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
周末迷航
周六去电影博物馆,除了那个地点选得真是上天入地人神共愤(但奇迹般地离我家却很近,打车到华堂只要12块钱)之外,建筑本身还是颇为宏大有想象力适合拍照(一切都为单反服务),里面的东西虽然老旧并且灰尘多多但还有所可看,而且看电影很便宜,而且而且有IMAX。 于是我花30块钱看了一场新片《星际迷航》(Star Trek),以弥补我丢了几张电影赠票之后就发誓在那个电影赠票过期之前不看电影的强迫心理。说起星际迷航这种时间空间来回穿梭bug多多个人英雄主义得要死只有傻美国人才会喜欢的电影,虽然这次是旧瓶装新酒,居然也装得不错,那个尖耳朵史巴克简直就是Beatles里面保罗麦卡尼的翻版啊!!从今开始我要努力练习瓦肯星人的问好手势(话说这颗星球怎么这么像我的名字),为了向六十年代致敬。 看,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和这张照片的构图都非常有想象力吧。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公交车,每周去看2块钱一场的老片还是不错的。有《牧马人》《春桃》《庐山恋》这种。 周日的晚上依然是一个人的晚餐,金色的炒饭,绿色的小白菜,棕色的板鸭。这次我终于用单反拍出了卡片机的效果,Eve同学一语成戢啊(那个字我还是不会写,到底念什么来着?)
Posted in 电影
15 Comments
二十四城记:那一声钢钉敲在地上的声音
最近很忙,家里事情很多,没有空写日志,请大家原谅则个…… 早起和妈妈去看贾樟柯的24城记。作为一名伪文艺女青年,我坚持把电影分成文艺和不文艺两种,并且认为相对后者而言,文艺片才是非要去电影院看不可的。尤其对于贾樟柯的片子,你想啊,如果你一会儿起来烧个水,一会儿浇个花什么的,本身就没有什么情节的片子就浪费在你的酝酿感情当中了。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50年历史的三线老厂被华润集团买下并改造成了这样一个带有诗意名字的地产,隐藏在起重机的轰鸣和厂房倒下的粉尘中的每个人的命运被一一发掘开。最早的从东北跟着老厂迁徙过来的厂花大丽,70年代末分配到工厂的上海女孩“标准件”小花,还有80年后的厂长女儿娜娜,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跌宕,都被贾樟柯以不动感情的镜头开发出来。还有电影中真人采访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命运,都在直逼当事人脸庞的镜头下一一呈现。 每个人都有对八十年代,对国营工厂的记忆把。小的时候我常去妈妈的厂里玩,那时候她是一个当年非常吃香的技术干部。她的厂里有四个硕大无朋的包豪斯式车间,我最喜欢去一车间玩,因为那里有好多年轻的阿姨哄着我,还可以帮她们串电池上的塑料盖子。我天生就喜欢问油漆和煤烟的味道。后来我妈一直后悔当年没调去银行或者邮电局这种稳定的单位,因为她那个的厂的命运和贾樟柯笔下的成发集团如出一辙。大部分人被买断工龄,厂里的旧址变成了住宅区,那些人,那些事情,当年的厂花和厂里的小混混,生生死死的,连个凭吊的地址都找不到了。我妈说,我们家那边的大厂——就是那种以数字命名的工厂,被拆的时候老工人都在旁边抹着眼泪。我不禁想起我两年前离开混了两年的公司抱着纸箱子坐在出租车上也哭,但是跟她们那几十年的生涯一比,我算个p啊。 再往前。外婆是一家中学的老领导,我的中学就是在那里上的。那些老房子天花板有五米高,宽敞而阴凉,在南方的夏天知了声声中整齐地躲在一排排的水杉和梧桐中间。后来学校要拆这些平房,建楼房的教学楼,外婆特别特别地感伤,说,那些房子都是我们当年一步一步用脚量出来的啊。 二十四城记是一部类纪录片似的电影,是一篇贾樟柯的白描,是每个人心里的伤逝,是那一声钢钉敲在地上的声音。
Posted in 电影
5 Comments
海角七号:内地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我是在去年11月份看的海角七号。很有趣,竟然是家乡来自离恒春不到100公里的我的老板推荐给我的片子。那时候海角七号已经在台湾大红,红到里面的男女配角路人甲小米酒宝石珠都火遍台湾,范逸臣早已游完裸泳庆祝票房,北京这里还只是在文艺小青年中间默默地传递。 看完老板问我说,里面都是台语,你们能理解么?我说,虽然是台语,但这部片子里面的风土人情跟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乡下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那些摆在乡村空场露天的婚宴,那些硕大无朋的卡拉ok设施,那些酩酊大醉的丈夫和在城里没混好落魄回家的小青年,都是无法变化的。能把台湾的乡土做得如此成功,恐怕就是这片子被称为半死不活的台湾电影希望的原因吧。 看完之后,我不遗余力地向周围人推荐这个片子。很快,听到说海角七号要在内地上映的消息。我跟B说,我们一定要去电影院里看一次,就算是贡献票房作为对看D版的补偿吧(当然,相比我看了赤壁三次的记录,这个还不算什么)。本来说是圣诞档,于是我每天喜滋滋地等着。可是很快,就传来说这电影不和谐的声音。我顿时郁闷了,这哪里不和谐了?从头到尾跟和谐没有半分关系嘛!哦,原来是说殖民色彩太严重,可是,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台湾和日本关系很好台湾老人都会说日本话这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啊。这么好的一部片子都不公映,那内地还能放台湾的哪部片子?好在据说是有人和我想法一样,但显然,海角七号已经错过了贺岁档这什么片子上映都能赚钱的档期。不幸中的万幸是,还赶上了情人节这最后一个算是有点意义的档期。 等来等去,我终于赶到周六清早的第一场半价场次。也许是大早,影院里只有不到十个人,可能中午之后会好点吧;但看看影院放映的场次,一天只有四场,其中两场是不招边际的时间: 海角七号 09:10 6 25 海角七号 18:00 6 50 海角七号 20:20 6 50 海角七号 22:35 6 25 周日也是如此,而上映已经一个多月的赤壁,每日还有两场……一天四场是什么概念?我记得去年顾长卫的《立春》这样的小众文艺片,一天也是两场。好吧,不管什么原因,能上映的海角七号总比那一堆不能上映的炮灰电影强很多了。 内地版的海角七号,我能发现的,与DVD版的电影有两处删节: 1. 在婚宴上,水蛙倾诉他喜欢老板娘的事情,说到“一只母青蛙后面跟着好多公青蛙”这一段。这段删掉我觉得算是情有可原,根据内地电影“老少咸宜”的准则,删掉一点笑话还是能保持全片的风格的。 2. 友子要走的时候,茂伯突然赶过来,用日语说:“友子小姐”的片断。这是片中茂伯第一次说日语,看碟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日本对台湾文化影响之深。茂伯的日语非常流利,后面还跟着好长的一段诸如谁儿子结婚特意来送请柬敬请光临一类,但内地版把“友子小姐”后面的那长段话全部删掉了。这个删节看得我很是无语,没想到XXXX的剪刀如此锋利,总能一针见血地剪掉那些不想让大家看到的情节。如果不是我对之前看过的版本印象较深,估计这边也就给放过去了;但少了这段话,贯穿整个故事的日本和台湾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少了很多意味。 我们那不到十个的观众还是在影院很高兴地看完的全片。只是不知道经过这么多的波折,海角七号在内地的命运还会如何。以前也有电影一开始场次特少后来观众反应热烈不断加场的情况,但在我看来,海角七号似是没戏了。就让这部片子继续在有限的范围中流传吧,顺便提一下,我老板的父亲和片子里的茂伯一样,说得一口日文。
Posted in 电影
9 Comments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要说我如果没看过猜火车呢,我肯定会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但自从我知道导演是Danny Boyle的时候,我就对商业片也能得奥斯卡提名有些不解了;起码这片子不如Milk和本杰明吧,至少人家后半段没毁了前半部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史诗气息啊。 要说情节呢,就算是个印度版的《活着》吧,用幽默笔调写尽人间辛酸,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个英国导演拍印度(张艺谋也没拍过越南吧),总有点高高在上的俯视感,说,看,这就是我们大不落帝国的子民的生活嗄,所以当然要有个光明的结局呢,大哥被炮灰小女友毫发无损俩人在火车站跳起青春的舞蹈——慢着,导演你那把泰姬陵讲成大宾馆让小杰玛跳进粪坑的气概哪去啦?这整个一部好莱坞励志电影嘛。 电影的优点在于情节编排和演员的阳光,印度小帅哥和小美女看着真赏心悦目啊,孟买,多青春向上朝气蓬勃的一个世界中心啊,印度人的生存能力看得我瞠目结舌,印度果然是有希望的国家啊。
Posted in 电影
9 Comments
本杰明巴顿奇事:你一生的故事
有些人 就在河边出生; 有些人 被闪电击中过; 有些人 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 是艺术家; 有些人 游泳; 有些人 懂得纽扣; 有些人 知道莎士比亚 而有些人 是母亲; 也有些人 能够跳舞 菲茨杰拉德的优美和创意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尽管他的这部短篇小说几乎没有中译本。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不是本杰明巴顿和女主角的爱情,而是把时间变成寓言的创意。每个人都希望变得年轻,每个人都希望返老还童;而当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在两个小时和几十页的篇幅中逐渐变得年轻时,观众也会喟叹,这一生,这也是一生啊。即使你变老,与你那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在每个人的心中,最爱的人永远都是那模糊的面目和心上的永恒,在这一点上,变老和变年轻并没有什么两样啊。 有人拿这片与阿甘正传比,听说阿甘的导演也差点成为导演人选,但最后还是给了能保留北美南方风味,让密西西比河上的迷雾不被那大兵头和正直的阳光吹散。比阿甘处处在历史风头打酱油不同,巴顿在历史方面的主题更弱化一些,而重视生命本身的过程与情感表达。不管怎么说,大卫芬奇这次的答卷还是比Danny boyle强。 很喜欢开头那段话,其实是影片结尾的总结。当镜头缓慢地展现本杰明巴顿的一生时,那平实的口吻和节奏仿佛在叙述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命故事一样。 PS, 年轻的布拉德皮特真是帅得令人发指啊,我又回想起了南配殿大投影上他那张秋日传奇里的引无数少女竟吸气的脸。。。
Posted in 电影
7 Comments
全年最雷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
中国的小孩子真的好可怜。。。整个寒假就这么一个动画片可以看。。。而且我和B去看的时候还发现如果你没带小孩都不好意思进场。。。而且小朋友们还对喜羊羊慢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洋洋和软绵绵的sb故事笑得死去活来。。。广电总局阿,你们又毁了一代人阿。。。
Posted in 电影
9 Comments
疯狂的赛车:宁浩仍在超越自己
很多导演横空出世惊天之作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让我们怀疑他的灵感是不是就这么点。更多的时候,是时代,电影之作和观众的问题,所以导演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如何都有点不公平。但宁浩的第二部公映电影《疯狂的赛车》却超出了我期待,即使不可能有第一部那样的轰动效应,也让我们知道,中国起码有了一个合格的类型片导演。 《疯狂的赛车》缺点在于虽然是一部类型片,但对城市和平民生活的感触不如《石头》那样让人感动深受,另外音乐的运用稍显过于堆砌。演员的台词过于复杂,不像《石头》那样少而精炼,比如“注意你的素质!”和“名牌,班尼路”这样让人过目不忘的台词很少。但与其他导演第二部之后的电影就拼命雷同和抄袭成功的桥段不同,更为复杂的台词是宁浩才思泉涌的一个表现,起码不会让人觉得,这个导演的才华就这么多了;而更为复杂的故事,更为复杂的演员表演和讽刺意味也超越了前一部作品。从观众在电影院里从头乐到尾的反应来看,《赛车》起码比《非诚勿扰》更搞笑,而这有机智的电影,起码说明导演和编剧在故事和策划上都下足了功夫。 我很喜欢宁浩每个片子都到新地方去拍的风格,之前的重庆,这一部的厦门,还有传说中新疆的公路片;对一个城市生活状态的深入探究和对生活在前线的平民状态的近距离观察让我觉得自己离镜头好近。耿浩从最初的失意的赛车运动员,到经历了一切人间大起大落,厦门的红房子老街道和台湾演员乡土的民俗化表演互相衬托,到最后的误打误撞赛车比赛中,镜头一拉远,整个厦门景色依山傍海的一览无遗,那一刻导演是带着观众“在天上”的,俯视这场人间的闹剧,这时候,我不能再说宁浩抄袭盖里奇,这显然是有中国导演自己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了。 这个冬天,我很欣喜,有个导演能把握住自己的风格,而又超越自己的作品。在那么多在北京上海奔波,带着自己的小制作,“不够商业”的电影小品,广告片奔波的电影人应该也看到一些希望了吧。
Posted in 电影
2 Comments
我印象深刻的几部电影音乐——华语电影篇
为什么要写华语电影?因为我外语电影看得不多,相比之下,对近年来的华语电影更有发言权。往往一些好的音乐,能让我爱上一部电影有很多电影,我已分不清是喜欢电影多一些,还是喜欢它的音乐多一些。 1. 《卧虎藏龙》,谭盾 《卧虎藏龙》是古装大片中唯一带有导演对人性心理追寻的片子,音乐也是如此。用马友友的大提琴塑造周润发和杨紫琼的“人心就是江湖”,用新疆音乐的变奏塑造玉娇龙初遇小虎时的灵动和不打不相识,谭盾的音乐和李安的心理刻画是相辅相成了。中国音乐的精髓体现在杨紫琼和章子怡的那一场"Night fight"上。古筝的轻盈和鼓点的敲击简直就是对李安特意营造出来的那场水墨画的音响注脚。这不就是音乐中的轻功吗?在玉娇龙与小虎在边疆分离的那场戏和玉娇龙纵身一跃的那场“Farewell”,用的主旋律是相同的,但却发展出不同的变奏,一是不舍,一是凄怆,在雨雾缥缈的武当山顶,玉娇龙在空中完成她人生的最后一个升华,李玟的“A love before time”在宏大的弦乐伴奏中响起,观者无不动容。 从宏村的夜斗到大漠的丝路,谭盾的音乐是纯东方旋律的,但配器和和声的制作又是西方交响式的。这一配乐风格影响了许多后续的电影配乐,比如好一些的《功夫熊猫》和差一些的《英雄》。 《月光爱人》(A love before time)试听 2.《太阳照常升起》,久石让 这部电影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同,可能是因为实在太晦涩,太符号化了。这部电影是姜文的一个梦。他的太阳,革命,疯子和妈妈全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现,而与此相配的音乐也显得格外符号化。从最开始的短小的那个进行曲动机开始,通篇都充斥着一种雄性荷尔蒙的味道。强大的,侵略性的和不容忽视的配乐,还算是对这部电影作了一些观众能理解的注脚。只有在疯妈念《黄鹤楼》的时候,出现一些柔美的长笛表现女性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旋律,也是弱不可闻的。 这个片子很有创造力的一个地方在于黄秋生的《梭罗河》。其实导演们都特爱用这首曲子,之前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就使用过,但从来没有像姜文这样出格。呵呵,这样的一首歌曲在姜文手里也可以变成性暗示的助手,在第一段沉闷的疯妈自杀后的潺潺水流中出现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黄秋生《梭罗河》视频 这个片子太支离破碎了,所以我不得不再分一段……那段苏联符号眼中的《黑眼睛》也是电影音乐的一个亮点。我在前面的日志中是这样写的:“典型的新疆歌,算是弥补了一下这部电影中交代不清的年代和地点。故事开头暗沉凄凉的女声和最后篝火晚会时歇斯底里的众神狂欢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声里的这段 改编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男声的和声如同天籁,少数民族特有的凄怆和感情把这首歌衬托得苍凉无比,一瞬间让我想起 Frida里面的一首墨西哥歌曲,也是歌不尽人生浓烈的悲欢离合。 ”很多少数民族都演绎过这首歌,比如艾斯卡尔和栗正酒吧等,参加我前面写的《太阳照常升起ost,栗正酒吧和陈楚生》。 《黑眼睛》试听 3. 《不能说的秘密》,周杰伦 其实这部片子的音乐规格肯定没有前两部和我后面要说的几部高。但音乐是周杰伦原创,又是新生代电影的矮子的将军,当然要鼓励一下了。 影明显有抄袭/模仿/致敬的痕迹,说什么也好。音乐也是这样,很流行的mixing风格。有jay斗琴时《海上钢琴师》的活泼调子和令人激动的 技巧,有小雨在唱片店里听到的老歌《情人的眼泪》(姚苏蓉演唱,周杰伦这里很有老电影人的调调),很像《黑社会》里大家票选老大时的背景音乐“心上的人儿,有永远的微 笑……”周璇唱的,大概;有jay玩笑之作模仿80年乐队的《女孩别为我哭泣》,被黄俊郎唱得有模有样;当然,有更多的充斥其中的古典音乐,那一首贯穿整 部电影的Secret竟然是周杰伦自己的作曲,让我非常诧异,我不知道他还能写如此古典的曲风——怎么说呢,很像肖邦年代的作品,或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 曲家的风格拼接,但anyway,jay的才华还是让我刮目想看,包括斗琴时那几首肖邦的改编,也挺不落俗套的。 本片的主题曲《不能说的秘密》和唯一一首女声独唱《晴天娃娃》倒都是一般,jay一贯的风格,没什么过失也没什么出彩。翻到最后的制作班底页 面,基本上是周杰伦的作曲和制作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音乐格局,当然,不管在电影导演还是音乐上,他都有贵人相助的,这个孩子真是明日之星啊。 《情人的眼泪》试听 4. 《赤壁》,岩代太郎 岩代太郎的音乐听得很少,这张赤壁倒挺让我喜欢的,去电影院看了三遍赤壁(上)也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音乐。 电影原声分成两种,一种是从这里那里拿来主义的,拼成一张小品,好的话真是与电影恰如其分的衔接,比如Kill Bill,差的我就不说了,中国电影到处都是;一种是直接找人从一个动机出发,发展成许多变奏或狂想曲式,这种已经被大部分稍有资金的电影或电视选择。这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电影
12 Comments
赤壁下的无语
我满怀着看过《赤壁上》之后对吴宇森的美好期待和对缠绵在中国人头脑中1900年的故事和传说的视觉表演去了电影院,结果发现:借东风没有了,华容道没有了,火攻的idea如何想出来没有了,群英会变成了两个人的约会,苦肉计变成了美人计,全片小乔的戏份比谁都多,曹操竟然为了美女泡的一杯茶输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 其实我倒是不反对吴宇森把战争片改成动作片,把史诗片改成爱情片,但起码您要演出那些我从小耳熟能详的等了二十几年的故事啊。要是电影这样演,我还不如去看小人书呢!我发现,电影中那些凡是跟史实(小说实?)符合的情节,拍得都很好,比如二十分钟的草船借箭扣人心弦,五分钟的《短歌行》跌宕起伏。剩下的那些罗贯中语焉不详或者跟罗先生对着干的情节,既没有好的剪接也没有好的调度,甚至连赤壁上中那么贴切的音乐和个人秀也不知所终了。我说吴宇森啊,要知道罗贯中的故事流传了这么多年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确实好看啊……您和一帮编剧拍脑袋想出来的西方式的英雄美女和短兵相接,真的是我们看了这许多年的贵族的战争么? 我还是回去重新看《三国演义》吧,期待若干年后换一个导演能把它拍得更好。
Posted in 电影
10 Comments
梅兰芳:陈凯歌的纸枷锁
梅兰芳无疑是陈凯歌对旧时代的怀念。陈凯歌是最适合拍梅兰芳的人,但正如东方卫视采访时所说,“最适合演梅兰芳的人已经不在了”。 抛开黎明和章子怡平淡的演技不谈,梅兰芳还是充分体现了陈凯歌的出世观念。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就得是孤独的”,齐如山不惜逼走孟小冬,替他做主放弃了很多东西,甚至包括后来的让他给日本人演出都是这一理念的化身。在齐如山的心中,梅兰芳就应该好好唱戏,他是为艺术而活着的,他的生活中除了京剧不应该有其他。但是相反,剧中的齐如山反而是比梅兰芳本人更狂热的戏疯子。梅兰芳年轻时,是倔强,外向,勇往直前,到了中年之后,是内敛,含蓄,低调,他的生活中,除了唱戏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爷爷当年跟他说的纸枷锁;这个枷锁代表了很多不同的东西,可能是爱情,可能是民族,也可能是个性。这是他一辈子都希望砸碎的东西,也恰恰是齐如山不自觉中给他套上的。如果艺术家只为艺术而生活,他的纸枷锁就是个体的牺牲;例如,如果梅兰芳给日本人唱戏,他的艺术生命得以保存,但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格也就不存在了。但如果艺术家希望打破这个纸枷锁,要牺牲的可能就是艺术生命了。这个悖论是陈凯歌在戏中一直希望表现的东西,也是体现在齐如山和梅兰芳这一对人物身上的给全剧带来强烈的张力的戏剧冲突。 梅兰芳到底有没有打破这个纸枷锁呢?我们不如问陈凯歌有没有打破这个纸枷锁好了。和梅兰芳一样,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他的戏和电影即是希望他的理想能通过戏和演员的表现体现出来。从黄土地开始,一直到霸王别姬,这段时间的陈凯歌可是像极了年轻时代的梅兰芳,那种一往无前的济世精神是让人动容的。霸王别姬出现在了一个好时代,那时候中国的改革刚刚走到瓶颈阶段,经济发展了而人的思想刚刚开始变化,再后来的年代,所有人都被商业社会一股脑儿地卷进“笑贫不笑娼”的每个毛孔都滴着鲜血的资本中去。电影行业开始有了商业运作,陈凯歌们身上的纸枷锁还是真是沉重啊,《和你在一起》《无极》一部比一部充满了商业元素的电影让中国电影市场江河日下,加上张的《英雄》系列,冯的《夜宴》系列,中国本土的电影失去了年轻梅兰芳的精神,这副商业电影的纸枷锁带了没有15年也有10年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能为《卧虎藏龙》和《赤壁》叫好也绝不捧场《英雄》们的原因,商业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成熟呢?《梅兰芳》就是陈凯歌自己在商业和文艺中的挣扎和冲突,是他自己对纸枷锁的解读。 最后,举个例子说明陈凯歌的纸枷锁在演员选择的问题上。他知道什么是好演员,比如余少群;但本戏的主角和噱头,还是不可避免地选择商业片中的大明星们。黎明的演技烂到什么程度就不说了,但是否真的除了张国荣就没有其他人适合演梅兰芳呢?好吧,让我们看看当年《霸王别姬》中,饰演张国荣小时候的演员,他叫尹治,出身梨园世家: 这是他现在的照片: 这是真实的梅兰芳的照片: 《梅兰芳》中成年梅兰芳在舞台上的替身就是尹治饰演的,另外,他还饰演了刺杀孟小冬的杀手。
Posted in 电影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