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哥谭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哥谭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高登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高登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
Magic Mike《魔力麦克》: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
电影院里都是女人。闺蜜们在周六的下午闲闲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脱了凉鞋把脚架到前排的座上,准备看脱衣舞男大展身手。 脱衣舞男果然好看。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肌肤往下淌。警察,士兵,消防队员,西部牛仔,都是男性荷尔蒙爆棚的角色扮演。在佛罗里达夏季炎热的小镇上的脱衣舞酒吧,女性是上帝,头一次,男性为了取悦她们而表演。 他看起来什么都有,有女伴,有夜夜笙歌的生活,有大把的现金,有精湛的舞技。然而完美的身体背后是残酷的青春。内裤里塞满了大把大把零钞,在深夜打烊后,Mike小心地一张一张把它们在桌角上扽平,叠成一摞,再在上面放上一本厚书压平。他的理想,是做家具店的老板,自己设计模样怪异的家具卖给顾客。他自己编写了产品目录,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去银行,女职员看到他的英俊模样也不禁脸红。可是,她还是无法给他贷款。他温柔地安慰她:“It’s Okay.”30岁了,在青春的末尾上,他想去迈阿密,想离开这个角色,可是从银行里出来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个梦想。重操旧业。重新回到欢场。他笨拙地向喜欢的女孩解释自己的计划,可是Brook问得好:“关键不在于我相不相信,关键在于你自己相信吗?” 他的眼里有与职业不相称的憨厚与青涩。那张酷似阿甘的脸上有泪光划过。 欢场里有四五十岁的老脱衣舞男,依然一身肌肉,卖力表演。已经抱不动观众中的胖女人,腰肌劳损只好尴尬地离开舞台。也有被他带进这里的十九岁的小男孩,连法定喝酒的年龄都没到,却走在舞台上随便一脱衣就尖叫声一片。这里的钱来得快。一晚上,两百三十块。全是一元、五元的零钞,粘着汗水和女人的香水味。小男孩迅速学会了诱惑的眼神、毒品、与女人周旋,Mike离开了,还有新一代的”Magic”。一代一代的脱衣舞男在这个舞台上,夜夜如此,在女人的尖叫与金钱的味道中渐渐老去。 诗人说得好,英雄最怕气短,美人最怕迟暮。小男孩憧憬着未来,他无比感谢Mike让他见识了这个世界:“瞧瞧几个月前我们还在做什么……我特别特别感谢你。”多么讽刺!十年前他也许也这样想过吧?Channing Tatum是幸运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他人呢?他们走自己的路,我们无法回答。 ***************我是闲聊的分割线**************** 顺便说一句,要看肉的可以去,当真五光十色,特种口味,总有一款你喜欢。要看腐片的没戏,这是一青年版的Up in the air。要看孔雀的,呃,孔雀在White collar这种电视屏幕上也是一美男,在这里一比较,差两个男主好多了就。
Moonrise Kingdom《月升王国》:那时我们就懂得一切了
还记得初中前排的那个男生女生么?那个穿白衬衫的背影在老师讲课的背景音中慢慢被夏天的汗水氵因湿。登着单车的校园,江边被梧桐树包成一个拱洞的道路,那像一棵小芽在心中萌发的爱恋都在中考、提高班、老师和家长的唠叨声和交到班主任手里的情书中逐渐远去。我们放弃了与最早喜欢上的人谈恋爱的机会,因为我们听了成年人的话:早恋是不对的,你们长大后会发现自己很幼稚,你们会喜欢上别人,等等等等。 我们成年了,我们和那时的他们一样大了;然而我们发现那时的我们所想,仍然是今天我们所想。那时候的喜欢,与今天的喜欢并无不同;那时下定的决心,与今天下定的决心也一样会更改后悔。看看成年人里有多少离婚的?那时候的我们就懂得一切了:我们可以给自己做主,但我们失去了这个机会。 Moonrise Kingdom给了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Suzy和Sam这两个大人眼中的问题少年相约私奔,带着自己的小猫、几本书和一个录音机,在小岛上长途跋涉,露营,钓鱼,在夜里的煤油灯下读书。导演韦斯·安德森制造了一个极其简单而荒诞的世界,不知是因简单还是荒诞而显得不真实:纯净的大面积颜色,vintage的调调,邮局和灯塔的红白相间,天与海的蔚蓝,童子军的芥末黄,Suzy大衣的肉粉色。这样的色彩中,两个少年给我们演出了一场干净利落的恋爱,不黏糊,不痛苦,却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决心和生命中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 如果我们当时没有专心准备中考高考,而是和另一个人轰轰烈烈地谈了场恋爱?如果我们当时对自己的心意如此确定,即使在神父面前发誓非你不娶也在所不惜?我们没有机会重来一次,这个小岛就像是我们的永无岛:即使身无分文,也要采一束野花给自己的心上人;即使匆忙离家出走,也要抹上蓝色的眼影;在海边悬崖的岬角搭一个黄色的帐篷,在外面烤鱼,抽烟,读自己最爱的小说给朋友听;我们的决心要让成年人都知道,直到再没有什么能把我们分开。 两个小演员都很给力,穿着打扮更是一绝。我喜欢Sam的貂毛帽子,后面缀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即使大雨淋得湿透,也要把它端正带上;我喜欢Suzy的粉色斗篷式大衣和装小猫的藤筐,还有从来不笑的酷酷的那股劲儿。地理老师的圣诞套装可爱得紧;Scout master这个温情的角色由爱德华·诺顿出演,对孩子们的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Ted:这不是一部儿童电影!
我给这部电影打四星,完全是出于我的观影洁癖。其实这部电影可以打到四星半或者五星——对于一部爆米花电影来说,它实在是超出预期太多了。一开始画外音无辜的口吻让人以为这是又一部《极地特快》似的童话,结果没想到正片一出,脏话满口,种族、黄色笑话、自嘲、政治讽刺满天飞,完全颠覆了我看预告片时的家庭片幻想,我差点以为这是部Clint Eastwood或者Oliver Stone拍的充满男性荷尔蒙的电影。 美国人真是放得开。电影分级一提高,放弃了带孩子去电影院的幻想,整个电影院就变成了中年人的欢乐Party。电影故事很简单,小男孩John的梦想成了真,圣诞礼物Teddy bear活了过来,陪伴了他的整个人生,直到他需要在家庭和Ted之间做出选择。但其实,电影充满了各种隐喻,有时甚至是明喻: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泰迪熊;各种时候他需要在女人和泰迪熊之间做出选择:是成为一个负起家庭责任的男人,还是追逐自己心中小男孩的梦想,不负责任但快乐;只要心里有泰迪熊,就无法离开童年的世界;但最后女人还是抚平男人心中伤口的关键人物;女人想要和男人快乐地在一起,就必须宽容他的那只泰迪熊。最后那个缝针的场景,简直让人又诡异又想笑又好像不该笑的黑色幽默感,快赶上Tim Borton的黑色电影了。好了,到此为止,我基本把电影情节讲了一遍,剧透得也差不多了。 可是哪个男人能离开泰迪熊呢。童年的动画片是那么美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幻想有一天坐在恐龙特级克塞号上打倒了格勒密斯;我们希望一辈子都有大麻抽,有女人投怀送抱,不负责任地和各种人上床;这在苍白的、一份租车公司的工作背后,是我们短暂逃离现实世界的唯一出口。为此,我们宁愿付出害怕打雷的代价,愿意逃离衣冠楚楚的社交场合,在泰迪的身边,冲口而出一些平时不能说的话,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事。 导演蛮有号召力的,把Nora Jones和Sam Jones都弄来演真人,电影院的大叔大妈看到满头白发的Sam Jones,估计也会好好地怀念一把自己的童年吧。
《春娇与志明》:红尘万丈与转身之间
这片要是让《全城热恋》《和你在一起》之类的导演来拍,估计就全然毁了。那么多线索,那么狗血的故事还能冷场!相比之下,我真要全心佩服彭浩翔的才华了,一个城,两个人,三四个配角,可以玩的这么好,从头到尾无一处让人想离开,更不用说结尾的包袱。 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说不真实,不如第一部彭浩翔在他家自己的地盘上原汁原味。可是我却觉得,里面的故事一举一动都道尽平凡男女恋爱人生的百态世情。你就爱上了那么一个人,离开舍不得,喜欢又伤自己,直到你发现,自己变成了他而不自知。他不是不善良,甚至不是不有趣,可是男人的毛病他都有,脾气也都有,你想放下,又不想放下,直到一个搞笑视频能看得你泪流满面,从此放下自尊和他在一起,过柴米油盐的生活。每个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有什么不真实,有什么不原汁原味的啊? 我甚至觉得,这一部比《志明与春娇》还要触动人心。《志明与春娇》是一点小清新,一点小文艺,一点小港式幽默,一点不触及皮肉的伤害,还是浮在尘世之上。而《春娇与志明》有更多红尘万丈,更多人生无奈,更多取舍之间的犹豫不决。若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婚稍显狗血,我要说这一部戏比上一部更生活,更沉淀。经年之后,你身边的那个人还是不是你想要的人,你的生活是不是还在如你计划的轨道之上,你的身上到底掺杂了多少那个人的影子,你是不是最后放下了底线和那个人在一起,这,才是小浪漫的文艺开头之后,我们要面对的生活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戏假情真
在九把刀还是吉登斯的时候,我关注过他的一些作品,如《楼下的房客》等等。后来就没了消息,直到他拍了这部小清新的电影。看过电影后看他在北大的演讲,才发现他原来是这么个热血青年,有追求有信心有渴望有坚持,具有大部分成功的人的性格。想想也觉得对,他的那些小说里近乎漫画和电影分镜的写法,确实是有满肚子故事要倒出来的人,不得不一句一句细细告诉读者,笔永远跟不上脑子快的那类作者。 九把刀的电影拍得很生硬。许多镜头就是漫画,一格一格,前后没有衔接,看着更像是静止的画面而不是流畅的情节。比如“周杰伦三年二班”的那个镜头,还有最后大家一起打棒球的场景。记不起来前面发生了什么,后面发生了什么,很多时候,观众会觉得无聊。 好在他有故事。他是在写自己的故事,任何人在说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演说家;在写自己故事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个好作家。这部戏之所以感动了我们,是因为他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虽然玩的游戏,看的漫画都不同,但残酷青春中最纯最甜的那些暧昧和小故事都是一样的,轮回一样发生在每个人的头上。不管你是学习好的乖乖女,还是调皮捣蛋的差学生,你的衬衫背后永远都有那圆珠笔戳出来的那一抹蓝色,语文课本上永远都有那个人的名字或画像。我们在注定的季节遇到这些人,这些事,然后注定一般,渐行渐远,永远不复相遇。 还记得高中时那个后座的男生,后来参了军,退了伍,进了工厂还是街道?还记得那个头发上有个蝴蝶结的女生,后来去饭店做了服务员,嫁了人,又早早生了小孩?这些人啊,如今遇见,谁能想到我们曾经坐在一个教室里,我们的自行车相距不过咫尺,我们曾共同读过《岳阳楼记》和《孔雀东南飞》?你碰到的每个人,都曾与你有过相同的青春,相同的幻想,相同的少男少女的情愫。 那一年,是我们距离最近的时候。然后我告别了你们,也告别了自己。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玩不转的生如夏花
Hunger Games的放映厅里上座率在上映好几周之后竟然还能达到80%,可见美国的小朋友们精神生活有多空虚。可惜美版大逃杀怎么玩也玩不过北野武,在生如夏花这一点上,美国人是失败透了,没受过罪没吃过苦的民族把十二区办成集中营怎么也扮不像啊。大逃杀的宗旨是死亡,是逃不开的命运,饥饿游戏呢?处处都是乐观的希望,我看画外音恨不得直接告诉观众说:你们太牛了你们改变了游戏规则,你们是虚拟历史里的蜘蛛侠蝙蝠侠绿灯侠红灯侠……耶!你们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但是除了这个核心部分,这个片子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的。第一,美国人对帝国景观的变态的向往给这个片子打造了继星战以来的又一个宏大帝国。人真是缺什么想什么么?民主的幻想独裁?庞大的让人类感到渺小的垂直建筑,空旷的广场,横在河流上的大桥,宽阔的街道,干净的市容,苍白的建筑色彩,首都与十二区的强烈对比……哇,我觉得我说到平壤去了,就此打住。基本上Capital的景观是照抄希特勒理想中的日耳曼尼亚,世界之都,设计得还是不错的。十二区游戏主角出场的镜头,也很像古希腊的奥林匹克。 第二,把这个片子里面爱情的部分统统删掉,游戏的设定和过程还是颇有可观的。假戏真做可以留下,男女主角卿卿我我没关系,但你们怎么能不是逢场作戏呢?最后两个人抱着一起回家了有意思吗?一个人不杀掉另一个人,还玩什么大逃杀啊,这要是把你们放其他民族里,全都得玩儿完。其他的娃到哪里去了?我理解二十四个太多所以一开始那场夺包大战就得挂掉几个酱油,可是总得留几个配角衬托主角光彩吧?这么惊心动魄的游戏里面,一定有比男主女主抱在一起更值得看的事情发生,结果呢?观众只听到一声接一声的表示有人死亡的炮响。 第三,战争,反抗和自由的情节可以有,但不能烂尾。Katniss对着11区人民挥手的那个镜头棒极了,我没对着Lulu的死哭倒是对着这个镜头哭了。但是,哭完就没啦?高压水枪挥两下世界就太平了?我理解还有第二部第三部(哇,好像暮光之城),但第一部不能讲得如此没头没脑啊。 总之这部电影可以有,但缺点和优点简直一样多。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小姑娘说了句话;她看不下去残忍的情节,说:这算什么啊,这不是把我们整成和观众席上那些打扮得花花绿绿的观众一样了?谁说不是呢,两千年前我们在斗兽场里看角斗士,今天我们移到了电影院里而已嘛。
Titanic《泰坦尼克》:永不沉没的电影
今天是2012年4月14日。一百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1994年的初中英语课本上,我第一次读到泰坦尼克的故事。1998年夏天高考过后的狂欢里,我和我的高中同学,男男女女一群人窝在罗蔚妈妈开的宾馆的一个房间里,看盗版VCD碟。十几寸的电视机屏幕,十几个人围在电视前。看到最后大家都哭红了眼,还在互相嘲笑对方。 今天我终于给泰坦尼克号贡献了一次票房。 十四年后的今天,看过数百数千电影的我再回过头来看泰坦尼克,仍然觉得这是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有爱情,有人性,有动人心弦的情节,有充满戏剧感的空间。有服装,有场景,有复古的绅士风度。有伏笔,有高潮,有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快感,有生与死面前伦理与求生的矛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觉得长,看着看着,Rose再回首就已是百年。上帝给人类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悲剧,也给后来人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创作和想象空间。从撞上冰山到整艘船沉没,在悲剧之外,更是把戏剧舞蹈搬到了生活中,搬到了行驶在黑暗的,茫茫的北大西洋上的一艘大船上。 小李子年轻时那张飞扬着俊逸神采的脸,真让人舍不得把目光从屏幕上离开。其实Rose, Cal,谁不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对新大陆的生活充满向往。3D的首映式上,看到演员们如今的模样,真是让人感慨沧海桑田。十四年就可以改变人这么多,那一百年呢?Rose是老了,而Jack永远年轻。死去的人永远停留在他死去时的模样,而活下来的人在人间,饱经世事风霜雨雪。一百岁的Rose想起她十七岁时的誓言,会不会对Jack说,我终于做到了呢? 她这一生的故事,都是Jack给她的。她说,He saved a woman with all the ways she can be saved. 海洋之心沉入大海,”a woman’s heart is llike a deep ocean with secrets”,她的那颗心,也永远沉入了大陪伴永远十七岁的Jack吧。 而十四年前的夏天,我连恋爱都没有谈过。
Mad Men 《广告狂人》第五季:大时代的开端
英剧美剧都有好剧,各有各的好。《唐顿庄园》好在宏大制作精心描绘,《夏洛克》好在原著的永恒魅力加现代的chic风格,《广告狂人》则好在精密洞察人生况味,一般电视剧拍不出来的。 第五季伊始讲的是变革,美国六十年代,民运汹涌,冷战越战一触即发。男士女士还当着婴儿的面抽烟,大家在办公室里还公然叫”Negro”,然而变化已经在悄悄产生。Joan的要强,Peggy的事业心,Megan的手段,Roger的压力与挣扎,Pete的逐渐成熟与尝到中年危机的苦头,当然,还有Don的人前恣意潇洒与人后的孤独疏离。还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Megan跳完热舞后Roger问他老婆:“你怎么不能跳成这样?”女人反击:“你怎么不能长成他那样?”Roger在大清早起床赴一个并不存在的约,让人又想笑又心酸。大风云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在开头的伏笔与最后的收笔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电梯与烟雾的冉冉上升,电梯门的打开仿佛昭示着新时代的好戏拉开了序幕。本集结尾,黑人一个接一个地涌进办公室,配上时代感的歌声,真有大历史的感觉。 《广告狂人》是难得这么多年一直保持高水准的电视剧之一,起码到了现在还是这样,不像大部分肥皂剧一样前几季好后面就每况愈下。这也许与制作方几年磨一剑有关,也许与演员Jon Hamm的人生历练有关,从中西部的小城教师到花花世界的一线男星,他自己几乎就是半个Don Dr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