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还记得《飞向人马座》吗?终于找到了可以拍它的导演了

星际穿越

看《星际穿越》的第一遍,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我十几岁的夏日的午后,我捧着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飞向人马座》看得津津有味。那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科幻小说,没有想到,也是中国二十世纪以前最好的一本科幻小说。几十年后,诺兰回到了硬科幻的世界里,把所有人童年时期看过的那种最原始的科幻梦想搬上了银幕,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我们如今看的科幻,几乎被炫丽的特效所蒙蔽了。所有的设备都是最新的,像是刚刚从工厂里下线(参见《饥饿游戏》);主人公身上的装备全都一尘不染,像是生活在无菌车间里(参见《地心引力》);所有的信号都是数码的,美得就像站在挂历前表演(参见《源代码》以及几乎现在所有的科幻片);所以,当我第一次看见电影里出现陈旧的、几乎是铺满灰尘的NASA秘密工厂,我多少是有几分失望的。但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童年的回忆涌上心头,最真实的画面是我们最初始的记忆。所有的一切都真实得可怕,真实得像几十年前,《飞向人马座》的女主人公误入飞船而冲上太空时的情景。后来我才知道,诺兰拒绝了一切3D和绿屏技术,他用胶片拍摄,尽力还原了电影本来的面貌。这让人觉得,这个故事是可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玉米地是他找人种的,那个黑洞是他用了800TB的数据做出的最接近真实的黑洞;那种胶片带来的些许的模糊感,让人觉得这与数码摄影的那种冷冰冰的割裂的美感是不同的。技术并非不好,但技术容易让人忘记,你最初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这也许是诺兰不用手机,也不用email的原因所在。他并不是摒弃技术,而是在努力讲述故事。在故事的内核面前,一切技术只不过是为人所驾驭的东西。

甚至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我说它像《飞向人马座》,是说这部电影与诺兰的其他大部分电影不同,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烧脑片”,故事结构本身是平淡无奇的线性叙事。看这部电影,你需要的是物理知识的储备,而非像《Inception》或者《魔术师》那样复杂的逻辑和推理。在近未来的地球,由于沙尘、空气含氧量下降等原因,人类急需找到一个新的方法解救自己的后代。于是以马修·马康纳为代表的宇航员离开了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向着不可知的茫茫太空挺近。飞翔,不断地飞翔,远离家园。这样的澎湃激情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最初动力,当Endurance飞越土星时,那巨大的美丽的光环让人觉得,我们是如此渺小,而宇宙是如此壮丽,像《飞向人马座》一样,不论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当你逃离了地心引力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无穷无尽的世界让你去探索。

寻找家园这个故事其实是对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探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恢弘的太空除了美丽之外,给予我们的是深刻的不安全感。哪里才是我们的下一个家园?而在找到了家园之后,怎样才能回去最初的家园?地球上吸引我们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难以想象那些充满巨浪的星球和冰冷的岩石都是在地球上取景的,因为它们看起来太疏离、太荒凉,让人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星球上如何生活下去。而使他回到地球上的动力,是对女儿的爱,正如Dr. Mamm所说,人在临死前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都是自己的子女。事实上,这本电影本身就是诺兰送给女儿的礼物,“Flora’s Letter”,这是一个父亲能为自己的孩子所奉献的爱。

这就是所有人说诺兰冷酷,他的作品也冷酷,但事实上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是大学时的恋人的原因。他有自己的世界,而且正试图把天才的灵感和想象力与一切人类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情感结合起来,向世人呈现出表现力与所表现的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他正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评论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