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书籍旅游
密尔沃基散记
突然放了三天假,兴奋之余发现芝加哥周边没有地方可去。底特律说是太危险,已成废城一座,被拒;Ann arbor除了学校没什么可看;Champaign远在玉米地;周边五百里连国家公园都没有一座,西部的IOWA更加几乎连游记都找不到。只能沿着I94驱车北上,去一个半小时之外的密尔沃基(Milwaukee)。 I94是收费公路,一个人开车一路直行不表,很快就到了密尔沃基市中心。蓝天下密歇根湖畔的这座城市以德国后裔为主,城市建筑也是德式的红砖黄砖。尖顶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可能由于是周末,街上行人很少,整个城市安静得出奇。 我的第一站是Milwaukee art museum。比起藏品,更瞩目的是这座博物馆的建筑。纯白的建筑加大面积的玻璃,博物馆是栖息在湖边的一只海鸥。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有点得高迪真传的意思,但更现代,以大量重复的弧线与深不可测的循环造成透视的效果,让人仿佛身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无尽之处。 藏品基本以时代划分,有莫奈画作数幅,还有一些当代影像与装置艺术。学生票12元,停车一小时5块。 中饭在传统的Public market吃著名的Oyster bar。这家我在yelp上找到的海鲜小摊果然名不虚传,有13.95元一磅的龙虾,还有新鲜的大西洋生蚝与青口。老板是典型的德国后裔,与儿子一起忙里忙外,看来已经营多年。饱餐龙虾后在market里面逛逛,有的是威斯康星州著名的奶酪、巧克力、香料等等农副产品。市民与游客都习惯了来这里看看,买买东西,顺便一饱口福。 之后开车过河到著名的哈雷博物馆。密尔沃基是著名的工业城市,Miller啤酒和哈雷机车都源于此。1903年四位绅士建立了哈雷公司,从此开创了美国的机车历史。这个在车轮上的国度与摩托车的精神息息相关:自由、勇敢、乐观、勇于挑战自我。他们永远在路上。哈雷45度V型气冷双发动机独特的轰鸣成了美国公路勇士的标识,也回响在博物馆里。一进大门,顺序排列着哈雷从第一辆到最新一辆机车,横跨一百多年,也横跨了美国二十世纪的历史。 2003年,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时,把一辆摩托车的部件拆下来,送到世界各地让员工签名,然后组装成车,陈列在博物馆里。从1903年的四个男人到2003年的6000多个签名,解说说:“It is beyond the dream of the four gentlemen when they founded the company”。金属在日光灯下闪着寒冷的光芒,这些机车像沉睡的武士,等待唤醒。 门票12元,停车免费,另有哈雷体验之旅,票价不一。 回程顺便在威州与伊州交界的pleasant prairie outlet购物,这里虽然没有一线大牌,但北方人深爱的Comlubia, Northface和Eddie Bauer都应有尽有,加上威斯康星的税便宜,也尽可准备过冬粮食了。
度假的意义
陈绮贞唱过《旅行的意义》,说“你看过了许多的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的美女”。许多人觉得度假就是旅行,旅行就是度假。“我要请年假去旅行啦。”可是度假的意义,和旅行是不一样的。旅行的意义在于去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的人,经过许多的事;可是度假的意义在于放空、发呆,让自己短暂地变得单线程起来,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 中国人没有度假。我们没有假期观念,连双休日也是十几年前才有的概念。大部分人的一辈子在于怎么吃饱饭,怎么买房子,怎么养孩子。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提起度假;他们说“旅游”,是一个人出差去桂林另一个人跟着;是单位里刚好有车去省里带上孩子去玩几天;或者邻居的叔叔阿姨去“旅行结婚”。我的假期是暑假和寒假,待遇是图书馆可以借好多书,写完假期作业可以看会儿电视,夏天可以去江里游泳,冬天可以去溜冰。没有“假期”。没有在忙碌的工作中放空出来的,什么都不用干的那几天,没有自己的时间。 我中考完后,爸爸去井冈山出差,顺便把我带了去。只有在中考完了这种没有暑假作业的“大假”时,我才能每天什么都不做地无所事事。从盘山公路一路上山,我照例是晕车的;但听着爸爸单位的叔叔们侃大山(当天的话题好像是国民党的失败原因是内讧太厉害之类),我也觉得倍儿有意思。到了茨坪,暑热一扫而空——井冈山上的湿度和温度比山下都低很多,没有蚊子,没有空调,也不需要风扇。他们开会去了,我可以在宾馆的阳台上一个人呆着,坐在藤椅上好像是看一本叫《中篇小说选刊》的杂志,先从喜欢的题目看起。一上午过去了,四周静悄悄地,远处是墨绿的山,柔和的雾,好像在下点小雨,又好像只是雾气。我所做的一切不用对任何人报告,也不用对家长老师负责,这是只属于我的时光。那不是旅游,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度假胜地。 青春总是急躁的。上大学时一到假期就急匆匆和同学结伴去旅游,恨不得把全国所有高校的宿舍资源都利用光。去了很多省,很多大学,很多博物馆。没有一次像度假。在青海的一年很多时间在学校后面金黄色的青稞田里无所事事,或者在山坡上的松林里发呆。可惜那时候心气浮躁,只恨时光不能匆匆再匆匆,瞬间流走。 后来我知道什么是度假了。人都有背井离乡的本能,我们喜欢不停地走,仿佛去过的地方越多,就越值得炫耀。所有人都对网上那些卖房环游世界、骑行西藏、辞职去丽江开旅店的人赞叹不已,去过哪里成了饭局间最流行的谈资,可是我要说,那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我们像《三体》里门说的一样,同时拥有贪婪地探索宇宙和不停地思乡两种完全相反的本能。度假不像旅游,它不用拿出来炫耀,因为你可能根本哪里都没有去——也许就在近郊的苟各庄住了几天。它是私人的事情,是忙碌与忙碌间的润滑剂,是心灵的与世隔绝,是诗意地栖居。 我想起来广惠寺的那个喇嘛。藏传佛教地区有这样的传统,年轻男子出家一段时间,之后再还俗,娶妻生子,也可以继续修行。我在初冬的下午去拜访他,他请我喝自制的酥油茶。我在一封信里写道:“我望着手中的茶碗壁上精致的花纹,和碗沿上细密的水珠,对他们不由得羡慕起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朴素而简单阿!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甚至看不见书籍。而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安详阿!” 六月份刚去了西雅图。刮着海风的太平洋流带走了湿气,所以虽然多雨,但并不潮湿。深夜到机场,几乎无人。早上起来推开窗,呵,好一幅富春山居图。高耸入云的冷杉密密排在公路两边,树端就是云朵。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暮光之城》里的贝拉为什么会在爱德华带她飞到冷杉顶端时被倾倒。这是我喜欢的风景,看那些树可以看一早上,一上午;正如看海龟,养热带鱼,去动物园,或者拍摄流星一样;而这与你是否在丽江或者泰国无关。与旅游无关。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不过是朴素又安详的生活。 附录:给xx的一封信 (若干年前) 某某: 这是我的备课本,也是我们这里唯一富余可以按需分配的纸张.而我坐在办公室里,因为我们的房间里的炉子因为管理不善老是熄灭,所以只好跑道这里来取暖.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早晨他们都没有起来—-我只好一个人爬到大通汽车站,坐上到学校的中巴.车里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之外只有两个人,因此我可以随着车里一如既往的《阿拉木汉》的旋律随意哼唱。升起的阳光融化了车窗上的冰花,远处阳面山上的积雪已经融化,而阴面还是耀眼非常。路两旁的树叶已经掉光,因此空气清冷的很。我不禁想起前几天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把最后的靴子套上了还是冷,踩在厚厚的雪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该死的校车竟然没有用防冻油,于是到半路一堆人下车用路旁的干草烧油箱,直到“砰”的一声油箱爆炸,让我们一场惊魂。 但是这里的老师穿的竟如此单薄。他们说,现在还热着呢,等到下第十场雪的时候,你们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 现在还热着呢? 我不知道北京是否这样。恍然之间,我们已经相距两千多公里和不止一个年代。我常想,若这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该多好,这样每个人都能听到新鲜的故事。可是偏有那么多的人把自己和对方绑在一起,夜以继日的重复相同的生活。转眼间,你我都成了新鲜故事的传播者,只不过我们共同的本科生活,那甜蜜悠闲的本科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远处山坡上的原始森林还坚持郁郁葱葱,只是戴上了白色的帽子;飞鸟展翅在林间飞翔。昨天,雪后初霁的午后,我一个人带着相机,到镇子郊外的广惠寺去。刚拍了机长,一个穿紫色袈裟的喇嘛闪身出来,邀请我进去看看。这是个规模很小的藏传佛寺,廊前挂着牦牛毛制成的综毯。转经筒整齐的排列在门前。他引我进去,在昏暗的殿堂里指给我看宗喀巴大师的千佛像,还有未来佛,观音,护法神的等身像。我们坐在他那间狭小的门房里聊天。他给我看他们念的佛经,一页一页用油布包裹好,全是藏文。我也搜肠刮肚给他讲内地汉传佛寺的景色,他好像听得很会心。 他是互助人,今年三十二岁,修行已经十四年了。 谈了一会,他请我去他家喝茶。原来所有的喇嘛都集中住在寺旁的一个大院子里,从那里可以望见白雪皑皑的达坂山口。国家给喇嘛们的待遇都很好,每个人有一大套房子。房子的外面看起来很破旧,因为是土墙,但里面确实意想不到的好。坐在里屋的大炕上,他拿出一大碗酥油和炒面。就这样,在这个初霁的午后,在这个暖意熔融的炉边,我平生第一次喝道了酥油茶。味道很奇怪,有点像牛奶和茶叶混在一起的味道。他让我把下面的茶水喝完,让上面融化的酥油沉淀下来,再和炒面拌在一起,加上糖。这炒面也是他用青稞面自己炒的,是他们每日的主食。炒面吃在嘴里,甜甜的,像素糖的味道。 看着他进进出出的忙碌,我不由对这奇妙的生活产生了一丝遐想。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朴素而简单阿!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甚至看不见书籍。而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安详阿!没有功利没有纷争,有的只是一尘不染的房间和心灵。我望着手中的茶碗壁上精致的花纹,和碗沿上细密的水珠,对他们不由得羡慕起来。 走出他的家,外面的阳光依然明亮。而空气依然清冷。我甚至开始觉得这个安静的小镇也变得喧闹了,广惠寺才真正是一个万径人踪灭的地方。我开始怀念寺旁的松树沙沙往下落雪的声音了。 这就是我在这个生日前夕,一个下午的经历。希望你在北京能拥有一个愉快的冬天。
《禅的行囊》:放得下的,放不下的
看了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很有感触。他住在美国最有嬉皮精神的西雅图地区,成片的森林,湖泊,是修行的好地方。他的文字很有韵味,被译者译成具有汉语风格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生动美文。他有“在路上”的精神,背起背包,从北往南,一路追寻中国禅宗的踪迹。 我不懂禅,虽然自己的故乡是南禅宗的胜地之一。少时春游青原山,好大一座佛寺,明晃晃的墙,穿袈裟的和尚。但关于禅的知道,除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之外,我只记得自带的干粮,面包,水壶和满山的映山红。比尔·波特说,“禅”是看到自己的本心,摈除事物本质之外的事情,从而达到平和的境界。我的理解是,由爱而生痴,由爱而生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广告狂人》第一季里,大萧条时期,乡下少年的Dick Whitman碰到站在他家门外乞讨的绅士,衣着整齐,礼貌而有尊严。绅士对他说,他在纽约也曾有过家,有妻子,有贷款,但后来都没有了,那又怎么样呢?他沿着铁路前行,每到一个地方靠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有自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所以,对我来说,禅是解决世间烦恼的一条途径。人生这一路,越往前走,包袱越多,因为拥有的东西越多,放不下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一切烦恼、紧张、畏惧、焦虑皆来于此,让人忘记了最初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想要明白的道理。不知道我今日的观点,会不会是来源于家乡那座被称为的禅宗胜地之一的寺庙的影响,还是禅宗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禅的行囊》这本书讲的是2006年的中国。那时候餐馆的两菜一汤不过28元,上好的茶叶不过几百一斤。比尔·波特一路南下到九江,偷得浮生半日闲去与茶庄的女老板品茶、聊天,畅想整个夏天喝茶看花的生活。比尔·波特能放下,所有他能当逃兵,学人类学,来中国,在1980年代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时候去终南山访问隐士,研究禅,过不以挣钱为目的的生活。 我记得2006年的中国。那时,我跟几个外国记者去山西采访小煤窑,由于话题敏感我们并无实际目标,只能装作旅游者,一路走一路问。路上有淳朴的农民,脸黑到看不出来本来面目的工人,火车上年轻的乘务员,还有绿皮车雾蒙蒙的车窗。采访很成功,出来之后去云冈石窟,黄昏中,佛像上都一层煤灰,刀刻斧劈下是线条柔和慈悲的眼角。那时候我才工作一两年,买的房子还在建,北京的交通还没有崩溃,下了班叫朋友去吃饭,周末去看话剧或者音乐会,觉得整个生活都将浸淫在一种平安快乐、歌舞升平的气氛当中。 那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居无竹
中国园林讲究疏密有间。像美国那种中产阶级的花园洋房,用割草机和农药养出来的绿茵茵的草地,墙头缀着几支玫瑰,或者像凡尔赛宫那种西式园林的一望到底,一览无余,是不美的。中国园林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有水有树,有花有鸟,风啸林间,竹林掩映。这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从范宽李唐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样的理想,对于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大部分的我们工作在格子间,住在鸽子笼,万家灯火时,远处隔着污染的空气望上去的那一片窗的黄色灯光就是家。我们对家和庭院,已经失去了审美能力,终其一生都在为这片三寸见方的空间劳碌。除非你住在乡下——但乡下的村庄那些新盖的楼房也不复传统中国画中的水墨意境。南方富裕的乡村,远望梯田上凡是有空间的地方都立起来一个一个的火柴盒,颜色俗艳,功能单一。 阎连科笔下的北京郊外,在城市与乡村的空隙间,竟然建立起了一个短暂的桃花源。对于这片郊外,我是有印象的。那是在中关村大街还叫白颐路的时候,四环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学校在西北郊,旁边都是百年前皇家园林的属地,既无人管理也无人使用,任由其荒着。那些大片大片的无人地上长满了荒草和灌木,远远望去,好一片温带季风阔叶林的景象。有鸟,有花,有四季的变幻。更多的时候,那里的景象让人想要走进去,坐在那里发呆,看天,想王小波的文章,“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大学的时候与同学去郊外旅游,坐绿皮火车,两旁多数是这样的景象:除了巨型工厂冒出的黑烟,就是自生自灭的林子,我们坐着车厢里吹着电风扇,磕着瓜子,一路到了某个村庄。 在那样的郊外搭一座房子,过陶渊明、竹林七贤那样的生活,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那些荒地不知道还在不在,而我的大学生涯已经结束好多年了。想必在今天的北京,“路”变成了“大街”,“铁路”变成了“高铁”,所有卖出去的、没卖出去的土地都应该已经物尽其用了;但起码阎连科和他的邻居们,在残暴的圈地运动的推土机翻起中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之前,还在这样的荒草中过了几年“居有竹”的时光。《北京,最后的纪念》不是纪念这个城市,纪念越来越小的老城或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而是纪念那一片荒地,北京城乡之间的密林、杂草、动物和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或者更远,纪念的是中国人的田园旧梦,山水时光,陶渊明笔下、王维画中的不复重生的世界。
西雅图六:白日出没的月球
美国人给世界留下的两个最好的遗产,第一个我不说了,第二个就是国家公园。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时,美国人在19世纪就提出了建立保护区的构想。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诞生于1872年,那会儿我们连义和团都还没有呢。的确,在北美这片上天恩赐的、壮美的土地上,有太多值得观赏的自然风景。它们很多并不像我们的西部一样,是人迹罕至、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给子孙万代留下可以欣赏的美景,是当时的美国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座座国家公园的修葺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瑞尼尔山国家公园(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建于1899年,是美国第五个国家公园。即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感到当时的美国人科学的设计、严苛的建筑工艺,以及造福子孙万代的良苦用心。 瑞尼尔山是个非常奇异的地方。如果在中国的西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一座座雪山巍然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非常壮观,但也觉得这地方是该有这些东西。而在临近大海、海拔非常低的地方,一座雪山拔地而起,某天在临海的城市的观光,蓦然回首,发现巍峨的雪山仿佛与你近在咫尺,与城市里的地标建筑交相辉映;即使在盛夏八月,雪山上的皑皑白雪也历历在目,明暗交织,仿佛月球表面银色白色的暗影。这时,你不禁感叹,好一座白日月球啊! 这就是雪山与火山的独特景观。只有火山的喷发会让海拔瞬间隆起至可怕的高度,高海拔又让火山很快被白雪覆盖。瑞尼尔山与日本的富士山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仍然在活跃期的活火山。即使小小的岩浆喷发,也能让泥石流淹没至几十英里之外的城镇,毁灭人类百十年来的辛苦劳作。在这壮美的自然景观前,没有人会不产生自身渺小的感情,从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美国国家公园的景观路线基本上是画出一条沿着景区的公路,不断维护更新,在路线上生出许多到风景深处的徒步Trail,以及景点线上的visitor center和博物馆。瑞尼尔山也不例外,这条修于一百年前地公路在今天仍然和新的一样,路面平坦干净,可见维护的工夫。顺着公路开进山,两百是高达几十米的巨型杉林,里面的绿色仿佛千百年里没有人动过,绿得覆盖了一切,没有任何人类的踪迹。可以看出这条路线修葺时的构想:尽量留下古老的树木;线路弯曲以增加美观;上山的路线靠悬崖而下山的路线靠山石,因为上山的速度较慢发生事故的机会较少。有些古老的树木几乎长在了路边上,而山穷水尽之处,迎面而来的大桥横跨了瑞尼尔顶峰的冰川融化下来的雪瀑,一瞬间视野骤然开阔,大开大閤的壮丽河山跃然眼前。 (Paradise本来的面目,图片source: http://photo.net/photodb/photo?photo_id=5197832) 瑞尼尔山有两个最为有名的景点,一为Paradise,意为天堂,一为海拔最高的Sunrise,据说这里可以看见太平洋。我们没有时间去北边的Sunrise,于是直奔Paradise。这里的得名因为高度垂直,可以一览从山下到峰顶的景色,仿佛高山被切了一块给你看她的横切面;植被从温带雨林到高山草甸,各种植物花卉一览无余,仿佛伊甸园般美丽。已经是六月份,可我们满怀期望上到Paradise时发现雪雾交织,能见度不足五十米,汽车几乎在雪中前行。据说只有七-八月份,才有可能一览满山胜放的花朵。而意外的是,路边有小狐狸乞食,这种雪山最古老的主人名为Cascades Fox,而国家公园早在进门的时候就每人发了一张纸条,告诉我们不要投食野生动物。我们只能在Paradise的visitor center游览了一番。 由于是一天往返,所以没有机会走徒步Trail。这里的Trail从0.6英里到93英里不等,也就是说,最长可以走上一个礼拜。Trail的创意给现代人一个很好的休息机会:在二十一世界,所有的人都是Multitasking的: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工作,或者发短信,或者用手机上网,同时还视频聊天。可是人类的大脑不是为多重任务设计的:人类只能是单线的动物。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不能做任何别的事情。这样的徒步近乎灵修与冥想:在这样古老的山林间、雪山照耀下,谁能说自己的灵魂没有得到升华呢?有人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有人说,自己每年都来到这里徒步,并把这一传统教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就像当年她奶奶教给她的一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大化。 瑞尼尔山是地球上记录降雪最多的地方,因充沛的太平洋水汽就在邻近,沿着山脉一路上升,形成高海拔地区巨大的雪量。1971至1972年的冬季,这里一冬天下了2850厘米的雪。在我们上山的路上,雪雾蒙蒙,往上看去,仿佛只有古老的喀斯喀特狐跳跃其中。
Posted in 书籍旅游
Tagged cascades fox, 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 paradise, seattle, sunrise, 国家公园, 瑞尼尔山, 西雅图
2 Comments
西雅图五:渔人码头和海鲜
周末的下午,西雅图难得地出了太阳,居民蜂拥而出,短袖拖鞋,赶紧补钙补D。顺着Waterfront (渔人码头)的木地板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小摊,街边游戏,小丑,快乐的孩子们和给孩子们唱歌的乐队。这样安逸的生活离我已经很远了:我发现自己已经折腾了若干年,离我之前的生活越来越远,而新的生活还并没有开始。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可以悠闲地在周末下午拖着孩子散步,那么也许是平静而愉快的;可惜我永远不是一个美国人,离开自己的土地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 西雅图的渔人码头是眺望太平洋的最好海滨。这个城市洁净,速度不快,有自己的文化,在我看来更像一个欧洲城市甚至某些西化的亚洲城市。港口是娱乐与功能一体的:高高吊起的红色吊车旁边是巨大的摩天轮;游轮在港口作片刻的停留,又缓缓驶去,乘客在高高的甲板上走马观花地望一眼西雅图,又不留恋地转身去下一个目的地。驶往卑诗省的Victoria Clipper飞船,带着乘客一睹殖民地小城风采的愿望;并没有海风,转身一瞧,终年云雾缭绕、难得一见真面目的Mount Rainier (瑞尼尔雪山)竟然拔地而起,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露出了峥嵘的面目。这样异常雄伟的雪山火山,与身后奇幻的Space Needle一起交相辉映,更让人觉得置身于外星球。我在日本见过富士山,也是这样平地而起的雪山,同样的形状,但竟然还不及Mount Rainier雄伟。那些以为是PS的照片,现在看来,竟然真的是实景实拍。 西雅图的海鲜极新鲜、种类极多。每次出去吃饭,基本都是以海鲜为主。Crab pot卖的巨大的帝王蟹,爪子和龙虾一样,每个人发个小锤子敲半天也敲不烂;上座率超100%,不让订座,只能请早;龙虾是清蒸蒜蓉都好吃的;就是在中国超市随便买的虾,也觉得入口特别新鲜。爱钓鱼的人在这里有福了。
西雅图四:博物馆
由于有印第安人的遗迹,比起美国的其他城市,西雅图的博物馆算是大有可观。不能与芝加哥的Art Institute或者美国西岸最大的Getty Center相比,但作为一个中等城市,SAM (Seattle Art Museum) 还是搞得不错的。每月的第一个周四对公众免费,我正好赶上了。人流如织,有些不协调的是由于展品不够多,印第安的原住民文化与西雅图地区的白人文化的藏品交织在一起,从巨大的图腾前面转过来,就是幅表现Columbia River的油画,还有很多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藏品。不能不说,论藏品的丰富而言,SAM可能比不上大多数中国的省级博物馆(当然拿我们的三千年历史跟人家三百年比确实也不厚道),但布置精巧,灯光美术,讲解商店,还有儿童游戏区,老师领着玩儿,我都想把女儿带来这里了。 我最喜欢一个叫Porcelain Room的展室。其实是一些几个世纪前的瓷器,但一走进去,几百件瓷器被摆在高高低低的金色架子上,闪烁的暖光打过来,照得一屋子熠熠生辉。要是能在家里摆这么一架子一定很好看,不过电费一定会超支的。 除了SAM之外,著名的Seattle Center也有四座大型博物馆,我去了一个叫EMP的音乐先锋博物馆,门票竟然要20,真不知道受众是谁。可是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座声、光、影、互动俱全的现代博物馆,讲的是pop culture和西海岸地区的乐队。这里茂密的森林和湍急的河流确实是诞生天籁之音的好地方,同时也充分营造了“在路上”的嬉皮感觉,所以以Nirvana为首,西雅图地区的摇滚音乐才会百花齐放。这里的音乐像充沛的水资源一样,是西雅图最丰富的宝藏,也是前数码时代音乐的最后盛放。
西雅图三:晚秋
金泰勇选西雅图拍文艺片真是个好主意。第一,西雅图多雨。《西雅图不眠夜》里Meg Ryan说:西雅图?那地方一年下九个月雨,我才不搬去呢!这个城市每天都在下雨,每天也都有不下雨的时候,每当宝贵的太阳从云层里露出短暂的笑脸,雾气蒙蒙,把所有背景画面都虚焦成了斑驳的色彩,汤小姐穿着裸色风衣在雾里这么一走,文艺片的味道就出来了。 第二,西雅图的多雨成就了西雅图的文艺。透过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地平线往远处一望,Space Needle仿佛成了奇幻世界里的建筑,奇异得不真实,连带着故事也像是发生在平行世界里的故事,灰色的,浅棕色的,深绿色的。有人说西雅图雨太多让人心情不好,可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森林和雨水正相配,要是没有那么多的水汽、雾气、海山的氤氲,反而给人突兀的感觉。水是这城市一部分,雾气中俩人跳芭蕾也不傻了,汤小姐和玄先生给跳芭蕾的俩人配音也不傻了,在大巴上把所以其他乘客都当成虚焦背景也不傻了,统统变得文艺起来。 西雅图可逛的景色不多(其实美国城市里可逛的景色都不多),但Pike market是人人都要去的。汤姆汉克斯在Athenian餐厅里吃过饭,所以现在菜单上一个沙拉卖到16块钱大家还是趋之若鹜;晚秋里的两个人在玻璃平台里眺望过海对面的奥林匹亚半岛——那是《暮光之城》里狼人出没的地方,看,世界又奇幻了。我站在Pike market湿漉漉的砖石地上,看鱼摊上的鱼贩子们此起彼伏地喊着口号互相扔鱼,那么大的一条鱼,一定很滑,我是接不住的。不止是鱼,螃蟹也有普通的三倍那么大,还有手掌大的虾,整整齐齐地码在冰里。汤小姐和玄先生倚着冰鲜柜台说话,也不怕冻着。买好了海鲜,可以用Fedex 48小时空运到家,仍然保鲜。西雅图的Peony(牡丹,或芍药)长得特别好,Pike market里面的长廊望过去,一条走道都是花团锦簇。4块钱一把,带着回家,花头上还带着露珠。 Pike market旁边是著名的第一家星巴克,《晚秋》里面也给了个镜头,logo不似现在星巴克简洁的那家就是。破破烂烂的,像个小摊。谁能想到当年大排档似的咖啡馆如今红旗插遍了全球每个角落?
西雅图二:山河湖海
西雅图的水表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46%。这里不但有森林,还有高远的大山,冰山融水的河流,静静的湖泊,和宽广的大海。树林接着树林,光线透不进来,幽深黑暗,尽头就是悬崖,而悬崖的下面,浪花拍打着岩石。难怪《暮光之城》的Bella在这里会碰到吸血鬼、狼人和熊,这些地方不住这些种族,还住什么呢? 西雅图至今有许多印第安人保护区,据说他们有自己的警察和邮局,有自己的生杀大权,可以杀掉外界闯进来的不速之客。他们住在黑暗的森林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成为美国本土最西北角的主人。我们开车出城,往东两个小时就看到连绵的山脉,森林离车道越来越近,而山顶上闪着熠熠的雪光。这是喀斯咯特山脉的一部分,群山像青海的大山朝阴的一面,植被茂密;但比青海的山要高,要大,因为青海已经在高原上,所以山势不显得巍峨;而这里的平面海拔在500米以下,所以群山拔地而起,一整座横在你的面前,让人觉得没有办法翻越,只能感叹自己的渺小。 山中有鹿,有鱼,有钓鱼的人。山雪融化成小溪顺流而下,河水冷得像冰。这里的年降水量是2000-2500毫米;冬季的积雪可达0.9-3米厚。每年11月到来年4月,即使是新修的柏油公路也会封路,整座山岭像《闪灵》一样被封锁起来,除了冬眠的动物,估计没有人可以存活。春暖花开,充沛的积雪倾其而出,形成水流湍急的Baker river。周边的生态环境被保护起来,就是North Cascades国家公园。 开车沿着盘山公路上山,到半山腰可以看见雄伟的雪山峰顶。路边的标识牌告诉我们,这里的地形是被冰川改变的,河水逆流,形成了湖泊。湖中有小岛,岛上有松林,像拉萨到林芝的一条公路,又像新疆的喀纳斯,但喀纳斯与这里相比,秀丽有余而壮丽不足。远望最高的Colonial Peak,云山雾罩,看不到峰顶。 海在山的那一边,下山来马上就是雨后清新的城市景象,跨海大桥,玻璃窗后的灯火。以后我若住到这里来,一定要刻一枚闲章,叫“山河湖海”,因为这足以概括这个城市的所有历史与痕迹。
Posted in 书籍旅游
Tagged national park, north cascades, seattle, shining, twilight city, 国家公园, 暮光之城, 西雅图, 闪灵
Leave a comment
西雅图一:在茂密的森林中
在起初,世界是什么都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时,拿了一把泥土,沙子,水,和种子。他把沙子撒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成了沙漠;他把泥土撒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成了田地;他把谁撒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成了江河湖海;他把种子撒到一个地方,一不小心撒多了,那个地方就成了西雅图。 我一辈子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见到过这么多的树。小时候住在江南丘陵,梯田很多,树不少,几百年的古树盘根虬劲;长大了去过许多地方,有绿化很好的北欧,有阳光海滩的南加,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数。不但多,而且高,而且直,一棵棵冷杉,铁杉,云杉,卯足了劲,张开了双臂,直直向着天空伸上去,伸上去,一直伸到云里。开车在高速上奔驰,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森林,仿佛行走在云端上。没有晴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多云或者阴天,阴郁的云层压下来,隐隐雾雨,风月翛然,让人禁不住想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西雅图是个人与自然特别亲近的城市。下雨了,没有人打伞,大家习惯了穿着风雨衣,用帽子遮雨。开车出城二十分钟就是华盛顿州最大的瀑布,声如洪钟,水溅起的雾气打湿了我们的上衣。西雅图几乎没有裸露的地表。充沛的雨量和雪量让整个城市都变得清新起来。城市建造在森林中,一脚就能跨进森林里去。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这是我对西雅图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