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Non-Stop:哈里森·福特的继承人连姆大叔

    周末晚上去看电影,因为图近我们找了一个既不是AMC也不是Regal的院线的local电影院,小得可怜,坐进去发现屏幕比北京的录像厅大不了多少,还得仰着头看。我说,这得多郁闷啊。  但是电影开始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从一开始连姆大叔在机场开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开始,如果说中间警徽被扣留那一段还略有尿点,从飞机俯冲开始,影院里所有的人都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挪动过座位半分,直到电影结束,我的腿还在发抖,而观众席上已经响起了掌声,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激动哭了。  虽然是部商业电影,可是这真是一部极为成熟的类型片,导演把悬念保持到了最后,而悬念揭开之后,又把紧张的情节保持到了最后。在连姆大叔和恐怖分子机舱打斗的高潮迭起中,什么bug什么技术细节都不重要了,我们就爱看孤胆英雄在失重状态下拾起武器,英勇的机长对自己说“你能行”,美丽的大小姐临危不惧展现职业素养,彼得·罗素版NYPD继续遭黑……总之,对爆米花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太合格了,如果你没有忘记吃爆米花的话。  连姆大叔往继承哈里森·福特的金光大道上越走越远了,也好,挺合适他的,孤胆英雄加好爸爸,总之这个北爱尔兰人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好人;彼得·罗素也是,过几年也许也会朝着这个路线发展;这种密室飙戏的情节真是百看不厌,朱利安·摩尔的出现倒有些多余,除了试图升华这戏到人生的高度之外,就只剩虚晃一枪了。具体我不说了,大家去影院自己看吧。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Saving Mr. Banks《拯救班克斯先生》:他们说电影都是骗人的

  在电影中,特拉弗斯女士和迪士尼先生最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在现实中,她甚至没有把后几集的Mary Poppins版权卖给迪士尼;在电影的电影中,他们拯救了班克斯先生,他振作了起来和他们一起去放风筝;可是在现实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没有实现。甚至特拉弗斯女士希望现实地拍这部电影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他们最后还是拍了一部理想的、甜蜜的、高大全的《欢乐满人间》。  在所有迪士尼的动画中,没有一部不是以喜剧结尾的:辛巴战胜了刀疤,白雪公主嫁给了王子,尼莫找到了爸爸(虽然这部不是迪士尼),飞屋的老爷爷最终实现了梦想。这是我最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从头到脚,没有一个情节是真实的。它像是粉饰我们生活的鸦片,给孩子灌输着世界是美好的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我和特拉弗斯是持有相同意见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面对现实。  虽然汤姆汉克斯和艾玛辛普森都是神一般的演员,把两个强势而又固执己见的人演得惟妙惟肖,可是从片尾的当年录音还原来看,他们俩人就注定不可能有一次完美的合作。作家对自己的角色和情节充满了感情,那是她头脑中的东西,每一次改编,都像是被被人夺走了她的孩子,更何况是商业化到极致的迪士尼电影。可悲的是,没有人爱看悲剧,大家都希望有个团圆美满的结局,即使他们也知道,电影都是骗人的。《欢乐满人间》欺骗着当年的观众,而《Saving Mr. Banks》欺骗着现在的观众。我们都醉心于这种欺骗。

Posted in 电影,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POMPEII 《庞培》:大山产子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大山要生了,天为之变色,海为之动容,天崩地裂,电闪雷鸣,结果轰隆一声,大山生了个耗子。 庞培,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自然灾害之一,古罗马最繁荣的城市,两万人的富贵之乡,在一日之间顷刻塌陷,成为六米火山灰掩盖下的亡灵。似乎大自然需要建一座档案馆,所有的街道被保存下来,所有的风貌一件不落,所有的生物都被石化,保持着生前的生动容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传奇,这么大的悲剧,已经高于了任何人类能想象出来的艺术作品,结果被拍成一部平庸至极的灾难片,真是“只有火山爆发那一下好看”。 同是灾难片,《泰坦尼克》能拍得登峰造极。其实泰坦尼克的悲剧远远不如庞培;几千人,并且还有逃生的路,20世纪的现代文明总好过古罗马无知的在火山脚下建立城市的人们。也是相同的爱情,高贵的大小姐罗斯看上低贱的画家,庞培城里船长的女儿爱上角斗士,怎么看怎么相似,可是这里一是俩主演大眼瞪小眼瞪了半天就是没有火花,二是各种支离破碎的情节充斥银幕,又是复仇又是种族纷争又是竞技场,导演什么都想表现,结果我什么也没看见,坐在影院里打着哈欠看了半天忍不住说:“这火山什么时候爆发啊?” 好在最后终于爆发了,还真很壮观。想象一下几年前冰岛的火山爆发,火山灰蔓及欧洲,造成欧洲的机场关闭多日,现代的文明技术尚且如此,几千年前的人们,而且是住在离火山咫尺之遥的地方,其状况可想而知。浓烟遮蔽了太阳,岩浆摧毁了城市,而火山灰掩埋了一切。而作为消费灾难的电影观众,我竟然没有看到平常人的百姓生活,那些在能让今日观众惊讶的相似生活,而是一个没有任何逻辑的爱情故事,真让人失望。要说这部片子还有场面上的优点,那是导演完全托了维苏威火山的福,而不是自己的任何才华。 《权利的游戏》里面的雪诺大人在这里面演一个角斗士,完全没有雪诺那种萌劲,只能说傻;女主完全没有印象;女主她爹越看越眼熟,就是想不起来是谁,结果发现是个著名戏骨,《广告狂人》里面的CFO,福尔摩斯电影里的moriaty教授,老邓布利多的儿子……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我为什么要回国

我原打算近期回国一游。很多朋友都觉得麻烦,时差、孩子、污染、请假。为什么要回国啊?他们说。 刚来美国时,觉得美国是旅途,中国是故乡,美国是生命中的多一份体验,领略大好河山、优秀制度、教育系统、工作体验。然后嘛……其实我没有想过然后。我竟然没有想过然后!潜意识里,我是觉得总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那里有我可以随便聊天的邻居、出租车司机,楼下可以下班回来去买的小米粥和烧饼,家里有可以窝在沙发里一看一晚上的北京卫视。 来美国之前,我在北京已经生活得很好。这个好不光是经济上的,更是人际上的、精神上的。我住在一套可以看西山的小房子里,挣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资,有很多朋友、熟人,下班后不愁没有娱乐的地方。看戏、看电影,三里屯和南锣鼓巷的小餐馆,国家大剧院我是常客,朋友甚至能给我弄来不要钱的前座票——这一切,除了前两点,我在美国都不可能实现。 在美国,我重新读了书,找到了工作,挣得比以前多,也买了自己的房子。然而,在这里永远不可能随便地找到朋友,路边没有随时能找到的来家里装窗帘的小工,保姆贵得要死,理发还要给小费,给电话公司打电话之前要先打好腹稿,文艺一点的话剧和各种奇特的电视台全都看不懂,工作中我做得比大多数人好,可是升职遥遥无期,他们还是更愿意提拔白人老板——我太理解了, 就像我在国内不想雇一个印度人一样。 所以,在美国,永远不可能生活得像在中国一样随意。 但是在美国五年之后,我发现中国也渐渐远离了我心中的故乡角色。 我在中国做媒介时,了解每一本杂志,认识90%的网站的销售;我的名片夹有十几本,每天开会,都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和消费者的最新发展趋势。可是现在,我不知道什么是滴滴打车,不知道余额宝,忘记如何使用银联的信用卡还要跟手机绑定,永远估计不好打车的时间和打到车的概率。上次阿里巴巴的CTO来西雅图讲座,我没有听过他说过的大多数游戏、八卦和产品。而且我发现,大部分听众都和我一样 ,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充满了无知。 日新月异,真的是日新月异。你离开这个地方一年、两年,可能还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你毕竟走在时代的前端;可是三年、五年过后,你觉得中国陌生。邻居搬走了,同事跳槽了,朋友升迁了,忙着做生意买房子,你连他们的孩子都没见过。你曾经最爱看的杂志倒闭了,最喜欢的理发师换了联系方式,你再也找不到他。更严重的是,我已经不能适应北京的天气、公交车上的抢座、饮食的辛辣和肮脏,与狭小的公寓。 然后中国变成了一个陌生之地。而美国,是熟悉却难以亲近的。 于是你变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真真正正的没有故乡。没有任何地方是栖息之地。没有任何地方你可以用熟悉的交际方式认识新朋友,没有任何地方你可以说是真正了解,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之为家。 乔治·克鲁尼演过一部电影,叫《悬而未决》。他演一个繁忙的白领,空中飞人,像无足鸟一样脚不沾地。当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发现我也像他一样,如浮空中,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所以我回国,像是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或空中的人需要一个支撑。当然这是毫无用处的——不管我选择在哪个地方居留下来,我都会离另一个地方越来越远。

Posted in 日记摄影 | Tagged | 1 Comment

The monuments mean《古迹卫士》:炖成肉粥的龙虾

情人节的晚上电影院里都拖家带口的;有看琼瑶片《Endless Love》的,有看科幻片新版《机械战警》的,有带着娃看《冰雪奇缘》的,我们看的《古迹卫士》算是偏文艺的一类。 二战中纳粹疯狂掠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许多珍品毁于一旦;美国派出不谙军事的艺术工作人员,组成古迹卫士,在欧洲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挽救一件又一件的人类珍宝,这样的素材简直是龙虾,随便清蒸红烧都是佳肴。可惜克鲁尼有心无力,拍成了普通肉粥。在我看来,他既想走文艺路线又想走商业路线,所以既有文艺片的老戏骨,又有开不断的美国玩笑,既有长篇大论的过分煽情,又有坐怀不乱的隐忍感情,结果,把龙虾生生炖成了四不像。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是部失败之作,因为故事完整,演技一流,整体风格也从服装、音乐和美术设计上体现出来了,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但看完之后,觉得满心惋惜,正如IMDB上一篇影评所说,这远不是今年最差的作品,但却是今年最让人失望的作品。的确,个顶个的老戏骨,从Bill Murray到《唐顿庄园》的老爷,从帅哥达蒙到冷艳女神凯特·布兰切特,这么多一流演员,一流素材,随便找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拍,都能拍得比这好上很多。 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在家人送来的战地包裹里,雪花和简陋的浴室中飘下的圣诞歌声映衬着失血过多,走向死亡的伤员和向医生伸出的、最后绝望的想要抓住生之希望的手;看到美丽的马匹幽默之后突如其来的战斗、牺牲;在废墟上的枪战和那句“I am about to”;玛多那雕塑下宁静却残酷的死亡;还有音乐与服装风格,都是不错的东西。 另外,老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姜真的是老的辣。凯特布兰切特要是凭《蓝色茉莉花》拿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真是实至名归,她在这里的一颦一笑都把敌占区下一个外表保守、感情隐忍的中年女秘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每个镜头尽可玩味。这么多优质原料没能拍成另外一部《虎口脱险》或者《美丽人生》,真可惜。 如果克鲁尼能把有限的两个小时多用于人物性格的描写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笑话(说实在的,那些笑话挺好笑的,但冲淡了很多主题);如果能把长篇大论的政府报告缩短为几句隽永的话(Donald的那封信其实就表达出了),找个完整的主题把故事从头到尾串得更顺畅一点,一部佳作就横空出世了。克鲁尼第一次当导演,还是太稚嫩了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问题。我以前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贵。但现在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这部电影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雷诺阿的画;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比个人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的。正如影片中所说,“这些艺术品是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基石”,有的东西,值得牺牲人的生命去挽救,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人类的存在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红尘滚滚的作品与作品的红尘滚滚

《清明上河图》的成功,不在于它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格。在文人画和山水画流行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想境界是出世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所以,像清明上河图这样事无巨细地描绘人间的场景,是入不了他们的眼的。可是,知识分子都躲到没有人的地方去了,我们没有办法偷窥当时的平民生活,飞鸡斗狗,红尘滚滚。在这一点上,《清明上河图》是时代的录影机、记事本,在一个没有录像照相技术的年代,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最生动的画卷。看着这幅画,我们甚至可以走进那个年代,对那里所有的人和事,小到店招陈设、饮食物馔,大到社会关系、阶层地位,人情往来,都可以有最细节的了解。这胜过千言万语、著书立说。 作者野岛刚继续他的讲故事能力,从故宫说到清明上河图,把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精华一一起开,说与众人。与故宫的文物颠沛流离一样,这样伟大的艺术品来到人间,也经历了几起几落,五进宫、四出宫,在贪得无厌的权利和民间波谲云诡的斗争中幸免至今。这部作品本身刻画的是红尘,可是作品本身在红尘中的命运,几乎可以讲成与画作同样传奇的故事。如果要拍成电影,估计可以拍成像《指环王》那样的上中下三集,讲述所有拿到《清明上河图》的人,从严嵩到溥仪,都没有好下场的诅咒。可惜中国目前没有好的文人导演,拍个《富春山居图》且能拍成四不像的“国际”大片,又怎能指望有人会讲一幅国宝的颠沛流离。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也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在五米长的画卷上细细描绘八百多个人物,并把整个画卷设计得如文学作品一般,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这样的伟大作品,竟然是由一个并不出名、甚至没有入选皇家画师名单的画家完成,并基本证明是一人完成,我难以想象,张择端当年是揣度了多大的热情、多坚韧的毅力,花了多少功夫、多少时间才得以完成。这是清明上河图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最为人民记住的不是幽静的高山流水,更不是孔雀起飞时哪只脚先抬起,而是这些最世俗、最本真的笔触,那是我们老祖宗的生活,也是我们自己世世代代的生活。

Posted in 书籍旅游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全民目击》:有逻辑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国产电影的最大硬伤在逻辑,而不是想要传达的理念或者拍摄手法等更深层的东西。Bird的要求更低,说有故事情节的国产电影就是好电影。所以他觉得《厨戏痞》也是好电影,我觉得那部电影除了逻辑都是好的。 《全民目击》这样的电影,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部宣传中国法治或者社会主义好的电影,也不要为三观正不正而纠结,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都知道电影在孙红雷求仁得仁,邓家佳拿到那张贺卡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正如我觉得《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到x顶了所有罪行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一样,剩下的不过是为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而整出来的中心思想。 这部电影看开始二十分钟的时候,以为是《罗拉快跑》的结构,不断回到故事起点,引出真相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却是《罗生门》的不同视角,从不同的立场看不同的故事。与《罗生门》不同的是,《全民目击》的叙事线是顺向的,虽然是不同的目击角度,但每次目击都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直到真相层层剥茧抽丝,导演把悬念留到了最后。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了。顺便说一句,余男是个优秀的演员,虽然她在里面演的是相对最没有逻辑的一个角色。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昨天晚上打开窗口开始看这部据说2013好评如潮的电影时,我原本以为是又一部艺术但无聊的欧洲小清新。但看到最后十分钟,我彻底被这部电影征服了,也明白它为什么会得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我能想象出放映厅里字幕升起时,掌声热烈、眼含泪水的观众,也承认即使是文艺片,中国也很难也有导演能拍到这样的水平。 中国文艺片导演很多都自诩清高,觉得禁片、无聊的片子、大家看不懂的片子就肯定是好电影。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最基本的,是它讲了一个故事(诗电影和哲人导演例外,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如果故事没讲好,再多的道理也是白搭。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最少的材料讲了一个好故事。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形容出这部电影被改编上话剧舞台的样子:只有两个演员,简单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个几乎没有对白,简洁的场景转换——小区、公共汽车、教堂、超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保守欧洲小镇的浮世绘。永远在背景中回响的巴赫,简直像是中国画中的白描,截取精华,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让我回想起那个曾经住过半年的,看起来什么都免费,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的北欧社会。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好故事在。故事好在导演极擅长抖包袱,起承转合,每一笔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每个情节皆有作用,每个伏笔到最后均得到了解释。看到最后十分钟父亲走进酒吧,鳏夫看见了马特洪峰,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释,所有的情绪都被调动到了高潮,就像听京剧时拍案的一个“好”字。故事更好在,它关注的不是宗教,不是同性恋,不是各种噱头,而是单纯的人的情感,人与人的互动、信任与人生。一个不谙世事的外来者闯入了一个鳏夫的家,闯入了他一尘不染的宗教生活。但这看起来不搭嘎的两人互动,竟然瓦解了鳏夫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人生的解读。 一共八十分钟的电影,导演说了两个层面上的好故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2 Comments

The Help《相助》:四星电影和五星电影的区别

  The Help这部片子一直仰慕已久,最近终于找到机会来看。我知道这会是部好片子,也知道这会是一部好看的片子,从头到尾,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我给这部片子打四星,是因为这部片子情节流畅,演员一流,感情真挚,价值观向上。然而,这不是一部五星电影。 豆瓣上的五星评分制,我是这样看的:大部分情节合适的好莱坞类型片,可以打到三星,如果情节新颖流畅,像The Help这样的,可以打到四星;之所以不是五星电影,是因为这部片子具有太浓厚的说教意味,更重要的是,导演和编剧的意图表现得太过明显,用中国的话说,叫匠心浓厚。 片子围绕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黑人的解放运动说开,讲Emma Stone饰演的白人富家小姐如何走进家里黑人保姆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对比明显,容易出戏。导演和编剧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就像龙虾无法做出不好吃的菜肴,抓着这个题材大作文章。政治太过正确的结果是,这更像一部宣传片而不是艺术片。举个例子,黑人保姆开始的不合作到后来的情同家人;Emma Stone母亲开始的冷酷到后来的洗白,情节的起承转合过于戏剧化,当然会受到观众在电影院里的青睐,但离艺术片所能达到的高度,还差很远。 之所以不是五星电影的另一点是,意图表现得太多太满。导演和编剧无时无刻不在对银幕下的观众叫嚣着:“观众们,注意了,我现在要说这个这个……”比如Emma Stone在自己的梳妆台上把她和闺蜜的照片扣过来一幕。大家都知道导演是要表现Emma与白人保守势力决裂的决心,但这种过于象征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过于刻意,且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完全是多余的一幕。 The Help是部好电影,但不是五星电影。五星电影长什么样呢?我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女性内心的电影《时时刻刻》。它的情节不是能一眼看穿的,不像The Help一样一潭死水,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它的情节 不是两极性的,因为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非丑即美。观众从这样的电影中,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才明白真正的生活。 当然,五星是个非常主观的定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像美好的东西美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区别一样,每个人对标准以上的东西都有不同的口味。The Help就像是个标准,一部标准的四星电影,以上有无限的五星标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47 Ronin 《四十七浪人》:好莱坞的过程,日本的结尾

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特别炫酷,搞得我觉得圣诞月就指望它了。结果一上映,据说恶评如潮,让我在这部电影与小李子据说可以得影帝的华尔街之狼中犹豫了好一阵子。后来有人说,其实这部电影也没有评论的那么糟……于是看之。  平心而论,这是一部非常到位的好莱坞电影。比不上一流奇幻电影,但起码不比赤壁差。中国人拍中国的传奇尚且能拍成那样,不得不说导演其实是非常用心的。只要不看柴崎幸怪异的化妆,菊地凛子诡异的和服,以及许多作为东方人也能看出来的想象的日本细节,本片还是展现了有吸引力的日本文化的。再说人家本来也是一奇幻片,看个意思就行了,不用那么吹毛求疵。  我不吹毛求疵的原因还有就是音乐、人设和美指都挺到位的,起码是一部日本人文历史风光MV……还有这部片子的精良演员阵容。说真的,别说英文,让中国演员说中文都找不出这样一副卡司!李冰冰也许能勉强和柴崎幸姐姐比一比?周迅能演个菊地凛子?剩下的我真的找不出来了。虽然英语勉强,可是发音清楚,感情丰富,不影响他们的表现力。连配角都是如此,简直就是用来打中国电影的脸的。  好了,最后来说一下饱受诟病的最后十分钟。很显然,前面的故事完全是一个好莱坞式的复仇+爱情片,但最后十分钟突然急转直下,给了一个日本式的结尾。其实从头到尾我都能看出导演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喜爱,绝对是钻研过黑泽明北野武电影的人。导演很想表现荣誉、生死、轮回等一系列东方美学和伦理学的主题,但结果是好莱坞美女穿上了旗袍,身体曲线过于暴露,反而不好看。电影院里的美国观众基本都在捶胸顿足表示不能理解,我也憋出了内伤。出了电影院,我们开始吐槽:这是为什么啊!!!最后结论是,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稀缺的国家,所以必须制定一套严苛不近人情的秩序来遵守。任何人不遵守这套秩序,都会导致社会的毁灭,所以日本会有如此多的不合理的制度存在。这不是实用的条文,而是权威的秩序。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