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中网归来 China Open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47 中网归来,真是祥和的比赛,和谐的比赛,温馨的比赛。天气好,球员好,裁判好,志愿者也很好。 本着一机一镜的原则,我只能拍到如下非常失败的照片:不过,看芬妹妹两盘轻取Vinci,真是太可爱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6 Comments
中秋节快乐·我们的樱桃咖啡馆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44 中秋 先说中秋节快乐,这个直接上图。在中秋节的时候,我终于有空上来说说我们的樱桃咖啡馆。 不,我骗人了。这不是我们的——我之所以说我们只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个共同的id:cherry,在不一样的地方而已。“樱桃是小而复杂的水果”,她说。我记得我们去看话剧《樱桃园》的时候,坐在保利剧院漆黑的三层,全凭蒋雯丽和张译的卖力演出才不至于睡着。她说,跟我看话剧虽然意见不同,但起码有个可争论的对手。而我,在认识她之前因为懒惰看过的话剧其实并不多,虽然我每每叫嚣要看这看那。从周云蓬的演唱会开始,那个下着换我平时绝对不会出门的大暴雨的四月,穿着鲜红无比的风雨衣的我才正式开始了我的话剧生活。 樱桃咖啡馆开在南锣鼓巷——顺便说一下,这条巷子如今可真是“锣鼓”喧天——的安静的胡同里面,叫雨儿胡同。从锣鼓巷的南口进去,第二个胡同左拐就就到。如果怕找不到,就往街的左边看,街口就能看到“樱桃”的logo,大大的。 “樱桃”如同樱桃一样,小而复杂。临南的那面巨大的窗子上放着盛开的鲜花和干花,映出屋子里复杂而弯曲的黑色铁桌。天花板上的透明灯直吊下来,黑白相间的壁纸勾勒出美丽的花朵。很少的几个座位,新换的沙发温柔而舒适,菜单是cherry的妈妈亲手写的,从这一点我知道,要一个大学了要去外地旅游父母都送到火车站流眼泪的女孩完成从寻低到开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精力,而如果没有极大的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的地方的冲动和热情,是无法完成这一切的。她没有跟我说装修的时候跟工人吵得有多厉害,但毫无疑问,有更多我想象不到的细节。 “樱桃”最大的好处在于,坐在这里,临窗写字,突然就和喧闹的锣鼓巷不相干了,你会觉得自己是坐在一个被喧闹的世界遗忘的角落里,是如此安静和茫然。可以喝朋友说一下午话,或者喝一下午茶,还可以和柜台里安静的小美女,也是cherry的朋友搭一下午茬,说不定还能碰到店主Cherry。在这时候,“樱桃”是属于你自己的。 最近我的博客成分很单调,无非是那么几张照片,几本书,几条胡同,几场电影。但是我亲爱的朋友们,cherry,樱桃和咖啡,是离愁中别样的角色。我跟她说,以后你的店看大了就叫西瓜,西瓜是大而复杂的水果,哈哈。 樱桃咖啡馆地址: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从南数第二个胡同)左拐十米,路口往左看有很显眼的“樱桃”招牌
Posted in 乱七八槽
3 Comments
花博会实况报道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35 花博会的tips,给还没去的人儿: 1. 花博会人比花多。不对,是只见人不见花,花都被人踩死了。 2. 排队买票的时间是半小时到一小时,视售票员手快慢而定。如果分头排队,一定要带好手机,否则可能找不到人。不过带了手机也可能打不出去。 3. 无数飞机从头顶上呼啸而过,所以如果拍不到花,可以拍飞机。 4. 请自备干粮午饭,要不然只能坐在地上喝凉水,或者吃水吧里的自热米饭。 5. 结论是:北京人民的精神生活真匮乏。 剩下的直接上图:
Posted in 日记摄影
3 Comments
《风声》:本年度最成功的商业片(无剧透)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21 风声 记得某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在家看柳云龙的《暗算》,前面两部还罢了,最后讲钱之江的那部《捕风》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看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接着看,一直看到中午才看完,期间三人目不转睛地顶着屏幕没有歇过,印象里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我们是这样看完的。虽然看过也就过了,但电视剧能做到让你在看的时候觉得高潮迭起,环环相扣,欲罢不能,还是挺有水平的。 《风声》,根据《暗算》作者麦家的小说改编,就是一部电影版的《暗算》,中国2009年最成功的商业片。说这话是我翻了翻我博客中今年看过的国产电影,从窃听风云到白银帝国,加上前几天的大爷,哎呀,整一个中国电影工业血泪烧钱史啊。烧了这么多钱之后,我们的投资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剧本和套路,这还真得归功于华谊的实力及旗下艺人的资源整合。看《暗算》的时候我就在想,作为电视剧都这么扣人心弦了,放在大屏幕上该多闪耀,就如《sex & city》的电影版不愁没有票房和赞助一样。果然,在编剧强有力的设计和全套下,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一场从开胃盘到正餐到餐后甜点的宴席一样,结构完整,毫无冷场,让人不觉得过分发腻也没觉得吃不饱,剧本在一个电影里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啊。高群书的导演功力也是不错,镜头的蒙太奇和音乐的配合比前两天看的俞飞鸿强多了(对不起,我又拿俞美女做反面教材了),作曲还是要靠日本人,大岛满的作曲比匆忙上阵的《建国大业》更有力度和配合性。 演员在其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不知道是导演还是剧本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一个情报与反情报的戏场,日伪与地下党的周旋,在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简直就是荧幕上的三一律),演员的张力被自由发挥出来,其中碰撞的火花更是让人叫绝。周迅演个骄纵的富家女,周迅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从《李米的猜想》之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李冰冰相比之下就还是只有用功没有天赋;张涵予身材不错,声音一流,英达继续着他插科打诨的搞笑人物。最为惊艳的是苏有朋,当年叱咤风云的五阿哥摇身变成了男宠,一句“我就不信你硬得起来”简直惊动全场,以至他挂了之后我和柏小莲同学都深感可惜再没有他的戏份。配角中可圈可点的是王志文,虽然残了还是很能演戏,段奕宏同学得瑟了两个镜头之后就倒入血泊之中,朱旭伯伯则一句台词没有;至于黄晓明,他不说普通话的时候还真是看不出二来。虽然场景只是不费太多血本的几个内景和一个外景,但布置和构图上还是颇有审美在内,也是给戏加分的项目。怕血腥的同学去看的时候请把眼睛或耳朵在适当时候闭上,但这个时候并不太多。
Posted in 电影评论
8 Comments
转载: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18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6795/ 我要坚持住只使用35毫米镜头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境人像为主。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象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这么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有没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什么是镜头感?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拍摄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比如你想拍摄矿工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空间感。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功。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一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 毫米的取景范围看任何东西。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先看四角。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你是用35毫米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西拍不下来怎么办?(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段的拍摄。)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键是你想怎么拍。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取舍只在一忽悠间。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片,一定一定要是什么什么的模式。模式是你自己制订的。变焦在学习的阶段,特别限制人的思路,这也是我不主张在初学摄影的那几年,用变焦头的缘故,因为你总是会试图用一种模式拍摄所有的内容,所以拍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除了家里的高跟鞋,你已经找不到新的视觉;你开始把兴趣转到摄影器材上,然后你就会发现,玩玩器材做个逍遥派在有米的日子里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所有这一切,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没有掌握自己的镜头感,你一直都在摄影的大门外徘徊,尽管你握着1670万象素的马克兔,但是那个,只和你的腰包有关。数码的危险性还在于,你可能更多地关注PS的技巧,而忘记了素材的来源。所有的素材都要求经过你那独一无二久经训练的摄影师的眼光来裁剪。 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4 Comments
《大明宫》:宣传片,而非纪录片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15 大明宫复原 终于在下线的前夕看了《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伤心。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现在都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美好。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大明宫》就是这样一部预设立场的纪录片,并非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讲述故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人可以在回首那些巅峰的年代时可以做到客观,所以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我无从比较,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而人物的加入也让影片更为生动,尤其开元盛世时时官员“凌晨上朝,那灯笼中流动的灯光彷佛长安城里的繁星”那样的细节。只是一直站在歌颂和怀念者的角度痛惜一千年多前的繁华,从立场上就失去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作为对建筑的赞美无可非议,但升华到历史的怀念就让人觉得多少有点遗老遗少了。毕竟过去的事情不能以对错来评判之,要不然《罗马帝国兴衰史》也不会成为经典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想去西安的,大明宫这个宣传算是成功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6 Comments
冯小刚,郭文景和陈美娥的《韩熙载夜宴图》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8 作为一枚生病中的王小心,我还能尽心尽力地传播祖国文化,真是不容易啊。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本科的时候有一阵我乃文学艺术的爱好者,隔三差五地就跑到大讲堂我潜心开发的专座上去欣赏歌舞。那时候看了中芭,爱乐,国交,后来某一天来了个台湾的云门舞集。那次是我受到舞蹈本身的动作和表现给人带来最完美享受的一次,演员的灵动,舞蹈的构思和思想,从薪传到竹梦,行草,都是能看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和创新的,比舶来的那些照猫画虎的芭蕾舞有意思得多了。后来我听台湾留学生说,云门舞集在台湾的人气和造诣,都不是10块钱的讲堂门票能涵盖的,我们真是捡便宜了。 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喜欢则要追溯到中学时代的美术课本——似乎历史课本上也有此图。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黑暗混乱的年代倾慕不已,比如五代十国,比如魏晋。那些昏黄黯淡的时光里绽放出来的艺术的小花,往往显得特别明亮和珍贵。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韩熙载在黑暗的夜光中点燃烛火,大宴宾客,那狂饮豪歌的背后,是被顾闳中记下的后唐时代的悲哀。 我很佩服台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现在也只有他们能做出再现的《韩熙载夜宴图》。我本来以为大陆有机会可以做,所以曾经很期待冯小刚的《夜宴》,尤其是看到叶锦添搞出来的舞美和服装剧照之后。但电影的剧本和导演败坏了我的胃口,冯导您还是回北京胡同跟串子们玩儿去吧,中国有多少好的题材都被你们这些导演给糟蹋了,五代十国宏大华丽的画卷被您硬生生塞个莎士比亚进来,不是借保护中国传统之名行《无极》之无厘头之实吗? 所以,当前云门舞集的舞蹈家和《夜宴》结合的时候,就特别引人注意。顾闳中是以空间代表时间,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画卷用乐器和屏风等摆开时间,正如汉唐乐府南管月舞团的这出舞台剧用帷幕和过场的插花、焚香、茶艺等隔断不同的场景。叶锦添的舞美和服装,王孟超的灯光无一不细,在大幕一拉开的时候,就生生把我拽回了那个年代,韩熙载独坐高椅,愁眉不展,简直就是画中人复活。昏暗的灯光与顾闳中的绘画的背景颜色如出一辙。悠扬的南管器乐与曼妙的梨园舞蹈,以及据说与古曲完全相同的唱腔: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声线仿佛来自几百年前,丝丝入扣,真让人穿越了好几个世纪,如在画中。 我突然想起来,中国也并不是只有冯小刚。几年前郭文景创作过一出歌剧《夜宴》,也是取材这著名的题材。人物的疯癫比这出梨园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复活古典画作的意图就不是作曲家的初衷了。总算我们还有个能理解狷狂之意的艺术家,也算是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与颠覆的一个幸存者吧。 下面是原作,郭文景和陳美娥的《夜宴》在同一个场景中的画面,历史就是这样复活的。至于冯小刚的夜宴,完全不在此列,建议改个名字,叫《北京胡同版哈姆雷特》就完了。 汉唐乐府 漢唐樂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秉持重建南管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遂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
Posted in 音乐戏剧
5 Comments
我生病了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6 甲流中。特此通知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Posted in 日记摄影
8 Comments
周末电影:吸血鬼和女特工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0 看起来这两个电影似乎都很吸引人,但在过去的周末,我除了看电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所以只能把这些电影的情节夸大了。但是,鉴于我两部电影都没看懂,我实在是没有立场(某人语……)在这里发表什么评论。那么,就发表一下我对帅哥美女的见解吧! 《夜访吸血鬼》看到阿汤哥变成了一堆灰我才意识到他是阿汤哥!在阿汤哥还是阿汤弟的时候他竟然这么美貌,而且——秀气。当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M2里面的彪形大汉,连脸盘加身材都扩张了一倍有余。没办法,可能美国人民就热爱五大三粗。但为什么十年就足以让一个人改变如此?真想拿过去十年的照片和现在的我们对比(比如50年大庆的时候在天安门),真是彻彻底底的物是人非啊。 扯远了。相比阿汤哥的时光流逝,皮特哥就像种在地里的一棵绿萝,除了可以修剪的枝枝蔓蔓之外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美貌的流逝,我妈就指着电视说,还是这个人好看。我没敢告诉她,你前几天看本杰明巴顿的时候那个老头也是他。于是,整部电影我只能看着两位帅哥在银幕上争锋吃醋(好像是和一女的吃醋?我真没看懂,但TN君,你不许说你经常在留言里面说的话),其他意境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人生的伴侣?为什么需要地下的墓穴?请有知之士解答。 相比看起来很有意境的吸血鬼,《法国女特工》一片我也完全没有看懂。除了把smartstar和iris问得东倒西歪之外,我在影片最后都没搞清楚谁是谁,除了风情万种的苏菲玛索之外。苏菲姐姐老是老矣,细看起来还是眼神迷离,完全符合“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的二人转调子。咦不对,我本来是想说“我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来着。这世界上真有一种人是不会老的,不知道我老了是不是成为那种人,但如果成为那种人我就不会老了,我到底在说什么呀……除了苏菲姐,本片完全是法国主旋律,类似于我国《烈火金钢》的水平,还完全不煽情,法国人除了拍文艺片,其他的电影还真是不着调啊。 呀,又一个索然的周末过去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1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