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wangxiaoxin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匿名 on 从一个华盛顿到另一个华盛顿
- 天天 on 异乡风味与中国胃
- GM on 我为什么要回国
- waking on 《虔诚的鳏夫》: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Categories
Archives
- April 2020 (3)
- January 2020 (6)
- December 2019 (4)
- November 2019 (1)
- October 2019 (31)
- April 2018 (3)
- March 2018 (4)
- January 2018 (2)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6)
- May 2017 (1)
- April 2017 (1)
- March 2017 (15)
- July 2016 (2)
- May 2016 (2)
- February 2016 (4)
- December 2015 (1)
- November 2015 (3)
- October 2015 (6)
- September 2015 (3)
- August 2015 (1)
- July 2015 (1)
- June 2015 (5)
- May 2015 (1)
- April 2015 (1)
- March 2015 (10)
- February 2015 (1)
- January 2015 (6)
- December 2014 (2)
- November 2014 (4)
- October 2014 (3)
- September 2014 (3)
- August 2014 (4)
- July 2014 (2)
- June 2014 (1)
- April 2014 (2)
- March 2014 (3)
- February 2014 (4)
- Jan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3)
- November 2013 (9)
- October 2013 (2)
- September 2013 (2)
- August 2013 (5)
- June 2013 (1)
- May 2013 (3)
- April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1)
- January 2013 (1)
- December 2012 (5)
- November 2012 (3)
- October 2012 (6)
- September 2012 (9)
- August 2012 (4)
- July 2012 (10)
- June 2012 (11)
- May 2012 (4)
- April 2012 (5)
- February 2012 (4)
- January 2012 (6)
- November 2011 (5)
- October 2011 (4)
- September 2011 (1)
- August 2011 (4)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4)
- May 2011 (1)
- April 2011 (6)
- March 2011 (11)
- February 2011 (4)
- January 2011 (1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11)
- October 2010 (6)
- September 2010 (4)
- August 2010 (9)
- July 2010 (9)
- June 2010 (6)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10)
- March 2010 (11)
- February 2010 (13)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9)
- November 2009 (17)
- October 2009 (20)
- September 2009 (17)
- August 2009 (20)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6)
- May 2009 (12)
- April 2009 (14)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8)
- January 2009 (10)
- December 2008 (9)
- November 2008 (15)
- October 2008 (18)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10)
- July 2008 (6)
- June 2008 (14)
- May 2008 (5)
- April 2008 (11)
- March 2008 (7)
- February 2008 (10)
- January 2008 (8)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7)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9)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10)
- June 2007 (2)
- May 2007 (5)
- April 2007 (8)
- March 2007 (8)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4)
- December 2006 (7)
- November 2006 (6)
- October 2006 (9)
- September 2006 (10)
- August 2006 (11)
- July 2006 (9)
- June 2006 (12)
- May 2006 (7)
- April 2006 (22)
- March 2006 (8)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9)
- December 2005 (10)
- November 2005 (13)
- October 2005 (8)
- September 2005 (8)
- August 2005 (10)
- July 2005 (16)
- June 2005 (5)
- May 2005 (14)
- April 2005 (2)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评论
《秋喜》:孙周脑子缺点料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725 在中国有一类导演是这样的,他们不缺审美,也不缺技术,也不缺认真,但就是拍出来的电影不好看,或者更狠一点说,不知所云。我把这类导演都归于“缺点料”的类型,比如侯咏,比如孙周,比如娄烨。在看过《周渔的火车》之后我对他就有了这个映像,《秋喜》则印证了我的映像。 其实秋喜不是大家想象的80年代农村妇女题材片,而是一个谍战片。但其实也不是一个谍战片,而是一个披着谍战外衣的文艺片。“秋喜”来源于珠江船上妓女的通用名字,也暗合本篇的主题——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和CCP在广州的对决和胜利,同时也是本片女主——其实是花瓶——新生代性感路线女演员江一燕饰演的丫鬟的名字。但是,但是,片子里出现的台词跟这个主题和这个名字完全没有关系,看孙淳和郭晓冬对决的时候那夸张的红布背景,那夸张的台词,简直让人以为是断背山版哈姆雷特,一个说“你杀死了你的纯洁”,另一个说“纯洁只是离我远去了”,让坐在电影院里的我简直不知道要摆出什么样的表情。其实我能理解孙周的想法,但现在这年代不能表达自己想法的导演真是太多了,一句“你们看不懂的片子就是文艺片”显然不能摆平大众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风声》能是个好商业片,不管它到底有多少bug。哎,真不知道中国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要麽我改行作编剧好伐。 《秋喜》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片子,1949年秋天的广州城被他拍得非常有味道。鱼头汤,补酒,菊花,暴雨,粤剧,珠江夜晚的乌篷船和被炸掉的珠江大桥,虽然取景单一,但起码色调多变,有些画面如果按暂停真是一个完美的照片的构图(我最近看照片看多了?),让我想起前几年的霍建起的《暖》也给我相同映像。等等,那个片子也是郭晓冬演的? 江一燕真是走学生妹性感路线了,所谓打着清纯牌勾引人的那种,这条道挺适合她的。秦海璐呀秦海璐,你一定是站在金马影后的奖杯上固步自封了,连个粤剧的口型都对不上,更提演什么粤剧名伶的精气神呢。孙淳和郭晓冬都不错,郭晓冬的气质尤其适合这种窝窝囊囊的文青角色,虽然这可能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但正好和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气质相吻合。这哪里是什么谍战人员为信仰付出的片子,根本就是一个小职员(尤其在广州这样的市民环境中)在各种欲望中间挣扎的写照。孙淳你就继续演反派到底吧,如果光听原声我还以为你演的是哈姆雷特他叔叔呢。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立春》:你以为你不是王彩铃?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85 立春 由于生活状态不平衡带来的心态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就像王彩铃。如果她安稳地与周瑜结了婚,生了孩子,她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满足。所以费孝通说得好,家庭生活需要孩子降生之后才能平衡。张楚也说得好,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么说来,我周围的人里面,只有两种状态:未婚且没有男友/女友+已婚且有孩子的。生活不停摇摆,最后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不管是否喜欢,但都必然接受,不接受的,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尼采。 所以,只有天才才有资格痛苦。“天才的痛苦与白痴的欢乐”,王彩铃的失败就在于,她以为自己是个天才,以为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因此自己创作了这种痛苦并享受这种痛苦。她那些和胡老师做作的谈话,那些自杀的行为与虚荣的话语,都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顾长卫在塑造这个(或者这群)人物的时候,无疑是带有沾沾自喜的上帝视角的。正如从那个山顶上被刀刻笔涂得一塌糊涂的亭子上俯瞰的破旧小县城一样,那许多“出来了的”和“成功了的”人正在沾沾自喜地俯瞰那些“没出来的”和“失败的”人,可是,你真的有资格嘲笑,或者同情王彩铃们吗?你以为你不是王彩铃?你不是胡老师? 顾长卫的成功在于,不但每个破败的小县城里都有王彩铃和胡老师,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王彩铃和胡老师,包括拍电影的这人自己。看到这电影,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人的脸:那些跟我在破旧的竹楼二层跟我讨论莫扎特和马扎斯的脸;那些群艺馆里穿着泳装排练舞蹈的脸;那些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脸;那些劝我去试试艺术节、去考音乐学院的脸。我七岁的时候,去一个老师那里学小提琴。我永远记得我拿到琴的第一天,在炎热的夏天知了的叫声中走回家,那时候,一个四分之一的小提琴对我而言都是如此沉重,还有乐谱,铃木的小提琴教程,沉甸甸地握在手里。妈妈把旧的沙发布裁下来,给我做了一个小提琴套,从此,我就成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王彩铃中的一个。
Posted in 电影评论
4 Comments
《入殓师》:生命礼赞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67 入殓师 看完《入殓师》,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了好久没用的小提琴,艰难地调准了A弦,试着回想小时候的曲子。久石让的配乐和这部电影一样有特色,尤其是入殓师在河边拉大提琴的时候(虽然从专业角度考虑,在那样空旷的地方是几乎没有回声与混响,效果肯定不好),他的神情太漂亮了。 《入殓师》的主要成功之处在于主题,在于日本人对这种看来不起眼甚至没有人去触碰的主题的细致描绘。从小津安二郎开始,日本的电影之一种就是用工笔的方法描绘日本社会的世俗,我把它称之为“浮世绘的电影化”,从日本人传统喜爱的自然生活——秋刀鱼渍,到河里的鱼,春夏秋冬时令季节的变化,到黏黏糊糊的家庭关系,百依百顺的妻子,澡堂老板娘,到今日的风俗描绘,屡见不鲜。不同的是,这个主题太特殊了,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的成功刻画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尊敬。 村上春树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借渡边之口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围绕于此而展开。对死者的尊重,对死亡的尊重,其实就是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当殡仪馆老伙计按下点火的按钮,当小林用艺术的手法还原死者生前最美丽的容颜,当小林的父亲最后手里落下的石块,都温柔得不像残酷现实。虽然是围绕“死”而展开的电影,其实倒是对“生”的歌颂与赞美。导演太热爱生活了,所以才会那么细致地描绘日本乡村的景色,湛蓝的天空,飞翔的白鸟,美味的河豚,澡堂柔软的水,和从澡堂出来的冬天的第一场雪。这是一场对“生”的赞歌,虽然很多地方流于说教,更多地方不够现实,但就题材本身来说,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已经是大大震慑人心了。而且,谁家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开呢,谁没有经历过生与死的主题呢。这样的片子拍出来,豆瓣上一堆评论,是个人都会有共鸣吧。 其实从我来看,《入殓师》离最佳外语片还有一段距离,温情有余现实不足,煽情有余情节不足。不过纵观前些年的奥斯卡外语片,凡是东方电影,多以人性题材为主,西方电影则以情节和政治性取胜,也算是奥斯卡的偏好吧。 北京最不好的地方就是秋天太短,冬天来得太快。今天看电影时的窗外,就像《入殓师》里面的大雪一样白雾茫茫,什么都看不见。茶杯里的水汽都可以氤氲在窗玻璃上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5 Comments
《风声》:本年度最成功的商业片(无剧透)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21 风声 记得某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在家看柳云龙的《暗算》,前面两部还罢了,最后讲钱之江的那部《捕风》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看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接着看,一直看到中午才看完,期间三人目不转睛地顶着屏幕没有歇过,印象里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我们是这样看完的。虽然看过也就过了,但电视剧能做到让你在看的时候觉得高潮迭起,环环相扣,欲罢不能,还是挺有水平的。 《风声》,根据《暗算》作者麦家的小说改编,就是一部电影版的《暗算》,中国2009年最成功的商业片。说这话是我翻了翻我博客中今年看过的国产电影,从窃听风云到白银帝国,加上前几天的大爷,哎呀,整一个中国电影工业血泪烧钱史啊。烧了这么多钱之后,我们的投资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剧本和套路,这还真得归功于华谊的实力及旗下艺人的资源整合。看《暗算》的时候我就在想,作为电视剧都这么扣人心弦了,放在大屏幕上该多闪耀,就如《sex & city》的电影版不愁没有票房和赞助一样。果然,在编剧强有力的设计和全套下,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一场从开胃盘到正餐到餐后甜点的宴席一样,结构完整,毫无冷场,让人不觉得过分发腻也没觉得吃不饱,剧本在一个电影里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啊。高群书的导演功力也是不错,镜头的蒙太奇和音乐的配合比前两天看的俞飞鸿强多了(对不起,我又拿俞美女做反面教材了),作曲还是要靠日本人,大岛满的作曲比匆忙上阵的《建国大业》更有力度和配合性。 演员在其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不知道是导演还是剧本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一个情报与反情报的戏场,日伪与地下党的周旋,在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简直就是荧幕上的三一律),演员的张力被自由发挥出来,其中碰撞的火花更是让人叫绝。周迅演个骄纵的富家女,周迅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从《李米的猜想》之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李冰冰相比之下就还是只有用功没有天赋;张涵予身材不错,声音一流,英达继续着他插科打诨的搞笑人物。最为惊艳的是苏有朋,当年叱咤风云的五阿哥摇身变成了男宠,一句“我就不信你硬得起来”简直惊动全场,以至他挂了之后我和柏小莲同学都深感可惜再没有他的戏份。配角中可圈可点的是王志文,虽然残了还是很能演戏,段奕宏同学得瑟了两个镜头之后就倒入血泊之中,朱旭伯伯则一句台词没有;至于黄晓明,他不说普通话的时候还真是看不出二来。虽然场景只是不费太多血本的几个内景和一个外景,但布置和构图上还是颇有审美在内,也是给戏加分的项目。怕血腥的同学去看的时候请把眼睛或耳朵在适当时候闭上,但这个时候并不太多。
Posted in 电影评论
8 Comments
《大明宫》:宣传片,而非纪录片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15 大明宫复原 终于在下线的前夕看了《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伤心。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现在都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美好。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大明宫》就是这样一部预设立场的纪录片,并非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讲述故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人可以在回首那些巅峰的年代时可以做到客观,所以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我无从比较,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而人物的加入也让影片更为生动,尤其开元盛世时时官员“凌晨上朝,那灯笼中流动的灯光彷佛长安城里的繁星”那样的细节。只是一直站在歌颂和怀念者的角度痛惜一千年多前的繁华,从立场上就失去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作为对建筑的赞美无可非议,但升华到历史的怀念就让人觉得多少有点遗老遗少了。毕竟过去的事情不能以对错来评判之,要不然《罗马帝国兴衰史》也不会成为经典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想去西安的,大明宫这个宣传算是成功的。
Posted in 电影评论
6 Comments
周末电影:吸血鬼和女特工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600 看起来这两个电影似乎都很吸引人,但在过去的周末,我除了看电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所以只能把这些电影的情节夸大了。但是,鉴于我两部电影都没看懂,我实在是没有立场(某人语……)在这里发表什么评论。那么,就发表一下我对帅哥美女的见解吧! 《夜访吸血鬼》看到阿汤哥变成了一堆灰我才意识到他是阿汤哥!在阿汤哥还是阿汤弟的时候他竟然这么美貌,而且——秀气。当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M2里面的彪形大汉,连脸盘加身材都扩张了一倍有余。没办法,可能美国人民就热爱五大三粗。但为什么十年就足以让一个人改变如此?真想拿过去十年的照片和现在的我们对比(比如50年大庆的时候在天安门),真是彻彻底底的物是人非啊。 扯远了。相比阿汤哥的时光流逝,皮特哥就像种在地里的一棵绿萝,除了可以修剪的枝枝蔓蔓之外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美貌的流逝,我妈就指着电视说,还是这个人好看。我没敢告诉她,你前几天看本杰明巴顿的时候那个老头也是他。于是,整部电影我只能看着两位帅哥在银幕上争锋吃醋(好像是和一女的吃醋?我真没看懂,但TN君,你不许说你经常在留言里面说的话),其他意境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人生的伴侣?为什么需要地下的墓穴?请有知之士解答。 相比看起来很有意境的吸血鬼,《法国女特工》一片我也完全没有看懂。除了把smartstar和iris问得东倒西歪之外,我在影片最后都没搞清楚谁是谁,除了风情万种的苏菲玛索之外。苏菲姐姐老是老矣,细看起来还是眼神迷离,完全符合“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的二人转调子。咦不对,我本来是想说“我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来着。这世界上真有一种人是不会老的,不知道我老了是不是成为那种人,但如果成为那种人我就不会老了,我到底在说什么呀……除了苏菲姐,本片完全是法国主旋律,类似于我国《烈火金钢》的水平,还完全不煽情,法国人除了拍文艺片,其他的电影还真是不着调啊。 呀,又一个索然的周末过去了。
Posted in 电影评论
12 Comments
建国大业: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91 *关于电影* 我曾经很怀疑韩三平陈凯歌黄建新陈可辛导演,如何在140分钟之内把1945-1949年这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时间事无巨细地讲清楚。现在看来,怀疑果然变成了现实。我看到一个一个的片段,我看到一张张脸,我看到一张张脸后面出现的若隐若现的历史和娱乐交相辉映,我甚至看到哪里是陈凯歌哪里是陈可辛,在此时,电影变成了被剪辑过的纪录片,140分钟的长度只够我看到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如果像他们这么拍,4年的时间,历史、军事、经济、人物、逸闻,起码需要3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 电影中让我觉得激动的瞬间有两个,一是王宝强大喊“地主家院墙怕不上去”之后的那颗照明弹;一是毛泽东颓然坐下,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时的神情。 *关于演员* 毫无疑问,过度的名人运用败坏了这部电影的胃口。观众看到王宝强和葛优的出现完全破坏了解放军兵临城下时的激动,看到黎明,章子怡,赵薇等一众偶像时的看热闹心理远远超过了看电影情节本身。在所有的青年偶像中,只有陈坤是真正“演”了这个角色,虽然他无疑是本剧最帅的演员之一,但他对蒋经国希望振兴却不得不受制于人的穷途末日的矛盾和落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和蒋介石的对手戏差不多是本剧中人物部分最精彩的戏。我甚至觉得,让张国立和蒋经国拍一部《蒋介石传》或《蒋经国传》也未尝不可。相比之下,黄晓明和邓超们不论在戏份还是演技上都完全不能望其项背了,但佟大为的纨绔子弟还算惊鸿一瞥。 在中老年大腕儿中,大家的演技和气场果然非同一般,但这台非同一般的气场把这戏活生生地分割成了个人秀。我爱看陈凯歌冲天开枪,冯小刚拄着拐杖,王学圻帽檐下低垂的眼神,葛优吹胡子瞪眼睛,但我觉得他们还是拍广告更合适。名人的出现让一出历史剧变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剧,陈道明和姜文的国军军服实在太帅以至我都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在说什么。有人说许晴漂亮,但我觉得她相对国母的气度还是显得太单薄,不如邬君梅更收放自如。 *关于意识形态* 这几天,有人说六十大庆搞得像****的六十大寿一样。作为在离长安街仅有一步之遥的街上办公的我们,每个周末都有交通管制不说,每次打到车都要像打到菩萨一样对司机感恩戴德。我想起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那年级基本每个学生都被选去跳集体舞,美其名曰你一辈子都会觉得荣耀,把我们关了一暑假最后只跳了二十分钟,还连个远景都没蹭上,不禁让人感慨国家机器真是太强大,公民自由权利都要乖乖作让步。其实我从来都很疑惑这种庆祝的意义,不知道这**年是为了庆祝国度还是国家。如果为庆祝国度的话,中华民族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我们估计要从黄帝诞生之日开始庆祝;如果为了庆祝国家,那只是一个政权的建立和诞生,如果这个政权存在的原因是民有民治民享,那人民有权庆祝自己获得权利,而不是庆祝政权本身。每个政权的建立,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还是更早的朝代更替,背后必然有一段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这也是电影中唯一几个让我感动的镜头均是和军事有关的原因,但如果为这个,不如去看《大决战》和《大转折》。 据说本片本来是为政协会议而拍,这也是为什么名为《大业》的原因;之前其实已经有1949前后历史的忠实反应《开国大典》,但后来越拍越多,人也多,事也多,原来的剧本完全不能驾驭新的故事,所以张澜李济深等才在剧里显得如同不得不存在的花瓶。放眼看现在的体制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年的共产党人句句激动人心的台词,现在看来都像irony。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所有的传说总有一天会成真。
Posted in 电影评论
17 Comments
爱有来生:狗血像云南白药一样多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84 银杏银杏 平心而论,爱有来生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要不然周二晚上的星美电影院也不会这么多人,尤其在大家都等见过大爷等到不耐烦的时候。 俞飞鸿同学果然长得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可导演功力却不像她的美貌一样纯然天成。虽然是第一次导演,同为女性,《白银帝国》的姚树华就能弄个有模有样差不多的历史剧出来,俞飞鸿就有好多作为外行的我都看不下去的行为,比如镜头如《士兵突击》中袁朗和成才对话时那样围着站成180°的两人做360°高速大幅旋转,或者老段骑马时那个寺院不停闪回啊闪回最后还要闪到观众眼前做定格的怪异行为。其实呢,第一次导演这些我们也就原谅俞美女了,但是整个故事的逻辑却如我们上大学时,或者俞美女十年前上大学时看过的网络言情一样狗血而不着边际,我看完电影出来之后花了好久才整理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故事其实是这样的(剧透):老段和俞美女本来是仇家,俞美女为了报仇卧底到了段家,本来一切都计划好了没想到美女爱上了英雄,这一下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于是作来作去俩人都不胜痛苦,最后双双殉情以待来生。老段等了50年,等来的却是一段狗血无比的剧情……(剧透结束)但是这个故事的逻辑硬伤太多了,观众根本没明白为什么俞美女一会儿走一会儿来,还不停说着导演大洒狗血的线索台词(这个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只能在电影院里目瞪口呆,恨不得按快进看剧情发展。其实呢,狗血也没什么不好,狗血才有戏剧冲突和表现张力嘛,如果要让我来拍,明明可以把俞家的复仇和俞美女的卧底有机联系起来,辅以美女对英雄爱情的升华,这三角剧情之间的相辅相成层层铺垫,狗血绝对比老段最后往他哥身上洒的白药还多。 除去以上缺点之外,电影也不是一个优点都没有,其实俞导演还是很细腻地站在女性视角拍电影,所以整部电影起码有20分钟感情是到位的,就是最后20分钟人鬼殊途的那一段。说起来整部片子凡是有前世今生闪回倒叙的情节都还不错,我尤其喜欢前世的丫头和俞美女在一个镜子中的画面,与今生的镜头构图几乎一摸一样,不仅让人感慨两人的缘分果然说不清。凡是俞导演不想大张旗鼓宣扬的地方,反而是能感动人的地方,凡是她觉得可以大大强调的地方,都让人觉得用力过度。我知道最后的结局动人,可是为了这20分钟的灵感就把整部电影用来献祭,有点得不偿失。 云南的风光真漂亮,俞美女的杜鹃花也真漂亮,我们家老段装嫩装帅还是颇有一套的,看着没前几部剧那么咆哮马了。最漂亮的还是院子里的银杏树,虽然很可能是影棚+后期做的。摘抄《银杏银杏》中的头几句话:传说,银杏树是一种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树身上缠绕着重重叠叠的藤类植物,风吹过时,树影轻摇,在浓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许有轻微的叹息声,也许,只是夜宿的鸟儿惊飞的声音。
Posted in 电影评论
4 Comments
Rachel Getting Married:生活之粥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70 我们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是生活太平淡,这尤其是中国人走进电影院看大片的原因。虽然很多时候生活戏剧性到看到某些人的博客空间以为是在看电视剧,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基本无聊到没有博客可写。 算了,说电影吧。这个电影基本上以手持camera的格式拍摄,全剧的镜头高度基本不超过1.5m,大部分时间在胸以下。从名叫Kym的女孩走出戒毒所的一刻,到回家参加姐姐rachel的婚礼准备,乱哄哄的彩排,时而眼泪盈眶时而如火山爆发的家庭纷争,到最后Kym离开让姐姐轻松到忍不住跳起来去摸门框,全是生活叙事者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卑微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并不可圈可点,不像某部好莱坞暑期轻喜剧一样皆大欢喜,也不像什么雷阵雨一样洒尽狗血。这只是生活而已,亲友间的拥抱不能解决家庭问题,婚礼上浪漫的歌曲也不能让浪子回头, 与大部分生活化的电影一样,Rachel Getting Married一样让人很憋闷,因为这种电影不是梦,不是鸦片,而是放在你面前的一碗粥。比如《革命之路》,但它好歹还有个充满张力的悲剧结局;比如《斗牛士》,但它也算有个戏剧性的线索。Rachel Getting Married就那样的结束,连音乐都没有,画着烟熏妆的anne heatherway还要在她那条未尽之路上走下去,这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就像一碗粥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是靠里面的茭圈儿和葱花度日。
Posted in 电影评论
6 Comments
big bang theory的学术价值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568 我只想说,美剧的编剧们真的很牛,比如Big bang theory也许会招募一些物理,工程,天文或者生物方面的顾问来帮他们写剧本,要不然就无法完成一些耸人听闻的台词和下面两个看起来很吓人的图表。虽然第一个图表只是为如何赶上吃晚饭和看电影而设计,但红色三角形表示的电影院和蓝色正方形表示的餐馆放在一起的确产生了很多变量;第二张图是个完美的流程图,但其作用是为了交朋友,而其产生是shelton从一本幼儿读物《幼儿园来了新公鸡学生》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文科生+文盲,我无法知道这样的图表和更多我听都听不过来更不要说理解的台词是否正确,所以我只能把这个图截屏下来仔细研究一番,而我真的是很久没有做学术研究了。 今天请导师吃饭,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开学校和学术很远(虽然中国那点可怜的研究生教育和学术也着实没什么关系),饭桌上大家畅从谈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到某某执政能力的问题,大家的一致结论是好怀念在学校听课的日子。若干年前的这个秋天,我在昌平猎猎的夜风中第一次感到北京的秋天比我南方家乡的秋天来的更早更凉,那时候宿舍里的日光灯明亮,我们还觉得11点熄灯太晚。
Posted in 电影评论
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