母(或事实上不存在)、单身一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几乎是隔绝的。看青豆和天吾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一点一点串接起来,两个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不可能的世界中产生共鸣,并给读者提供智力游戏的机会。

与以前相比,我倒是觉得村上的写作风格不那么天马行空了,更多了流行小说甚至影视文学的感觉。青豆去刺杀领袖一段,几乎可以听到《教父》里艾尔·帕西诺从洗手间走出来的那一段呼啸而过的冲水声,紧张极了。可是天吾的故事也照样紧张,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情与性欲的紧张。青豆与天吾分属《挪威的森林》中绿子与直子的部分,两者的生活和情感有风格上的不同,但又微妙地统一起来。

书还没有看完,不能最后下结论。但每天清晨坐在上班的班车上看一段,西雅图窗外雾蒙蒙的风景与书中的奇妙情节结合起来,是异常和谐的。这书让人惦记着,又不过分狗血让人想要在凌晨四点读完,是很好的消遣读物。每次从书中抬起头来,公车轰轰烈烈进入西雅图downtown交通的地下隧道,我总会想,书中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到底区别何在呢?这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这窗外永远阴沉或变幻的天气,一成不变的上班族,如仪式般每日准时说“Good Morning”的司机,是否与1Q84,或者2Q13有某些共同点呢?

也许我永远不知道答案。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一地鸡毛

新年第一天。

本来说要去Stevens Pass滑雪。某人不去,说要在家里睡觉。西雅图一个月一共晴两天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然后发现前一天给小朋友买的床板锯少了,放不下去。哼哧哼哧奔到HomeDepot重新锯一遍。

中午吃午饭,小朋友非要往high chair上撞。于是有人张罗给小朋友垫垫子。我说不能惯着,垫子撤掉,有人怒了,夺门而出。下午在商场里联想到我回来几周连暖气都不敢开开了还要被关掉,要买什么东西不敢买要扔东西也得偷偷扔,顿时觉得我就是一大受气包,心想为什么在我自己家里我不能做主,眼泪鼻涕哭了一纸巾。

然后又想到人家带孩子也不容易,灰溜溜地擦干眼泪回家,刚一进门,小朋友发烧了。于是又出门奔到药店买药。买完药回来给小朋友滴上,小朋友顿时生龙活虎死活不睡觉。

九点终于哄睡了,半夜一点又开始发烧,于是又滴之。老人陪了一晚上。

然后我联想到以后天天八点半就得出现在公司门前的上班,心里真是一地鸡毛。

如果此时我在Stevens Pass雪场……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Leave a comment

饥饿是一切价值观分歧的根源

随之而来的比如什么产品包装盒不舍得扔,桌上一定要铺一张塑料纸 ,衣服一定要手洗,饭碗里一定不能剩饭,剩饭一定要留到下顿吃,Organic的东西一定要给娃吃,以及旧衣服一定要剪了当抹布,一切东西能不用一次性的坚决不用一次性的,发展到一切东西都以实用角度而不是美学角度出发,一切东西都以省钱角度而不是舒适角度出发,都是源于此。

这种根植于脑海深处的饥饿观影响到了老一辈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光是形而下,还有形而上的方面。比如读大学一定要读好找工作的专业,而不是以爱好与特长出发;找工作一定要找铁饭碗的工作,不管天塌下来还是世界末日都不会失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还有对吃与厨房的主导型嗜好,导致一天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厨房里,但并不见厨房的台面与地面有多么干净,冰箱里却永远都是剩饭剩菜。

这种价值观与在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没有把资源当成有限系数的广大美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及从未经历过饥饿的中国九零后零零后的价值观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成为了文化差异、民族差异、以及老少两代同堂生活矛盾的基础。

难怪国内电视台那种天天教人把可乐瓶子剪了当拖把的生活巧当家节目拥有那么多观众。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Leave a comment

《悲惨世界》:雨果大文豪

走出影院我和Bird说,雨果真是文豪,两百年前的剧本了,竟然到现在都没有几个本子能超过的。大师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刻描写让我和一帮大叔大妈在电影院哭成了傻逼,直到片尾字幕升起,我们还没哭完。

冉阿让是个一切剧作家小说家都会热爱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进行自我救赎,从越狱后仿佛站在喜马拉雅山上(装束也和喇嘛差不多)寻找太阳的光明开始,到在修道院里被神父感化,到舍身救马吕斯和最后的魂归天国,肉体逐渐腐朽,年轻时的力拔山兮不复存在,到最后甚至都不能自己把行李抗上马车,然而灵魂却逐渐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他是剧中夺人眼泪最多的人物,和巴黎街头那小小的、在灰暗的天空下灯火不灭的街垒一起达成了电影的高潮。

在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悲惨苦难的法国老百姓生活之中,雨果描述了这样一个结构宏大、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法国的近代史、城市史,阶级矛盾,与人世间各种情感与人性的百科全书。看完电影,最大的想法不是对剧情或导演的功力有所看法,而是全身心地被故事折服。我跟Bird说,像《悲惨世界》这样的故事,不论谁拍都会好看的。

我没有看过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所以对剧中演员的唱功无法比较,但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超越了业余水平,休·杰克曼即使没有突出表现,也算是圆满完成任务的;Anne Hathaway出来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演技和唱功都是不错的;马吕斯那个小伙在《我和梦露的一周》里面一副弱不禁风的少年模样,这里的唱功还是相当感人的;最招人喜欢的是演Gavroche的Daniel Huttlestone,全身上下处处是戏,最后的场面也赚走了许多眼泪。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