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年代》:出走和回家

我觉得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理想,那就是出走至少一次。出走是对父母,老师,学校的威胁,是对既定被安排好的生活方式的反抗,但是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不是没有想过像怪气男生那样在家里的墙壁上写上大大的“我要出走”,但比起我模糊记忆中的某个童年玩伴出走到家里报警妈妈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真没有过。那个美丽而古怪的女孩看了太多《圣传》一类的漫画作品,算是我的潮流先驱,是属于那种做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合理的人。后来上了大学,我的白日梦变成《在路上》那样的生活,或者像村上春树或是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无亲无故,但最后只是抱着他们的书发呆而已。出走的梦想应该会在结婚生子之后彻底放弃,但那时我们太年轻,还不知道哪里是家,是梦吗,还是梦女神的子宫?
  
  看到《出走年代》之后才发现,每个人无论是拥有平淡,懦弱,疯狂或者偏执的清楚时光,内心的本质都有一样的一种;选择出走不是“自由人”的“ 自由”选择,而是类似“本能”的东西,正如素黑所说,这时生命走到这一刻必须下定的决心。但是,走了之后,我们又如何回到家呢?Shirley那天在日志中说:人生就是一个回家的过程。年少的时候不断离家,年老了不断寻找回家的路,即使脚步到不了,也一直在寻找心灵的家。作为一个已经当妈的人,我不得不开始崇拜她开始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此心安处是吾乡,真的很难。
  
  本来说出走,结果说到回家……书的笔调是有点类似村上春树想给人温暖和疏离的感觉,但没有做得足够好。也许作者是心理分析师的缘故,很多篇幅都是直接绕过情节解释而直接进入心理描写,让我有些头大。

Posted in 图书 | 3 Comments

海角七号:内地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我是在去年11月份看的海角七号。很有趣,竟然是家乡来自离恒春不到100公里的我的老板推荐给我的片子。那时候海角七号已经在台湾大红,红到里面的男女配角路人甲小米酒宝石珠都火遍台湾,范逸臣早已游完裸泳庆祝票房,北京这里还只是在文艺小青年中间默默地传递。
 
看完老板问我说,里面都是台语,你们能理解么?我说,虽然是台语,但这部片子里面的风土人情跟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乡下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那些摆在乡村空场露天的婚宴,那些硕大无朋的卡拉ok设施,那些酩酊大醉的丈夫和在城里没混好落魄回家的小青年,都是无法变化的。能把台湾的乡土做得如此成功,恐怕就是这片子被称为半死不活的台湾电影希望的原因吧。
 
看完之后,我不遗余力地向周围人推荐这个片子。很快,听到说海角七号要在内地上映的消息。我跟B说,我们一定要去电影院里看一次,就算是贡献票房作为对看D版的补偿吧(当然,相比我看了赤壁三次的记录,这个还不算什么)。本来说是圣诞档,于是我每天喜滋滋地等着。可是很快,就传来说这电影不和谐的声音。我顿时郁闷了,这哪里不和谐了?从头到尾跟和谐没有半分关系嘛!哦,原来是说殖民色彩太严重,可是,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台湾和日本关系很好台湾老人都会说日本话这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啊。这么好的一部片子都不公映,那内地还能放台湾的哪部片子?好在据说是有人和我想法一样,但显然,海角七号已经错过了贺岁档这什么片子上映都能赚钱的档期。不幸中的万幸是,还赶上了情人节这最后一个算是有点意义的档期。
 
等来等去,我终于赶到周六清早的第一场半价场次。也许是大早,影院里只有不到十个人,可能中午之后会好点吧;但看看影院放映的场次,一天只有四场,其中两场是不招边际的时间:
海角七号

09:10

6

25

海角七号

18:00

6

50

海角七号

20:20

6

50

海角七号

22:35

6

25
周日也是如此,而上映已经一个多月的赤壁,每日还有两场……一天四场是什么概念?我记得去年顾长卫的《立春》这样的小众文艺片,一天也是两场。好吧,不管什么原因,能上映的海角七号总比那一堆不能上映的炮灰电影强很多了。
 
内地版的海角七号,我能发现的,与DVD版的电影有两处删节:
 
1. 在婚宴上,水蛙倾诉他喜欢老板娘的事情,说到“一只母青蛙后面跟着好多公青蛙”这一段。这段删掉我觉得算是情有可原,根据内地电影“老少咸宜”的准则,删掉一点笑话还是能保持全片的风格的。
 
2. 友子要走的时候,茂伯突然赶过来,用日语说:“友子小姐”的片断。这是片中茂伯第一次说日语,看碟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日本对台湾文化影响之深。茂伯的日语非常流利,后面还跟着好长的一段诸如谁儿子结婚特意来送请柬敬请光临一类,但内地版把“友子小姐”后面的那长段话全部删掉了。这个删节看得我很是无语,没想到XXXX的剪刀如此锋利,总能一针见血地剪掉那些不想让大家看到的情节。如果不是我对之前看过的版本印象较深,估计这边也就给放过去了;但少了这段话,贯穿整个故事的日本和台湾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少了很多意味。
 
我们那不到十个的观众还是在影院很高兴地看完的全片。只是不知道经过这么多的波折,海角七号在内地的命运还会如何。以前也有电影一开始场次特少后来观众反应热烈不断加场的情况,但在我看来,海角七号似是没戏了。就让这部片子继续在有限的范围中流传吧,顺便提一下,我老板的父亲和片子里的茂伯一样,说得一口日文。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要说我如果没看过猜火车呢,我肯定会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但自从我知道导演是Danny Boyle的时候,我就对商业片也能得奥斯卡提名有些不解了;起码这片子不如Milk和本杰明吧,至少人家后半段没毁了前半部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史诗气息啊。

要说情节呢,就算是个印度版的《活着》吧,用幽默笔调写尽人间辛酸,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个英国导演拍印度(张艺谋也没拍过越南吧),总有点高高在上的俯视感,说,看,这就是我们大不落帝国的子民的生活嗄,所以当然要有个光明的结局呢,大哥被炮灰小女友毫发无损俩人在火车站跳起青春的舞蹈——慢着,导演你那把泰姬陵讲成大宾馆让小杰玛跳进粪坑的气概哪去啦?这整个一部好莱坞励志电影嘛。

电影的优点在于情节编排和演员的阳光,印度小帅哥和小美女看着真赏心悦目啊,孟买,多青春向上朝气蓬勃的一个世界中心啊,印度人的生存能力看得我瞠目结舌,印度果然是有希望的国家啊。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

钟立风和Tamas Wells,呼唤报名

今天一上网,发现有两个我以为不怎么可能开音乐会的人要开音乐会了,然后我自己辨认了下,发现我喜欢的人还真是同一类型。从钟立风到Tamas Wells到最近不可能出面的某快男冠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长了一颗摇滚心生了一副民谣嗓,简单来说就是小细嗓子。Anyway,我还是各买了两张票,呼唤一下有谁和我同去,要去的报名,每场一人,要是再多我就得再去买票……呼呼。
 
为防止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而胡乱报名——确实这两个人也比较小众,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
 
钟立风——栗正酒吧时代的歌者,后来签了太麦,06年出过一张专辑,但Joyo上已经没有货。最近两年比较沉默,现在为发新片而开始宣传。他的歌是适合在清华校园的大绿树下正直而单纯的环境中坐在长发飘飘的装文青男生的车座后面听的那种,这么说应该能理解吧。但其实经历挺沧桑的,看他和李健唱的《再见了最爱的人》:

http://www.tudou.com/v/XaR7UBRZo9s

 

Tamas Wells – 这个澳大利亚男生换张黄种人的脸就是一校园男文青,从嗓子到创作思路都是如此。基本上就是一澳洲版的白衣飘飘的年代,专辑多点政治意味而已也是人家环境滋养的结果。有首Valder Fields被很多人选作手机铃声(好吧这个人就是我),下面是这首歌的视频,嗯,青草气息铺面而来。

http://www.tudou.com/v/LvE6lIeIGqs

好啦,感兴趣的快来报名吧,一个二月底一个四月初,欢迎四九城的文艺青年。

Posted in 音乐 | 4 Comments

本杰明巴顿奇事:你一生的故事

     有些人 就在河边出生;
  有些人 被闪电击中过;
  有些人 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 是艺术家;
  有些人 游泳;
  有些人 懂得纽扣;
  有些人 知道莎士比亚 而有些人 是母亲;
  也有些人 能够跳舞

菲茨杰拉德的优美和创意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尽管他的这部短篇小说几乎没有中译本。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不是本杰明巴顿和女主角的爱情,而是把时间变成寓言的创意。每个人都希望变得年轻,每个人都希望返老还童;而当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在两个小时和几十页的篇幅中逐渐变得年轻时,观众也会喟叹,这一生,这也是一生啊。即使你变老,与你那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在每个人的心中,最爱的人永远都是那模糊的面目和心上的永恒,在这一点上,变老和变年轻并没有什么两样啊。

有人拿这片与阿甘正传比,听说阿甘的导演也差点成为导演人选,但最后还是给了能保留北美南方风味,让密西西比河上的迷雾不被那大兵头和正直的阳光吹散。比阿甘处处在历史风头打酱油不同,巴顿在历史方面的主题更弱化一些,而重视生命本身的过程与情感表达。不管怎么说,大卫芬奇这次的答卷还是比Danny boyle强。

很喜欢开头那段话,其实是影片结尾的总结。当镜头缓慢地展现本杰明巴顿的一生时,那平实的口吻和节奏仿佛在叙述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命故事一样。

PS, 年轻的布拉德皮特真是帅得令人发指啊,我又回想起了南配殿大投影上他那张秋日传奇里的引无数少女竟吸气的脸。。。

Posted in 电影 | 7 Comments

《龙须沟》:时间的灰烬

人艺的剧院门口永远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灯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发黄的外墙和毛泽东时代的字体组成的“首都剧场”四个字招牌,由于灯光的衬托显得格外熠熠生辉。夜幕降临了,周围的建筑,车流,行人,都没有它的光辉。王府井教堂在远处若明若暗。这是一个做梦的去处。走进大门,《龙须沟》的节目单整齐地码放在简陋木头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费自取。人艺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节目单还能免费的剧场之一。二楼的皮沙发宽大得有点空旷,在沙发围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顶灯光直射下来;剧场里面也是一样。
 
剧场永远是厚厚的红色帷幕。在当时看来很庞大的剧场,现在甚至比不上一个大学的讲堂。一层,二层,一层与二层之间的侧座,还有二层最后几排的学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见演员的脸庞,听清演员抑扬顿挫的台词。《龙须沟》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导演顾威所说的一样,56年,半个多世纪了,那条沟早成了金鱼池。小妞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该是七十高龄的妞子奶奶了。光看这出剧的名字,就让人觉得眼眶发红。帷幕拉开,仍然是这个50多年前的小杂院儿,才华横溢的程疯子唱着辛酸的单弦,三嫂还是那么泼辣,赵大爷和现在北京街头的任何一个老大爷一样有范儿……50年前的话剧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间两个党派军队交接的过场戏,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突然觉得这些年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些人,那条沟,重回眼前,一如当年。
 
老舍的话剧经典之处在于生活化,可是现在的话剧连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从网上扒了两个段子就想把观众逗乐的话剧都应该来好好学学,真正的话剧应该怎么写。56年的时光轻飘飘地过去了;灰烬在我们眼前反射着它的光。
Posted in 兴趣 | 8 Comments

全年最雷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

中国的小孩子真的好可怜。。。整个寒假就这么一个动画片可以看。。。而且我和B去看的时候还发现如果你没带小孩都不好意思进场。。。而且小朋友们还对喜羊羊慢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洋洋和软绵绵的sb故事笑得死去活来。。。广电总局阿,你们又毁了一代人阿。。。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

疯狂的赛车:宁浩仍在超越自己

 
很多导演横空出世惊天之作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让我们怀疑他的灵感是不是就这么点。更多的时候,是时代,电影之作和观众的问题,所以导演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如何都有点不公平。但宁浩的第二部公映电影《疯狂的赛车》却超出了我期待,即使不可能有第一部那样的轰动效应,也让我们知道,中国起码有了一个合格的类型片导演。
 
《疯狂的赛车》缺点在于虽然是一部类型片,但对城市和平民生活的感触不如《石头》那样让人感动深受,另外音乐的运用稍显过于堆砌。演员的台词过于复杂,不像《石头》那样少而精炼,比如“注意你的素质!”和“名牌,班尼路”这样让人过目不忘的台词很少。但与其他导演第二部之后的电影就拼命雷同和抄袭成功的桥段不同,更为复杂的台词是宁浩才思泉涌的一个表现,起码不会让人觉得,这个导演的才华就这么多了;而更为复杂的故事,更为复杂的演员表演和讽刺意味也超越了前一部作品。从观众在电影院里从头乐到尾的反应来看,《赛车》起码比《非诚勿扰》更搞笑,而这有机智的电影,起码说明导演和编剧在故事和策划上都下足了功夫。
 
我很喜欢宁浩每个片子都到新地方去拍的风格,之前的重庆,这一部的厦门,还有传说中新疆的公路片;对一个城市生活状态的深入探究和对生活在前线的平民状态的近距离观察让我觉得自己离镜头好近。耿浩从最初的失意的赛车运动员,到经历了一切人间大起大落,厦门的红房子老街道和台湾演员乡土的民俗化表演互相衬托,到最后的误打误撞赛车比赛中,镜头一拉远,整个厦门景色依山傍海的一览无遗,那一刻导演是带着观众“在天上”的,俯视这场人间的闹剧,这时候,我不能再说宁浩抄袭盖里奇,这显然是有中国导演自己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了。
 
这个冬天,我很欣喜,有个导演能把握住自己的风格,而又超越自己的作品。在那么多在北京上海奔波,带着自己的小制作,“不够商业”的电影小品,广告片奔波的电影人应该也看到一些希望了吧。
Posted in 电影 | 2 Comments

中国的古典音乐演奏时代

我首先得承认我很久没有听过古典音乐,以致新认识我的人都不知道我曾经还是混过学校乐团的。话说音乐这个东西还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需要熟练的工种一离开水平立马就下降,所以我对前几天在后海滴水藏海开吉他歌友会的那哥们还是真心佩服他能把这么多年的东西再拾起来。不过这并非今天的主题,今天要说的是最近听的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1月4日的搜狐之夜,郎朗的钢琴音乐会。此前我真不知道单独器乐的演奏会还可以在国家体育馆这么一个硕大无朋毫无音响效果可言的地方表演,等到和bird到了现场果然大开眼界。几十台重量级的音箱横贯四周,观众们捧着可乐热狗鱼贯而入,舞台的灯光,布置,整个一个超级碗现场。作为新年喜庆气氛的一部分,搜狐还特意派了两名主持人出来报了个幕并说了些新年的吉祥话儿,那华丽的服装在上下半场的头一分钟各出来露了个脸儿。上半场的曲目是肖邦的第一钢协,我正听得入神时发现每隔3米就有一个小孩在和离他最近的小孩打闹,打闹内容根据男女各有不同,但基本以尖声大叫和互相抽打为主,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声音竟然对场内演奏完全没有影响,因为场地实在是太大了。郎朗在中国颇有粉丝,奥运会之后可能还加上了外国粉丝,当他穿着金条装被一大群帅哥保镖簇拥着走向场中央的时候,那脸上的笑容让我认为简直是一个皇帝。真的,最后他弹了什么我完全没有听见,但肯定没有睡着,因为我周围的声音真是太多了。
 
Bird说这算是中国人民的音乐普及运动,好吧,中国的古典音乐什么时候也进入走秀时代了,在我远离演奏会的那几年。我将近十年没有去过音乐厅了,也有好些时日没有去过中山公园音乐堂,这个国家歌剧院建好之间北京我认为是音效最好的音乐厅。我记得本科的时候花10块钱买一张票就可以在“打开音乐之门”栏目的某一个下午,趴在二楼还是三楼的侧座栏杆上,听上海四重奏的《死神与少女》,那柔板真是轻柔似水,一直拉到我心里去。怀着对当年的美好向往,我终于在过年前去了趟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真是好,不管是设计还是音效,但是差不多同样位置的票已经卖到280一张,还几乎全部售罄,我不能说这是一件坏事,可能真的是大家都开始听古典了,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发现凡是大家都喜欢的事情,就会变成一场秀。
 
李传韵的小提琴独奏会果然是一场秀。座位非常好,音乐厅的环形设计使我离他的直线距离不到10米,如果加上望远镜,我几乎可以看见施佳佳和李传韵的谱子。台上只有钢琴和小提琴,不加麦克的琴声通过空气直接传到我耳朵里,音乐会上没人说话没有小孩吵闹,最吵闹的是主角李传韵。昨天晚上的独奏会完全是个人的炫技,除了第一首《思乡》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可以拉完的之外,剩下的除了恰空和维也纳随想曲之后基本上是一般业余小提琴爱好者打死也学不会的曲目。伊扎伊的奏鸣曲一出来,没听过的全惊了,和弦的不和谐简直让人难以忍受,恐怕只有像李传韵这种极具天赋的人才能把它行云流水地轻松拉完吧。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李传韵不仅两次甩了弓子,还有一次突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今天右手有问题”,让我在整个后半场都为他提心吊胆,生怕他不能很好地完成演出。后来我才知道,这算是他的个人风格,某个采访里就是这么写的:
 
 “像这类让人哭笑不得的李传韵式趣事儿还有很多,比如他会带着他的玩具“小熊熊”去开独奏会;他会当着观众的面不加掩饰地对钢琴伴奏说:“对不起,忘谱了”、“是这首吗?我差点拉错……”;他会无视主持人让他多留一会儿的暗示而直言“我今天状态很差”,然后借上厕所的机会“尿遁”,跑啦!他会在台上手舞足蹈,状若癫狂,甚至不顾形象地做些摇头、皱眉、用手扇风的“小动作”;他会在大庭广众下连翻几个筋斗提精神,有几次没掌握好还摔了个仰八叉;他会在演出太过疯魔而把弦拉断时朝台下大叫,“妈妈,备弦没带”;换弓弦时又嚷嚷着“有松香吗?”
 
   音乐一旦变得太演奏,就是一场秀。观众当然希望演奏家有激情,有自我发挥,有高潮,但更希望艺术家在舞台上可以冷静地处理他面对的问题,在理智的前提下完成一场演出而不是为所欲为。昨天观众很高兴,因为曲目实在太难了,而他也实在太流畅了,但对我来说,炫技不是艺术而是技术,体育馆的演出也不是音乐而是走秀。
 
顺便说一下,李传韵这孩子功底真得了得,如果不知道他的技术有多好,就去看看他的《超级玛丽》。跟前几年的吉他版对比,提琴版的玛丽的差别就相当于你在空中走钢丝的时候有没有握着那根平衡杠。
 
 

 http://www.tudou.com/v/sv7aBIp-zlA

Posted in 音乐 | 7 Comments

奥巴马就职演讲之春运民工版

这篇日志呢,我开头觉得很搞笑,后来快看哭了

来源 ;凤凰网评论
作者:彭远文 张恒

拍掉身上的灰尘 重新踏上回家的路—一个民工在火车站的演讲

各位伙伴:

我今天站在火车站,为我们眼前的任务感到焦虑,为你们给我的信任感激,为我们先人的牺牲不忘怀。四十四位伙伴曾立下誓言,要为大家买回火车票,然而他们不是晕倒在排队的长龙里,就是被黄牛党的要价吓倒,最终没能实现他们的承诺。

在艰困的时候,我敢于继续站出来承担买票的重任,不仅因为居高位者有能力或愿景,更是因为我们人民坚信回家的理想,信守我们千年来的传统。过去如是,这一代中国人也如是。

今天我要告诉各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的,挑战非常严重,且不在少数。它们不是可以轻易,或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最终一定能够回到家乡。

这一天,我们聚首一堂,是因为我们选择回家而非困守,选择合家团聚而不是天各一方。

在这一天,我们来此宣示,那些无用的抱怨和虚伪的承诺已终结,因为它们对于买到一张火车票无济于事。

1、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经济元气大伤——这既是某些人贪婪且不负责任的后果,也是大众未能做出艰难的选择,对国家进入新时代做准备不足所致。许多人失去房子,丢了工作,生意萧条。我们的医疗太昂贵,学校教育让人失望。每天都有更多证据显示,我们提出的种种关于改善购买火车票的方法,只是令我们的敌人更强大(他们又拿到了几万亿投资经费),又威胁我们的星球。

我们仍是一个有力的群体,但正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重申我们坚忍精神的时刻到来了,选择我们更好的历史,实践那种代代传承的珍贵权利,那种高贵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都要回家,每个人都珍爱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追求全然的幸福。

需要再次肯定我们这个群体的伟大,我们了解伟大绝非赐予而来,必须努力达成。我们的旅程从来就不是抄捷径或很容易就满足。这条路一直都不是给不勇敢的人走的,那些偏好逸乐胜过工作,或者只想追求名利就满足的人。恰恰相反,走这条路的始终是勇于冒险的人,做事的人,成事的人,其中有些人很出名,但更常见的是在各自岗位上的男男女女无名英雄,在这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上支撑我们,迈向繁荣与自由。

为了梦想,我们收拾起仅有的财产,来到城市寻找新工作。

为了梦想,我们在血汗工厂辛勤工作,在东部安顿下来,忍受鞭打,烧砖挖矿。

为了梦想,我们颠沛流离,在广州和上海,在珠三角和长三角。

我们不断的奋斗与牺牲,直到双手皮开肉绽,即使如此也未必能享有比较好的生活。我们将平等视为大于所有个人企图心总和的整体,超越出身、财富或小圈圈的差异。

这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旅程。我们据说将成为全球最繁荣强盛的国家。这场危机爆发时,我们生产力并未减弱,我们的心智一样坚韧,但我们的产品和劳务和上周或上个月或去年相比,不在是必需品。由今天开始,我们必须面对更困难的处境。

2、

遥想来年,不知道寻找新工作的眼光该向何处望去。生活压力需要大胆、迅速的行动,但我们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新工作。政府将造桥铺路,这会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吗?我们可能不得不让劳力回归贫瘠的土地,希望出现奇迹提高自己的收入并降低日常消费。我们将利用扁担、大粪和土壤作为我们生存的工具。但我们更希望能够在城市找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梦想是不用每年为了团聚奔波,我们将在城市团聚。这些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也将会做到。

现在,有人质疑我们的雄心,暗示说我们无法承受太多的大计画。这些人的记性不好。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已经完成的成就,当农民工朝同一个目标发展,可以完成何等成就,我们需要的是机会。

怀疑者无法理解的是他们的主张已经站不住脚,长期以来折磨我们的陈腐政治争议已经行不通。我们今天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有无功效,是否能帮助家庭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支付得起照顾费用,有尊严的退休。哪个方向能够提供肯定的答案,我们就往那里走。答案是否定的地方,计画就会停止。我们希望管理大众金钱的人都将负起责任,花钱要精明,改掉恶习,正大光明作事情,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政府与人民间最重要的信任。

我们眼前的问题也不是说市场的力量是善或恶。市场创造财富和增加自由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是这场危机提醒我们没有工会时,市场发展将失控,当市场只偏爱有钱人时,国家无法永续繁荣。我们经济成功的依据,不只是国内生产毛额的规模,还有繁荣可及的范围,以及我们将机会拓展给每个愿意打拚的人,不是因为施舍,而是因为这就是达到我们共同利益最稳健的途径。

我们不会为我们闯入城市而道歉,也会毫不动摇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对那些想要藉由带来恐怖与杀害无辜以遂其目的者,我们现在告诉你,我们的精神强过你们,无法摧折,你们不可能比我们长久,我们必定打败你们。

3、

但是现在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回家。我们来到火车站,我们以谦虚祈求的心想到,有些勤劳的铁道部工作人员正在温暖的办公室里为我们担忧。每一天他们都有话对我们说,就和往年他们所说的那些令人感动的话一样。我们敬佩他们,不只因为他们声称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勇气,更因为他们能够轻松的拿到我们期待已久的火车票。而在此刻,这是我们最羡慕和期待的技能,这种期待和羡慕,一直常驻你我心中。

即使政府能做也在做,这个国家最终仍得靠我们自己的信念与决心。在我们被抛弃时,是彼此的善心,让他们给购票者做指南;是黄牛党的无私,宁可自己被抓,也要不愿意看到我们失望而归,勇敢的卖给我们车票;是我们的隐忍,宁可被冻死,也不愿意放弃我们回家的希望;是父母孩子,守候着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迎接挑战的方式也许是新的,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辛勤工作和诚实、勇气和坚忍和回家过年的心–这些都是固有的。这些价值是真实的,是我们历史上进步的沉默力量。我们有必要找回这些真实的简直。我们现在需要勇敢的忍受这艰难的时刻,每一个旅客都体认到我们对自己、对家人、对故乡负有感情。我们不是不情愿的放下这些责任,而是欣然接受,坚信没有什么比全力以赴的买上回家车票,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更能找到自我。

这是我们的代价和期待。

这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体认老天爷召唤我们创造不确定的命运。

这是我们的传统和信条的真谛,为什么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男女老幼能在这个大厅里共同守候?为什么一个人的父亲不到六十年前或许还不能进到这个火车站里看看,现在却能站在你们面前做最神圣的宣言?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我们是谁,我们走了多远。在中国发展的每一年,在最寒冷的时刻,在拥挤的火车站,一个又一个的打工者坚守在那里。列车开走,我们滞留,满腔失望。在那时,我们的回家的希望几乎破灭,电视里传来奥巴马的演讲,他引用美国国父的话如此铮铮有力:

“让这段话流传后世,在深冬,只剩下希望和美德,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面临共同危险,站起来迎向它。”

回家,我们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在这个艰困的冬天,让我们记住这个温暖的词语。怀着希望和坚韧,让我们再度祈祷破冰的逆流,等待下一趟列车的到来。让我们的孩子,见到我们久违的笑容,告诉他们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我们坚信旅程会尽快的结束,我们不回头,也不踌躇;眼睛凝视着家的方向,我们虔诚期望老天爷的恩典降临我们,举着一张这个寒冬最伟大的礼物–车票,安全抵达我们所期待的港湾。

这,就是希望!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a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张恒

Posted in 日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