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该用广角的时候冯小刚用了微距

p547722520 在电脑上看了唐山大地震,盗版的,没花钱。当然我想看正版也看不到,但除了看不到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不想进电影院哭。正如当年我不愿意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后来不愿意去看《南京南京》一样。为了一个已经知道的结果去买票,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当然在电脑前面我还是哭了,虽然是一边吃着哈密瓜一边漫不经心地看完。看完之后,我最想说的就是冯小刚把这个题材给糟蹋了,起码也是降价了。这部名为《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其实是一个中国家庭30年的苦情戏,整个地震和救灾的历史背景都被虚化了,就像一个明明需要用广角拍的镜头,导演偏要用85/1.4的人像头或者更近的微距头,其实你用人像大光圈拍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那不是地震,不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不是一个民族痛苦的缩影,不是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的源泉。后来我知道,这个原著小说的名字叫《余震》,英文名字叫“地震之后”。地震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被一带而过——那些死去的,逃生的,救援的,趁火打劫的人,那些悲惨的、悲壮的、温暖的、人性的事,都变成了元妮一家的虚化焦外,也许是导演的避重就轻,但实在称不上“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字。

好吧,我们且用《余震》这样的主题来罩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说了什么呢?一家四口的分离,奇迹般的重逢,三十年的愧疚,一辈子的亲情。这是一部合格的主旋律的政府大戏,由冯小刚这么一个明明是走cult电影道路的导演来指导本来就有几分奇怪。我们看不到在《甲方乙方》里面那种无厘头的幽默和草根式的才气,看到的是一个“把故事讲好”“把观众看哭”的商业片。这两点从来不是冯小刚的弱点,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毫不冷场;但是缺少了那种王朔式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表达,整部电影也就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而已。

而拿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与否,是完全错误的。这个题材的拾起本就艰难,把这么一个题材拍成中国的家庭变迁史和主旋律电影就更不应该。票房的收入和观众的哭泣都不能说明这部电影的成功,我在08年汶川地震时上网看到的客观新闻和图片流下的泪水都比看这么一个艺术作品要多。我可以说,中国任何一个导演,只要去拍一部唐山或者汶川地震的纪录片,不需要任何感情的修饰,不需要刻意的剪接,只需要把客观事实和镜头陈述在观众面前,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人泪流满面。而“唐山大地震”这么几个字出现在屏幕和宣传上,就已经是票房的保证,这保证与没有人不爱看灾难有关,与没有人不知道这灾难有关,而与冯小刚无关。

所以在微距镜头前面,徐帆的表演是用力的,陈道明的身影是动人的;我们看到了惠芳式的中国传统家庭妇女,却错过了一个本来可以更好的广角的故事。影片末尾的唐山地震纪念墙倒是让我印象很深,那泓隔开人世那一边的亲人的碧水让人感慨良多。后来我想了想,也许这样也好。灾难是不应该被拍成艺术作品的,起码不应该在伤痛渐渐淡去之前就被拍成电影。也许没有一个中国导演可以拍出《卡廷惨案》这种直击人心的灾难电影,中国人太习惯漠视,而不习惯自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评论. Bookmark the permalink.

5 Responses to 唐山大地震:该用广角的时候冯小刚用了微距

  1. Betty says:

    不敢直面,因为那些事不是过去,而是现实,仍然在中国不断发生着……

  2. Hongyu says:

    愤青们说,近几十年最大的灾难片不是《建国大业》么?张显,是不是你说的!

  3. Hongyu says:

    甲方乙方靠的主要是王朔的本子,后面俩人分道了冯也再没有那种戏了。

  4. says:

    又想说,恨蒋公当年剿匪不力……

  5. 大耳朵 says:

    只需要把客观事实和镜头陈述在观众面前,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人泪流满面我真的是普通人,可我不爱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