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Author Archives: Xin Wang
2012,在黄石公园 (二)
当我写下在黄石公园的第一天的故事时,满脑子都是《驯龙记》(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中的原声音乐。这得归功于开车的Grace整天都在车厢里放这个音乐,导致我一听见那充满维京风情的、雄浑壮美的旋律时,脑海中就展开了延绵的山脉、茂密的树林、湍急的水流,和活跃的动物。 从昨天住的Colt Bay Village开车到黄石公园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公园的入口是一个没什么什么特色的标识,交钱放车。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开车自驾,鲜少有旅游团,但竟然会有零星几个背包客,站在路边竖着大拇指搭车。还有就是适合家庭旅客的RV,所谓大房车,家长在前面开车,孩子可以在后面的车厢玩耍,吃喝住行一应俱全,省下不少旅店费用。 今天我们走的是黄石西线,也是最流行的自驾线路。从黄石的南门进发,不多久山势就陡峭起来。卫兵一样的针叶林矗立在陡峭的山石上,可惜很多都被自然山火烧光。这样的山火因为干燥的天气而起,很多无法控制,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一种形式。 穿过山脉和Lewis湖,大约一个小时就都到了最著名的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难以想象在美国西部这种荒凉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人聚集在老忠实喷泉的周围,等着看那一个半小时一次的喷发。公园甚至修建了看台,围绕老忠实形成一个圆圈,大家都在激动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美景。我中途想去买个冰淇淋,被大家坚决地制止了,说你一辈子就看这么一次,结果为了一个冰淇淋错过了怎么办! 老忠实喷泉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喷泉而已。方圆数公里几乎全是这种罕见的地热现象,各种Geyer和Spring露出地表,用绮丽的颜色和高温的蒸汽吸引冒险家的目光。沿着公园修筑的小径绕圈,可以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喷泉或者热泉,蓝绿黄不一,温度似乎也不一样高。热泉像地上的星星,露出狡黠的眼睛看着游客。 一点左右,老忠实果然如约喷发了。先是一点点喷出,足以引人驻足;然后突然间,几十米高的热气腾腾的水柱突然爆发,壮观的景色绵延了数分钟之久。我被这大自然的杰作震撼了,除了赞叹说不出别的话来。Dan说,老忠实喷泉是可以放在Bucket list上的东西吧。美国人说Bucket list,意思是死前一定要做的事情。我说是啊,我小时候就知道它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但是我小时候想都没想过的是,我有一天终于可以亲眼看见它了! 在老忠实的旁边我们看见了黄石公园的第一批野水牛。他们悠闲地躺在草地上打滚休息,和煦的阳光使我想和他们一起午睡。 老忠实往前开不久,黄石又恢复了看上去渺无人烟的状态。在到达Madison之前,我们下车步行了一英里多,为的是看小时候在挂历上看的Gradn Prismatic Spring,也就是黄石公园最瑰丽的颜色之一。老远就望见一个巨大的湖面,蒸腾出蓝色的烟雾,放佛仙女住的地方一般。离得近了,要登高才能看见那湖的层次,蓝色居中,外面是绿色黄色灰色白色,真是个五彩缤纷的所在。听说由于湖面所在是火山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禁止游客前去一观究竟。 一路开车向北是峻峭的山路,黄石的北部是崇山峻岭,一路翻山到Mammoth Springs,出北门,算是黄石的西线结束。出了北门立马是蒙大拿州,一处类似张艺谋早期电影里的荒凉所在,仿佛天尽头一般。北门小镇是蒙大拿州的Gaidiner,除了一条横亘的不见尽头的高速公路,两头全被高达天庭的光秃退的大山挡住了去路。我一边吃饭一边抱怨让我住在这里肯定会得忧郁症,总觉得像什么大顺店之类的土匪头子会在这里开一个黑店,把过往行人都宰个干净。 黄石公园的北门是最早的公园大门之一,150多年来始终矗立在此。大门的砖墙上刻着一句话,大意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与快乐。当年,开发西部的最早的探险者发现了这块奇异的土地,为了是否将土地交给联邦所有有过一场惊世骇俗的责任。最后,这些自然主义者们胜利了,1872年,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在这里建立。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国的自然主义者们提出的最伟大的发明,他们使这样的一片土地得到了最完整的保存,最大化的利用,最合理地为人民共同享用。比起中国的许多景点,方圆将近一万平方公里的黄石公园只收25元门票,一台车,若干人,七天有效。国家公园构想的发起者说,我们要让这些优美的风景和富饶的资源永远为人民所享用。他们做到了。
2012,在黄石公园
美国之美在于各地景观的完全不同。我住的芝加哥与任何国际大都市没有区别,车多人多机场堵车。到了盐湖城则一下变得荒凉动人,满飞机的摩门教徒不说,这个城市背靠一座大山,面临一座大湖(Great Salt Lake),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城市之一。我实在想不通当年受迫害的杨百翰们怎么就认定了这里是摩门教的圣地,从东部一路走过来看见大山大湖就决定定居,导致现在的盐湖城有超过半数的摩门教徒,离婚率和犯罪率都是全美最低的城市之一。当然人家也不用离,再娶一个就好了。总之,我想我如果住在盐湖城的话一定会无聊孤独忧郁症的。 当然美国同学笑我少见多怪。William听了我这句话,说:你根本没去过荒凉的地方。跟我家乡比,盐湖城简直就是纽约!他来自新墨西哥的一个小“城”,几千口人的那种地方。 当然,我很快就见识了更孤独的地方。 去黄石是一个临时兴起的决定。由于暑假实习在盐湖城这个孤独的城市,而盐湖城又是去黄石公园的必经之路之一(也可以选择更近的Jackson Hole机场,但地小机少票价贵,旁边就是大提顿山,飞机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总让人觉得颤颤巍巍),又有美国同学可以拼车,又有美国同学女朋友可以开车,又是结束了一个隆重的学期,大家迅速地做出了决定,一致同意去这个反正一辈子肯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芝加哥-盐湖城来回机票:370刀,提前一个月预订 对黄石公园的最早记忆来自挂历(为什么我所有的美学启蒙不是来自挂历就是台历),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湖面从空中看下去像是异星人的假眼,实在是我在这星球上见过的最瑰丽最不真实的色彩。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我见过的世界奇观》还是《世界趣闻录》之类,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年代实在是我接触外界知识的唯一来源。上面讲到一座喷泉,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喷发一次,喷了几百万年,从不间断,得名“老忠实”。身在中国小城的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星球上还有如此奇特的地貌! 在盐湖城机场的Avis订车,旁边熙熙攘攘几乎全是去黄石的游客。美国人基本没有旅游团,出去玩全靠自驾。美国公路好,维护多,司机遵守交通规则,一般来说,比中国安全很多。车是前一天实习final后匆忙在网站上预订的,由于有四个人,我们定了一台Full size的轿车,结果Avis说没有车了,以每天多15块的价格给我们升级到SUV。美国人大手笔,一听就乐得不行,说我们要了!如果司机年龄低于25岁,会有更多附加费用,虽然我也不知道一个16岁就可以开车的国家为什么在租车上这么严格。加上保险,最后的费用是6天790左右。如果不定SUV,价格可以少一些,但保险是强烈推荐买的,因为一路上我们碰到的事情真是意想不到。这是后话。 盐湖城Avis 租车6天:790刀,车型Ford Escape四驱 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刚出盐湖城就是铺面而来的荒凉景观,几座大山,盘山公路和大卡车比着翻山。翻过去之后立刻是一派荒凉平原,田园风光,可惜气候太干旱,几乎没有农田。到小镇Evanston吃完午饭后,很快进入Idaho爱达荷州,风景未变,高速变成了普通国道,一路向北,途中经过Fossil National Monument,下车赞叹了一番沧海桑田的景观,于晚饭时分到达离黄石最近的小镇Jackson。 Jackson是著名旅游小镇,东西贵得不一般,镇上有各种餐馆酒吧,基本全世界的的菜系都可以在这里吃到。吃完晚饭在暮色中前行,很快就进入国家公园地界。 由于是从南往北开,我们先到大提顿国家公园。这是座黄石公园南面一隅的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小到只有黄石的一个角落,可是美在景色瑰丽,大提顿山是全美最高、也是对登山者最有挑战的山峰群之一。开到大提顿山的时候,暮色苍茫,荒原上的大提顿山面目模糊,奇异的天际线让人想起神话故事里的鬼堡。夕阳藏在了山后,然而晚霞反射出点点微光,映出大提顿山壮美的轮廓线。全车的人都被这美景震撼了。 我们订的Lodge在黄石与大提顿之间,名叫Colt Bay Village,算是几座度假村中比较廉价的,夏季价格一晚250,带四张床和一个卫生间,条件自然没有酒店好,可是胜在离国家公园近,开车到黄石只要40分钟,大提顿更是近在咫尺。提前一个月定好,否则没有空床。 度假村里人声寂然,午夜的温度已经降到零度左右,半夜被冻醒,好在有暖气。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从明天开始将是三天的黄石之旅。 Colt Bay Village, Lodge 250刀每晚
《转山》:在西藏的时光
文/王小心 给一个朋友讲西藏。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西藏?答: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状态会变得不一样。独自行走,高原平缓,空气稀薄,阳光如酒。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抛弃了大都市的自我禁闭和伪装,变得心胸宽敞,信任他人。我们容易与陌生人敞开心扉,与不相识的背包客结伴而行,在街角一坐半天晒太阳,在偏远的寺院和喇嘛聊天。这是自然赋予人的变化,正如人类的歌声到了高原上就变得高亢嘹亮,人类的的眼神到了高原上就变得坚韧不拔。这些风蚀刀刻出来的痕迹,是安于城市一角的我们所追求的,由于难以见到而变得孤独,由于孤独而变得更为壮丽。 台湾同学张书豪因为要完成哥哥的遗愿而骑行滇藏线,路上碰到许多危险、朋友,亲情、友情。我理解他的选择,死去的人往往给活着的人带来许多变化,赎罪也好,内疚也好,励志也好,思念也好,人往往找到一个理由把自己的生活放大,让自己的心灵在某种寂寞和自虐中得到升华。那些平时领略不到的风景,壮美的山川,风幡旌旗,猎猎西风,会让我们的伤口仿佛被冰镇了一样;海拔5000米的高原和风雪,默默无言的修行尼姑,一个接一个的磕长头,会按捺住我们沸腾的痛苦。张书豪为哥哥在高原的顶端放飞风马,而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那个脏的自己被洗干净晾晒在阳光下。 这就是我们要去西藏和一切艰险壮丽的地方赋予我们的礼物。 有人抱怨这里的故事把滇藏线夸张得太难,从而打消了许多驴友骑行的念头。这确实是电影的缺点之一,尤其是李晓川的重伤情节更显得过于戏剧性,与相对纪实性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但我知道,很多夸大的情节是真实的,或至少是源于真实的。在藏区住过一年的我知道环境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故事变得可能:人生如梦,在那里,你是自己的试验品。
Bourne Legacy《谍影重重4》:马特达蒙版的大尾声
谍影重重4一开始就让我有种inception的即视感。雪地戏的大摇杆让我想起梦境第三层里的狙击枪,快到结尾时的Jeremy跳墙让我联想到小李子在蒙巴萨巷战中那堵怎么过不去的巷口。虽然Jeremy Renner比在MI4时也略有发福(可能是角色需要),但还是比小李子苗条很多啊,下来之后一个正手一个反手,两个菲律宾警察瞬间被撂倒,真是不负菲律宾警察的国际声誉啊。 谍影重重前三部基本是走悬疑片路线,这一部由于Jeremy的加盟,走起了动作片路线。与前三部Bourne苦苦追寻自己身份不同,这一部Jeremy充分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有什么资本,于是就变成了个人对抗制度的表现戏。悬念的情节基本被清空,主要是看帅哥卖萌和卖肉。卖肉的是Jeremy小哥,继MI4和妇联之后,Jeremy Renner继续瞪着小鹿般纯洁的眼神,我觉得他的眼神比女主都清澈!卖萌的爱德华诺顿,虽然他近两年一如既往的打酱油,整部片子里竟然没有任何出彩的镜头,一直看他嘚吧嘚嘚吧嘚然后就fade out了。。。但美人迟暮,气质犹在啊。虽然穿着衬衫裹得严严实实,可是那个小身板犹自让我萌得流口水。 本片算是相当不错的动作片,阿拉斯加雪山打飞机、营救没有武功的女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实验室杀人一节都可圈可点。Jeremy Renner纯洁的眼神望着女主,是个人都会被他感化吧。但场景转到亚洲之后,前面几场相对封闭干净的环境变成了嘈杂混乱的亚洲大市场,飞车决斗固然好,最后却让人有“这么快就结束了?”的感觉,仿佛还有一个高潮没到来。 整场电影基本像是前三部谍影重重的两个半小时尾声,前半部分昏昏欲睡,后半部分意犹未尽。主要看点还是两大帅哥,大反转+功夫秀。
在出租车后座上交朋友
几年前一个黑暗的夜里,我和Iris坐在张师傅的出租车里回家。我突然想到,这是我结交方式最离奇的一个朋友之一。之前的大部分朋友,我都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交上的。而这一个,是我在上班之后某一次在小区里发帖找人拼车时,惊见她的头像是我当时喜欢的一个明星,而大聊特聊一发不可收拾而开始的。此后她历经各种感情波折,我历经各种感情波折,我们的吐槽主要在上班和下班的出租车上进行。我不但找到了一个拼车的姑娘,还找到了一个好朋友。 《纽约时报》上最近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为什么三十岁之后我们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基本上,是因为找到朋友的条件很难满足:相似性、没有计划的重复会谈、有利于倾诉自己心声的环境。我发现,我和Iris的友情的开始,完全满足这三个条件。我们从事相似的行业,整天加班累得像狗;我们喜欢过同一个明星;我们没有计划但每天早晚各三十分钟的北京堵车时间给了我们重复性的聊天空间;最后,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我们各自的吐槽成了我们友情的导火索。 我们只能在拼车的路上找到朋友,最最基本的原因是:三十岁之后,我们已经过了“探索性”生活的阶段。如同一段警铃突然在心中大作,我们意识到,生活已经脱离了诸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给生活规定一条路。 前不久我有一个面试,面试我的是学校十几年前毕业的校友。他问我,为什么我的简历上会有如此多的经历,专业、经验、业余都有很多不一样的领域。他说他喜欢追问一个人的历史,追问他的个人故事。我想了想,只能说:因为我是一个好奇的人。我对太多的东西有好奇,所以我愿意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但其实,他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尝试这么多东西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益。在如今这个短平快的时期,大家追逐的都是触手可及的利益,崇拜的都是年少成名,羡慕都是那些IPO了到手上千万美元的原始股雇员的运气,想要得到的都是有闲有钱上班无所事事喝茶看报纸下班饭局酒局麻将局的工作。 一句话,我们过早给自己规定了人生的道路,我们放弃了太多可以尝试的机会。 当然,我没有办法判断到底怎样是最好的选择,犹如我面对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询问,没有办法告诉他们最好的答案。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在职业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在生活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爱人。我们没有办法规定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怎样运行下去,但起码,我们享受了过程而不是结果。 下面说回交朋友。文章里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作者在说到几年前他在社交场合遇见的一个哥们是说:他突然发现他们喜欢同一张专辑里的同几首歌,同一个电视片,同一场演唱会。他突然觉得,如果在大学里遇见这哥们,他很可能会是他婚礼上的伴郎。 看,朋友之间也会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觉。如果早几年遇到此人,他们的关系也许就像How I met your mother里面Marshall和Ted的关系;可是现在,家庭、小孩、工作的拖累,使得我们要匀出一个打电话约饭的时间都难。 这就是为什么人不能过早停止“探索性”生活的原因。你一辈子的朋友都是在探索性生活的时候交到的。那时候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出去喝酒、聊天,在晚上肆无忌惮地说话。你在那时候碰到了影响你一辈子的人,在那时候的生活成就了一个现在的你。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学生在本科阶段不用学任何实用性课程的原因。因为在那个阶段,对你影响最大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和教授的聊天、一个讲座、图书馆的一次邂逅,或者宿舍的一次夜谈。实用性课程应该在硕士阶段完成。享受这样的过程才是对人生最有益的事,虽然现在的许多大学“产业”也许并不同意我的话。 我在探索生活阶段交上的朋友刘思达曾经说,他觉得人在二十五岁之后就很难接受新的事物。这也许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天知道,但这确实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二十五岁之后的生活变得更专注、更直接,但同时也更狭窄。交朋友?试试出租车后座,小区花园,和金宝贝婴儿早教中心吧,当然,如果你哇哇大哭的孩子也同意的话。
To Rome with Love《爱在罗马》:罗马旅游宣传片
要不是看Woody Allen的新片《爱在罗马》,我都忘记了罗马曾给过我多少的震撼。一开头,威尼斯广场立刻把我拉回到了许多年前初到罗马的那段记忆:宏伟而凄惶,每个角落都是历史。罗马的松树如雷斯庇基笔下的调调一样,顽强而生动地在镜头里一扫而过。Ellen Page眼中的帝国广场,Hayley口中的西班牙台阶,都在黄昏下沐浴着金子的光芒,仿佛亘古不变的传闻出现在了眼前。Woody Allen无疑是爱罗马的,但同时也带着自嘲:看这些不学无术、只知道高蒂的美国人! 几个美国人,一群意大利人在罗马的多线索故事,在这个古老而荣光的城市中被Woody Allen演绎得意犹未尽,令人喟叹。我最喜欢Alec Baldwin的故事。作为著名的设计师,他回到三十多年前居住的罗马,看到Jesse Eisenberg 和Ellen Page演出的一段似真似幻的故事——说得清楚谁是真,谁是幻呢?Baldwin仿佛看到年少的自己,坠入明知不可能却无法控制的情网;Ellen Page饰演的小清新、小文青,抢自己女朋友的男朋友时爱得天雷地火,却在下一刻转身就走,毫不留情。你只是她的过客,这句话在多少人手里变成了现实。 小夫妻出轨一段,则是Woody Allen对男女关系本质揭露的火眼金睛。Penelope Cruz饰演的风骚妓女一出场,多少双眼睛到了她身上;而Milly瞪着一双纯洁无辜的大眼睛,大腹便便加秃头的明星也被她手到擒来。“是出轨然后后悔好呢还是不出轨然后后悔好呢?”是永远的两难处境。Robert Benigni演技了得,他的“小公务员之死”演法的一夜成名奉献了本片最辛辣的讽刺。而最令人捧腹、最幽默的段子则数Woody Allen自己献上的势利的米国中产阶级——他最拿手的那一种。从飞机上的”I don’t like it”开始,这个右倾保守美国中产就与他准女婿家意大利殡葬业的工人阶级家庭格格不入。亲家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someone died?”笑翻全场。他势利、小气、偏执而神经质,真真假假,我觉得他在许多地方演得是自己。付小费时他说“这里是欧洲,用欧元应该比美元打个折扣”,结果他自夸自己智商150时他老婆讽刺他:“这里是欧洲,你的美国智商也应该打个折扣”。可这么个人,硬是锲而不舍让他亲家站在浴缸里唱歌,还在舞台上设了个莲蓬头,把他亲家捧成了在淋浴下唱歌的全球歌王。 作为欧洲三部曲的第二部,Woody Allen既发挥了他对中产阶级的小嘲讽与小同情,又有对男女关系的深刻见解——然后,还有罗马。Milly站在万神殿前面找不到回家的路,镜头360度一转过来,全是传说啊;片尾的西班牙广场,奥黛丽赫本吃过冰淇淋的浪漫之城,杂乱无章又有自己规则的古都,是否也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一样呢?
密尔沃基散记
突然放了三天假,兴奋之余发现芝加哥周边没有地方可去。底特律说是太危险,已成废城一座,被拒;Ann arbor除了学校没什么可看;Champaign远在玉米地;周边五百里连国家公园都没有一座,西部的IOWA更加几乎连游记都找不到。只能沿着I94驱车北上,去一个半小时之外的密尔沃基(Milwaukee)。 I94是收费公路,一个人开车一路直行不表,很快就到了密尔沃基市中心。蓝天下密歇根湖畔的这座城市以德国后裔为主,城市建筑也是德式的红砖黄砖。尖顶的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可能由于是周末,街上行人很少,整个城市安静得出奇。 我的第一站是Milwaukee art museum。比起藏品,更瞩目的是这座博物馆的建筑。纯白的建筑加大面积的玻璃,博物馆是栖息在湖边的一只海鸥。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有点得高迪真传的意思,但更现代,以大量重复的弧线与深不可测的循环造成透视的效果,让人仿佛身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无尽之处。 藏品基本以时代划分,有莫奈画作数幅,还有一些当代影像与装置艺术。学生票12元,停车一小时5块。 中饭在传统的Public market吃著名的Oyster bar。这家我在yelp上找到的海鲜小摊果然名不虚传,有13.95元一磅的龙虾,还有新鲜的大西洋生蚝与青口。老板是典型的德国后裔,与儿子一起忙里忙外,看来已经营多年。饱餐龙虾后在market里面逛逛,有的是威斯康星州著名的奶酪、巧克力、香料等等农副产品。市民与游客都习惯了来这里看看,买买东西,顺便一饱口福。 之后开车过河到著名的哈雷博物馆。密尔沃基是著名的工业城市,Miller啤酒和哈雷机车都源于此。1903年四位绅士建立了哈雷公司,从此开创了美国的机车历史。这个在车轮上的国度与摩托车的精神息息相关:自由、勇敢、乐观、勇于挑战自我。他们永远在路上。哈雷45度V型气冷双发动机独特的轰鸣成了美国公路勇士的标识,也回响在博物馆里。一进大门,顺序排列着哈雷从第一辆到最新一辆机车,横跨一百多年,也横跨了美国二十世纪的历史。 2003年,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时,把一辆摩托车的部件拆下来,送到世界各地让员工签名,然后组装成车,陈列在博物馆里。从1903年的四个男人到2003年的6000多个签名,解说说:“It is beyond the dream of the four gentlemen when they founded the company”。金属在日光灯下闪着寒冷的光芒,这些机车像沉睡的武士,等待唤醒。 门票12元,停车免费,另有哈雷体验之旅,票价不一。 回程顺便在威州与伊州交界的pleasant prairie outlet购物,这里虽然没有一线大牌,但北方人深爱的Comlubia, Northface和Eddie Bauer都应有尽有,加上威斯康星的税便宜,也尽可准备过冬粮食了。
每一个人都是丁志健
文/王小心 我和丁志健都来自小城市,靠自己的奋斗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我们毕业于一样的学校,在外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同一个牌子的车。我们买了房子,可能还在不错的地段,我们在北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们有了可爱的孩子。我对这座奉献了青春的城市有了太多的感情,家般的依恋。我知道在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华灯初上时,我开车行驶在夜色阑珊的车水马龙中时,有一盏暖暖的灯光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等我。 然而,这个家一般的城市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不敢轻易对微博上的各种传闻发表评论,因为在这个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的年代,我不能对无法确认真假的事情表示愤慨或随意转播。我希望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人性,或起码仔细思考事件背后的可能性。但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把自己代入这个故事,却无法思索出一条可能的出路。车门被中控锁死;水压太大打不开车门;有限的力气无法踹开玻璃;没有任何可以借用的工具。除了等待救援,我别无他法。然而我为之奋斗的社会、我依法缴纳的所得税,没有给我带来生命的保障。我的最后希望,是给自己的亲人打一个电话,希望他们来救我,因为本来应该救我命的110,竟然在这个时候占线;而120告诉我不应该打这个电话。我的最后希望,是我娇弱的、拿着一把锤子的妻子,从暴雨中的通惠桥一路跑着过来,双膝下跪向救援人员求救。 我最后的希望,是她微弱的声音在风雨中回响:“丁志健,我来救你了。” 直到手肘撞破、头骨撞碎,也无法逃出生天。 我们并不怕天灾,我们怕的是明明有希望,最后却变成了绝望。 在美国,我也打过几次911。第一次是车的后窗玻璃被淘气的孩子打碎了,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十分钟后,警察开车过来询问情况。第二次小区停电了,有人拨了911,不到十分钟,尖锐的汽笛声响起,指挥车、警车同时过来抢修。公寓的火警在深夜响过一次——后来被证明是误报——半夜十二点,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开着消防车过来,带着大斧、消防带、手电、头灯。检查完之后发现是误报,他们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对疏散的居民说:“欢迎回家”。任何一起车祸,一个911打过去,是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一起出动,即使没有人员伤亡,也要确认事故情况;街边画着红线的消防通道从来没有车辆占用;警笛所响之处,所有车辆自动靠边停车。 我初来美国时,觉得警笛刺耳,半夜扰民。后来我知道,虽然有太多狼来了的故事,但一盏闪烁的警灯之后,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如果说,一个人被困在暴雨中的车里还可以归因于坏运气,那么,消防、警察、急救等国家机器在面对一个并不复杂的情势时的无可奈何,则表明了制度的缺陷;而救援人员在面对丁志健妻子下跪的苦苦哀求时的无动于衷,反映的则是人性的缺失。人性的缺失与制度的缺陷如同蜡烛燃烧的两头,共同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可怕的是,这两者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人性的缺失,而后者反过来也加速了前者。 我相信那些救援人员并非恶意,他们也知道水下可能有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但在这样的社会里,谁又能相信谁多少呢?他们可能觉得丁志健妻子的话不够真实,他们可能觉得下水风险太大,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带够足够的工具。这是我从最善意的角度去揣度他们之后,所能猜测出的结论。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用负责。他们不用对这片辖区负责,他们不用对这个社会负责,他们不用对纳税养活他们的人民负责。他们只用对他们的领导负责。当领导来了之后,丁志健的车终于被捞了上来,而活生生的一条人命,也消逝在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际都市的主干道上。 如果溺水的是他们的亲人朋友,我相信那些人不会无动于衷。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负责。但在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现代社会、一个并非凭一己之力能完成所有事情的公共空间中,如果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负责,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丁志健的故事并非只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上演:我们的亲人生病了,只能靠自己的节蓄,一场大病下来,经济拮据的家庭往往负债累累;我们的父母老了,养老金发放迟迟不到位;我们的孩子上学,靠的不是分数而是赞助费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这不再是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获得安全、生存和自我价值的社会;我们的抱负被太多东西拖累了脚步,我们充满希望地步入这个社会,最终却变成沉入暴风雨中的车。 这不是丁志健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社会的故事,这是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那些对农民工或者贫困者的遭遇无动于衷的白领们,请恐慌吧,因为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丁志健是我素不相识的师兄;丁志健可能是我身边的同事;丁志健可能是我的妻子,我的丈夫。 丁志健可能就是我。 丁志健的命运在回家的路上沉入水下,永不浮起。 我们的命运在这个城市摩肩接踵的高楼后面沉入水下,永不浮起。 本文版权属于王小心 http://www.wangxiaoxin.net,转载请注明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哥谭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哥谭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
《蝙蝠侠黑暗崛起》:蝙蝠侠和罗宾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的剧评不剧透,因为这真的是个一句话剧透电影……国内的群众们你们真的要下狠心屏蔽掉豆瓣和微博,做好高筑墙广积粮的一个半月禁闭期准备哇。 好了,下面开始说感想。首先,诺兰真是个文艺青年!影片之前放了个Man of Steel的预告片,其文艺程度真的让我和观众们咂舌。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英雄主义的电影可以有这种文艺拍法!然后整部Dark Knight Rises就证明了诺兰的这方面才华。之前我们聊天说,美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侠那侠,这雄那雄的电影?因为美国人民的价值观是很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美国一定是好的,那阿富汗就一定是坏的;生命一定是好的,那堕胎就一定是坏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有英雄出来战胜邪恶。这种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下,出身英语文学专业的导演诺兰就显得卓尔不群。他赋予了小丑和Bane复杂的性格,赋予了高登市黑暗的色彩;他让Blake扔掉了警徽,让警察向警察开枪,让老警长在真相与形象中挣扎,让老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蝙蝠侠,当观众对正义和邪恶的终极开始发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人思考的呢? 其次,诺兰是个拍电影的天才。他知道如何掌控场面,也知道如何刻画人生。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连我这种第一、二部都没怎么看过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场面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而且隐隐有奔着史诗去的感觉。在越狱那一段,诺兰无疑是把西西弗斯的神话写入了他的故事,而排山倒海的念诵声则为电影代入了宗教意味。当高登市的上空冒起浓浓黑烟,当海平面的远处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诺兰如他所言,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哲学,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个真正的结论”。 Christian Bale始终是帅哥,他那一段雨中的湿身吻戏估计会让女观众嫌短;Anna Hathaway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身材和打戏都极好;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警官John Blake演得真好,从一开始他上门拜访蝙蝠侠的那段戏开始就让我惊艳,就算比起Inception 脸宽了一圈的身材也让人无所谓了,真是跟着诺兰有肉吃啊;Tom Hardy…我承认,我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他是Tom Hardy,但我真的到最后都没看出来。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只能从越狱的小孩中看看他的影子了。但是……算了我真的还是不剧透了。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小警察沿着经纬度寻找蝙蝠侠的踪迹,老管家仿佛看到蝙蝠侠的尘世幸福(这里真的Inception了),但一切都未可知。Everyone can be Batman.” 蝙蝠侠不仅是正义的,还有一颗大慈悲的心。诺兰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评论
Tagged batman, christian bale, christopher nolan, inception,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hardy, 囧瑟夫, 王小心, 蝙蝠侠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