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It’s complicated爱很复杂:梅姐一出,谁与争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心里还有点嘀咕:难道梅姐这次又要拿奥斯卡了不成,她已经拿太多了呀,难道不能给新人让让路嘛。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导演真应该大力感谢梅姐挽救了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她,这部电影将是一部无稽且平淡的小品。没有办法,世界上有天赋的女演员就那么几个,奥斯卡颁给她是没意义,不颁给她是不公平。 梅姐就是那一种演员,既不年轻也不好看,可是她的一颦一笑就能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让观众走到她的世界里面去。很小的一个动作,一个羞涩的微笑,一个不自然的转身,就能打动我这种基本对她无感的观众。最要命的是,她还戏路百搭,演谁像谁。《弦动我心》里的女老师,《暗物质》里的中年知己,《女魔头》里的一呼百应的时尚主编,她都能让我们觉得,她就是当之无愧的那个人。有她的场景,不但她自己熠熠生辉,连跟着她飚戏的演员也变得精彩起来。女魔头里面的大眼Heatherway扮小女生的形象多么活灵活现,it’s complicated里面的旧爱新欢多么深情,到底选谁的问题也真的变得复杂起来,一点爱情,一点纠结,一点辛酸,一点希望,都在她的眉眼之间流转出来。 现在我知道,女演员美而有演技的真是少之又少。反正在华语电影的范围,我还真想不出来有谁。多亏有了她,这部电影才能变成轻松精致的小品,也可以说,每一部电影都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5 Comments
The Lovely bones可爱的骨头:披着奇幻片狼皮的羊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18 前阵子狂忙,最近才看到上线已久的The Lovely bones。书是看过了,英文中文都看过,所以Bird一个人回来怒气冲冲地抱怨彼得杰克逊忽悠他的时候我就安抚说,其实这不是一部悬疑片,也不是一部奇幻片,而是一部伦理片,你失望是正常的。 其实,这可能也是很多观众对电影失望的原因。有《魔戒》珠玉在前,大家都期盼能看到一个在fantasy world里再接再厉的彼得杰克逊,尤其目前fantasy穿越这么火,又是Avatar又是爱丽丝的。但这次,杰克逊不过是借一个奇幻的题材,讲了一个人性的故事。早在小说和电影的一开头,salmon的独白开始,我们就明白这不是侦探小说。“我姓Salmon,跟鱼的名字一样。名字叫Susie。1973年12月3日我被谋杀,那时候我14岁。”侦探小说不会一开始就用被谋杀者的自白,这样等于告诉了读者凶手是谁。这甚至也不是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跟复仇、破案、甚至杀人狂的结局,都没有关系。 唯一的重点只在于人性。在于Susie在天堂中思念她的父母弟妹留下的眼泪。在于与人间触手可及的那一扇玻璃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离去。在于终于不再纠结为什么哈维先生剥夺了她的生命。还有在于电影里没拍出来的,看着她弟妹一天天长大成人,寻找到感情归宿之后的欣慰。在于看到她妹妹Lindsay终于获得了她永远无法获得的那个初吻,在于看到八年前在她妹妹心上留下的伤终于结痂,在于看到Lindsay终于大学毕业,和未婚夫Samuel在暴雨中奔跑八英里回家。这些才是故事中最鲜活、最动人的片段,难免与观众的期望相差甚远。观众本来期待一个好故事,结果被杰克逊上了一课。 本来对杰克逊不感冒,因为不喜欢看魔戒一类的虚拟世界。唯一的惊艳是在《僵尸玩过界》里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还是更应该去拍些借着真人讲童话的故事,而不是借着虚拟讲感情。
Posted in 电影评论
3 Comments
偷得浮生半日闲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12 其实是好几日闲。抽空把我家的一角整理了,买了好多相框和花草。年代和年代之间就这样被地理和凝固的瞬间衔接起来。学校的,家里的,东北的,江南的,北京的,新疆的,美国的,陆地的,海上的。 这里的天气隆重的好起来。院子里满树开花,红白缤纷。等等,难道这就是春天了?
Posted in 日记摄影
5 Comments
《无耻混蛋》:昆汀的想象力堪比中国网民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09 《无耻混蛋》没有字幕还真看不懂,法语、德语混杂着田纳西味儿的英语、英语味儿的意大利语,巨小无比的字幕看得我头痛。片尾那句话倒是听明白了,皮特大叔冲着镜头得意的笑:“我觉得这是我的惊世杰作。”昆汀大叔,你说呢? 其实由于文化差异,这部片子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尤其我们这样的外国人。如果你想像一下,皮特叔用带着四川味儿的普通话训话,见hans的时候说一口赵丽蓉的伦敦乡下英语,hans第一幕见法国人的时候拿出的不是硕大的烟斗而是比如说,硕大的打火机,是不是觉得场面生动了很多?我们再发挥一下想象,他们刺杀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八国联军,“无耻混蛋”的名字改成“义和团”,皮特叔改叫燕子王五,我们看到了什么?对了,就是网民们在近十年内掀起的网络YY大潮,《窃明》或者《中华帝国》这样的网络架空YY小说嘛。 所以,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得代入地看这部电影。昆汀电影的华丽就在于,他能想其他导演所不敢想,比如让燕子王五刺杀克林格或者冈村宁次成功;也能做其他导演所不敢做,比如画一箭头告诉观众,这是叉叉纳粹高官啊,你们注意看着。真可怜我最开始还真当成一正剧电影看了,指望着最后会有什么史诗性的结尾,比如美丽高贵女演员、美丽高贵犹太女、无耻混蛋三组人成功合谋悲壮地烧了电影院呢,还在想,为什么把希特勒刻画得这么喜剧啊;看到最后才明白,昆汀把我们都玩了,希特勒脸上的筛子似的弹孔和犹太女身上的万丈怒火简直就像在对观众说:这不是一个二战电影!这是一个只出现在我想象中的漫画电影!你们还陪我玩了两个半小时!哈哈! 我能想象昆汀的嘴脸,可是还是和其他观众和美国这里交口称赞的影评人一样,意犹未尽地陪着他玩了两个多小时,还带着情绪起伏、不肯离开屏幕的。5个Chapter的构思与他之前的电影相比,已算逻辑缜密,结构完整,是个盛放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好容器,难怪昆汀在结尾这么自信呢。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从风花雪月到柴米油盐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06 偶然翻到小姐妹05年的博客,那时候博客还带着点从BBS的黄金岁月过来的影子,像卡拉OK一样流行,每个人都写好多。那时候的小姐妹还是单纯幼稚的小孩,满心梦想着未来的光辉岁月,和我一样。 小姐妹的博客里,说我“美丽单纯,处事简单”。我想,我之所以能处事简单,是因为我身边始终有个纵容我的人。小时候是爸爸妈妈,后来是老公。在他们的怀抱里,我永远能肆无忌惮地娇纵放肆、为所欲为。一旦我习惯他们的温柔和包容,就再也离不开。 这使我想起在以前的幼稚岁月里,我每次找男朋友,总会找一个对我特别好的人。那些与我并肩看雨、无言听雪的人,总让我觉得高高飘在云端,回不到地面上。 回顾成年后这么多年的生活,我发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并不是永远的、无条件的。你自己并不是特殊的那一个,可以永享宠爱,无忧无虑。事实是,我们都从风花雪月堕落到柴米油盐中,日日与生活作战。日子中只有工作和客户、家庭关系与财政收支、孩子。为什么那许多人不想要孩子,因为那是你不愿意长大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时间的流逝永远是不会停步的,在与生活的战斗中,没有人是胜者。
Posted in 日记摄影
3 Comments
我家起火记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05 作为一个北京市民,你基本上不可能有机会上到每晚六点半北京新闻的版面上。因为那些版面大部分是留给领导及来宾的——或者获得救济的城乡结合部大爷大妈。但是在美国,上到新闻的可能性就要大多了——因为这里的新闻滚动播出的是18岁的酒后驾车导致学校拉拉队长死亡啦;91岁的大爷开车撞死人啦;近期的暴雨极其罕见把马都淹了啦;或者赶快上传你家的有趣照片啦等等看起来着三不着两的新闻。Local news基本上相当于狗血八点档,如果你看过How I met your mother里面Robin是怎么播新闻的,会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知道美国新闻的运作之后,每当邻家或者马路上有啥事儿发生,我就第一时间跑到10News(这里的Local news net)上搜寻八卦。有一天我开车去约路考,发现从我家开出不到1公里的位置被两条黄带子紧紧拦住,我调了N次头也没能成功突围——那可是我家联系外部世界的主干道啊。回来一翻新闻,哦,原来警车早上七点撞死了个骑车的老头。这可是大新闻啊,才上午11点底下的回复就100多条了,大部分是谴责警察系统黑暗的,还有人说学校那么近,也不拿个布把尸体盖上孩子看到怎么了得…… 今天一大早我和Bird正准备出门,突然听见门外传来玻璃碎裂的声音。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把窗玻璃砸碎了;但是趴在窗口上看,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我们正式出门。刚开门,只见门外浓烟滚滚,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家门口的灭火器玻璃罩碎成无数小片躺在地上,里面的灭火器已经不知所终。原来我们房子后面一小道之隔的一栋房子发生了火灾,估计刚到不可控制的局面,屋主连上衣都没有穿在外面惊慌地跑来跑去。我和Bird衡量了一下,觉得火应该不会烧到我们这栋来,于是镇静地继续走路。刚走到小区门口,只见无数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拖着千奇百怪的尖锐叫声逆行而来,路旁的轿车纷纷躲避一旁。看上去我家附近的警察全部出动的,拖着警棍好不威风;消防帅哥们正努力把消防栓接上水龙。我和bird一边走一边谈论,看这架势不会有人伤亡吧,一边想,哎呀刚才怎么没有回房子把我们的东西抢救点出来以防万一呢。 怀着惴惴的心到了学校,我刚把电脑打开就亟不可待地上了那事事俱全的local news网站,果然,我家发生火灾的新闻已经赫然放在第一条: Apartmen fire contained. 报道得还真及时,比我站在房门前看都有效。谁谁谁来了一清二楚,还弄了个发言人总结火况。下午再去看,报道得更详细了:无人伤亡,但死了两只猫,警察正给无家可归的居民搭一个小棚…… 根据这次火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美国的消防、警察、救护系统很有效率。我们天天在街上听见的尖利汽笛不全是扰民。 2.美国人知道怎么用灭火器。要是我家烧起来了我估计都不记得我家前面有个灭火器…… 3.Local news就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的上新闻愿望,简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八卦”。
Posted in 日记摄影
4 Comments
中国哲学和美国教堂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02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一句就振聋发聩:“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正如在美国,宗教人人有关。因为在中国,哲学已经解决了超乎现实的追求和超道德价值,所以宗教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相对来说,西方的宗教就显得更程式化、仪式化,并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科学。 刚来的时候一无所知,于是跑到我家附近的教堂去玩。教堂的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热情地接待了我,带领我四处参观,并给我介绍了好几个牧师。我这才知道,我家附近的这所教堂,并不是只有一个教派,而是好几个教派的混合体——他们共享一片区域,却有着不同的礼拜堂、牧师和讲道。我自然不知道该选什么教派,就选了个看上去比较有亲和力的牧师。牧师名叫Chris,热情地想发我的中文名字发音,并给我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教派名称。虽然在美国,新教的教徒仍然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分支众多,所以如果看不同教派的人数,他们并不比天主教占优。牧师给我介绍了好多教派,回来一查,才知道美国的教派大致分布如下: “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 美国新教又分为上百个名目繁多的小派别,其中许多派别小到除了它们自己的成员外简直不为任何人所知。只有22个派别宣称它们拥有50万成员,新教的教派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 比较大的新教派别有浸礼会、卫理公会、长老会、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它们的成员都在100万人以上;各大教派下面往往又有许多宗教组织;例如浸礼会下有:美国浸礼派教会(1907年建立)、全美浸礼派大会(1880年建立)、美国全国浸礼派大会(1880年建立)等;卫理公会下有:联合卫理公会、非洲卫理公会主教派教会等。” 我家旁边的这家教堂,就是圣公会(Anglicans)和福音教(evangelical)的联合体,好像还有一个什么其他的教。Chris的解释是,因为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人民有了自己传播圣经的能力,于是不同人对圣经的不同解释导致了不同教派的产生。我当然听不懂各教派之间的区别,只能跟着去瞎玩了几回,以表示我对牧师能记住我名字的回报。顺便说一下,这个礼拜确实是非常仪式化,从唱圣歌到牧师布道到领圣餐,应该是经过长期修订而形成的完美程式。我在教堂里看到的人们的衣着也比大街上的正式得多。 有趣的是,前两天看严北冥的《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发现东西方的宗教原来是有相同之处的。虽然由于在80年代早期出版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意识形态的烙印和废话,这本书还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及不同教宗的历史。我突然发现,佛教中的“宗”和新教中的教派其实是相似的:佛教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正如新教有公理会、圣公会、长老会、浸礼会和福音教一样,它们虽然都有一个主题思想,但对思想的解读是千差万别的。稍微不同的是,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而佛教的典籍却是浩如烟海,即使从印度传过来之前也是如此;所以,佛教的不同教宗之间的差别应该比新教大,而新教的差别除了对于圣经的解读不同之外,应该还有对世俗事务组织和管理的不同。 由此我想到,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中,是否可以把中国的不同哲学思想看成不同教派呢?但后来我发现,还是看成不同宗教更贴切一些。中国人其实也常把“儒、释、道”相提并论,说明儒家和道家起码在思想体系和对世俗的引导上已经能和宗教平齐。那这样一来,程朱、心学等对儒家的解释就可以被看成是公理会或者禅宗了。 《中国哲学简史》还没有看完,不过冯友兰真是大师,句句精炼而戳中要害,简直是社会科学的“奥卡姆剃刀”范本。而且,我发现这本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的第一版竟然是被公认为大陆激光照排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书。书的内封上印有如下说明:“本书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作为一个伪知识分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告诉图书馆这本书丢了,赔点钱把它收藏起来。结果图书管理员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击溃了我的梦想:“丢了赔60美元。”
Posted in 书籍旅游
7 Comments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致希斯莱杰和他的朋友们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98 其实我不是Heath ledger的粉,只是在电影院里偶然看到了这个片子的预告片,发现有Johnny Depp和Jude Law等一众帅哥之后决定去影院捧个场,就像我看见陈坤演的电视剧,再烂也要探头看两眼一样。结果两个小时下来,我非常失败地发现,连演侏儒的演员我都仔细审查了,从头到尾就没有看见这俩帅哥,倒是Colin Farrel的两撇八字眉不时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于是我使劲盯着Casting看啊看,妄图把在影片中漏掉的演员一一找出。哦!原来Tony是Heath ledge演的啊!哦,原来他还是Johnny Depp和Jude Law演的啊!哦,原来镜子里的Tony是Colin演的啊!于是通过这部电影我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粉丝。 回家找出这部电影的资料来看,发现背后的故事还蛮感人的。Heath ledge演到三分之一就去世了,为了不让剧情打断,三个朋友齐齐上阵,替heath完成了剩下的部分。因为故事本来就是现实和魔幻交织的场面,tony的状又画的很浓,难怪我从头到尾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个Tony一会儿像他一会儿像他。四个一线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这在电影史上也难以找出第二例吧。 Tony的角色真是给heath量身定做的,这从他扮演蝙蝠侠里的小丑就能看出来。去世之后我们才发现heath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演enis时的闷骚和忧郁,小丑时的世故和黑色,Tony时的放荡不羁和内心挣扎,都水到渠成搬让人舒服。heath是永远不会再出现在大屏幕上了;这部影片与其说是献给heath,不如说是献给他和他朋友们的这段感情。 影片中,heath的角色和Christopher plummer扮演的帕拿索斯博士一角,构成了这部戏的主要成分:现代浮士德。其实,这部电影用一句现代浮士德来概括实在过于简单,但由于它本身的诡异和古怪——这种诡异既是情节上的,更是场景上的——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总结。帕拿索斯博士年轻时和魔鬼的交易发生在阴风阵阵风雪飘扬的山谷中,魔鬼骑着马在盘山的小径上行进的镜头让我想到“这死阴的幽谷……”,而晚年的马戏团表演更是诡异,虽然在现代的伦敦背景设定之下,但通篇是抛弃时空的叙事、服装和舞台设计,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律法就如同一个参考一样象征性地屹立着,而失去了实际的价值。 比较出彩的是几段灵魂在镜子中旅行的场景。博士的镜子可以看到人的内心,每个被引诱的灵魂出来时都飘飘欲仙。能看出来这些场景设计借鉴了达利他们的绘画风格,有后现代的世界尽头的感觉。演Valentino的女演员叫lily Cole,是个名模,长了一张现代女人少见的圆脸,如苹果一样诱人,彷佛从波提切利的画中走出一般。
Posted in 电影评论
3 Comments
在地中海中看吉本芭娜娜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83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海岸30-40度。冬季温和而多雨,夏季干燥而炎热。”——中学地理课本 在大陆东岸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的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那时候我家的天气四季分明,永远刮着季风和干不了的袜子。这里的雨季来临在冬天,淅淅沥沥的下一天,刮着风,阴沉沉的。无数个个性鲜明的北纬30°城市——杭州、景德镇、 武汉、重庆、成都、雅安、拉萨、巴士拉、科威特、苏黎世、开罗、杰克逊维尔、新奥尔良、休斯敦中,这个应该是气候最温和的一个。但我仍然想念家乡的湿冷,杭州的东方味道,拉萨的酥油茶,欧洲的海风。 泡一壶红茶看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预感》。日本作家永远是那么天人合一,从《古都》到《哀愁的预感》,一点点四季的变化也能花上大段的篇幅描写。那些六月甘美的凉爽,夏天到来的空气;或者野草疯长百草蓬茸,和枯竭的树木一起森然阴翳郁郁苍苍,遮挡着天空。日本人对自然微小的变化都敏感得让人发指,就连村上春树也在《挪威的森林》中不厌其烦地描写秋日的到来,直子日渐加厚的手套和主人公的网球鞋。 美国人对自然的感受表现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比如他们从不打伞,他们在冬天穿着短裤(冬天感冒也传短裤),不管到哪里都随随便便席地而坐和其他许多剽悍的民风。报纸上有文章说如何识别中国女孩,那就是不下雨也打伞。那些在Great Plain上的、落基山上的祖先教会了他们如何享受自然,如何亲近它们。 这样的天气在北京,也许就是无数个阴霾中的一个,但今天,被惯坏的我已经不想出门。前两天我还去看海豹,不知道今天他们会不会爬上岸。我穿上秋裤,开始看书,门外,走过的邻居一把伞已经被风吹得顶都翻起来,她不是亚洲人。
Posted in 书籍旅游
3 Comments
海边的动物和人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073 一只名叫孤独的鸟儿 全是活的海豹,不知道谁在看谁 天主教学校
Posted in 日记摄影
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