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购物是永恒的

刚来美国的时候,看见大白天街上的车全都亮着车灯,深恶痛绝,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浪费的国家。结果几年之后,我自己的车也是不分白天黑夜亮着车灯,一是因为西雅图多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天就黑下来了,二是一直开着车灯确实便利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来的车司机就是个九十岁的老太太(老头也一样),根据前几天发生在我市的老太太在加油站开着雷克萨斯一脚油门轧死加油站经理的车祸来看,还是用个明亮物体晃晃他们的好。

才几年功夫,我就彻底被美国的物质社会同化了。

不止车灯,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如此。这几年,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美国也许不是我见过的最浪费的社会,但一定是我生活过的最物质、最消费的社会。

梁实秋说,看一家人的品味,去看他家的垃圾。美国人垃圾成灾,穷留学生可以去小区的垃圾站里捡齐一套能算得上体面的家具:台灯、床框、两用沙发床……刚开始,我觉得可惜: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扔啊!后来我发现,中产阶级以上的美国家庭个个都装饰得和样板间一样,东西用旧了,不合适,不配套,都是扔掉的理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吃东西要吃光,不然是浪费粮食”,而美国人告诉我,“吃不下就扔了,不要强迫自己吃东西”,第一次听人这么说的时候,我愣了好半天。

除了1929年那场大萧条之外,美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被饥饿和本土战争打击过的民族,有种傻么呵呵的乐天精神。美国人不知道什么是浪费粮食,他们觉得不要太胖才是生活主题;永远在苹果派和减肥之间挣扎,但公司午饭的时候还是人人捧着一杯可乐,就着奶酪三明治和薯片,不亦乐乎。

这种“不知可惜”的精神完全来自于美国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油价就不说了,现在已经跌到了令人发指的2美元一加仑;路上跑着的一簇簇的全是福特通用的大型SUV,专供容易迷路的女司机;和我在欧洲看过的一排排手动挡mini比较,令人感慨美国真不愧是清教徒眼中的“上帝承诺的第二伊甸园”;而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保证了超市里所有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几十年来的通货膨胀率都是世界最低的。各种各样的牛奶、蔬菜、鸡蛋、肉类……低廉的价格足够一个四个孩子的工人阶级家庭过得滋润无比。

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在三十年代,一美元能买到一打鸡蛋、一块黄油、一磅肉,还有一包咖啡……现在真的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超市里面的摄像头太多了。

感恩节刚过,美国人立即进入令人发指的购物季。所谓的黑五大采购,不过是美国人吃完他们的年夜饭——感恩节的火鸡大餐之后的家庭娱乐活动,如每年Apple发布新产品时门口搭帐篷排队的人群一样,是个噱头,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守夜放鞭炮,是个老少咸宜的家庭活动。排队也是守夜嘛!门一开,身强体壮的男人使劲往里冲,要是门口有当地电视台来摄像,那冲得就更起劲;我的同事转天来喜滋滋地告诉我:“这是我史上最贵的一个黑五!我买了一台ipad,一台笔记本,加一个Iphone6!”

 

 

(黑色星期五商场外面举着反讽标语抗议的人群) 

然而不,黑五只是圣诞购物季的开始,百货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变着法儿地打折促销,从花枝招展的中学女生到给全家人采购圣诞礼物的家庭主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更有趣的是,不论你处于哪个阶层,都能觉得与物质匮乏无缘。举个女孩子的圣诞礼物来说,收入低一点的工人阶级和中下层,去Target抢打折玩具,去JCpenny买睡衣;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充满了粉红泡泡的房间里摆着一打一打的芭比娃娃;中上层阶级去Nordstrom买名牌,去American Girl订制长得像自己女儿的娃娃,从肤色到发型到眼睛的颜色都是私人订制,一百多美元一个,这还不算,每季还要换衣服,体育活动还有特别的衣服,娃娃的衣服就能摆满一个衣橱。每个阶层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物质是充裕的,垃圾是……成堆的。

所以,现在大家大概明白了小区垃圾箱里那些体面的家具、灯具、Goodwill(美国连锁二手货商店)那些崭新的衣服都是从哪里来的了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美国人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在这样的物质社会里生存,很难不被物质淹没,而买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时的巨大满足感,却是越来越少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国度还处于一个铅笔头都能用好久、或者一块猪肉都要先榨油再炒菜的阶段,而如今正大踏步地步美国后尘进入消费社会,现在的孩子们,不论美中,怕是再也体会不到“匮乏”,而也不会有妈妈终于给买了商店橱窗里的红皮鞋时的巨大幸福了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日记摄影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