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日记摄影
一时回首背西风
周末San Diego大雨,我得意地穿上了早就买好的雪鞋。买的时候小二问我,要去玩雪啊?我含笑点头,心想你等着吧,San Diego马上也会变成跟雪地差不多的地方。 今年的天气果然奇怪。往年感恩节时大家都还穿短袖的,今年虽然还是有不怕死的美国小孩穿短袖凉拖,我早已经穿得像个粽子似的爱斯基摩人了。Costo里面竟然有卖电热扇,没错,就是跟我南方老家的用的电热扇一样一样的那种。我们处在一个多么落后的时代啊。 我在上大学以前,以为全世界的天气都和我家一样。春天永远没有晴天的日子,我坐在自行车后座妈妈的雨衣里面嗅着塑料和外面湿漉漉的味道。中午会放晴那么一会儿,然后就又是一直下到夜里。这样的天气持续整个春季,直到五一过后夏季的猛然来临,气温(华氏)和湿度同时飙升到100度,小时候没有空调,一个城的人都睡在外面——天台、阳台、院子里,铺着大小不一的竹席竹床板,盖着花色斑斓的毛巾被;夏天就在这种西瓜、桑拿和暴雨的滋味中度过了。后来bird在夏天来我家,长于北方的他完全这种温度湿度双重袭击的气候震惊了,甚至于到了不能出门的程度。然后我才知道,原来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天气真是恶劣得可以。 但还有最好的时光,比如每年的秋天,有第一场秋雨,有新发的课本,有中秋节的葡萄和柚子,还有院子里小朋友烧塔的树枝劈啪声。秋天最好的感觉是一家人坐在平台上赏月,那时候还有外婆,一家四口说说笑笑,直到夜凉。还有开学第一天坐在卧室的窗前看新发的语文书——那时候都是把语文书当成小说读的;闻着新书油墨的香气,简直舍不得翻动。啊,外面淅淅沥沥的雨下起来了,天终于要凉了。 冬天是照例要生冻疮的。后来我居住的北京和美国人民都不知道什么叫冻疮,我也难以和他们解释。小雪、大雪,一个又一个恐怖的节气,室外冷到两三度,室内也不过十度左右,戴着写字手套还是写不出字来,脚在教室里早已冻得冰凉。外婆给我念谚语: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我就天天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空气里弥漫着木炭的味道——那时候一个火盆就是全家人过冬的全部用具。后来有了电暖气,再后来有了空调,可每当我回忆起儿时,脑海里还是噼啪作响的火花和空气中一点一点飘起来的灰白色的木炭灰,老也落不下去。 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第一年在昌平园,周末北京的同学都回家了,我在宿舍里一边听着张雨生的歌一边写信。那时候是网络时代的前夜,我一上午能写十封信!随身听里放着“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唱得既励志又忧郁。我抬起头,窗外的树叶金黄,阳光落在我下铺的被子上,暖暖的。大一去燕园参加交响乐团的排练,回不了昌平,晚上住在35楼的师姐那里,赶在熄灯前的十点半才回宿舍,看到整个宿舍区的灯光通明,第一次对北京有了家的感觉。后来终于回到燕园,那里的银杏颜色黄得比昌平园还好。南配殿、校长办公室,处处纷扬,那是北京一年最好的天气,秋尽东未来。我们坐在校长楼前面的台阶看银杏的树叶一片一片落在碧绿的草地上,坐了好久。后来我想,也许真是燕园把我变成一个文艺青年的。在那个园子住过的人,心里多少都会留些记忆和情怀吧。 北京的大街小巷总给我最深的世俗感觉,那世俗却又不失雍容和尊贵。官园那条路前面长长的围墙是我去西单坐车的必经之路,灰色的高墙后面总像有说不清的故事。到了内城的胡同里面,小孩的吵闹、车水马龙的喧嚷让人觉得,这才是生活。北京的魅力就在于大和包容,在于各种地方的千差万别却总能和谐共存。我去动物园淘小衣服,在五道口讲价,漫天的沙尘暴吹得我一张嘴吐出一口沙子。后来我住望京,去金宝街上班,约朋友在三里屯吃饭,去北展看张震岳的演唱会,周末去密云玩,在十三陵的路边买樱桃,觉得一天之内,好像全世界都逛过了。 当然北京远远不是全世界。后来我真的到了“世界”,有的是暂住,有的是搬家,然后再搬再离开,回忆中却还尽是天气的滋味。青海的滋味是冬天,永远的冬天,从九月开始一直到来年六月的冬天,皑皑的雪山就近在咫尺,煤炉把我的羽绒服熏出一个碗大的洞,羽绒一片一片往外飘。我送到县城补,从此衣服变成两截不一的颜色。冬天里校车的油箱被冻上,竟然有老师用柴禾去烧油箱,我们惊异于他的创意的同时都躲到不能再远的地方,竟然没出事。这里仿佛永远都在下雪,十月的青海湖在下,五月的达坂山口在下,六月的橡皮山还在下。春季来临,雪山融水化进了小溪中,溪水冷得刺骨,反射强烈的阳光让我蜕了一层皮。 北欧的滋味也是冬天,但是极其简单干净的冬天,没有任何杂质的冬天。哥本哈根港以内,到处都是白,白得纯洁,白得耀眼,包括步行街上橱窗里闪亮的钻石首饰,姑娘们的皮肤,和所有人的心情。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迎接圣诞,在平安夜那天下起了雪,小小的只有四岁的jonathan用稚嫩的童音叫我和shirley起床吃饭,院子里的大狗在不停奔跑,好像他也知道圣诞节。现在jonathan也长成标准典型的丹麦帅哥了吧,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我们名字的中文发音。 我知道我迟早会搬离San Diego,这个我刚来时觉得无聊完全没有娱乐的城市。不知道我搬走之后,对这里的回忆会是什么样的天气?是太平洋东岸汹涌浪花的咸味,还是登高远望就可以看见的海豚,或者是我觉得一点也没有享受到的,所谓的南加的阳光?可以预知的一点是,不管回忆的是什么,回忆起的东西总是最好的,或者说好的东西在回忆中放大了,像版画一样刻在了脑子里。有些事和有些人总是记得过分清楚,而有些东西靠照片都回忆不起来——比如三年前我办公室的陈设。可是,即使我难以忘记的那些事和那些人,在这么大的世界、这么长的生活里,我在哪里还能遇见他们呢?
王小心家的晚餐:水煮鱼,肉炒山药和蒜蓉烤虾
水煮鱼: 1.龙利鱼片切成薄片,越薄越好,抓淀粉和盐,酒腌上 2.锅内倒入油,炒干辣椒,花椒 3.炒热后,移出一半辣椒和花椒,剩下的一半加郫县豆瓣和水,烧开,放点盐 4.把鱼片放进去,煮至鱼片熟 5.准备豆芽和白菜,过水,放到大盆里 6.把煮好的鱼片整锅浇在豆芽和白菜上 7.另起锅,热油,当油热到冒烟时,关火,把油和剩下的辣椒花椒统一浇在大盆上 8.加上小葱或香菜点缀 肉炒山药 1. 山药切片(戴手套,因为山药会让手痒) 2. 肉切片,料酒,淀粉,盐腌好 3. 热锅下肉片,七分熟时盛出 4. 放入葱姜蒜辣椒,放入山药略炒 5. 山药将熟时放入肉片,放盐起锅 (这道菜我的失败之处在于加了老抽,破坏了原来的颜色) 蒜蓉烤虾 1. 虾洗净,从背部切一刀,剔除虾线 2. 加料酒,盐腌好 3. 烤箱热至390华氏度,烤盘铺上锡纸,抹点橄榄油 4. 准备一头大蒜,切蒜蓉,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辣椒和盐 5. 把切好的蒜蓉塞入虾背部的口子,铺好 6. 烤15分钟,如果不够,再略微烤几分钟,出炉
Posted in 日记摄影
Leave a comment
魔都大火的思考
上海十年来最严重的大火烧毁了一栋高层建筑,也吞噬了几十个无辜的生命。我不知道这次事故的责任能追溯到什么源头,但我想考究一下天朝对于防火的措施到底有多少可供改进之处。 首先,这样的高楼在上海和全国城市中并不少见,这样的火灾也并不是第一次,但从消防队的救火现场来看,几乎没有可供20层以上的消防措施。高压水柱上不去,直升飞机下不来,这就意味着我们从小学过的,火灾时要尽量往上走的方法根本不管用。在这次火灾中,聚集在天台上的人们没有得救,反而那些我们学过的不能用的自救方法——比如沿着脚手架往下爬的反而获救,这是最讽刺的一件事情。既然全国各地有那么多高楼,为什么不能建设更好更强的消防龙头,让消防能力可以达到几十层的高楼?我在北京时就住在一栋28层的民居中,现在想来,如果万一发生火灾,我们真是无法可想。 上海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又刚刚办完世博会,据说投入了大量的维稳经费,这次火灾消防队和警车出动也不可谓不迅速。然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落到更加重要的地方,比如强力的消防水龙;而更可怕的是,整个大楼的外面脚手架和涂料就是天生的可燃物,为什么在施工之前,没有想到这些问题?火灾发生的几率诚然很小,但一旦发生,就是大事;防范火灾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这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一旦发生,所耗费的成本要大得多。 除了基本的基础设施,民众的消防意识也极其薄弱。我想起前几天东北一商厦发生火灾,结果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因为商厦所处地是步行街,为了防止车辆行驶特意在路口设了几个墩子。这种事情在美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这个国家的每一寸马路牙子上都用红色或绿色标上了颜色,红色是防火通道,是绝对不可以占用了,绿色是上下车暂停,只有白色的部分是可以路边停车。关键是,这个条例真的是全民遵从,我从未见过有人停车在红线边上。相反,我在北京住的小区外面路边全停满了车,我曾听过物业几次劝说说你们这样占用了消防通道,但根本无人听从,业主为了省下地下车库的停车费,全都把车停在外面。只要有一人这么干,所有的人都会这么干,因为就算只有一个人,他也把消防措施全毁灭了。平时大家相安无事,觉得天灾人祸不会发生到自己头上;我不知道一旦发生火灾,这样的责任会追究到谁的头上。 刚来美国的时候邻居家发生火灾,大清早只听见外面哐啷一声玻璃被砸碎,原来是邻居把灭火器取了出来。随后消防车赶到,我见识了消防员有条不紊地停车打开消防栓,取水灭火,警车也到得非常快。顺便说一句,在美国围观消防或警车执法也是非法的,因为围观的群众可能会对秩序造成混乱。火灾很快就被扑灭了,除了一只猫以外没有人员伤亡。美西大部分是几层板楼或一层的平房,对于消防上不会有太大难题,然而一切防患于未然的消防措施和民众意识还是做得非常到位,为的就是防止那可能万分之一的概率。我知道即使现代消防技术对于百米以上的高楼也是非常有限的,但如何在我们有限的能力中最大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这里的做法确实值得中国人学习。
关于新与旧的另外一种思考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北京——伤痕累累的古城》,关于北京城墙的拆与建的。从198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都浸入在一种为古老文化、建筑、文物的丢失和毁灭而伤感的气氛中,各种各样的书籍和观点纷纷对当年毛和共的行为加以了最大谴责;随之而来的是对祖宗的文化的怀念,和对古旧事物的崇拜,比如八十年代无人问津的古玩市场今日比股市还火,马未都上一趟央视就吸引了亿万粉丝,上至官员下至小学生纷纷开始学习“国学”等等,不一而足。 我也是这群惋惜和敬仰传统文化人群中的一份子,当然现在这种人群基本已经成为主流人群。但昨天跟一个美国人Ann聊天的时候,她问我,毛为什么要破四旧呢?破四旧和他的执政方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了想,竟不知如何回答。最后我只能说,根据我的想象,他们应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新的,既然建立了一个新政权,那么旧的一切就都应该毁灭吧。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答案也非常不满意,因为我不知道旧的东西哪里惹着他们了——苏共也建立了新政权,那文物和古建还不是好好地在那里。 但是更令人惊奇地是Ann对“旧”的态度。我之所以强调她是一个美国人,是因为她的观点与刚才我说的力图恢复历史的中国当代“主流”观点并不太一样。她曾经认识一个台湾女孩,对她自豪地说台湾在保护传统文化,比如繁体字方面比中国大陆做得好得多。她转而向我说,这是女孩的原话啊,我也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她的这一句“好事还是坏事”让我发现,美国人民对过去还真是不怎么看重。这很可能因为他们确实没什么历史——这点往往是中国人嘲笑的出发点,但更有可能是他们的历史确实不怎么光荣。美国人没有家谱也没有清明节,Ann跟我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从旧大陆来的时候往往身无长物白手起家,他们压根就不希望记住过去的历史。是啊,谁会在衣食无忧的时候想到漂流海外呢? 我向她承认了这一点,说很多地方台湾文化确实比大陆更抱有传统精神。我跟她说,大陆的历次运动已经把几千年儒家和佛教教导人民之间的那点儿友善态度已经消灭光了,这是现在整个大陆社会最要命的一点。比如说,我在美国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会default把他当成朋友,首先摆出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至于他到底是怎么样以后再说;但在中国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我首先会怀疑他是敌人,骗子,要饭的,敲诈,抢劫,等等,总之是有所图,我下意识地不会摆出好脸给他。至于快递、外卖,基本上不会有人和他们打招呼,除非大家熟了之后,我知道你是好人,那我们才能成为朋友。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坏人呢?但人和人之间就是总绷着一张脸。 扯远了。说回到新与旧的问题,美国人不认旧,也没有旧的东西,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向前看的,永远有着傻呵呵的乐观精神;中国人愿意回顾,愿意讲述几千年的家族历史(每个父亲都会给自己孩子讲,我们家是xxx地方来的吧);愿意留着城墙,繁体字,甚至念私塾读论语的传统。我没有办法去判断这是对是错——正如我没有办法了解为什么当年会拆北京的城墙一样,只是突然发现,对于新和旧,我们在五十年前有一种看法——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关注文物,没有人觉得拆城墙“不对”(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不对,而非政治正确与否),而在五十年后有了完全相反的一种看法;而大洋彼岸的人们,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仍然是惋惜和敬仰传统文化人群中的一份子,仍然惋惜北京古城的变迁,这种看法是个人的,不会随着新的什么运动或思潮的看法而改变(假如有的话),但我在思考,在某些事情上,是否没有对与错的问题,而仅仅是各人与各人之间的区别。
Posted in 日记摄影
4 Comments
王小心家的晚餐
万圣节的烤南瓜子: – 把南瓜里面的肉取出来,把瓜子和肉分开 – 把瓜子清洗好,撒上海盐和辣椒粉 – 烤箱开400°F,烤10-15分钟,中间取出来翻转和抹匀 孜然土豆块: – 土豆切成小块 – 锅里放橄榄油,比平常多放一点 – 土豆块放进去,洒孜然,辣椒粉,盐,胡椒 – 翻炒10-15分钟,等变成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 丝瓜肉丸汤: – 瘦肉一小块,切成肉馅,加盐,姜末和淀粉,揉成1cm左右的小团 – 丝瓜切片 – 烧开水,把肉丸放进去,烧开 – 放丝瓜片,鸡精,虾皮 – 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啦
Posted in 日记摄影
2 Comments
一周年
翻一翻我的手机日程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在一堆饭局和手续中挣扎,离职、收拾行李、租房,每天在外面吃饭吃到想吐,还不得已推掉好几个饭局,导致朋友对我颇为不满。 转眼就一年了。 我还记得办公室窗明几净的窗户(虽然大部分时间拉着窗帘),窗外难得一见的好天气,高跟鞋,裙子,难用的lotus,数不清的信件。转眼间我已经在万水千山之隔,穿着油渍麻花的牛仔裤,过着半工半读的学生生涯了。 这一年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衣:自从刚来的时候买了两双高跟鞋之外,就再也没有穿过任何高跟鞋。每天都是运动鞋、凉拖、人字拖……这里流行的带帽的hoodie,对,就是国内印着“青岛啤酒”或者“蓝翔技校”的那一种。每当买了漂亮的衣服,都觉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穿,所有人都穿得像共产主义一样。 食:要是我万一不幸在这里住了三五十年,老死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的灵魂也一定会奔着海底捞和辣婆婆的香味翻越千山万水回到北京,做一个厨房里七天的游魂……有一天翻一本国内带来的《我的美食生活》,讲川菜中几种常用的原料和作料,无非是葱姜蒜白菜猪肉鱼而已,却看得我热泪盈眶。什么时候才能吃到正宗的、带着祖国气息的食物啊。 住:在北京的时候住楼房,十层,大部分时间外面没有天气,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西山、奥运的烟火、国庆的彩旗。在这里住国内所谓“板楼”(反正这里也没有塔楼),东西南北通透,夜里有海鸥之惊声尖叫,白天有战斗机之虎视眈眈,地震的时候从容地往前一扑,正好趴在沙发和茶几之间,绝妙的三角形避难空间。对了,远处还有美西最大的摩门教堂,白色的尖顶直掠云霄,无论是晴是雨,都别有一番风情。 行:在国内最多的是打车,打车,打车。来之后没有打过一次车……还充分掌握了看油价、自助加油等一系列技巧。刚来的时候觉得美国车都是飞速,这里的mile相当于国内的公里,比如国内限速60公里的地方这里限速60mile——也就是100公里。战战兢兢地上了路,发现司机友让不爱鸣笛,渐渐地也就不觉得汽车的速度到底有多么快。倒是火车的速度慢得像爬,一次从Sd去LA来回共在火车山呆了12个小时——回来我就发誓要苦练高速驾驶技术,可惜迄今尚未成真。
望京地区超级好房出租(我自己的房子汗)
因为是自己的房子,以前超级爱惜超级不舍得的,一直保护得很好;所以希望找到靠谱的房客,麻烦大家多帮我转载一下,看有没有朋友或者熟人要租的就最好啦。 【房屋具体位置】望京北路澳洲康都,公交广顺桥南站附近,n条公交线,就不列了 【房屋面积和朝向】建筑面积83平米,两室一厅,客厅+落地窗朝西南,大卧室朝南,小卧室阳台朝西,景观超好,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直接看见西山,天气不好也能看见楼下的公园和绿地,奥运会看烟火国庆看飞机那是完全没有问题,以前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阳光里的地板上喝茶看书 【家具设施】木地板,水电燃气,家具家电齐全(当初是结婚时买的,一点一点去家居城淘来的,心血啊,都是好东西),精装修,电话宽带都有。中央空调,制冷制热都很好,不用自己付空调费了。 【租金和付款方式】4200元/月,付三压一 【其他费用】水电燃气网费电话费租户自理,中央空调是包年的,冬暖夏凉,每年大概4k左右,房东我自己承担 【可入住时间】11月1日起 【联系方式】sophiewangxin at gmail dot com,QQ: 1279959872 最短租期:一年起租 【合同签约方】房东此房是否出自中介或代理等:自己的房子,中介勿扰!!! 【其他说明】交通便利,n趟公交经过广顺北大街的广顺桥南站;如果开车的话直接就可以上京承高速和五环,到13号线和5号线都很方便。小区里有带泳池的浩沙健身,以及免费的篮球场。房子视野非常好,可以看见高尔夫球场和大片绿地。下楼出小区北门就是新建的望湖公园。物业算比较负责,进小区要刷卡。小区里就有超市。5分钟步行可以到家乐福和六百本,家乐福里最近似乎还新开了个电影院,总之一切都非常方便。房东(就是我自己)人在国外,所以不用担心不好相处啥啥的,因为根本不会有相处的机会。。。我的朋友会帮带着看看房子,看对眼就一切ok了。 希望房客整洁爱干净,能把房子当成家一样爱护
Posted in 日记摄影
9 Comments
椰林树影,水清沙幼
大四的时候和Bird看麦兜,看到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真是无限向往。最近才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住在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地方快一年了啊!但讽刺的是,这一年南加天气和经济一样受某不知名事物影响,平均温度比往年要低上十五到二十华氏度。小花裙沙滩凉鞋没穿上不说,还九月份就下起了小雨,害我冲到店里去买了件大毛衣…… 天冷Kindle也冷,所以我给Kindle做了一个套子! 顺便秀一下新买的新kindle,起码细致程度上比汉王是要强多了…… 最近花钱如流水,考完GRE当天晚上就买了个Canon 50 1.4的镜头给自己作为奖励……希望以后天气能好起来,这样能多去海边拍拍照片了。 说到GRE也是痛苦的事情一件。五年前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自己会重新拾起GRE的书和单词重看一遍,像大学生那样一道一道做题,话说其变态程度和变异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导致我总觉得自己来美国就干了这么一件靠谱的事情……以后我们发达了一定要搞个中文GRE,用施氏食狮史搞死他们。
Posted in 日记摄影
12 Comments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到国庆游行,梦到36楼,梦到没有网络的年代,梦到我的两把小提琴,一把新的一把旧的;梦到男生的笑脸,梦到毕业离校彷佛近在眼前;收拾行李,打包信笺,离开还未离开就已经记忆模糊的地址。 我仿佛身处巨大的孤岛上,四面都是水,没有交通工具,离水那边的朋友和亲人隔着无法企及的距离。孤岛上枝蔓丛生,没有人,只有巨型的月亮挂在空中,清冷的月光溅在我的身上。
Posted in 日记摄影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