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音乐戏剧

《哥本哈根》:那万物本质上不确定性的终极内核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60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物理学家,他是否有道德权利从事将原子能应用于爆炸的研究? 1941年9月,整个欧洲都被希特勒的铁骑践踏之时,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秋日的夜晚来到了他曾经合作多年、亦师亦友、亦父亦兄的导师,被物理学界称为精神教皇的玻尔家中。作为丹麦人的玻尔,家中已是监视严密,到处都是窃听器和盖世太保看不见的影子。这是一次战胜国与被占领国之间的交谈,也是纳粹德国与未来的同盟国之间的交谈。此时,德国、美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原子武器,而武器的核心就掌握在这些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手中。他们为避开窃听,选择了到户外散步,而10分钟后,两人就怒气冲冲地不欢而散,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就此结束。事实是,美国制造成功并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而德国未制造成功。在战后的30年,海森堡都处于竭尽全力的解释,非难与敌视中。在那短短的十分钟里,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战后,英国情报局和无数的历史学家都想弄清楚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然而却从未解读出真正的原因。戏剧就在玻尔、海森堡和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死后灵魂的对话中产生。 在没有政治利益的对话中,三人一次又一次地想解读出他们当年的对话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是由于什么原因。海森堡不远万里来到玻尔的家中;两人对对方的深厚感情;那短短十几分钟的户外谈话。唯一可以解读的是,这次谈话的后果是海森堡告诉纳粹,研制原子弹有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美国成功地制造出了原子弹。唯一可以认定的是,海森堡当时向有着“教皇”之称的精神领袖玻尔问出了以下的话: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物理学家,他是否有道德权利从事将原子能应用于爆炸的研究? 对于这次决定世界命运的谈话,剧作者迈克·弗雷恩写了三个可能。第一个是,海森堡是想向玻尔传递纳粹正在研制原子弹的原因,并告诉玻尔现在全世界的原子秘密都掌握在他们这几个人的手中,希望玻尔向同盟国的科学家传递共同不制造原子弹的默契,但波尔误解了他。然而,这个原因被民族主义和政治利益打败了,如海森堡所说,“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是鼓励我、引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我的妻子, 德国是我的孩子。我该知道我为他们选择什么!”于是三个灵魂只能重来。第二个可能是,海森堡是来炫耀的,然而如果如此,海森堡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根本不可能连扩散率计算的数学都没做就放弃了原子弹,这只能说明海森堡和玻尔一样,都“没想要造原子弹”。在第三个可能中,弗雷恩放弃了对原因的解读,只把最后实际的结果公布给观众——海森堡的双手没有沾过任何人的鲜血,而奥本海默,作为正义的一方,却屠杀了无数的无辜民众。 观众该相信谁?该如何解读这短暂的片刻?剧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一切得以幸免,非常可能,正是由于哥本哈根那短暂的片刻,那永远无法定位及定义的事件,那万物本质上不确定性的终极内核。 《哥本哈根》是一次话剧上的罗生门。比罗生门还要精妙的是,它把物理学上的种种两难性理论,如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的猫与政治世界的瞬息万变结合在一起。科学家们,自以为成为神的旨意的化身的科学家们,以上帝视角俯瞰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他们掌握着人类的终极秘密,然而讽刺的是,这个世界总会沿着其自有的规律发展下去,比如原子弹的制造,比如克隆的成功,都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不可改变的命运。我们与其从原因中勘察,不如以结果为准则。更因为,这是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今天出门坐公共汽车,明天骑自行车,后天打车,是没有原因,或者说原因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的;我们只能讨论结果。而原因,就在人们事后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中,被演变成了历史。每个历史学家都是storyteller,每个普通人在回忆自己过往的时候,也是storyteller。这个Teller无谓对错,也无谓真假,只有结果。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高考时报了一所其他的大学/志愿?如果我那天没有去那个餐厅,就不会遇见那个女孩?如果我没有那次面试,没有去异域工作?谁也不知道生活是否会改变,我们只能看到现在的生活。 在东方先锋的小剧场里,不知有多少人为这两小时的话剧激动和沉思过。《哥本哈根》无疑称得起20世纪最伟大的50个剧目之一的称号,也是极少数让人看了之后想再看一遍、或者去看剧本的话剧。话剧在这里展示的是真正的语言魅力,而非像现在流行的那样,跳梁取笑,或感官优先。看了话剧之后再看剧本,感到的是弗雷恩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信息量;看到剧本之后再看话剧,会发现那些平面的台词被演员演绎得活色生香,其中不乏动人的、或铿锵有力的台词:有描述两次大战之间欧洲短暂宁静的美好生活;有海森堡和玻尔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有玛格丽特对自己丈夫的爱惜和维护;有掌握命运的科学家在22条规则的责任和义务中生活的沉重。 这是一部可以成为教科书的话剧。三个人,三把椅子,两个小时,基本没有变换过的场景和布置。比起某些话剧的上蹿下跳和某些人号称的先锋、实验,这是多么简洁的艺术,这才是话剧的真正魅力。

Posted in 音乐戏剧 | 8 Comments

冯小刚,郭文景和陈美娥的《韩熙载夜宴图》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8 作为一枚生病中的王小心,我还能尽心尽力地传播祖国文化,真是不容易啊。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本科的时候有一阵我乃文学艺术的爱好者,隔三差五地就跑到大讲堂我潜心开发的专座上去欣赏歌舞。那时候看了中芭,爱乐,国交,后来某一天来了个台湾的云门舞集。那次是我受到舞蹈本身的动作和表现给人带来最完美享受的一次,演员的灵动,舞蹈的构思和思想,从薪传到竹梦,行草,都是能看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和创新的,比舶来的那些照猫画虎的芭蕾舞有意思得多了。后来我听台湾留学生说,云门舞集在台湾的人气和造诣,都不是10块钱的讲堂门票能涵盖的,我们真是捡便宜了。 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喜欢则要追溯到中学时代的美术课本——似乎历史课本上也有此图。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黑暗混乱的年代倾慕不已,比如五代十国,比如魏晋。那些昏黄黯淡的时光里绽放出来的艺术的小花,往往显得特别明亮和珍贵。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韩熙载在黑暗的夜光中点燃烛火,大宴宾客,那狂饮豪歌的背后,是被顾闳中记下的后唐时代的悲哀。 我很佩服台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现在也只有他们能做出再现的《韩熙载夜宴图》。我本来以为大陆有机会可以做,所以曾经很期待冯小刚的《夜宴》,尤其是看到叶锦添搞出来的舞美和服装剧照之后。但电影的剧本和导演败坏了我的胃口,冯导您还是回北京胡同跟串子们玩儿去吧,中国有多少好的题材都被你们这些导演给糟蹋了,五代十国宏大华丽的画卷被您硬生生塞个莎士比亚进来,不是借保护中国传统之名行《无极》之无厘头之实吗? 所以,当前云门舞集的舞蹈家和《夜宴》结合的时候,就特别引人注意。顾闳中是以空间代表时间,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画卷用乐器和屏风等摆开时间,正如汉唐乐府南管月舞团的这出舞台剧用帷幕和过场的插花、焚香、茶艺等隔断不同的场景。叶锦添的舞美和服装,王孟超的灯光无一不细,在大幕一拉开的时候,就生生把我拽回了那个年代,韩熙载独坐高椅,愁眉不展,简直就是画中人复活。昏暗的灯光与顾闳中的绘画的背景颜色如出一辙。悠扬的南管器乐与曼妙的梨园舞蹈,以及据说与古曲完全相同的唱腔: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声线仿佛来自几百年前,丝丝入扣,真让人穿越了好几个世纪,如在画中。 我突然想起来,中国也并不是只有冯小刚。几年前郭文景创作过一出歌剧《夜宴》,也是取材这著名的题材。人物的疯癫比这出梨园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复活古典画作的意图就不是作曲家的初衷了。总算我们还有个能理解狷狂之意的艺术家,也算是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与颠覆的一个幸存者吧。 下面是原作,郭文景和陳美娥的《夜宴》在同一个场景中的画面,历史就是这样复活的。至于冯小刚的夜宴,完全不在此列,建议改个名字,叫《北京胡同版哈姆雷特》就完了。 汉唐乐府 漢唐樂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秉持重建南管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遂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

Posted in 音乐戏剧 | 5 Comments

吉尔沙哈:弹的不是钢琴而是电视剧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05 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暑期音乐节很有意思,是八喜赞助的,所以很多小孩子去,不过凭票发的不是八喜冰激凌而是可爱多。但秩序很算井然,除了卖节目单文化衫的太吵之外。 冲着《月光》去看吉尔沙哈,一个长了一副典型犹太人面孔的以色列钢琴家。场子里人不是很多,但是外国人却不少。两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颇为不错,一首海顿真乏味。在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月光》之前突然通知加演一首人家自己创作的曲子《短小的宝塔》,几个前奏甫一出,我的妈呀,这揍是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间加了一首后现代啊。但是,弹到中间的时候又完全变成了旋律化,让我觉得好不像一首电视剧或者宫崎骏漫画主题歌。但总体而言还算有趣,观众的反响也挺热烈。 月光听着很胆战心惊,尤其是第三乐章那一只往后挪的琴凳让我捏一把汗。好在安全地弹完了……中山公园的晚上就像单反相机开了红外线镜头,真美丽啊。

Posted in 音乐戏剧 |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