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st《艺术家》:无声的力量

p1313673122

《艺术家》圆了我的梦。正如大量中国小清新想穿越到清朝去做八阿哥的三姨太一样,我想穿越到无声片时代作一回默片的观众。银幕上是黑、白、灰的光影,乐队在银幕底下的乐池里演奏配合情节的音乐,而观众对银幕上男女主角的一颦一笑都看得那么投入。因为没有声音,所以脸上的表情更显得夸张;因为没有声音,所以影院里反而更加安静;因为没有声音,观众的注意力都投入在明星发光的脸庞上。没有震耳欲聋的枪炮。没有环绕立体音。没有无休无止的对白。

这简直就像现实世界的观众走入了中国水墨画,玩惯网络游戏的少年重新玩起了mud。

这是一切的起初。没有声音的,没有颜色的,没有声光刺激的。

可是人类的感情并不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无声的时代,观众一样笑得前仰后合,一样为银幕上主人公的命运而揪心。我敢说,他们甚至比我们投入更多,就像我们小时候对连环画的迷恋是没有任何媒体可以取代的一样。阿汤哥徒手在迪拜巴别塔上的飞檐走壁,比不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各种机器人外星人的新奇外形,比不过一条小狗给人带来的含泪的笑。技术再发达,我们所能拥有的感情也还是那么多,八千万美元的特技动画,一块戏院里的小小屏幕和胶水剪刀贴上去的台词就可以做到。

然而我们终将抛弃过去。影片的主题也正是“过去的”和“未来的”对抗。有声战胜了无声,而被有声时代抛弃的Clifton 也最终在Peppy的帮助下重新回归了舞台。这是个必然的过程,也是影片中最让人辛酸的情节。可是消费者是最无情的东西,无论他们对过去的事物有多迷恋。我们抛弃了无声电影,我们抛弃了纸质出版物;我们抛弃了网景,我们也抛弃了柯达和胶片时代。当年的观众一定很惊讶,当他们看到今日的人们竟然会重新拍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所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会带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给自己的孩子介绍纸质的书,胶片摄影,和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我并不反对有声电影,相反,我愿意看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所能达到的极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影片末尾,有声片和歌舞片的洪流滚滚而来,男女主人公跳完舞后从无声片迈入有声片的镜头是全剧中最触动人心的场面。100分钟的静默,等的似乎就是这1分钟的嘈杂。我们突然可以听见了。我们突然听见了他们的呼吸,听见了导演的“action”,听见了片场熙熙攘攘的热火朝天。我们来了,我们终于迈入了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评论 and tagged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