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12
2012,在黄石公园
美国之美在于各地景观的完全不同。我住的芝加哥与任何国际大都市没有区别,车多人多机场堵车。到了盐湖城则一下变得荒凉动人,满飞机的摩门教徒不说,这个城市背靠一座大山,面临一座大湖(Great Salt Lake),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城市之一。我实在想不通当年受迫害的杨百翰们怎么就认定了这里是摩门教的圣地,从东部一路走过来看见大山大湖就决定定居,导致现在的盐湖城有超过半数的摩门教徒,离婚率和犯罪率都是全美最低的城市之一。当然人家也不用离,再娶一个就好了。总之,我想我如果住在盐湖城的话一定会无聊孤独忧郁症的。 当然美国同学笑我少见多怪。William听了我这句话,说:你根本没去过荒凉的地方。跟我家乡比,盐湖城简直就是纽约!他来自新墨西哥的一个小“城”,几千口人的那种地方。 当然,我很快就见识了更孤独的地方。 去黄石是一个临时兴起的决定。由于暑假实习在盐湖城这个孤独的城市,而盐湖城又是去黄石公园的必经之路之一(也可以选择更近的Jackson Hole机场,但地小机少票价贵,旁边就是大提顿山,飞机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总让人觉得颤颤巍巍),又有美国同学可以拼车,又有美国同学女朋友可以开车,又是结束了一个隆重的学期,大家迅速地做出了决定,一致同意去这个反正一辈子肯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芝加哥-盐湖城来回机票:370刀,提前一个月预订 对黄石公园的最早记忆来自挂历(为什么我所有的美学启蒙不是来自挂历就是台历),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湖面从空中看下去像是异星人的假眼,实在是我在这星球上见过的最瑰丽最不真实的色彩。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我见过的世界奇观》还是《世界趣闻录》之类,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年代实在是我接触外界知识的唯一来源。上面讲到一座喷泉,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喷发一次,喷了几百万年,从不间断,得名“老忠实”。身在中国小城的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星球上还有如此奇特的地貌! 在盐湖城机场的Avis订车,旁边熙熙攘攘几乎全是去黄石的游客。美国人基本没有旅游团,出去玩全靠自驾。美国公路好,维护多,司机遵守交通规则,一般来说,比中国安全很多。车是前一天实习final后匆忙在网站上预订的,由于有四个人,我们定了一台Full size的轿车,结果Avis说没有车了,以每天多15块的价格给我们升级到SUV。美国人大手笔,一听就乐得不行,说我们要了!如果司机年龄低于25岁,会有更多附加费用,虽然我也不知道一个16岁就可以开车的国家为什么在租车上这么严格。加上保险,最后的费用是6天790左右。如果不定SUV,价格可以少一些,但保险是强烈推荐买的,因为一路上我们碰到的事情真是意想不到。这是后话。 盐湖城Avis 租车6天:790刀,车型Ford Escape四驱 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刚出盐湖城就是铺面而来的荒凉景观,几座大山,盘山公路和大卡车比着翻山。翻过去之后立刻是一派荒凉平原,田园风光,可惜气候太干旱,几乎没有农田。到小镇Evanston吃完午饭后,很快进入Idaho爱达荷州,风景未变,高速变成了普通国道,一路向北,途中经过Fossil National Monument,下车赞叹了一番沧海桑田的景观,于晚饭时分到达离黄石最近的小镇Jackson。 Jackson是著名旅游小镇,东西贵得不一般,镇上有各种餐馆酒吧,基本全世界的的菜系都可以在这里吃到。吃完晚饭在暮色中前行,很快就进入国家公园地界。 由于是从南往北开,我们先到大提顿国家公园。这是座黄石公园南面一隅的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小到只有黄石的一个角落,可是美在景色瑰丽,大提顿山是全美最高、也是对登山者最有挑战的山峰群之一。开到大提顿山的时候,暮色苍茫,荒原上的大提顿山面目模糊,奇异的天际线让人想起神话故事里的鬼堡。夕阳藏在了山后,然而晚霞反射出点点微光,映出大提顿山壮美的轮廓线。全车的人都被这美景震撼了。 我们订的Lodge在黄石与大提顿之间,名叫Colt Bay Village,算是几座度假村中比较廉价的,夏季价格一晚250,带四张床和一个卫生间,条件自然没有酒店好,可是胜在离国家公园近,开车到黄石只要40分钟,大提顿更是近在咫尺。提前一个月定好,否则没有空床。 度假村里人声寂然,午夜的温度已经降到零度左右,半夜被冻醒,好在有暖气。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从明天开始将是三天的黄石之旅。 Colt Bay Village, Lodge 250刀每晚
《转山》:在西藏的时光
文/王小心 给一个朋友讲西藏。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西藏?答: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状态会变得不一样。独自行走,高原平缓,空气稀薄,阳光如酒。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抛弃了大都市的自我禁闭和伪装,变得心胸宽敞,信任他人。我们容易与陌生人敞开心扉,与不相识的背包客结伴而行,在街角一坐半天晒太阳,在偏远的寺院和喇嘛聊天。这是自然赋予人的变化,正如人类的歌声到了高原上就变得高亢嘹亮,人类的的眼神到了高原上就变得坚韧不拔。这些风蚀刀刻出来的痕迹,是安于城市一角的我们所追求的,由于难以见到而变得孤独,由于孤独而变得更为壮丽。 台湾同学张书豪因为要完成哥哥的遗愿而骑行滇藏线,路上碰到许多危险、朋友,亲情、友情。我理解他的选择,死去的人往往给活着的人带来许多变化,赎罪也好,内疚也好,励志也好,思念也好,人往往找到一个理由把自己的生活放大,让自己的心灵在某种寂寞和自虐中得到升华。那些平时领略不到的风景,壮美的山川,风幡旌旗,猎猎西风,会让我们的伤口仿佛被冰镇了一样;海拔5000米的高原和风雪,默默无言的修行尼姑,一个接一个的磕长头,会按捺住我们沸腾的痛苦。张书豪为哥哥在高原的顶端放飞风马,而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那个脏的自己被洗干净晾晒在阳光下。 这就是我们要去西藏和一切艰险壮丽的地方赋予我们的礼物。 有人抱怨这里的故事把滇藏线夸张得太难,从而打消了许多驴友骑行的念头。这确实是电影的缺点之一,尤其是李晓川的重伤情节更显得过于戏剧性,与相对纪实性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但我知道,很多夸大的情节是真实的,或至少是源于真实的。在藏区住过一年的我知道环境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故事变得可能:人生如梦,在那里,你是自己的试验品。
Bourne Legacy《谍影重重4》:马特达蒙版的大尾声
谍影重重4一开始就让我有种inception的即视感。雪地戏的大摇杆让我想起梦境第三层里的狙击枪,快到结尾时的Jeremy跳墙让我联想到小李子在蒙巴萨巷战中那堵怎么过不去的巷口。虽然Jeremy Renner比在MI4时也略有发福(可能是角色需要),但还是比小李子苗条很多啊,下来之后一个正手一个反手,两个菲律宾警察瞬间被撂倒,真是不负菲律宾警察的国际声誉啊。 谍影重重前三部基本是走悬疑片路线,这一部由于Jeremy的加盟,走起了动作片路线。与前三部Bourne苦苦追寻自己身份不同,这一部Jeremy充分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有什么资本,于是就变成了个人对抗制度的表现戏。悬念的情节基本被清空,主要是看帅哥卖萌和卖肉。卖肉的是Jeremy小哥,继MI4和妇联之后,Jeremy Renner继续瞪着小鹿般纯洁的眼神,我觉得他的眼神比女主都清澈!卖萌的爱德华诺顿,虽然他近两年一如既往的打酱油,整部片子里竟然没有任何出彩的镜头,一直看他嘚吧嘚嘚吧嘚然后就fade out了。。。但美人迟暮,气质犹在啊。虽然穿着衬衫裹得严严实实,可是那个小身板犹自让我萌得流口水。 本片算是相当不错的动作片,阿拉斯加雪山打飞机、营救没有武功的女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实验室杀人一节都可圈可点。Jeremy Renner纯洁的眼神望着女主,是个人都会被他感化吧。但场景转到亚洲之后,前面几场相对封闭干净的环境变成了嘈杂混乱的亚洲大市场,飞车决斗固然好,最后却让人有“这么快就结束了?”的感觉,仿佛还有一个高潮没到来。 整场电影基本像是前三部谍影重重的两个半小时尾声,前半部分昏昏欲睡,后半部分意犹未尽。主要看点还是两大帅哥,大反转+功夫秀。
在出租车后座上交朋友
几年前一个黑暗的夜里,我和Iris坐在张师傅的出租车里回家。我突然想到,这是我结交方式最离奇的一个朋友之一。之前的大部分朋友,我都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交上的。而这一个,是我在上班之后某一次在小区里发帖找人拼车时,惊见她的头像是我当时喜欢的一个明星,而大聊特聊一发不可收拾而开始的。此后她历经各种感情波折,我历经各种感情波折,我们的吐槽主要在上班和下班的出租车上进行。我不但找到了一个拼车的姑娘,还找到了一个好朋友。 《纽约时报》上最近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为什么三十岁之后我们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基本上,是因为找到朋友的条件很难满足:相似性、没有计划的重复会谈、有利于倾诉自己心声的环境。我发现,我和Iris的友情的开始,完全满足这三个条件。我们从事相似的行业,整天加班累得像狗;我们喜欢过同一个明星;我们没有计划但每天早晚各三十分钟的北京堵车时间给了我们重复性的聊天空间;最后,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我们各自的吐槽成了我们友情的导火索。 我们只能在拼车的路上找到朋友,最最基本的原因是:三十岁之后,我们已经过了“探索性”生活的阶段。如同一段警铃突然在心中大作,我们意识到,生活已经脱离了诸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给生活规定一条路。 前不久我有一个面试,面试我的是学校十几年前毕业的校友。他问我,为什么我的简历上会有如此多的经历,专业、经验、业余都有很多不一样的领域。他说他喜欢追问一个人的历史,追问他的个人故事。我想了想,只能说:因为我是一个好奇的人。我对太多的东西有好奇,所以我愿意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但其实,他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尝试这么多东西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益。在如今这个短平快的时期,大家追逐的都是触手可及的利益,崇拜的都是年少成名,羡慕都是那些IPO了到手上千万美元的原始股雇员的运气,想要得到的都是有闲有钱上班无所事事喝茶看报纸下班饭局酒局麻将局的工作。 一句话,我们过早给自己规定了人生的道路,我们放弃了太多可以尝试的机会。 当然,我没有办法判断到底怎样是最好的选择,犹如我面对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询问,没有办法告诉他们最好的答案。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在职业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在生活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爱人。我们没有办法规定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怎样运行下去,但起码,我们享受了过程而不是结果。 下面说回交朋友。文章里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作者在说到几年前他在社交场合遇见的一个哥们是说:他突然发现他们喜欢同一张专辑里的同几首歌,同一个电视片,同一场演唱会。他突然觉得,如果在大学里遇见这哥们,他很可能会是他婚礼上的伴郎。 看,朋友之间也会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觉。如果早几年遇到此人,他们的关系也许就像How I met your mother里面Marshall和Ted的关系;可是现在,家庭、小孩、工作的拖累,使得我们要匀出一个打电话约饭的时间都难。 这就是为什么人不能过早停止“探索性”生活的原因。你一辈子的朋友都是在探索性生活的时候交到的。那时候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出去喝酒、聊天,在晚上肆无忌惮地说话。你在那时候碰到了影响你一辈子的人,在那时候的生活成就了一个现在的你。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学生在本科阶段不用学任何实用性课程的原因。因为在那个阶段,对你影响最大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和教授的聊天、一个讲座、图书馆的一次邂逅,或者宿舍的一次夜谈。实用性课程应该在硕士阶段完成。享受这样的过程才是对人生最有益的事,虽然现在的许多大学“产业”也许并不同意我的话。 我在探索生活阶段交上的朋友刘思达曾经说,他觉得人在二十五岁之后就很难接受新的事物。这也许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天知道,但这确实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二十五岁之后的生活变得更专注、更直接,但同时也更狭窄。交朋友?试试出租车后座,小区花园,和金宝贝婴儿早教中心吧,当然,如果你哇哇大哭的孩子也同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