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12
To Rome with Love《爱在罗马》:罗马旅游宣传片
要不是看Woody Allen的新片《爱在罗马》,我都忘记了罗马曾给过我多少的震撼。一开头,威尼斯广场立刻把我拉回到了许多年前初到罗马的那段记忆:宏伟而凄惶,每个角落都是历史。罗马的松树如雷斯庇基笔下的调调一样,顽强而生动地在镜头里一扫而过。Ellen Page眼中的帝国广场,Hayley口中的西班牙台阶,都在黄昏下沐浴着金子的光芒,仿佛亘古不变的传闻出现在了眼前。Woody Allen无疑是爱罗马的,但同时也带着自嘲:看这些不学无术、只知道高蒂的美国人! 几个美国人,一群意大利人在罗马的多线索故事,在这个古老而荣光的城市中被Woody Allen演绎得意犹未尽,令人喟叹。我最喜欢Alec Baldwin的故事。作为著名的设计师,他回到三十多年前居住的罗马,看到Jesse Eisenberg 和Ellen Page演出的一段似真似幻的故事——说得清楚谁是真,谁是幻呢?Baldwin仿佛看到年少的自己,坠入明知不可能却无法控制的情网;Ellen Page饰演的小清新、小文青,抢自己女朋友的男朋友时爱得天雷地火,却在下一刻转身就走,毫不留情。你只是她的过客,这句话在多少人手里变成了现实。 小夫妻出轨一段,则是Woody Allen对男女关系本质揭露的火眼金睛。Penelope Cruz饰演的风骚妓女一出场,多少双眼睛到了她身上;而Milly瞪着一双纯洁无辜的大眼睛,大腹便便加秃头的明星也被她手到擒来。“是出轨然后后悔好呢还是不出轨然后后悔好呢?”是永远的两难处境。Robert Benigni演技了得,他的“小公务员之死”演法的一夜成名奉献了本片最辛辣的讽刺。而最令人捧腹、最幽默的段子则数Woody Allen自己献上的势利的米国中产阶级——他最拿手的那一种。从飞机上的”I don’t like it”开始,这个右倾保守美国中产就与他准女婿家意大利殡葬业的工人阶级家庭格格不入。亲家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someone died?”笑翻全场。他势利、小气、偏执而神经质,真真假假,我觉得他在许多地方演得是自己。付小费时他说“这里是欧洲,用欧元应该比美元打个折扣”,结果他自夸自己智商150时他老婆讽刺他:“这里是欧洲,你的美国智商也应该打个折扣”。可这么个人,硬是锲而不舍让他亲家站在浴缸里唱歌,还在舞台上设了个莲蓬头,把他亲家捧成了在淋浴下唱歌的全球歌王。 作为欧洲三部曲的第二部,Woody Allen既发挥了他对中产阶级的小嘲讽与小同情,又有对男女关系的深刻见解——然后,还有罗马。Milly站在万神殿前面找不到回家的路,镜头360度一转过来,全是传说啊;片尾的西班牙广场,奥黛丽赫本吃过冰淇淋的浪漫之城,杂乱无章又有自己规则的古都,是否也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一样呢?
密尔沃基散记
突然放了三天假,兴奋之余发现芝加哥周边没有地方可去。底特律说是太危险,已成废城一座,被拒;Ann arbor除了学校没什么可看;Champaign远在玉米地;周边五百里连国家公园都没有一座,西部的IOWA更加几乎连游记都找不到。只能沿着I94驱车北上,去一个半小时之外的密尔沃基(Milwaukee)。 I94是收费公路,一个人开车一路直行不表,很快就到了密尔沃基市中心。蓝天下密歇根湖畔的这座城市以德国后裔为主,城市建筑也是德式的红砖黄砖。尖顶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可能由于是周末,街上行人很少,整个城市安静得出奇。 我的第一站是Milwaukee art museum。比起藏品,更瞩目的是这座博物馆的建筑。纯白的建筑加大面积的玻璃,博物馆是栖息在湖边的一只海鸥。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有点得高迪真传的意思,但更现代,以大量重复的弧线与深不可测的循环造成透视的效果,让人仿佛身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无尽之处。 藏品基本以时代划分,有莫奈画作数幅,还有一些当代影像与装置艺术。学生票12元,停车一小时5块。 中饭在传统的Public market吃著名的Oyster bar。这家我在yelp上找到的海鲜小摊果然名不虚传,有13.95元一磅的龙虾,还有新鲜的大西洋生蚝与青口。老板是典型的德国后裔,与儿子一起忙里忙外,看来已经营多年。饱餐龙虾后在market里面逛逛,有的是威斯康星州著名的奶酪、巧克力、香料等等农副产品。市民与游客都习惯了来这里看看,买买东西,顺便一饱口福。 之后开车过河到著名的哈雷博物馆。密尔沃基是著名的工业城市,Miller啤酒和哈雷机车都源于此。1903年四位绅士建立了哈雷公司,从此开创了美国的机车历史。这个在车轮上的国度与摩托车的精神息息相关:自由、勇敢、乐观、勇于挑战自我。他们永远在路上。哈雷45度V型气冷双发动机独特的轰鸣成了美国公路勇士的标识,也回响在博物馆里。一进大门,顺序排列着哈雷从第一辆到最新一辆机车,横跨一百多年,也横跨了美国二十世纪的历史。 2003年,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时,把一辆摩托车的部件拆下来,送到世界各地让员工签名,然后组装成车,陈列在博物馆里。从1903年的四个男人到2003年的6000多个签名,解说说:“It is beyond the dream of the four gentlemen when they founded the company”。金属在日光灯下闪着寒冷的光芒,这些机车像沉睡的武士,等待唤醒。 门票12元,停车免费,另有哈雷体验之旅,票价不一。 回程顺便在威州与伊州交界的pleasant prairie outlet购物,这里虽然没有一线大牌,但北方人深爱的Comlubia, Northface和Eddie Bauer都应有尽有,加上威斯康星的税便宜,也尽可准备过冬粮食了。
每一个人都是丁志健
文/王小心 我和丁志健都来自小城市,靠自己的奋斗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我们毕业于一样的学校,在外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同一个牌子的车。我们买了房子,可能还在不错的地段,我们在北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们有了可爱的孩子。我对这座奉献了青春的城市有了太多的感情,家般的依恋。我知道在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华灯初上时,我开车行驶在夜色阑珊的车水马龙中时,有一盏暖暖的灯光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等我。 然而,这个家一般的城市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不敢轻易对微博上的各种传闻发表评论,因为在这个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的年代,我不能对无法确认真假的事情表示愤慨或随意转播。我希望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人性,或起码仔细思考事件背后的可能性。但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把自己代入这个故事,却无法思索出一条可能的出路。车门被中控锁死;水压太大打不开车门;有限的力气无法踹开玻璃;没有任何可以借用的工具。除了等待救援,我别无他法。然而我为之奋斗的社会、我依法缴纳的所得税,没有给我带来生命的保障。我的最后希望,是给自己的亲人打一个电话,希望他们来救我,因为本来应该救我命的110,竟然在这个时候占线;而120告诉我不应该打这个电话。我的最后希望,是我娇弱的、拿着一把锤子的妻子,从暴雨中的通惠桥一路跑着过来,双膝下跪向救援人员求救。 我最后的希望,是她微弱的声音在风雨中回响:“丁志健,我来救你了。” 直到手肘撞破、头骨撞碎,也无法逃出生天。 我们并不怕天灾,我们怕的是明明有希望,最后却变成了绝望。 在美国,我也打过几次911。第一次是车的后窗玻璃被淘气的孩子打碎了,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十分钟后,警察开车过来询问情况。第二次小区停电了,有人拨了911,不到十分钟,尖锐的汽笛声响起,指挥车、警车同时过来抢修。公寓的火警在深夜响过一次——后来被证明是误报——半夜十二点,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开着消防车过来,带着大斧、消防带、手电、头灯。检查完之后发现是误报,他们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对疏散的居民说:“欢迎回家”。任何一起车祸,一个911打过去,是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一起出动,即使没有人员伤亡,也要确认事故情况;街边画着红线的消防通道从来没有车辆占用;警笛所响之处,所有车辆自动靠边停车。 我初来美国时,觉得警笛刺耳,半夜扰民。后来我知道,虽然有太多狼来了的故事,但一盏闪烁的警灯之后,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如果说,一个人被困在暴雨中的车里还可以归因于坏运气,那么,消防、警察、急救等国家机器在面对一个并不复杂的情势时的无可奈何,则表明了制度的缺陷;而救援人员在面对丁志健妻子下跪的苦苦哀求时的无动于衷,反映的则是人性的缺失。人性的缺失与制度的缺陷如同蜡烛燃烧的两头,共同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可怕的是,这两者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人性的缺失,而后者反过来也加速了前者。 我相信那些救援人员并非恶意,他们也知道水下可能有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但在这样的社会里,谁又能相信谁多少呢?他们可能觉得丁志健妻子的话不够真实,他们可能觉得下水风险太大,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带够足够的工具。这是我从最善意的角度去揣度他们之后,所能猜测出的结论。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用负责。他们不用对这片辖区负责,他们不用对这个社会负责,他们不用对纳税养活他们的人民负责。他们只用对他们的领导负责。当领导来了之后,丁志健的车终于被捞了上来,而活生生的一条人命,也消逝在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际都市的主干道上。 如果溺水的是他们的亲人朋友,我相信那些人不会无动于衷。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负责。但在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现代社会、一个并非凭一己之力能完成所有事情的公共空间中,如果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负责,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丁志健的故事并非只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上演:我们的亲人生病了,只能靠自己的节蓄,一场大病下来,经济拮据的家庭往往负债累累;我们的父母老了,养老金发放迟迟不到位;我们的孩子上学,靠的不是分数而是赞助费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这不再是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获得安全、生存和自我价值的社会;我们的抱负被太多东西拖累了脚步,我们充满希望地步入这个社会,最终却变成沉入暴风雨中的车。 这不是丁志健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社会的故事,这是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那些对农民工或者贫困者的遭遇无动于衷的白领们,请恐慌吧,因为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丁志健是我素不相识的师兄;丁志健可能是我身边的同事;丁志健可能是我的妻子,我的丈夫。 丁志健可能就是我。 丁志健的命运在回家的路上沉入水下,永不浮起。 我们的命运在这个城市摩肩接踵的高楼后面沉入水下,永不浮起。 本文版权属于王小心 http://www.wangxiaoxin.net,转载请注明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哥谭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哥谭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高登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高登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
度假的意义
陈绮贞唱过《旅行的意义》,说“你看过了许多的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的美女”。许多人觉得度假就是旅行,旅行就是度假。“我要请年假去旅行啦。”可是度假的意义,和旅行是不一样的。旅行的意义在于去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的人,经过许多的事;可是度假的意义在于放空、发呆,让自己短暂地变得单线程起来,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 中国人没有度假。我们没有假期观念,连双休日也是十几年前才有的概念。大部分人的一辈子在于怎么吃饱饭,怎么买房子,怎么养孩子。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提起度假;他们说“旅游”,是一个人出差去桂林另一个人跟着;是单位里刚好有车去省里带上孩子去玩几天;或者邻居的叔叔阿姨去“旅行结婚”。我的假期是暑假和寒假,待遇是图书馆可以借好多书,写完假期作业可以看会儿电视,夏天可以去江里游泳,冬天可以去溜冰。没有“假期”。没有在忙碌的工作中放空出来的,什么都不用干的那几天,没有自己的时间。 我中考完后,爸爸去井冈山出差,顺便把我带了去。只有在中考完了这种没有暑假作业的“大假”时,我才能每天什么都不做地无所事事。从盘山公路一路上山,我照例是晕车的;但听着爸爸单位的叔叔们侃大山(当天的话题好像是国民党的失败原因是内讧太厉害之类),我也觉得倍儿有意思。到了茨坪,暑热一扫而空——井冈山上的湿度和温度比山下都低很多,没有蚊子,没有空调,也不需要风扇。他们开会去了,我可以在宾馆的阳台上一个人呆着,坐在藤椅上好像是看一本叫《中篇小说选刊》的杂志,先从喜欢的题目看起。一上午过去了,四周静悄悄地,远处是墨绿的山,柔和的雾,好像在下点小雨,又好像只是雾气。我所做的一切不用对任何人报告,也不用对家长老师负责,这是只属于我的时光。那不是旅游,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度假胜地。 青春总是急躁的。上大学时一到假期就急匆匆和同学结伴去旅游,恨不得把全国所有高校的宿舍资源都利用光。去了很多省,很多大学,很多博物馆。没有一次像度假。在青海的一年很多时间在学校后面金黄色的青稞田里无所事事,或者在山坡上的松林里发呆。可惜那时候心气浮躁,只恨时光不能匆匆再匆匆,瞬间流走。 后来我知道什么是度假了。人都有背井离乡的本能,我们喜欢不停地走,仿佛去过的地方越多,就越值得炫耀。所有人都对网上那些卖房环游世界、骑行西藏、辞职去丽江开旅店的人赞叹不已,去过哪里成了饭局间最流行的谈资,可是我要说,那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我们像《三体》里门说的一样,同时拥有贪婪地探索宇宙和不停地思乡两种完全相反的本能。度假不像旅游,它不用拿出来炫耀,因为你可能根本哪里都没有去——也许就在近郊的苟各庄住了几天。它是私人的事情,是忙碌与忙碌间的润滑剂,是心灵的与世隔绝,是诗意地栖居。 我想起来广惠寺的那个喇嘛。藏传佛教地区有这样的传统,年轻男子出家一段时间,之后再还俗,娶妻生子,也可以继续修行。我在初冬的下午去拜访他,他请我喝自制的酥油茶。我在一封信里写道:“我望着手中的茶碗壁上精致的花纹,和碗沿上细密的水珠,对他们不由得羡慕起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朴素而简单阿!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甚至看不见书籍。而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安详阿!” 六月份刚去了西雅图。刮着海风的太平洋流带走了湿气,所以虽然多雨,但并不潮湿。深夜到机场,几乎无人。早上起来推开窗,呵,好一幅富春山居图。高耸入云的冷杉密密排在公路两边,树端就是云朵。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暮光之城》里的贝拉为什么会在爱德华带她飞到冷杉顶端时被倾倒。这是我喜欢的风景,看那些树可以看一早上,一上午;正如看海龟,养热带鱼,去动物园,或者拍摄流星一样;而这与你是否在丽江或者泰国无关。与旅游无关。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不过是朴素又安详的生活。 附录:给xx的一封信 (若干年前) 某某: 这是我的备课本,也是我们这里唯一富余可以按需分配的纸张.而我坐在办公室里,因为我们的房间里的炉子因为管理不善老是熄灭,所以只好跑道这里来取暖.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早晨他们都没有起来—-我只好一个人爬到大通汽车站,坐上到学校的中巴.车里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之外只有两个人,因此我可以随着车里一如既往的《阿拉木汉》的旋律随意哼唱。升起的阳光融化了车窗上的冰花,远处阳面山上的积雪已经融化,而阴面还是耀眼非常。路两旁的树叶已经掉光,因此空气清冷的很。我不禁想起前几天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把最后的靴子套上了还是冷,踩在厚厚的雪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该死的校车竟然没有用防冻油,于是到半路一堆人下车用路旁的干草烧油箱,直到“砰”的一声油箱爆炸,让我们一场惊魂。 但是这里的老师穿的竟如此单薄。他们说,现在还热着呢,等到下第十场雪的时候,你们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 现在还热着呢? 我不知道北京是否这样。恍然之间,我们已经相距两千多公里和不止一个年代。我常想,若这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该多好,这样每个人都能听到新鲜的故事。可是偏有那么多的人把自己和对方绑在一起,夜以继日的重复相同的生活。转眼间,你我都成了新鲜故事的传播者,只不过我们共同的本科生活,那甜蜜悠闲的本科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远处山坡上的原始森林还坚持郁郁葱葱,只是戴上了白色的帽子;飞鸟展翅在林间飞翔。昨天,雪后初霁的午后,我一个人带着相机,到镇子郊外的广惠寺去。刚拍了机长,一个穿紫色袈裟的喇嘛闪身出来,邀请我进去看看。这是个规模很小的藏传佛寺,廊前挂着牦牛毛制成的综毯。转经筒整齐的排列在门前。他引我进去,在昏暗的殿堂里指给我看宗喀巴大师的千佛像,还有未来佛,观音,护法神的等身像。我们坐在他那间狭小的门房里聊天。他给我看他们念的佛经,一页一页用油布包裹好,全是藏文。我也搜肠刮肚给他讲内地汉传佛寺的景色,他好像听得很会心。 他是互助人,今年三十二岁,修行已经十四年了。 谈了一会,他请我去他家喝茶。原来所有的喇嘛都集中住在寺旁的一个大院子里,从那里可以望见白雪皑皑的达坂山口。国家给喇嘛们的待遇都很好,每个人有一大套房子。房子的外面看起来很破旧,因为是土墙,但里面确实意想不到的好。坐在里屋的大炕上,他拿出一大碗酥油和炒面。就这样,在这个初霁的午后,在这个暖意熔融的炉边,我平生第一次喝道了酥油茶。味道很奇怪,有点像牛奶和茶叶混在一起的味道。他让我把下面的茶水喝完,让上面融化的酥油沉淀下来,再和炒面拌在一起,加上糖。这炒面也是他用青稞面自己炒的,是他们每日的主食。炒面吃在嘴里,甜甜的,像素糖的味道。 看着他进进出出的忙碌,我不由对这奇妙的生活产生了一丝遐想。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朴素而简单阿!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甚至看不见书籍。而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安详阿!没有功利没有纷争,有的只是一尘不染的房间和心灵。我望着手中的茶碗壁上精致的花纹,和碗沿上细密的水珠,对他们不由得羡慕起来。 走出他的家,外面的阳光依然明亮。而空气依然清冷。我甚至开始觉得这个安静的小镇也变得喧闹了,广惠寺才真正是一个万径人踪灭的地方。我开始怀念寺旁的松树沙沙往下落雪的声音了。 这就是我在这个生日前夕,一个下午的经历。希望你在北京能拥有一个愉快的冬天。
芝加哥波普之夏:复制品时代的罗伊·里奇滕斯坦
芝加哥是属于二十世纪的。这座在1871年的大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摩天之城,充斥着所有二十世纪的文化要素。从芝加哥学派到Art deco,从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到Less is bored的后现代主义,这里的建筑简直就是一本二十世纪建筑史的教科书。 二十世纪是美国最辉煌的世纪。战后美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带来了机器大生产的繁荣:所有东西都量产——罐头、家电、金发的女郎。自塞尚以降,人类似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艺术,尤其是纯艺术作品:我们把建筑当成艺术,然后把工业也当成艺术,汽车、广告、漫画、摄影……无一不可以是艺术。在繁荣而虚假的美国社会中,波普艺术出现了。这群流行和大众文化的歌手用最赤裸的方式展现了工业革命之后、批量生产所能达到的人类文明的极限。Roy Lichtenstein(罗伊·里奇滕斯坦)认为,真实的世界在画布之外,之前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波普艺术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抗。 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在我看来,是把资本主义最丑陋的一面呈现于人前。他不辞辛苦地复制漫画式的人物:金发的女郎,廉价的眼泪,做作的腔调。还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符号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被他用一种极原始的,几乎是刀劈斧砍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的画中,符号被抽象出来,作品被去除了一切浪漫的、多余的修饰和花边,有的只是规律的线条和少数几种异常鲜艳的色彩。金色的头发。鲜红的嘴唇和指甲油。蓝色的背景。他甚至不辞辛苦地复制报纸印刷的油墨点,那些墨点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地排列在他的画布上,冗长、沉闷而令人眩晕。在后期,他甚至用这些墨点复制了宋朝的山水画,用它们来表示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Chicago)在千禧公园的南面。近在咫尺的人脸喷泉里面,孩子们穿着泳装尽兴地玩耍。站在千禧公园的广场上,代表不同流派的建筑钢笔大楼,铅笔大楼和橡皮擦大楼一览无余。独立日周的高温褪去,芝加哥的夏日温煦晴朗,人潮如海。Roy Lichtenstein 死后最大的作品展览选在这样一个季节开幕,也是接着芝加哥二十世纪的昔日荣光吧。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Tagged Art Institute Chicago, chicago, pop art, Roy Lichtenstein, 千禧公园, 罗伊·里奇滕斯坦, 芝加哥
Leave a comment
芝加哥波普之夏:罗伊·里奇滕斯坦对世界的讽刺
芝加哥是属于二十世纪的。这座在1871年的大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摩天之城,充斥着所有二十世纪的文化要素。从芝加哥学派到Art deco,从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到Less is bored的后现代主义,这里的建筑简直就是一本二十世纪建筑史的教科书。 二十世纪是美国最辉煌的世纪。战后美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带来了机器大生产的繁荣:所有东西都量产——罐头、家电、金发的女郎。自塞尚以降,人类似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艺术,尤其是纯艺术作品:我们把建筑当成艺术,然后把工业也当成艺术,汽车、广告、漫画、摄影……无一不可以是艺术。在繁荣而虚假的美国社会中,波普艺术出现了。这群流行和大众文化的歌手用最赤裸的方式展现了工业革命之后、批量生产所能达到的人类文明的极限。Roy Lichtenstein(罗伊·里奇滕斯坦)认为,真实的世界在画布之外,之前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波普艺术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抗。 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在我看来,是把资本主义最丑陋的一面呈现于人前。他不辞辛苦地复制漫画式的人物:金发的女郎,廉价的眼泪,做作的腔调。还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符号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被他用一种极原始的,几乎是刀劈斧砍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的画中,符号被抽象出来,作品被去除了一切浪漫的、多余的修饰和花边,有的只是规律的线条和少数几种异常鲜艳的色彩。金色的头发。鲜红的嘴唇和指甲油。蓝色的背景。他甚至不辞辛苦地复制报纸印刷的油墨点,那些墨点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地排列在他的画布上,冗长、沉闷而令人眩晕。在后期,他甚至用这些墨点复制了宋朝的山水画,用它们来表示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Chicago)在千禧公园的南面。近在咫尺的人脸喷泉里面,孩子们穿着泳装尽兴地玩耍。站在千禧公园的广场上,代表不同流派的建筑钢笔大楼,铅笔大楼和橡皮擦大楼一览无余。独立日周的高温褪去,芝加哥的夏日温煦晴朗,人潮如海。Roy Lichtenstein 死后最大的作品展览选在这样一个季节开幕,也是接着芝加哥二十世纪的昔日荣光吧。
Posted in 乱七八槽, 日记摄影
Tagged Art Institute Chicago, chicago, pop art, Roy Lichtenstein, 千禧公园, 罗伊·里奇滕斯坦, 芝加哥
Leave a comment
《禅的行囊》:放得下的,放不下的
看了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很有感触。他住在美国最有嬉皮精神的西雅图地区,成片的森林,湖泊,是修行的好地方。他的文字很有韵味,被译者译成具有汉语风格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生动美文。他有“在路上”的精神,背起背包,从北往南,一路追寻中国禅宗的踪迹。 我不懂禅,虽然自己的故乡是南禅宗的胜地之一。少时春游青原山,好大一座佛寺,明晃晃的墙,穿袈裟的和尚。但关于禅的知道,除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之外,我只记得自带的干粮,面包,水壶和满山的映山红。比尔·波特说,“禅”是看到自己的本心,摈除事物本质之外的事情,从而达到平和的境界。我的理解是,由爱而生痴,由爱而生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广告狂人》第一季里,大萧条时期,乡下少年的Dick Whitman碰到站在他家门外乞讨的绅士,衣着整齐,礼貌而有尊严。绅士对他说,他在纽约也曾有过家,有妻子,有贷款,但后来都没有了,那又怎么样呢?他沿着铁路前行,每到一个地方靠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有自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所以,对我来说,禅是解决世间烦恼的一条途径。人生这一路,越往前走,包袱越多,因为拥有的东西越多,放不下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一切烦恼、紧张、畏惧、焦虑皆来于此,让人忘记了最初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想要明白的道理。不知道我今日的观点,会不会是来源于家乡那座被称为的禅宗胜地之一的寺庙的影响,还是禅宗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禅的行囊》这本书讲的是2006年的中国。那时候餐馆的两菜一汤不过28元,上好的茶叶不过几百一斤。比尔·波特一路南下到九江,偷得浮生半日闲去与茶庄的女老板品茶、聊天,畅想整个夏天喝茶看花的生活。比尔·波特能放下,所有他能当逃兵,学人类学,来中国,在1980年代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时候去终南山访问隐士,研究禅,过不以挣钱为目的的生活。 我记得2006年的中国。那时,我跟几个外国记者去山西采访小煤窑,由于话题敏感我们并无实际目标,只能装作旅游者,一路走一路问。路上有淳朴的农民,脸黑到看不出来本来面目的工人,火车上年轻的乘务员,还有绿皮车雾蒙蒙的车窗。采访很成功,出来之后去云冈石窟,黄昏中,佛像上都一层煤灰,刀刻斧劈下是线条柔和慈悲的眼角。那时候我才工作一两年,买的房子还在建,北京的交通还没有崩溃,下了班叫朋友去吃饭,周末去看话剧或者音乐会,觉得整个生活都将浸淫在一种平安快乐、歌舞升平的气氛当中。 那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Magic Mike《魔力麦克》: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
电影院里都是女人。闺蜜们在周六的下午闲闲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脱了凉鞋把脚架到前排的座上,准备看脱衣舞男大展身手。 脱衣舞男果然好看。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肌肤往下淌。警察,士兵,消防队员,西部牛仔,都是男性荷尔蒙爆棚的角色扮演。在佛罗里达夏季炎热的小镇上的脱衣舞酒吧,女性是上帝,头一次,男性为了取悦她们而表演。 他看起来什么都有,有女伴,有夜夜笙歌的生活,有大把的现金,有精湛的舞技。然而完美的身体背后是残酷的青春。内裤里塞满了大把大把零钞,在深夜打烊后,Mike小心地一张一张把它们在桌角上扽平,叠成一摞,再在上面放上一本厚书压平。他的理想,是做家具店的老板,自己设计模样怪异的家具卖给顾客。他自己编写了产品目录,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去银行,女职员看到他的英俊模样也不禁脸红。可是,她还是无法给他贷款。他温柔地安慰她:“It’s Okay.”30岁了,在青春的末尾上,他想去迈阿密,想离开这个角色,可是从银行里出来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个梦想。重操旧业。重新回到欢场。他笨拙地向喜欢的女孩解释自己的计划,可是Brook问得好:“关键不在于我相不相信,关键在于你自己相信吗?” 他的眼里有与职业不相称的憨厚与青涩。那张酷似阿甘的脸上有泪光划过。 欢场里有四五十岁的老脱衣舞男,依然一身肌肉,卖力表演。已经抱不动观众中的胖女人,腰肌劳损只好尴尬地离开舞台。也有被他带进这里的十九岁的小男孩,连法定喝酒的年龄都没到,却走在舞台上随便一脱衣就尖叫声一片。这里的钱来得快。一晚上,两百三十块。全是一元、五元的零钞,粘着汗水和女人的香水味。小男孩迅速学会了诱惑的眼神、毒品、与女人周旋,Mike离开了,还有新一代的”Magic”。一代一代的脱衣舞男在这个舞台上,夜夜如此,在女人的尖叫与金钱的味道中渐渐老去。 诗人说得好,英雄最怕气短,美人最怕迟暮。小男孩憧憬着未来,他无比感谢Mike让他见识了这个世界:“瞧瞧几个月前我们还在做什么……我特别特别感谢你。”多么讽刺!十年前他也许也这样想过吧?Channing Tatum是幸运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他人呢?他们走自己的路,我们无法回答。 ***************我是闲聊的分割线**************** 顺便说一句,要看肉的可以去,当真五光十色,特种口味,总有一款你喜欢。要看腐片的没戏,这是一青年版的Up in the air。要看孔雀的,呃,孔雀在White collar这种电视屏幕上也是一美男,在这里一比较,差两个男主好多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