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生命礼赞

入殓师

入殓师

看完《入殓师》,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了好久没用的小提琴,艰难地调准了A弦,试着回想小时候的曲子。久石让的配乐和这部电影一样有特色,尤其是入殓师在河边拉大提琴的时候(虽然从专业角度考虑,在那样空旷的地方是几乎没有回声与混响,效果肯定不好),他的神情太漂亮了。

《入殓师》的主要成功之处在于主题,在于日本人对这种看来不起眼甚至没有人去触碰的主题的细致描绘。从小津安二郎开始,日本的电影之一种就是用工笔的方法描绘日本社会的世俗,我把它称之为“浮世绘的电影化”,从日本人传统喜爱的自然生活——秋刀鱼渍,到河里的鱼,春夏秋冬时令季节的变化,到黏黏糊糊的家庭关系,百依百顺的妻子,澡堂老板娘,到今日的风俗描绘,屡见不鲜。不同的是,这个主题太特殊了,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的成功刻画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尊敬。

村上春树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借渡边之口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围绕于此而展开。对死者的尊重,对死亡的尊重,其实就是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当殡仪馆老伙计按下点火的按钮,当小林用艺术的手法还原死者生前最美丽的容颜,当小林的父亲最后手里落下的石块,都温柔得不像残酷现实。虽然是围绕“死”而展开的电影,其实倒是对“生”的歌颂与赞美。导演太热爱生活了,所以才会那么细致地描绘日本乡村的景色,湛蓝的天空,飞翔的白鸟,美味的河豚,澡堂柔软的水,和从澡堂出来的冬天的第一场雪。这是一场对“生”的赞歌,虽然很多地方流于说教,更多地方不够现实,但就题材本身来说,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已经是大大震慑人心了。而且,谁家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开呢,谁没有经历过生与死的主题呢。这样的片子拍出来,豆瓣上一堆评论,是个人都会有共鸣吧。

其实从我来看,《入殓师》离最佳外语片还有一段距离,温情有余现实不足,煽情有余情节不足。不过纵观前些年的奥斯卡外语片,凡是东方电影,多以人性题材为主,西方电影则以情节和政治性取胜,也算是奥斯卡的偏好吧。

北京最不好的地方就是秋天太短,冬天来得太快。今天看电影时的窗外,就像《入殓师》里面的大雪一样白雾茫茫,什么都看不见。茶杯里的水汽都可以氤氲在窗玻璃上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评论. Bookmark the permalink.

5 Responses to 《入殓师》:生命礼赞

  1. Fan says:

    我今天从五道口打车回家那短短几分钟一直在跟司机争论秋天长短的问题,他觉得北京没冬天,因为不下雪,因为还不够冷,年底总是有深秋的感觉……可只要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蜷缩在家里,感觉都就是冬天了,当然我爱电影里那场温暖的雪

  2. Betty says:

    最近的天气真是好啊~可惜这种天气持续时间太短楼下那个司机太强了,刮那么大的风、那么冷、到处都是厚厚的冰,那还不算冬天吗…下雪这事不仅看温度,还得看水多不多,空气中有没有微粒,即使不下雪也不能说明不冷,何况北京每年都下雪啊…

  3. Xian says:

    为什么埋下苹果 会长出苹果树 而埋下一个人 只会长出蛆和苍蝇?

  4. says:

    因为苹果的种子埋到地里还能活,而人的种子埋到地里就不能活了。。。。。

  5. Bunny says:

    秋天真的是太短了,昨晚在家睡觉,听见呼呼的风,吹得心都乱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