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08

Google的十年,我们的十年

刚写完上文,就看到Google的十年庆活动,2001年的Google搜索,2001年的Google页面。 什么时候,我们在网络上也有回忆了。这是一座不定时开放的博物馆,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去,看看那时候有没有自己,看看那时候曾经关注的人,关注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雷字,没有囧字,没有web2.0,没有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遇见的人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一页一页地翻开网页,仿佛时空倒流,我在一台IP为162.105.104.27的奔三电脑前面,敲下第一篇用电脑写的论文的时光。 Google 2001 search will not longer be available after tomorrow. So does our past.

Posted in 日记 | 2 Comments

十年顿觉生意满

最近回忆贴特别多,开心网上也是一样。也许是大家都到了一个阶段的缘故吧。   于是回忆了一下我十年以来的生日都是怎么过的。   98年的生日,在昌平园,我们三个对着蛋糕上的字“我们永远爱你们”,感动得快要流下眼泪。   99年,在动物园旁边的取款机上取出了最后一张50块钱,吃了一顿必胜客。我总觉得那时候的沙拉碗比现在的要大。   00年,还是动物园旁边,老莫往里走,去吃伏尔加餐厅。人很少,对首都沙拉映像深刻。那天我穿着一身绿呢子大衣和短裙。   01年,半夜才收到礼物,是一个小日记本,还有一张超市买的贺卡。   02年,从村子外面的喇嘛家回来,伏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03年,去了趟大觉寺。   04年,坐了一夜的火车从威尼斯赶到慕尼黑,朋友带我去吃他们屯的百年老店巴伐利亚肘子。那肘子咸的哟。但仍然很好吃。   05年,06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工作果然摧毁人生啊。   07年,生日前一天离开工作两年的公司,抱着纸箱子上出租车,收到Creative的短信,一直在哭。后来很High地去唱K,唱到半夜。第二天去吃了google的午餐。   08年,去朋友的结婚宴会。回来之后冲到商场给自己买了副吼贵的头面。   十年就这样过完了。   附上02年生日前一天写的那封信。   某某:     这是我的备课本,也是我们这里唯一富余可以按需分配的纸张.而我坐在办公室里,因为我们的房间里的炉子因为管理不善老是熄灭,所以只好跑道这里来取暖.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早晨他们都没有起来—-我只好一个人爬到大通汽车站,坐上到学校的中巴.车里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之外只有两个人,因此我可以随着车里一如既往的《阿拉木汉》的旋律随意哼唱。升起的阳光融化了车窗上的冰花,远处阳面山上的积雪已经融化,而阴面还是耀眼非常。路两旁的树叶已经掉光,因此空气清冷的很。我不禁想起前几天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把最后的靴子套上了还是冷,踩在厚厚的雪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该死的校车竟然没有用防冻油,于是到半路一堆人下车用路旁的干草烧油箱,直到“砰”的一声油箱爆炸,让我们一场惊魂。     但是这里的老师穿的竟如此单薄。他们说,现在还热着呢,等到下第十场雪的时候,你们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     现在还热着呢?     我不知道北京是否这样。恍然之间,我们已经相距两千多公里和不止一个年代。我常想,若这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该多好,这样每个人都能听到新鲜的故事。可是偏有那么多的人把自己和对方绑在一起,夜以继日的重复相同的生活。转眼间,你我都成了新鲜故事的传播者,只不过我们共同的本科生活,那甜蜜悠闲的本科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远处山坡上的原始森林还坚持郁郁葱葱,只是戴上了白色的帽子;飞鸟展翅在林间飞翔。昨天,雪后初霁的午后,我一个人带着相机,到镇子郊外的广惠寺去。刚拍了机长,一个穿紫色袈裟的喇嘛闪身出来,邀请我进去看看。这是个规模很小的藏传佛寺,廊前挂着牦牛毛制成的综毯。转经筒整齐的排列在门前。他引我进去,在昏暗的殿堂里指给我看宗喀巴大师的千佛像,还有未来佛,观音,护法神的等身像。我们坐在他那间狭小的门房里聊天。他给我看他们念的佛经,一页一页用油布包裹好,全是藏文。我也搜肠刮肚给他讲内地汉传佛寺的景色,他好像听得很会心。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日记 | 13 Comments

通缉令

人类堕落在物质世界中的生活就是如此无聊,以至感官刺激的动作片即使越来越炫也只能越来越难看。

Posted in 电影 | 5 Comments

《赤壁》:叶锦添的电影美术笔记

最近风云突变,好多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大家眼看现实无望,只好一头扎进文娱世界以求精神慰籍,反而带来了娱乐市场的繁荣。最近看叶锦添的《赤壁电影美术笔记》,花了我40大元,全彩铜版纸,很值。浸淫电影的美术世界二十多年,叶锦添深厚的美术功底让他有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本事,当然,是好的本事。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美术指导的意义就是打造梦工厂的背景图画,让梦看起来像真实。 这本书从建筑,服装,造型,文化到道具都做了造梦的详细解释,阐述他和他的美术班底如何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审美风格并在影像中加以还原。这个工作有点像考古,有点像建立博物馆,有点像装置艺术家。那献帝宫殿的一梁一木都要加以细细描绘,以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哪怕它在镜头中只出现五分钟;那曹操的旗舰桅杆高达37米,还要保证这个庞大的道具能在水中平衡徜徉。整部电影的气氛都凝结在这一木一纹中。 在电影中给我映像最深的也是出场画面最多的:服装。诸葛亮的白底红色云纹极尽雕琢之能事,孙权的金色暗纹体现出他霸主的韬光养晦。刘备虽着布衣也容易发现他是个名士,对声,色,犬,马都有讲究,周瑜的分头鬓角也是细细描摹而来。之前在电影中并没有发现每个人的主色调都是不同的,看了书的发现,周瑜的白,孔明的淡,曹操的红黑相间,孙权的暗金都是刻意而为,我觉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和风度,正如京剧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 看完之后我对新版红楼梦又重新燃起了一线希望,但愿那铜钱头放在可靠的布景中并不会太雷吧。

Posted in 图书 | 5 Comments

剑蝶:呼唤中国电影分级制度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悲剧,但这也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笑声最多的一部悲剧。这部电影实在是把我这个周四的夜晚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夜晚。无论男女老幼看完之后大家纷纷带着脸上满足和捧腹的表情走出影院,让我觉得中国电影实在是需要分级制度。如果有分级制度,我们就可以把电影《剑蝶》设定成:15岁以上不宜观看。   其实在《梁祝》音乐响起,阿sa跳入土坑被活埋之前,本片还是基本可以算是一部合格商业影片的。虽然蝴蝶谷的蝴蝶做得连五岁小孩都能看出来是假的,虽然那些配角我粘上两根胡子也可以去演了,虽然阿sa的头发被束起之后恰到好处地显出了她扁平的脸型……但18岁以下的孩子看看还是无害的,吴尊那副无辜的眼神可能颇能打动一些高中生的心,当他终于发现她是个女孩,那点小小的惊恐和喜悦恐怕还是有点符合70后或80后怀旧十几年前初恋时的那点小小心动的情结了,还有阿sa那弱弱的歌声《心跳如歌》在这里反而恰到好处,谁让人家朱丽叶当年也才14岁呢。   我怀着感恩的心情看下去,以为片子就会延续这个风格,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后30分钟大规模的屠杀和鬼片风格骤然开始,吴尊一身血污跳到红灯笼中挑战胡歌的权威,可惜那张脸怎么血污还不如车祸过后的胡歌man,装死的阿sa躺在灵床上被两个帅哥推来桑去,眼泪哗哗地流就是没有人看见,直到最后刷的一声《梁祝》音乐响起,和之前那商业片的旋律完全不符,大家在影院里捶胸顿足哀叹制片方就付了一首歌的钱么那也得连带送个变奏啊怎么就这么赤裸裸地糟蹋我国民族音乐精华了呢难道是何占豪五十年版权期刚过么,忍啊忍忍到阿sa醒来又被活埋时开始新一轮捶胸顿足哀叹这不是教坏青少年自杀方式么。   所以我适时地在我脑海里把这部电影的分级调到了15岁以下。   所以如果想在周末欢乐一下的话,就去影院吧。    

Posted in 电影 | 2 Comments

明星助理:好莱坞式的一天

每个人都有倒霉的一天,但在好莱坞编剧的笔下,这一天永远可以变废为宝,在这个二战前夕的小品故事里,中年落魄女家教可以变成找到王子的灰姑娘,而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可以卸下光华嫁作凡人妇,真是后庭花中的普天同庆。 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中年落魄女,一个交际小明星。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竟然在某一天中奇迹似的凑到了一起,而交互的轨道让各自的命运都有了改变。为期一天的保鲜罐头终于在黎明下发挥了它的作用。 是个合格的小品电影,但情节过于急转直下而失去了潺潺流水的可爱。演洗净铅华的小明星的Amy Adams真是甜美可人,尤其站在浴缸里那一场简直就是提香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浴缸后面的那个贝壳浮雕是故意的吧?另外,那个演男一的钢琴师是谁啊,太帅了。

Posted in 电影 | 2 Comments

死神的精度又来一遍

不要当成一部科幻片:死神的精度  《死神的精度》(Sweet Rain)刚开场时看起来有个颇为科幻的情节:金城武扮演的死神不仅是雨男体质,更有份掌握人间生杀大权的拉风职业。每次举着雨伞,带着他那条更为拉风还能听懂人话的大狗出现在人间的门口,他都会对一个目标确认生死。但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我发现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或者是金城武那忧郁的眼神能把任何片改造成文艺片。   像任何含情脉脉的日本电影一样,本片从头到尾不温不火,黏黏呼呼,每当你开始觉得有点无聊时,突然蹦出的小悬念和小高潮又会把你吸引下去。两个人,一个死神,几段充满波折却最终美好的人生。看到最后当一生坎坷的女主小西真奈美终于看见她的天空放晴,对着海边悬崖上的彩虹微笑时,《Sunny Day》纯净甜美的歌声适时响起,小小的悬念解开让人释然,不禁感慨每个人的人生也许都是这样的吧。纵使命定孤独一生,但并不妨碍我们克制的爱,我们会老去,但死神永远都在,死并非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帮我们完成人生的终极梦想。那么,死神的存在就并非令人恐惧而是美好的一部分吧。   号称阔别日本影坛六年的帅哥金城武最近来势汹汹,除了《赤壁》中那一抹幽怨的眼神让他成为了史上最帅的诸葛亮之外,本片中大肆放电的表演和服装秀更是这部温情的的文艺片招牌卖点,女白领和女文青们就等着被他百变的造型杀死吧。   顺便说一下,女主长得不怎样,歌声倒真清澈干净,就像片中的音乐制作人所说的一样,她的声音就是纯粹为歌唱而生的。在下雨天的CD店里跟金城武一起听玻璃一般的声音:“只在自己脑海中回响的情歌,永远无法让你闻知”,这不是文艺片又是什么?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精品购物指南》赤裸裸地抄袭我的博客+后续

还真是一字都不差啊 电话去,找到编辑部,说给我留言了,但我没收到。于是说要开稿费云云,不提。态度还挺好,于是激起了我继续写影评的斗志。

Posted in 日记 | 7 Comments

sex and city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演到新年雪花飘落每个人过着自己的生活AULD LAN SYNE悠扬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就该结束了。后面的故事,恩,我主要指Mr. big 死乞白赖下跪求婚那一场,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现实生活,而这也是Mr. big成其为Mr. big,Sex and city 成其为Sex and city的原因。

Posted in 电影 | 2 Comments

哈姆雷特和雷雨:四百年前和七十年前的震撼

国庆看了一部哈姆雷特,浅利庆太版。除了舞台设计上的改变,在台词和表演上是非常尊重原著的,而就算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也给观众留下大把的关注台词的时间。但我发现,整个剧场的观众一晚上都在昏昏欲睡。Mush开场前就提醒我会很困,而我完全是抱着接受经典文学再教育的心态来的,但中场时还是困得不行出去溜达,不慎听见某个观众在说:“要演到十点四十五呢”的时候郁闷欲死。在剧场里是非常不容易睡着的,因为王斑等人如雷贯耳的台词永远都在刺激你的耳神经。我终于在最后决斗时挣扎着清醒了过来,而且饶有兴味地观察了王斑用剑刺死他叔父的夸张片段。   我和Mush讨论为什么这出终于原著的经典话剧会让人如此昏昏欲睡。我起初的观点是:A,在莎士比亚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所以戏剧的节奏也特别缓慢。如果去看个戏需要坐马车一天的时间,那么戏至少要三个小时才够本吧。而哈姆雷特是个多么简单的故事啊,三个小时只能靠冗长的台词来凑了。在400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对这个故事如雷贯耳的时候,三个小时就变成了不是对故事的好奇而是对演员演技的拷问,那么,昏昏然也是正常现象了。B, 400年之前的逻辑和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人们对当时那个故事的发展顺序并不能完全理解。   后来我发现,还有更多的原因。就我的有限戏剧知识和经验而言,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的一个重要区别——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就是古代戏剧的任务形象全部都是平面的,而现代则是立体的。莎氏的剧只有两种:悲剧和戏剧,而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非好即坏。还有一些简单的人物作为陪衬,比如懦弱,可怜,单纯等。元杂剧,京剧,好像也是如此。但从近现代戏剧开始(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人物开始变得复杂而立体,比如《玩偶之家》,比如《王尔德夫人的扇子》,比如《雷雨》。   《雷雨》是九月份看的话剧,同样在人艺剧场。同样也是非常忠于原著的话剧表演,连场景布置都显得那么陈旧。这部同样长达三小时的话剧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震撼。当最后的雷雨倾盆而下,周萍在房间里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周朴园和侍萍被巨大的痛苦压倒,当繁漪站在舞台中央狂笑,我的眼中噙满泪水却不能落下,真心诚意地认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无出其右。也许不是最好的小说,但绝对最好地利用了话剧的优势三一律。所有的社会家庭矛盾都被集中在这个三小时的段落里,集中在一场雷雨的前中后。这是话剧能震撼人心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有人性”的,都是观众可以理解并同情的,甚至包括残酷的周朴园。   曹禺在剧本的序中说过,他最初脑海中浮现的人物是繁漪,这也是他认为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我看来,这个人物也是《雷雨》中最有血有肉的,她的成功是整部剧成功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还有侍萍与周朴园的回忆,那些当年我在中学课本上看了之后无动于衷的台词现场看几乎是整部戏最温情的一部分,既然周朴园不是罪大恶极的坏蛋,那么《雷雨》的悲剧才更值得观众同情。观众在戏中能看到自己所能理解的情感,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所以,古代戏剧主要看台词和表演,而现代戏剧主要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所以《哈姆雷特》拍成《狮子王》如此受欢迎,拍成《夜宴》就遭人耻笑。《夜宴》就试图把明明简单的故事拍成现代文学那样深入地刻画人的情感与心理,基本上算是失败。不要问我现代话剧《雷雨》改编的《黄金甲》也那么失败,我只能说是导演太土了。

Posted in 兴趣 |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