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和雷雨:四百年前和七十年前的震撼

国庆看了一部哈姆雷特,浅利庆太版。除了舞台设计上的改变,在台词和表演上是非常尊重原著的,而就算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也给观众留下大把的关注台词的时间。但我发现,整个剧场的观众一晚上都在昏昏欲睡。Mush开场前就提醒我会很困,而我完全是抱着接受经典文学再教育的心态来的,但中场时还是困得不行出去溜达,不慎听见某个观众在说:“要演到十点四十五呢”的时候郁闷欲死。在剧场里是非常不容易睡着的,因为王斑等人如雷贯耳的台词永远都在刺激你的耳神经。我终于在最后决斗时挣扎着清醒了过来,而且饶有兴味地观察了王斑用剑刺死他叔父的夸张片段。
 
我和Mush讨论为什么这出终于原著的经典话剧会让人如此昏昏欲睡。我起初的观点是:A,在莎士比亚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所以戏剧的节奏也特别缓慢。如果去看个戏需要坐马车一天的时间,那么戏至少要三个小时才够本吧。而哈姆雷特是个多么简单的故事啊,三个小时只能靠冗长的台词来凑了。在400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对这个故事如雷贯耳的时候,三个小时就变成了不是对故事的好奇而是对演员演技的拷问,那么,昏昏然也是正常现象了。B, 400年之前的逻辑和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人们对当时那个故事的发展顺序并不能完全理解。
 
后来我发现,还有更多的原因。就我的有限戏剧知识和经验而言,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的一个重要区别——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就是古代戏剧的任务形象全部都是平面的,而现代则是立体的。莎氏的剧只有两种:悲剧和戏剧,而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非好即坏。还有一些简单的人物作为陪衬,比如懦弱,可怜,单纯等。元杂剧,京剧,好像也是如此。但从近现代戏剧开始(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人物开始变得复杂而立体,比如《玩偶之家》,比如《王尔德夫人的扇子》,比如《雷雨》。
 
《雷雨》是九月份看的话剧,同样在人艺剧场。同样也是非常忠于原著的话剧表演,连场景布置都显得那么陈旧。这部同样长达三小时的话剧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震撼。当最后的雷雨倾盆而下,周萍在房间里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周朴园和侍萍被巨大的痛苦压倒,当繁漪站在舞台中央狂笑,我的眼中噙满泪水却不能落下,真心诚意地认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无出其右。也许不是最好的小说,但绝对最好地利用了话剧的优势三一律。所有的社会家庭矛盾都被集中在这个三小时的段落里,集中在一场雷雨的前中后。这是话剧能震撼人心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有人性”的,都是观众可以理解并同情的,甚至包括残酷的周朴园。
 
曹禺在剧本的序中说过,他最初脑海中浮现的人物是繁漪,这也是他认为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我看来,这个人物也是《雷雨》中最有血有肉的,她的成功是整部剧成功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还有侍萍与周朴园的回忆,那些当年我在中学课本上看了之后无动于衷的台词现场看几乎是整部戏最温情的一部分,既然周朴园不是罪大恶极的坏蛋,那么《雷雨》的悲剧才更值得观众同情。观众在戏中能看到自己所能理解的情感,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所以,古代戏剧主要看台词和表演,而现代戏剧主要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所以《哈姆雷特》拍成《狮子王》如此受欢迎,拍成《夜宴》就遭人耻笑。《夜宴》就试图把明明简单的故事拍成现代文学那样深入地刻画人的情感与心理,基本上算是失败。不要问我现代话剧《雷雨》改编的《黄金甲》也那么失败,我只能说是导演太土了。
Posted in 兴趣 | 6 Comments

从五大连池到哈尔滨的慢车上

这是一个通常的东北夏日午后。火车拨开树林和庄家缓慢地前进,地面的深绿浅绿不一的颜色摆出层层叠叠的几何形状。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厢里,风扇不停地摆动着头,吹得窗帘哗啦啦地响。时间仿佛精致了,没有人出声,一切都懒洋洋地。
 
车厢里有婴儿啼哭。抱着孩子的妇女不时哄着,和咣当咣当的车轮声混成一片。一个小站近了,汽笛声由小变大,火车慢悠悠地进站,乘客下车抽烟,然后买了新熟的玉米上车。不几分钟,车轮又发出艰难的动静,火车又渐渐远去。各种聊天似乎都是废话,但在半睡不睡的人耳中听来又似都有含义;年轻母亲的眼神茫然而空虚,又都像充满威严的宿命。多么契科夫戏剧的一幕啊。
Posted in 日记 | 3 Comments

保持通话

我还没说到这部电影?看来我最近真的有很长时间没写blog了。
 
这部片子有人说如果没看原版的话,值得一看,我觉得就算是看了原版,也值得去电影院里一看,虽然我的本意本来是冲着最近新迷上的刘烨。陈木胜果然比《双雄》时代会讲故事了,《三岔口》和这部《保持通话》都颇有板有眼。古天乐的演技固然进步了很多,大S的平淡表演还是乏善可陈,至于刘烨,我自从看了《蓝宇》之后觉得他演什么都没有蓝宇演得好……哎哎,他太适合那个角色了。
 
保持通话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是一个女人被绑票后找到一个电话只能拨一个号码于是有个平凡人化身钢铁侠蜘蛛侠F1赛车手的平民英雄故事。故事的结局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我想大家之所以爱看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每颗渺小的灵魂中都有想做一天英雄的梦想吧。就像美国前几年那个跳下地铁用身体掩护那个不慎跌下地铁的心脏病人一样,我们是多么想多么想机会像馅饼一样掉在我们面前啊。
Posted in 电影 | 3 Comments

雷雨和哈姆雷特:70年前的震撼和400年前的震撼

先存着这个题目,一会儿来写。
Posted in 兴趣 | Leave a comment

死亡笔记之最后的23天

上半年我知道这部片子广泛被禁,但是我还是在霍营的碟哥手里买到了这一部,yeah!
 
但是,但是,整个情节和死亡笔记完全没有关系啊。。。不如直接叫L的最后23好了,由于夜神月已经死了所以也没有大boss可以PK,干脆安排了一个新来的bt环保组织作为终极boss,充分表现了L在生命的最后23天还能再次拯救地球这一特性。这要是塔尔科夫斯基来导,不知会拍成什么样的文艺片呢。
 
另外,这个片子看上去还有续集可拍,看看Near小男孩就知道了,比L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即日起程

这部电影是今年小成本电影制作中比较让人满意的一部,虽然没有《李米的猜想》故事那样缜密,但极其令人捧腹的情节方面也足可媲美《疯狂的石头》了。
 
忘了谁说的,小成本电影的不二法宝就是多线索叙事。看了《石头》和《李米》之后我深以为然,所以,《即日起程》差一点就差在那个多线索叙事的不完整性上。本来导演有意讲个几方的故事,装修的,汽配的,范伟饰演的塞浦路斯商人,居文沛饰演的女孩,和刘桦饰演的导演可以组成一个悬疑和爱情并存的故事。有点可惜的是,这几方冲突和故事的戏剧性被范伟和居文沛之间的谈情说爱给破坏了节奏,所以,多线叙事基本变成了一个线性叙事,有些明明可以放大的好线索最后被埋没了,导致这个片子让人不知道该怎么看,感情性和故事性都差了那么一点。
 
但我还是要推荐这部好片子。一些情节和细节的安排让人捧腹,故事从前到后基本上是完整的,能给观众解释所有的疑问。范伟的演出相当细腻自然,多少可以掩饰居文沛的做作。故事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好几次我在影院看得都差点跌到椅子下面去,虽然电影院那一场只有不到10个人。
 
顺便说一下,居文沛在美女中还是相当有才华的:“ 从198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起,居文沛就一直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升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随后担任了多部影视剧的作曲和音乐总监工作。……她先后为陈冲的电视剧《绿卡族》、《真假英雄兄弟情》、《千年之战》、《男孩向前冲》、《生死卧底》、《蛋白质女孩》、《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和八个》等10多部电视连续剧作曲,获得广泛好评。 ”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是她写的。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望京九日游

国庆这恢弘的长假终于快要结束了……在这个史无前例的恢弘长假中我终于完成了我今年以来最宏伟的梦想:望京九日游。
 
虽然第一天去了趟卧佛寺。唐代的腊梅还是那样枝繁叶茂,只是时间不对,没闻到腊梅的芬芳罢了。
 
此外,北京还真是一开完奥运会天气就原形毕露啊。
Posted in 日记 | 2 Comments

死神的精度

就算是金城武在这部片子里也没有保持住一贯的迷人风度……还是日本片看得我太不知所云了。
 
其实故事还是有效的,一个死神在几十年的时光流逝中和三个人的遭遇。就是讲得过于日本了些。过于缓慢,过于小桥流水,过于精致了而已。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画皮:跟画皮有关系吗?

 我真的老了,只有《雷雨》这样的悲剧的才能感动我,爱情都不行……
  
  今天影院首映,我要继续印证北京人民的业余生活很贫乏这一观点,除了我的同事和朋友外,电影院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进去的时候刚出来一拨,我进去了之后发现满场,我出来之后已经10点半了发现还有乌洋乌洋的人往里冲,长假前的商业片果然卖座啊。
  
  基本上是一部伦理戏,情节还算流畅,就是和蒲松龄先生的原著没有任何关系。据说竟然耗资1500万美元打造特技,妈呀我就看见一秒钟的皮,浪费钱啊!一点也不恐怖不惊悚,布景比一般稍好,音乐比一般稍好,甄子丹打得比一般稍好,陈坤比一般帅很多,周迅演的比赵薇好很多,基本值回票价。
  
  其实这部戏除了和《画皮》没有任何关系之外,所表现的主题还是颇值一看的。虽然是经过夸张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关系,但陈坤进步了的眼神还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在爱情和其他感情中挣扎的男人,无法掩饰的无法自拔甚至不需要画皮来修饰,正如那首旋律还挺好听的《画心》中唱到的:“爱着你像心跳难触摸,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你的轮廓在黑夜之中淹没,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一样,这才是没有解决方案的悲剧呢。哎,什么时候厉鬼(妖?)都变得这么可爱了。
  
  

Posted in 电影 | 1 Comment

蓝宇:很单纯的北京故事

捍东的车在北京的一片拆拆建建的工地面前掠过,关锦鹏的最后一个空镜头,让我泪流满面。

  

  这个绵和醇久的北京故事,是谈论人生中那些那不起来的沉重。从相识,相伴,一次又一次的离别,那些时间就这样催人老去,那些瞬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

  

  不过是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却带着北京这个城市冬天,夏天,80年代的特殊味道。初冬的校园,蓝宇稚气的眼神看着捍东说“人死了还有回忆”,那场政治事件,捍东的家庭背景,生意身份,给蓝宇带上的那条围巾。当然,还有那个拆了又建,拆了又建的北京。

  

  那两个人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彼此,他们的呼吸和拥抱每一秒都让我心悸,正如捍东所说,他们是注定要在一起的。但是生活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离
别,那个执着的灵魂走了,在他们以为他们会长相守的时候。这个城市最后留下了孤单的一个灵魂,北京的瑟瑟秋风中,他们注定是要分开的。

  

  片子的最后,捍东说,你知道吗,这些年,北京还是老样子.到处都在拆呀建呀的,每次经过你出事的地方,我都会停下,不过心里倒很平静,因为总觉得你根本没有走。 那些生命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人哪,你们是否知道,那一天又一天的思念,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Posted in 电影 | 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