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高原反应在今天基本上消失,本着每到一地必须要去博物馆的原则,我登上了去西藏博物馆的三轮车……话说西藏的车价也基本上是北京价,花了8块钱且没有成功逃票,30块钱进了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不如新疆、陕西、上海等博物馆的东西多,但在高原已经实属不易了,更何况有一些特色的东西还是值得参观,比如唐卡的画法和流派,比如藏戏,比如藏医,还有我第一次觉得好看的藏书法和藏经。如果不是博物馆,我怎么能在掉书袋的时候说唐卡分勉唐派和尼泊尔派等等,也怎么能说书法分成乌金体和乌梅体呢?可见博物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推荐大家去看看。
中午在平措康桑的餐吧晒了晒太阳就赶到布达拉宫。在这里我不得不赞许一下布宫的每天850张散票措施,这使我在庞大的宫殿里几乎很少遇到其他游客,除了一些外国旅游团。我以比爬香山满一半以上的速度喘着粗气拾阶而上,不久就到了红白交界的平台上。
怎么说布达拉宫呢?我知道它是藏区的商标,是世界遗产,是拉萨城的制高点,是伟大的松赞干布和后继者1000多年以来的建设成果。从外面看,在它的面前一切的现代化建筑和街道都显得渺小而丑陋,而沿着红山一直爬到它的顶端,会发现自己如同身在云中,俯瞰整个拉萨城的芸芸众生如蝼蚁般微不足道。这显然让居住在里面的统治者有种神仙的感觉,而布达拉宫的充沛阳光和雨水的赏赐也让我觉得布达拉宫是整个西藏唯一能住得比较舒服的地方。看过了这么多寺庙,我不由得觉得藏式建筑除了外表浓墨重彩之外结构并不科学,完全没有把高原充沛的阳光引入室内,殿堂和居所里都显得昏暗而潮湿,不管是寺庙还是民居都是如此。但布达拉宫例外;阳光在这里把一切都照亮,普遍存在的霉味儿也大大减少,在午后空旷的环境中显得安静而神秘。
当然,在那些围着布达拉宫转经和磕长头的藏民来说,布达拉宫在他们的眼中和心中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人宁愿乞讨也要走到拉萨,让人一次次地伏在布宫前面以至地面都被磨得光亮,让人心甘情愿地免费维护那些金光灿灿的转经筒。除了建筑的压迫感,也许还有他们世世代代的习惯和风俗吧。
布达拉宫是怎么都看不厌的那种地方,每次仰头,每次拍照都感觉不一样。而身在其中的感觉又是不同的,虽然我看不懂那一尊又一尊的佛像也已经闻了很多遍幽暗空间里的香火和酥油,但慢慢穿越过一幅幅壁画,一个个房间,用比在平原上慢一倍的步速缓慢前行,在那一盏盏的酥油灯中,那1000多年的历史仿佛像车轮般滚滚而来,每个有历史的地方都是有故事的,那故事不在导游的讲解中也不在相机的镜头中,它甚至无需语言就从某些细微的角落翻涌而出,也许是运动鞋踩上去因为酥油浸淫而黏呼呼的地面,也许是仰头看着几百块窗帷在风中如波浪般翻滚,也许是已经变暗的壁画中佛祖那包容的微笑,这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觉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辞千辛万苦也要用各种方式来朝圣的原因,也许就是为什么我这种对神佛没有知识的人能感到震撼的原因。
西藏牛人处处有,布达拉宫特别多。在布宫里我认识了援藏三年当导游每年能挣几十万的世故的大学毕业生;认识了从湖南骑摩托车走滇藏川藏一路骑到布达拉宫的人,点头,微笑,几分钟的交流然后再说再见,大家都很平和而开心。
傍晚去布达拉宫转经是另外一个样子。从来没有觉得布宫的背后也这么美,摇着一个一个的金色的转经筒就走到一片金黄色的树林和湖水当中,而布宫的背影倒映在湖中显得特别安详。和从正面仰视的压迫感不同,背面是宁静甚至秀丽的,也许由于夕阳下金色树叶的掩映,宗角禄康公园的作用有些类似北海,都是给阳性的建筑一些阴性的弥补。这是公园最美的一个星期,仲秋前后的拉萨在我的面前突然展现出某些江南的特征,这一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城,而是世俗的,生活化的城市。
我最喜欢这一篇文字了。好的文字有音律上的美,好漂亮。
Thanks,不过为什么我觉得我文笔仍然高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