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论稿》:小说的写法

最近都没有更新博客,被朋友抱怨。

可是我发现人的笔力是有限的,最近一直在尝试写小说来着,所以没有能力再写博客。

写着写着我发现,小说是个很难写的东西,即使像我这样写了很多年小文的人,也只能写出很白烂的小说。

然后,我去借了严家炎的《金庸小说论稿》。没错,我是把它当成小说写作课本来看的。

金庸的小说,我认为是畅销书之巅峰。如果要写畅销书,看他的小说,没有再好的教材了。

于是,这本书里严家炎先生总结的一些金庸小说能红(其实他是说优秀,但现在不是大家都想红嘛)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里,我又总结了一些能为我们所用的因素,大致如下:

一、情节

1.小说要不拘一格

这个不拘一格,我觉得其实是要“出人意料”。金庸的小说大部分都是悲剧,说明历史并不按照任何善良人的善良愿望而发展。越是悲剧,才有看头。

2.迷

“迷”是小说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悬念,小说就不会有人看。不光是迷,更要有迷中迷——在武侠小说里,就是寻宝啦,争雄啦,总之得有一直吊着大家胃口的东西

3.紧张气氛+和平结局

这个和希区柯克的套路很像,就是在桌子下面埋一颗定时炸弹吓死你,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或者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完全为了营造气氛而用。

4.敢于安排险笔

这个我理解,就是敢写那些人所想不到的惊险事迹,以吓死人还能园回来为准。大胆情节+合乎情理

二、笔触

除了情节之外,金庸小说的很大一部分都在烘托日常生活的风土人情描写,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出人物

比如黄蓉做君子好逑汤那一部分,就是为了抒写黄蓉和洪七公两个任务性格

2. 出高潮

类似于乐曲的华彩部分,为炫技而作

3. 出情趣

也是完全靠作者的个人品味,增添小说的丰富色彩,或作为情节之间的点缀

三、视觉化

金庸长期在影视公司工作,他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舞台色彩,有些段落基本可以一字不改地编成剧本。这种描写方法对作品的丰富和形象,也有很大作用。

戏剧和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戏剧是在单凭主人公的言语和动作表现内容。我们看不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于是此时他的外部神态、表情、语言和动作就成为观众了解他们的唯一途径。

1. 舞台化

舞台化又分为几种:一是固定犹如舞台,观众在下面看戏;二是演员通过独白或回忆,表现别人的故事;三是明处的舞台+暗处舞台的双中表现,比如黄蓉和郭靖被关在地窖里出不来,却能看到外面欧阳克等人打架;四是完全在后台暗处理,比如人眼睛瞎了就只能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说明外面发生的故事。

2. 电影化

电影的画面感觉要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是“镜头”的运用。电影叙事表现人物的心理,电影的镜头——移步、换景、特写、分镜头、慢镜头、定格、蒙太奇(回忆等)都是金庸小说惯常的手法,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才能让读者应接不暇。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书籍旅游.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2 Responses to 《金庸小说论稿》:小说的写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