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一句就振聋发聩:“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正如在美国,宗教人人有关。因为在中国,哲学已经解决了超乎现实的追求和超道德价值,所以宗教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相对来说,西方的宗教就显得更程式化、仪式化,并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科学。
刚来的时候一无所知,于是跑到我家附近的教堂去玩。教堂的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热情地接待了我,带领我四处参观,并给我介绍了好几个牧师。我这才知道,我家附近的这所教堂,并不是只有一个教派,而是好几个教派的混合体——他们共享一片区域,却有着不同的礼拜堂、牧师和讲道。我自然不知道该选什么教派,就选了个看上去比较有亲和力的牧师。牧师名叫Chris,热情地想发我的中文名字发音,并给我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教派名称。虽然在美国,新教的教徒仍然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分支众多,所以如果看不同教派的人数,他们并不比天主教占优。牧师给我介绍了好多教派,回来一查,才知道美国的教派大致分布如下:
“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
美国新教又分为上百个名目繁多的小派别,其中许多派别小到除了它们自己的成员外简直不为任何人所知。只有22个派别宣称它们拥有50万成员,新教的教派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
比较大的新教派别有浸礼会、卫理公会、长老会、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它们的成员都在100万人以上;各大教派下面往往又有许多宗教组织;例如浸礼会下有:美国浸礼派教会(1907年建立)、全美浸礼派大会(1880年建立)、美国全国浸礼派大会(1880年建立)等;卫理公会下有:联合卫理公会、非洲卫理公会主教派教会等。”
我家旁边的这家教堂,就是圣公会(Anglicans)和福音教(evangelical)的联合体,好像还有一个什么其他的教。Chris的解释是,因为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人民有了自己传播圣经的能力,于是不同人对圣经的不同解释导致了不同教派的产生。我当然听不懂各教派之间的区别,只能跟着去瞎玩了几回,以表示我对牧师能记住我名字的回报。顺便说一下,这个礼拜确实是非常仪式化,从唱圣歌到牧师布道到领圣餐,应该是经过长期修订而形成的完美程式。我在教堂里看到的人们的衣着也比大街上的正式得多。
有趣的是,前两天看严北冥的《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发现东西方的宗教原来是有相同之处的。虽然由于在80年代早期出版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意识形态的烙印和废话,这本书还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及不同教宗的历史。我突然发现,佛教中的“宗”和新教中的教派其实是相似的:佛教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正如新教有公理会、圣公会、长老会、浸礼会和福音教一样,它们虽然都有一个主题思想,但对思想的解读是千差万别的。稍微不同的是,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而佛教的典籍却是浩如烟海,即使从印度传过来之前也是如此;所以,佛教的不同教宗之间的差别应该比新教大,而新教的差别除了对于圣经的解读不同之外,应该还有对世俗事务组织和管理的不同。
由此我想到,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中,是否可以把中国的不同哲学思想看成不同教派呢?但后来我发现,还是看成不同宗教更贴切一些。中国人其实也常把“儒、释、道”相提并论,说明儒家和道家起码在思想体系和对世俗的引导上已经能和宗教平齐。那这样一来,程朱、心学等对儒家的解释就可以被看成是公理会或者禅宗了。
《中国哲学简史》还没有看完,不过冯友兰真是大师,句句精炼而戳中要害,简直是社会科学的“奥卡姆剃刀”范本。而且,我发现这本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的第一版竟然是被公认为大陆激光照排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书。书的内封上印有如下说明:“本书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作为一个伪知识分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告诉图书馆这本书丢了,赔点钱把它收藏起来。结果图书管理员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击溃了我的梦想:“丢了赔6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