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黑客帝国

《云图》:大卫·米切尔的手术刀与沃卓斯基的交响曲

小说《云图》如同一把手术刀,锋利、精准、刀刀见血,直击人心。大卫·米切尔理工科出身,受到传统欧洲教育,又在亚洲文化中浸淫多年。他的小说有一种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和结合的微妙平衡。小说《云图》胜在结构,1-2-3-4-5-6-5-4-3-2-1的叙事方式像一张庞大的网,铺天盖地地把读者罩住,让你在迷宫里被耍得团团转,又如同急于寻找出口般寻找每个故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欲罢不能。 电影《云图》是一场急速赛车般的体验。视觉效果无敌的沃卓斯基姐弟与导演过《罗拉快跑》和《香水》导演Tykwer,这三个智商与创意无敌的人联手,把这部据说是最难拍成电影的小说改编成了视听体验。电影的头三十分钟如同过山车慢慢爬升一样,把1,2,3,4,5,6六个故事的开头展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开始急遽旋转,闪回、剪接、碎片一样的拼接,在每个故事若有若无的联系间穿梭来回,用电影所独有的蒙太奇和音乐把同样故事的主题连接在一起。每个故事的讲述方式都是顺叙,但故事之间的顺序被完全打乱,观众如同被倒吊在过山车上,不知道下一秒看到的会是什么,只觉得新奇、心悸、此起彼伏。 小说和电影《云图》让我们同时作为读者与观众看到了阅读和观影所能给我们展现的最大的可能性,作者和导演把这两种媒介的优势都运用到了极致。这是一部书的胜利,也是一部电影的胜利。 电影并没有改编小说太多。《云图》原书中是六个几乎没有关系的故事: 1. 1850年,南太平洋的轮船上,律师Adam Ewing的航海日记,与一个黑奴的友谊; 2. 1931年,比利时音乐家Robert Frobisher写出传世《云图》交响曲,与老年天才作曲家和同性恋人之间的纠葛; 3. 1975年,记者Lousia Rey调查旧金山一座核反应堆安全威胁丑闻的故事; 4. 2012年,出版商Timothy Cavendish逃出老年疯人院的故事; 5. 2144年,近首尔,克隆人Sonmi-451觉醒并加入地下反抗组织的事迹; 6. 后末世时期,人类文明被毁灭,夏威夷,原住民Zachry与高科技文明残存者互相帮助的故事。 这六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浩瀚历史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如同茫茫夜空中散落的群星,在不同时刻,散发着它们独有的光华。但看似不经意的线索,如胎记、纹身、出现在每个故事里的名字、纽扣等等,成为把这些星星串在一起的丝线。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传承方式,冥冥中传到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手里,并对他们的命运产生千丝万缕的改变。律师的航海日记写成了小说被音乐家读到;音乐家与情人的书信被女记者看到;女记者的故事被出版商出版;出版商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被克隆人看到;克隆人的事迹被后末世时期的原住民奉为神明,并沿着她的道路前进。这些传承的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但祖先所做的事情,哪怕只是一次历险、一段友谊或者爱情、一个决定或者一次决心,都会被后代捕捉到,对他们的命运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类前进的历程。 不管在什么时代,人类所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自由与爱。而这些东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欲望的膨胀,反而变得越来越难获得。19世纪的种族不平等,20世纪初欧洲文明的没落,后期的大国冷战与勾心斗角,发展到22世纪人类对克隆人的压迫与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导致了人类文明的毁灭,重新回到人吃人的黑暗时代。大卫·米切尔的哲学,是人类文明的进程并非线性,而是轮回;而不管在什么时代,鼓励人类前进与阻碍人类发展的,始终都是两股相对的力量,我们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战胜敌人,而是因为战胜了自己。 小说中,每个故事中共同出现的线索展现了这一点,而在电影中,沃卓斯基与Tykwer则加入了用同一帮演员演六个不同故事的方式,让这轮回式的历史变得更加直白。电影结束后的演员表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汤姆·汉克斯和海莉·贝瑞各演了不下十个角色,其他主要配角如裴斗娜、休·格兰特、苏珊·萨兰登、Jim Broadbent、Jim Sturgess等也各演了起码五六个角色。周迅也有三个角色,只是出场时间都不太长。考据流可以仔细看看,这些在每个国家都能独挡一面的大腕演员联合出演的这种感觉可不是在什么电影中都能看到。这种新奇的做法有些缺点,比如汤姆·汉克斯的奇异化妆和服装总有点走错片场的穿越剧的感觉,而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角色让一个演员来演对化妆师来说确实有些吃力。但正如同在迷宫中寻找线索、坐过山车看到下一个转弯、听旋回舞曲听到似是而非的动机,这些演员和线索的出现无疑很好地串起了整个故事,让这宏伟的主题和野心勃勃的构思变成了雷霆万钧的交响曲,展示出人类宏大而悲剧的历史。 我在生日这天赶上了电影的首映日,周五的下午影院上座率颇高。三个小时的电影竟然没有一刻觉得无聊或者冗长,我心里对沃卓斯基和Tykwer不由得叫了声好。这是部绝对值得看第二遍的电影,联想到安迪·沃卓斯基接受采访时说的:“(投资人)觉得概念和卡司都特别好,就是没人给我们钱”时的辛酸,我要对他们的创造力表示由衷的祝贺。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The Adjustment Bureau《调整局》:自由意志教科书

金庸小说里面说到“心魔”,说到有一部兵书,就有一部佛法来化解;那些练武练到走火入魔的人,都是因为只掌握了兵书没有掌握佛法的缘故。黑客帝国里面Neo最终发现,只要自己意志够强大,你可以随意掰弯勺子,或者把人都透视成0和1的电脑符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要战胜瞌睡虫好玩心等等一切阻碍进步的原因……所以,The Adjustment Bureau 里面揭示的理念——所谓心魔啊自由意志啊等等一点也不新,也不足为奇,那都是金庸、Neo和我们小学老师玩剩下的。 相比于预告片的Film Noir黑暗气质,电影正片有点平铺直叙得让人失望。故事一开始就告诉观众有“调整局”这么一个东西存在,Matt Damon饰演的政客在事业与偶遇美女Emily Blunt的爱情之间徘徊不定,而调整局的雇员从打工仔到老大依次递推出现,劝说/要求他放弃所谓Plan之外的事情;然后到全剧最高潮的时候编剧摆了观众一道,提出所谓自由意志就是自己心魔,只要战胜心魔,自己也可以……云云(此处为不剧透省略三百字),看上去像是完全编不下去了所以只能搞出来个柳暗花明而已。 相比故事的薄弱,production design倒显得有点意思。调整局这个新造出来的词汇总让我想到美国一系列的神秘官僚机构,比如联邦调查局,中情局等等,而主演的服装也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庞大臃肿而又疑云重重的机构的想象。五六十年代的复古西装礼帽,冷峻阴暗的办公大楼,挑高的天花板和层层叠叠的档案柜,对,还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僚制度和可笑的”Chairman”的称呼——都让我回到了冷战时代,不知道是在讽刺Communism还是杜鲁门主义。但这种讽刺性机构的存在,就更让我觉得电影中关于事业和爱情的讨论不堪一击,美国人认为他们的价值观才是主流,这不是恰恰与“自由”意志背道而驰吗?Matt Damon的演技没看出来好,Emily Blunt的气质还真不错,努力营造得使两个人之间终于有了点气场,虽然最后那个吻——其实最开始那个吻也是,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矫情,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自由”意志作祟。

Posted in 电影评论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