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无耻混蛋》:昆汀的想象力堪比中国网民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09 《无耻混蛋》没有字幕还真看不懂,法语、德语混杂着田纳西味儿的英语、英语味儿的意大利语,巨小无比的字幕看得我头痛。片尾那句话倒是听明白了,皮特大叔冲着镜头得意的笑:“我觉得这是我的惊世杰作。”昆汀大叔,你说呢? 其实由于文化差异,这部片子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尤其我们这样的外国人。如果你想像一下,皮特叔用带着四川味儿的普通话训话,见hans的时候说一口赵丽蓉的伦敦乡下英语,hans第一幕见法国人的时候拿出的不是硕大的烟斗而是比如说,硕大的打火机,是不是觉得场面生动了很多?我们再发挥一下想象,他们刺杀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八国联军,“无耻混蛋”的名字改成“义和团”,皮特叔改叫燕子王五,我们看到了什么?对了,就是网民们在近十年内掀起的网络YY大潮,《窃明》或者《中华帝国》这样的网络架空YY小说嘛。 所以,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得代入地看这部电影。昆汀电影的华丽就在于,他能想其他导演所不敢想,比如让燕子王五刺杀克林格或者冈村宁次成功;也能做其他导演所不敢做,比如画一箭头告诉观众,这是叉叉纳粹高官啊,你们注意看着。真可怜我最开始还真当成一正剧电影看了,指望着最后会有什么史诗性的结尾,比如美丽高贵女演员、美丽高贵犹太女、无耻混蛋三组人成功合谋悲壮地烧了电影院呢,还在想,为什么把希特勒刻画得这么喜剧啊;看到最后才明白,昆汀把我们都玩了,希特勒脸上的筛子似的弹孔和犹太女身上的万丈怒火简直就像在对观众说:这不是一个二战电影!这是一个只出现在我想象中的漫画电影!你们还陪我玩了两个半小时!哈哈! 我能想象昆汀的嘴脸,可是还是和其他观众和美国这里交口称赞的影评人一样,意犹未尽地陪着他玩了两个多小时,还带着情绪起伏、不肯离开屏幕的。5个Chapter的构思与他之前的电影相比,已算逻辑缜密,结构完整,是个盛放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好容器,难怪昆汀在结尾这么自信呢。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致希斯莱杰和他的朋友们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98 其实我不是Heath ledger的粉,只是在电影院里偶然看到了这个片子的预告片,发现有Johnny Depp和Jude Law等一众帅哥之后决定去影院捧个场,就像我看见陈坤演的电视剧,再烂也要探头看两眼一样。结果两个小时下来,我非常失败地发现,连演侏儒的演员我都仔细审查了,从头到尾就没有看见这俩帅哥,倒是Colin Farrel的两撇八字眉不时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于是我使劲盯着Casting看啊看,妄图把在影片中漏掉的演员一一找出。哦!原来Tony是Heath ledge演的啊!哦,原来他还是Johnny Depp和Jude Law演的啊!哦,原来镜子里的Tony是Colin演的啊!于是通过这部电影我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粉丝。 回家找出这部电影的资料来看,发现背后的故事还蛮感人的。Heath ledge演到三分之一就去世了,为了不让剧情打断,三个朋友齐齐上阵,替heath完成了剩下的部分。因为故事本来就是现实和魔幻交织的场面,tony的状又画的很浓,难怪我从头到尾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个Tony一会儿像他一会儿像他。四个一线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这在电影史上也难以找出第二例吧。 Tony的角色真是给heath量身定做的,这从他扮演蝙蝠侠里的小丑就能看出来。去世之后我们才发现heath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演enis时的闷骚和忧郁,小丑时的世故和黑色,Tony时的放荡不羁和内心挣扎,都水到渠成搬让人舒服。heath是永远不会再出现在大屏幕上了;这部影片与其说是献给heath,不如说是献给他和他朋友们的这段感情。 影片中,heath的角色和Christopher plummer扮演的帕拿索斯博士一角,构成了这部戏的主要成分:现代浮士德。其实,这部电影用一句现代浮士德来概括实在过于简单,但由于它本身的诡异和古怪——这种诡异既是情节上的,更是场景上的——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总结。帕拿索斯博士年轻时和魔鬼的交易发生在阴风阵阵风雪飘扬的山谷中,魔鬼骑着马在盘山的小径上行进的镜头让我想到“这死阴的幽谷……”,而晚年的马戏团表演更是诡异,虽然在现代的伦敦背景设定之下,但通篇是抛弃时空的叙事、服装和舞台设计,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律法就如同一个参考一样象征性地屹立着,而失去了实际的价值。 比较出彩的是几段灵魂在镜子中旅行的场景。博士的镜子可以看到人的内心,每个被引诱的灵魂出来时都飘飘欲仙。能看出来这些场景设计借鉴了达利他们的绘画风格,有后现代的世界尽头的感觉。演Valentino的女演员叫lily Cole,是个名模,长了一张现代女人少见的圆脸,如苹果一样诱人,彷佛从波提切利的画中走出一般。
Posted in 电影评论
3 Comments
Avatar阿凡达能超越泰坦尼克吗?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66 Translated from Entertainment Weekly Jan 15, 2010 # 1085 在阿凡达首映前的几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坐在洛杉矶酒店套房中,吃着羊角面包,思索着阿凡达可能的命运。他听过“蓝精灵”的搞笑。他知道那些关于他的电影花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数不尽的银子的留言甚嚣尘上。他明白许多人正等着看阿凡达的失败和笑话。但是,他并不焦虑。“我感觉很好。我觉得这部电影会卖,”他说,耸耸肩,“我们等着看吧。”前 是的,我们看到了。观众们惊喜的口口相传让这部影片如阿凡达里的斑溪兽一样乘风破浪,扶摇而上。3D版本占据了这部电影75%的票房,其高票价让阿凡达在新年那个周末之前就赚了3.5亿美元。与国内票房走势并驾齐驱,海外票房让阿凡达成为了史上最快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影片。甚至在中国开始上映之前,阿凡达就超过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全球票房,并正在迅速把其他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加勒比海盗2》和《魔戒3》。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这场战役很可能在你读到这篇文章之前就结束了,拦在《阿凡达》前面的就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卡梅隆自己的《泰坦尼克》。 打败《泰坦尼克》的6亿美元国内票房和18亿美元全球票房(不计通货膨胀)仍然会很难。泰坦尼克在剧院中的影响力是前无古人的。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使它的票房保持在第一名达15周之久,并占据前十达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不知道《阿凡达》是否有这种重复观看的诉求(里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自然人角色总比蓝皮外星人要受欢迎吧)。“问题是,《阿凡达》能否保持这种指哪打哪的劲头?”某位竞争对手导演说。“很难预测,但我敢打赌不会发生。” 王小心的看法是:如果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阿凡达应该不会超越泰坦尼克,因为泰坦尼克更具有普罗大众感兴趣的因素——从演员,到情节,到故事本身。从少男少女到我爸我妈都会爱看,大沉船的故事也比杜撰出来的外星人更让人耳熟能详,这显然增加了去影院的兴趣,更不用提文章中说到的,fans们去影院的次数。但是,看阿凡达那种电影的新技术和瑰丽场景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泰坦尼克所无法比拟的:你可能不会去看第二遍,但你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可能被震撼得掉泪,这比泰坦尼克的煽情带来的眼泪可珍贵多了。如果阿凡达真的超过了泰坦尼克,那只能说明一点:新世纪的口碑比旧大陆的沉船更有用,因为它把一切小女孩、老太婆和清教徒都拉入了电影院。 因此,阿凡达可能不会卖到比泰坦尼克更好,但票房的好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在一切好的电影之前,我们不但贡献出自己的钱包,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泪水。
Posted in 电影评论
7 Comments
500 days with Summer《恋夏500日》:谁是命定的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55 小资青年都喜欢看文艺片,导演给点忧伤,给点情调,给点音乐,给点像那么回事的道理,就会让主动失恋和被动失恋的小青年们觉得:啊,是啊,世界就是这么回事。遇到一个人不是你的destiny,只是因为时间不对,地点不对嘛。我还可以从头再来嘛。 可是我,早已经过了为爱情伤痛的时光了。以前我也会想,如果我晚去十分钟,或者换一个桌位,或者根本就没有去那里,是否还会碰到现在的人(嗯,我的经历和Summer遇到她老公的经历还真像)。我在头脑里花了两分钟冷静仔细地分析,作出种种逻辑推断,发现如果没有那些之后认为是“巧合”的事件,我的生活还是会和现在差不多。 也许会有小细节上的差别,也许会在不同的城市。但大方向上,还是一样读书。工作。柴米油盐。为小事和琐事发愁,也为它们高兴。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所以,生活怎么样只和自己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看过太多和Tom一样,觉得那个女孩就是自己“命定”的人,他们就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我想告诉他们,命定的是你自己,不是别人。
Posted in 电影评论
6 Comments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在起初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49 Young Victoria虽然是小格局电影,文艺院线,倒也拍的有模有样,不枉英国女王前儿媳和马丁·思科西塞做制片。这种历史人物的电影,观众去影院并非为了情节——人家早就知道你姓甚名谁生卒年月丰功伟绩了,干吗还要看你讲故事?拍历史人物,如果钱多的慌可以拍场面,拍宏伟,拍气派;如果钱不够,可以拍细节,拍历史背后看不见的一面,就是别像马楚成似的拍了一版穿越版小资文艺女青年的《花木兰》,知道的是木兰代父从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宫甄嬛传写了个南北姐妹篇呢。 年轻的Victoria由演过Devils in Prada里面那个泼辣女秘书的Emily Blunt主演,拿捏得有板有眼。姑娘算不上美人,不过Victoria女王也算不上,所以一打扮还真有点19世纪丰润脸庞的神韵。演Albert亲王的Rupert Friend名不见经传——反正我没看过他的电影,但那种深情丈夫寂寞外国人的神态还真是帅得不可方物,估计能迷倒一片小姑娘。不过英国女王的丈夫,从来都是个苦情角色,除了伊丽莎白一世那种才华横溢不需嫁人的女王,剩下的亲王们都有点在政治和爱情之间无法平衡。 电影着重讲述维多利亚即位前后的故事,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位高权重的欧洲祖母的转变——就是个“在起初”的故事,小孩子如何长大成人,如何奠定英伦三岛乃至整个欧洲太平治世的一百年。不过影片的重点还是放在爱情上,看看海报就知道,Albert在历史上地位到底多高不重要,在这部电影里简直是Victoria的引路人、护花使者、为了爱情放弃自由的完美琼瑶男主角,导致Victoria在寡居的后半生都每天给他准备衣服,屋子一直保留着他逝世时的模样,虽然他42岁就死于伤寒——不过在我看来,这是Victoria继承了汉诺威王朝的执拗个性,和对Albert的依赖太深所致,而非爱情使然。 电影有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Victoria在Coronation之后的第一场舞会上翩然而至,镜头倏一下把她和后面的群演拉远,仿佛神采飞扬的女神降临人间,又如结尾时刻意放慢的爱情镜头描写,基本上所有美好的地方都刻意拉慢,配上舒伯特的小夜曲,好一个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童话。
Posted in 电影评论
4 Comments
奥斯卡到来前你需要看的25部电影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41 Movie list from Entertainment Weekly, Jan 8 2010 距离3月7日不远了。所以基本上,需要从上到下排名看完这些电影。但王小心根据中国人的偏好,给这些影片打了个星,星号越多表示越适合中国人看。有趣的是,除了一些普世的情节,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偏好还真不同。 ☆ Up in the air 《云霄之上》:诠释美国经济危机和人际关系的最好电影。影院里都是中年人。最佳男主和女配提名几乎板上钉钉。☆☆☆☆ Avatar《阿凡达》:这个不说了,是人都要看。☆☆☆☆☆ The Hurt Locker《拆弹部队》:女导演的动作片。几乎所有影评人的年度十佳之一,有的还占据第一名。☆☆☆☆ Precious《珍爱人生》:黑人种族的故事。演员表演相当精彩。☆☆ Inglourious Basterds《无耻混蛋》:昆汀的回光之作,讲二战的。还有pitt帅哥呢。☆☆☆☆ Invictus《永不言败》:摩根·弗里曼演曼德拉的励志片。☆☆☆ An Education《成长教育》:文艺片。☆☆☆ Up《飞屋环游记》:中国上映过了,大家应该都看过了。☆☆☆☆☆ A Serious Man《正经人》:科恩兄弟yy片。☆☆ The Messenger《信使》:战争创伤片。☆☆ Julie & Julia《朱莉和茱莉亚》:梅姐又能拿奥斯卡。美食文艺片。☆☆☆ A Single Man《单身汉》:中年教授乔治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 Continue reading
Once《茫茫人海》:五雷轰顶的那一刻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33 一台DV拍的电影,一个没有名字的男主角和没有名字的女主角,不知名的导演,不明星脸的演员,光靠六首歌,就获得了奥斯卡奖,Once的魅力,就在于这部电影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生过,就是那种茫茫人海中你遇到一个人,感觉很投缘。由于某种莫名其妙的话茬,比如电影中拖在地上的吸尘器,你们走在了一起。 然后某件事情或者某个动作或者某句话,突然让你有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你会在心里对自己说,That is it。就是它了。就是这样的一刻。就是这样的她或他。 Once里面,Girl在店里弹钢琴,Guy蹲下来看着她的那一刻,就是那五雷轰顶的一刻吧。这样的一刻可能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生过。不管你是谁,名人或者老百姓,罗密欧和朱丽叶,查尔斯和戴安娜,默多克和邓文迪,都柏林的吸尘器修理工和捷克卖花女。你们可能在一起,但绝大部分的,你们最后分开。再往后,你们桥归桥,路归路,成为茫茫世界中两个擦身而过的陌生人。联系你们在一起的,可能就只是那一架旧钢琴,或者一张薄薄的CD碟。 但谁说你们没有爱过呢?虽然在最激情的时候,也只是凌晨四点,带着倦意和录音之后的激情说一句“我们一起去伦敦吧”,或者冬夜挑灯为他的歌填词,CD没电池了,穿着睡衣,拿着储蓄罐也要去杂货店买到,然后,不顾旁人的眼光,听着CD边走边唱If you want me。谁说你们没有爱过呢?在海边,他问,你爱他吗?她说,Mam térád。在捷克语里,Mam térád是我爱你的意思。你们用互相听不见的语言爱过。 导演很聪明,连接吻都没有让他们接。我觉得,这么单纯的感情中,连接吻都是破坏气氛的。不是接吻,不是上床,不是结婚;你以为五雷轰顶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开始;其实,那一刻就是幸福。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Up in the air《云霄之上》:孤独的灵魂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28 Up in the air被美国媒体评价很高,我想,还是因为乔治·克鲁尼教科书一般的表演。如果最后结局团圆,结婚的结婚,过节的过节,圣诞平安夜一家团圆静听钟声,那么就是部圣诞家庭商业片,大家看完各自散去,没啥好说;但导演终于忤逆了美国大众的HE心理,而我觉得,这恰是对一个人最终归宿的最好阐释,而且也终于没有那么烂俗了。 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个裁员公司的白领Ryan,每天的工作就是坐着飞机在云霄之上的美国广袤土地上飞来飞去地替别的公司裁人,他的公司名字也有趣:Career Tranportation Company,简称CTC,直译就是“职业转换公司”,正如他每次裁员时那雷打不动的开场白:“I’m here to talk about your future”,看起来真是讽刺异常。经历过太多悲伤气愤的脸,太多对人的不信任,他的人生观就是孤独地飞翔在云中,以酒店为家,积攒里程积分——不为任何目的,只是单纯数字上的膨胀。他的形象就是中国年薪30万以上男中产的代表:离婚或单身,没小孩,出差,全部家当能装在一个箱子里带走。直到公司有一天来了个刚毕业的80后小女文青,信誓旦旦要把裁员改成电脑视频模式——这样就可以节约员工的出差花费。在和小女孩的斗智斗勇中,乔治克鲁尼也经历了别种价值观的洗礼,参加了他侄女的婚礼,在路途中的艳遇几乎想要发展成Relationship……但最后呢?Alex说得好:我是成年人,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美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观念的国家之一,片中那个小女孩Natalie的话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理想:找个喜欢狗的男人,结婚生孩子,不要孤独地死去;但Ryan的一句话说出了隐藏在大多数人心中的担忧:Finally youwill die alone。 这是所有人害怕而不敢说出口的鸵鸟,就算他的侄女和女婿最后幸福地结婚,Ryan劝说那个男人的话语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Ryan代表的是另一群人的价值观:他爱孤独,游戏人生,及时行乐。他不和任何人交心,保持自己的独立,家里比酒店还要简单,生活就是飞机上的虚无缥缈。他的表现,无非是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男人和一部分女人想法的夸张。然而,就算Ryan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也未免会受到“Home, sweet home”的影响,他也几乎想要Settle down下来,大风雪中跑去找他爱的女人;但是,就算你找到了又如何呢?如果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就算是童话的结局吗?结局还是人总会孤独地死去,我只能说导演还算发了善心,在他碰壁之前就给他看到了结局吧。 所以这部电影,说的不是爱情也不是团圆,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部电影让人想到叔本华的豪猪:豪猪都想取暖,又会刺到对方,所以他们只能在近和远之间矛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豪猪。最后的结果挺好,不管你如何,云上的风景总是始终如一。他会Settle down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矛盾永远不会完结。 回来的路上,车里放着黄耀明的《艳阳天》,说Ryan这样的孤独灵魂真合适: 忘掉万般恩爱的缠绵 留下渐泠热毛毯 千疮百孔裂痕一个落拓灵魂 前面或有艳阳天 守不到的诺言记忆中已沉淀 不知不觉渐行渐远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21世纪的福尔摩斯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25 期待已久的Holmes终于上映了,与麦姐离婚之后的Guy Ritchie果然重振雄风,拍了一版介于19世纪007和上世纪三十四年代film noir之间的福尔摩斯,其选角、情节、布景之出人意料都是Guy Ritchie式的,着实让看惯了好莱坞超人钢铁侠的观众过了一把瘾。 先说情节。大部分观众小时候肯定都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吧,就算没看过应该也看过柯南里面对Conan Doyle的尊崇吧;那些经典的长篇破案小说《四签名》《血字的秘密》《巴克斯维尔的猎犬》之类虽然不是记忆犹新,起码也能看到就想起。但是,Guy导演选择了一个非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把福尔摩斯的侦探技术放在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之上,让读者从头看一个新的破案故事,这样起码在影院的两个小时就没有空想:这个情节到底是什么啊,我知道杀人凶手云云。而且,新故事的好处在于它能迎合21世纪嗜血观众的口味——大部分人对19世纪那些温吞吞的案件可能都没有什么兴趣了。Guy的这个故事有点像《十二宫》又有点像《七宗罪》,总之还是很新式的,而且逻辑缜密又带着19世纪的Vintage“古着”帽子,肯定不会让你睡着。 再说布景。我爱Guy Ritchie笔下的英国,从口音到短小精悍的冷幽默,再到脏兮兮的小巷,阴冷潮湿的天气,漫天席卷的乌云和隐藏在乌云背后的月亮,绅士走路时拐杖跺跺作响,女人的长风衣卷过阴风阵阵。我想说,Guy Ritchie是最了解自己国家的人,那些19世纪的英国味道就在漫不经心的镜头中一带而过。最后在尚未完工的伦敦塔桥上的决斗甚是黑色电影——没有一个暖色,全部是黑大衣,黑帽子,深色木板,乌云和灰色天空组成,颇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我几乎都能感觉到风吹到我的脸上。虽然背景特效做得有点假,但创意还是可圈可点的。 再说演员。Robert Downey Jr.和Jude Law真是萌得死去活来!Jude的英式老帅哥就不用说了——这版的华生绝对是史上最华丽的华生,Robert Downey除了某些穿着圆领背心的时候比较像美国人之外,其他时候表现还是非常合格,最绝的是两个人站在一起的pose和打情骂俏的时候(请原谅我用这个词,不过他们在一起基本就是欢喜冤家的感觉),让看惯了Brad pitt这种正经帅哥的女观众也眼前一亮。两人唇枪舌剑,两句话的英国冷幽默就能把观众逗笑,恰到好处地采用原作中福尔摩斯的那些生活习惯——瘾君子、衣冠不整、思索时爱弹小提琴而不是拉小提琴、大男子主义——会让小说的fans也看得过瘾。请女同胞们一定一定去看吧,一定一定会养眼的。 最后说风格。Guy Ritchie的这版福尔摩斯出人意料却又能让观众买账,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新的福尔摩斯,迎合21世纪观众口味的福尔摩斯。新的故事,华丽的情节,精致的服装和布景,老式帅哥打扮,福尔摩斯和华生都是武打高手,用铁血式的拳法吸引观众。没有邦德那种装腔作势的高科技武器,这俩人的打斗让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斥着那种铁血的腥味,你甚至都能听到他们走路时带起的呼呼风声。要特别一提的是音乐——那种苏格兰的民族音乐加变奏,真是这种血腥味的绝配。最后的片尾做得也非常漂亮,如果这版演员做成一个连续剧,我也会看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