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个舞者》:三十年的中国梦

捕获 去年澳大利亚拍摄、根据中国芭蕾舞者李存信的自传改编、由曾执导过《为黛西小姐开车》的著名导演Bruce Beresford执导的Mao’s Last Dancer终于在我们这里上映了,前天是院线的第一天。不奇怪的是仍旧放在了相对艺术的院线Landmark上,奇怪的是周五下午我去买票的时候平时空空荡荡的Landmark竟然上座率有三分之二,不知道是书的号召力还是导演的号召力,抑或更可能的,红色中国的号召力。

剧情是李存信的亲身经历:一个中国北方农村贫苦人家的11岁男孩,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被挑选到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后来又获准来美国学习,因与一名女芭蕾舞者相恋,他选择留在美国,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

中国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才终于逐渐从落后闭塞的政权转移到国际化资本化的经济上。三十年前的中国对许多外国人而言,是神秘而猎奇的;三十年后的中国则是繁荣而具有某种威胁意味的。在这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世界地图上的巨大一块,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也许是近年来中国问题、中国人用英语写的书、拍的电影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吧。

我不想谈这部电影的政治性,不过很多时候,导演已经比我想象的要回避政治很多了。当然还是一个个人选择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李存信想留在美国,而中国政府认为他应当回去;领事在黑暗的紧闭着李存信的小屋里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自由了,可是,你失去了祖国”并非政治上的威胁,而是无可奈何的真话。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祖国我不走或者妈妈我不走之类,讲的是一个女孩有海外关系,文革之后父母还是亲戚想把她接到国外去,而经过心理斗争她最后还是选择留下来。连环画的主旋律是对这种行为给予大力赞赏的,而当初我看这连环画的时候也确实心潮澎湃,正如我现在看这部电影,听到里面的教员说“资本主义社会水深火热,不可想象”之后觉得是多么可笑一样。

我不敢说我们现在的观点有多么对,但起码比三十年前的闭塞强。根据天赋人权理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选择的前提是他对他将要选择的东西有充分了解。现在的人们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觉得西方社会都是洪水猛兽,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样觉得出国就一定比国内好;我们有了留下的人,也有了海归的人,这说明我们起码有了选择的自由。没有人的政治观点是完全中立的,至于到底什么好,什么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有一天我和Joe聊天,他说自己很幸运,没有赶上韩战,因为他是在韩战和越战期间服的兵役。他说当年韩战的时候,美国人都把红色中国视为洪水猛兽,有多少美军士兵死在朝鲜;我说是啊,我们小学的课本也宣传抗美援朝是多么伟大,有多少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上。然后我们对彼此受到的极端相反的宣传会心一笑,一笔带过。在这件事里,我想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终于知道了对方怎么想。

电影是部好电影,导演技巧圆熟,演员帅而真挚,来自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者曹驰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演绎他自己,虽然他的时代和李存信只差了十几年却有了天翻地覆的不同。他从中国走出,可以自己选择对个人最好的生存环境和艺术环境,这是李存信们所不能想象的。影片有些地方看得出来存在自传作者对自己的溢美,不过作为电影看也就无所谓了。影片的后半段高潮迭起,导演虽然有些刻意煽情,但还是蛮到位的;领事说“你失去了你的祖国”时我哭了,不知道其他观众有没有哭;可是当多年不能相见的父母终于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精彩演出时,影院里真是啜泣一片。看来亲情永远是超越政治的东西。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5 Responses to 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个舞者》:三十年的中国梦

  1. Kevin says:

    你自己写的感想?

  2. LC says:

    微博出现后还有这么长的博可以看,真难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