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的失败在哪里

p2193485484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口碑与票房差距那么大的话,我要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有逻辑(光这一点就足以秒杀大多数国产电影),有情节,有冲突,也有高潮。导演讲了个好故事,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不失为一部可以在电影院看得津津有味的武打片。评价也就到这里了。可是当我听说这部电影的票房还没能收回成本时,我吃惊了。
  在现在的中国,看电影的都是什么人?评论电影的都是什么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人看。其实《绣春刀》为市场化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比如导演路阳最初写的剧本其实是三个人的故事,这其实是一种史诗的写法;但为了突出重点,把故事都集中到的张震的故事上面,变成了戏剧的写法。还有刘诗诗的红衣服、大雪,赤裸裸的意图。成功与否先不说,但导演的思路是经过调整的。
  但是仍然没有市场,或者市场比我们预想的差很多。许多评论说票房差是因为宣传、渠道、营销没有做好,我觉得本质上是一点:市场品味太差。我不指望这部电影能像小时代一样赚得盆满钵满,因为我知道中国最主要的人群还是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农转非。对不起,我不是想歧视农村人民,但你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见过的世面对品味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不是歧视,大而化之地说,这不是《绣春刀》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失败——在文化上的失败,如同美国在一战前夕也被人说成暴发户,没有文化没有文物没有博物馆一样。希望在富起来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里,电影不仅能作为一项商业的标志,也能成为文化的标志,不仅有大多数人可以欣赏的,正常的商业片(如《绣春刀》这样,而不是《小时代》这样的),也有可以给小众欣赏,最好还能收回成本的独立院线,因为我觉得中国缺的不是正常有品味的观众,而是把这些观众聚集起来的商业化能力;更缺的是沉下心来做事情的长远打算,而不是浮躁的赚完钱就跑,哪里赚钱去哪里的扰乱市场秩序的做法。
  说回电影。我一直觉得戏剧的三一律是舞台艺术的黄金定律,虽然电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如果能把三一律做好的,成品一定不差。《绣春刀》其实有这种思维,但没有完全做到。三个锦衣卫,各有故事,说是心怀鬼胎也好,心事重重也好,各种冲突累积到一起,终于在一个大雪的夜晚达到了顶峰,造成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悲剧。我觉得导演是照着这个想法拍的,各种情节的冲突、包袱的揭露也往这个路子上靠,如果拍好了,可以是《两杆大烟枪》或者《雷雨》一样的大喜剧大悲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评论 and tagged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