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用户深度访谈

Capture1

最近公司做focus group(消费者焦点访谈),断断续续听了一些,觉得很有趣。我对focus group成为分析研究的素材的可信度并不看好,因为公司在挑选自己认为的消费者时有太多偏差了——每个品牌总是对自己的消费者是什么样子的有非常高的刻板成见。比如这一次,我看见单面镜后面坐着的就全是中年而有钱的白女,“你们网站上为什么搜索‘去纳帕酒庄可以穿的裙子’功能”这种。其次,样本量也太小,就可能不具备代表性。再次,我是个量化数据主义者,总觉得从消费者口中说出的话不如我们数据库中的行为数据可信。因此,我很少将其作为研究素材。

可是如果把它当成一篇新闻深度采访来听,那可有趣得多了。除了主持人按部就班的问题之外,我能听到她们偶尔露出的心声,有趣的见解,而令人感动的共鸣。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提到自己家里有三个十几岁的女儿;“你的生活可以用什么词汇形容?”“忙。我天天都在想我的退休计划。”这句话简直是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的。问另一个孩子上高中的家庭妇女:“你看到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downsizing。我可能要从别墅搬出去,换个小一点的房子。”看到此处,我嘴角不自主地浮出了笑容。你看,她们生活在别处,有不同的职业,上班或全职主妇,然而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不是工作、职业、爱好、大学里专业是什么,而是年龄。所有这个年纪的中产阶级妇女脑子里想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怎样才可以早一点让这些熊孩子从家里出去,才可以进行自己少女时代未竟的梦想。她们穿的衣服可能有高低档之分,既有穿着朴素休闲的运动风格女人,也有人能说出“价格上,我可以买得起任何我想买的东西”的话,然而这些通通不影响她们的思想。想法几乎只与年龄和lifecycle stage有关。你二十岁未婚,三十岁未婚,三十岁已婚,四十岁已婚已育,五十岁已婚已育空巢,在美国的任何角落,你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甚至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的想法也都是一样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做过一个网站,展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家庭生活。住什么样的房子,卫生间长什么样,冰箱里有什么吃的,虽然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多种多样,但本质上只与家庭收入和成员组成有关。丁克夫妇和一大家子的过法不同,在中国的富裕中产和在英国的中产阶级本质上则没有什么差别。换句话说,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找到跟你一样的人;如果你们的年龄相近,那就可以立即攀谈起来,比如穿Chanel的妇女和穿淘宝A货的妇女都可以吐槽一下自己的老公;如果再加上你们收入的百分位在当地社会一样(比如都是top 20%),那你们几乎马上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比如海淀家长和湾区家长都可以聊聊奥数和爬藤。

我觉得我潜意识里应该早就想明白了这点,所以觉得美国生活和中国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文化、风土人情、宗教、社会制度,当然是顶顶不一样的,然而人生呢?并无差别。就当去了一趟广州吧,我粤语还不如英语好呢。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你过的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也是随着年龄和人生旅途的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本周是我来美国的第十年,但谁知道下个十年,我又会在哪里呢?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日记, 日记摄影.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